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100字

2020-11-09 02:2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100字

  《中国文化的重建》是一本由余英时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重建》精选点评:

  ●始终相信真理掌握在史学家手中的。第一篇《论文化超越》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八十年代作,现在看来犹觉清明

  ●每读先生书,如久旱遇甘露。

  ●余英时的书平实实在,没有乱炫耀理论,思路清晰严谨,有内在的说服力。

  ●唯大视角方有新见识

  ●前半部分的文章质量很高,后半部分多为序文,失于支离,所得甚少。

  ●费正清那篇好像有删剪吧,我记得《会友集》《中国新史》里都有收过吧

  ●受益良多

  ●一本相见恨晚的书

  ●此书收录文章皆为八十年代末所作,有着时代特色。余在此书中对传统文化的温情,是对当时偏激的贬中思潮的一种回拨。在文章中,余区分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一再强调,今日之儒学,是在后一领域有积极意义。然而,试图在公共领域发挥儒学作用的大陆新儒家,与不明真相的群众,总将余拉入新儒家的阵营。

  ●其实喜欢这本书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有多么伟大,说白了就是很普通的社科类文化书籍。令我兴奋的是这种书,至少是公开表示不亲共的书籍可以在大陆光明正大的出版发行,证明了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同时也将越来越开明自由,当然这是双方面的,我们开明了外国、台湾也将改变很多分歧和看法。所以,我想对愤青说一句,不是不够自由,而是因为你无知。

  《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一):又看到一波新的观点~

  比较深的感受是其中关于保守与创新的内容,大概以前对传统难以有很深的体会,看着别人批判传统的言论而不知所错,也不知如何为其正言,读完余先生的作品大概有这样一种体会:先了解好传统和西方文化各自的差异,不先入为主才能真正走文化重建的路。 而且书里提到儒家在现代的困境,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文化的超越等等内容,大概自己会对政治经济决定论、万众创新等观念有所思考。

  谢谢余老~

  《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二):让思想的殖民远离,让理性的光芒回归。

  余英时先生这本讨论中国文化重建的小册子,阅完,充实而沉重。充实在于先生用诚恳殷切的情感表达了对与中国文化重建的希望和憧憬,沉重在于,先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文化重建的阻碍等都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先生认为文化的重建在于发现传统中有价值的因素来推陈出新,“古镜还需古方磨”,而不能让我们的文化完全依附于西方的条条框框,那样,文化就丧失了传统的生命力,也就无法超越和发展。西方16-18的启蒙运动所传播的理性的光辉,需要我们当代学人用理性的眼光对待中西文化,而不是以西为尊,以中为鄙。“五四”固然传播了西方文化,但诚如余先生所说,停留之于表面的空洞口号,而没有深入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无法发展,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土壤,为何?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等文化也好,都是有其滋生之土壤,是伴随着,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博兴与发展,而五四单单苍白的引入,自然能起到轰动的效果,然后轰动背后,只是一片狼藉。反观当今学界,尤其是我国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界,莫不以西方名著为尊,莫不以西方管理之思想为尊,不怎么研究,甚至根本不去比较中国传统之方法,你若如此问,他会答道:政治和行政都是肇事于西方的传统学科,如何去用中国的文化研究?!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中国惶惶几千年的文明,怎可说没有政治,中国朝廷的管理,郡县的配置,怎么可以说没有行政管理?!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行政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些关于公共行政和服务型政府的观念表面上从传统中寻不到源头。其实我想说,借鉴西方的方法本没错,可是要磨中国当下这枚古镜,我们必须要从中西的传统中发展出自己的方子,有了对的方子才能治病,否则,非但过敏甚至会有性命之虞。

  余先生以历史学的角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并进一步强调自我的重建,这是十分恳切的。创新与保守,不是敌对的势力而是相反相成互为促进的,在学术的任何一面,我们都不能将落后,不进取,甚至错误的帽子扣在保守上,也不能随意扣幻想的帽子给创新,但是现在看来,创新占了领导地位,“创新是一个民族源源不竭的动力”,这种说法固然含有了殷切的期望,但是,不保守哪来的创新?不稳定哪来的发展?所以,阴阳协调,创新和保守的和谐,乃是学术的王道所在。在当今这个传统文化几乎尽丧的时代,在我们处在中西文化边缘的尴尬时代,我们所要做的是理性看待两者,推陈出新,而不是生搬硬套的硬搭配,那样反而,适得其反。

  愿,有志之士,与吾共勉。

  《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三):今天谁在重建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老辈读书人,往往对于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认定,往往使人觉得他们心目中所有社科领域只有谈论文化属于上层的学术,——更别提及经济领域了。我们今天说某些当代学人有传统的风度,以笔者有限的观察,这些学人往往也具有这种明显的价值倾向。我们去看梁漱溟先生晚年的著作,往往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充满信心。梁先生被视为“最后的儒家”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断裂于他们那一代人,更多的原因是出于他在晚年仍然对中国文化说“我很乐观”。

  2006年12月5日晚,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将“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的奖项颁给了76岁的余英时先生,这是这项有世界人文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殊荣第一次颁给华裔学者。几年之后,余先生书面回答李宗陶访谈时说,“今天回顾,乡居9年对我以后研究中国史的好处有两方面:第一,我赶上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尾声。官庄的生活方式当时几乎全未受到现代势力的感染,与一二百年前无大区别。这一点使我后来读史有一种亲切感,读诗词也容易发生共鸣。用现代话说,我曾参与了传统,不是全从外面看问题,比较能避免隔阂和误解。第二,我无机会按部就班地受正规教育,因此也没有受到任何一套意识形态的笼罩,包括国民党的‘党义’(三民主义)在内。这使我的思想不至于很早便陷进一种封闭系统之中。”(《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谈录》,新星出版社2009年3月版)或许正是如此,决定了余先生后来对中国文化的重建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关注。他谈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始终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深信不疑。

  余英时先生在《论文化的超越》中说:“现代有些人提出中国史有所谓‘超稳定结构’,并且想从经济政治结构方面加以解释。其实专以政治、经济结构而言,中国史乱多于治,至少治乱各半,不能说是‘稳定’。如果真有什么‘超稳定结构’,那也当归之于‘文化’,不在政治或经济。换句话说,文化的超越力量才使中国有一个延续不断的大传统。……”(参见本书12页)

  最近一百年来,中国人对文化的超越性似乎逐渐失去了信心,特别对中国文化是不是还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前五四时代,西方列强不仅用坚船利炮敲开国门,西方文化思想的引进也为那个时代的知识人普遍否定中国文化继续有生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事实对照。被胡适誉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中、西之间的文化比较、只破未立形成的混乱局面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余先生提出的“重建”并不和“湮灭”或者“失败”相对应,而是针对这种“混乱”而言,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我们相信余先生始终不认为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会走向失败。于是这些年来他关于这方面的文章都在试图为这种“混乱”寻找原因。他发现如果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入手,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趋势的问题,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地位和身份的边缘化,他在《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一书中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现代中国最流行的错误观念之一便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政治变迁上面,——无论是革命式的或是改良式的。……我们今天不禁要问:何以近百年来我们这样重视政治的力量,而在中国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政治竟是波折最多、进步最迟缓的一个环节呢?即使是在许多号称追求民主的知识分子身上,我们也往往看不到什么民主的修养。这最足说明政治是一种浮面的东西,离不开学术思想的基础。”(参见该书434页)

  在与上述同一次书面访谈中,余先生说:中国知识人今天在大陆的地位似乎并不很受尊重。以前是他们成了权力的奴仆,现在也有转为市场小贩的倾向。所以知识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建立学术、文化、艺术种种专业的尊严。中国的学术传统被破坏得太厉害,要重建传统不是很容易的事,但不能不立即下最大的决心,急起直追。知识分子历史上的边缘化和今天商业化的趋势,成为重建中国文化和学术传统的核心问题。知识人今天的很多问题隐藏在“现代性”的遮蔽之下,其实都源于这种身份的变化过程,只不过人们讳莫如深。《中国文化的重建》这本书收录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一文,经过了大部删节,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中国文化的重建》这本书收录的文章,据作者前言多数写作时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之初,二十年过去,书中的问题今天仍然是新的。

  2011-7-17

  《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四):读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读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虽然,我对书中内容和书名的“不符”很不爽。这本2011年5月出版的书,收录的内容是作者1988到1991年讨论文化和思想的文字。我的不爽就是看书名以为是一本“系统”的书,打开一开,才知道是“片断”。还有一点不爽来自书的封面。上面写着: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碎片化的时代,如何看清中国的未来。史学大家余英时先生为今天的中国找灵魂。我猜,这句话是出版社加上去的,而非余英时所言。

  这本书不难读。两个晚上的时间大概可以读完。

  在《论文化超越》一文中,余说文化这个名词现在西方人用得很滥。黑社会或吸毒也可以被称为某种“文化”。余说西方如此,我倒觉得中国当下不也是如此吗?文化一词因其广泛的意义而被借用、滥用说明其价值存在。我在某地见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文化艺术一条街。这条街里除了有一家裱字画的和书法艺术沾边外,还有一家摄影机构,拍婚纱和写真。除这两家外,其它都是诸如衣服、餐饮、便利店等。我以为,或者叫商业一条街比较妥当。但,为什么叫文化艺术一条街呢?发展经济搞商业,再正常不过了,但为什么会借用、滥用文化一词呢?当然,又或者某一天,文化这个词消失了,没人谈论了,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余说,例如经济生活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这种规律又达不到物理规律那样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这是因为经济生活免不得受其它领域的干扰。——这真是句不错的话。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浏览过一本叫《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书,还有汪丁丁的一本叫《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汪丁丁在书中谈论过为什么要讲经济学思想史。我以为这或许是要求得到一种具有稳定性规律的思考吧。文化同样不具备物理规律那样高度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我记得和一些朋友聊天,我总是被他们耻笑。他们觉得文化很扯淡,说了半天,他们觉得你什么也没说。没有一样是确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我想,他们可能是学物理的。

  本文中,余还谈到,在各个思想学术的领域内,我们都可以找到“决定论”,但是现代的各种“决定论”又不是任意的,它们背后有几十个共同的“基本假定”。大致来说,有些“假定”包括:物质决定精神,有形决定无形,具体的决定抽象的,粗糙的决定精致的,下层的决定上层的,卑微的决定高贵的,深层的决定表面的,等等。

  我对这段话不理解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下层的决定上层的,二是卑微的决定高贵的。或者我还可以瞎加上几条:老板决定员工、有钱的决定没钱的、政府决定人民、地产商决定拆迁户、野蛮的决定文明的、狠毒的决定善良的。加完一看,似乎并不在同一个范围内。既然加了,就留着吧。我的这些想法,或许都来自平时所说得,类似发展才是硬道理、有钱才是硬道理吧。

  在《民主与文化重建》一篇中,余说,民主一词,希腊原始的含义,“民主”不过是许多政治形式之一,而且当时史学家和哲学家的评价中,“民主”还不是品质较高的一种政体。……所以伯力克里在以后的雅典“民主”竟然堕落为“多数人的暴政”了。苏格拉底便是在这种情形下被群众判处死刑的。柏拉图终身反对这种暴民式的“民主”,不是没有理由的。余还说,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的民主人格和修养,美国的民主建国会进行得那样顺利。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想过华文的发展。那个时候有些苦恼。和钝刀的一些想法也相左。偶然的机会,我读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当时的华文玩过几次举手的民主游戏。看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才略有所悟。民主在美国是有困境的,为民主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这在林达和刘瑜的一些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例子。除余英时所谈的内容外,我想美国的民主还不能忽略历史的契机和美国的地理位置,当然还应该包括一批具有民主人格和修养的英国贵族。

  余说,反观中国,民主的唯一精神凭借是“五四”的新文化运动。但不幸“五四”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运动。由于外患的凌逼,“五四”很快地从文化运动转化为政治运动了。——人们忙着救亡去了。

  文中还谈到——布鲁姆断定,思想界的不健康已严重损害了美国民主的运作:自由变成了放纵,容忍变成了不讲是非,民主的多数原则变成了徇众随俗。……民主体制本身并不是一切,它的运作必须另有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

  这些看法,也使我惊觉。如此说来,我们面对的“民主”不过是个早产儿。它远远没有孕育成熟呢。从“五四”到现在,民主不过是口号。像文化被滥用一样,或许民主也不过是及时的充当了一回替死鬼吧。

  在《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一文中,我突然想到了胡兰成。我记得胡好像是赞成殖民统治的。他在《山河岁月》一书中,好像提到过,对于侵华的日本,自然会不战自胜。其原因可能是胡相信中国文化。相信文明必定同化野蛮吧?

  我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深表怀疑。从近几年收到的一些邮件,QQ群的消息等可见,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害的。

  在本文中,余说到陆象山、朱熹、曾国藩、阮元、张之洞等人很重视教育。中国人宁愿以老师而非官吏的身份出现。常听到有人说,“好为人师”,这句话,或多为贬义。现在想来,这种说法或许是由对西方文化的浅显理解和厌弃中国传统文化有联系吧。

  在《自我的失落与重建——中国现代的意义危机》一文中,余说,因为我国现代是整个天地崩塌了,西方则是上帝死亡了。这样的危机不可谓不大。

  我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了解了一点“礼坏乐崩”的知识。余用天地崩塌似乎和礼坏乐崩意义不同。礼坏乐崩我以为会有复古的嫌疑。即便,整个意义的延伸已经和当时的事实相去甚远。

  余还说,今天,集体的危机过去了,个体的危机比“五四”浅析还为严重,自我的失落是大陆青年一代的普遍现象。……在过去一百年里,最广为人用的集体性的意义符号,如革命、爱国、人民,但现在已不起作用。

  这些话的启发,让我联想到“娱乐至死”。在一个群体中,不娱乐,会很难融入。一句话,你这个人不好玩,没意思。就能把你拒之门外。我不反对娱乐,但反对娱乐至死。“反者道之动”按照冯友兰的意思,通俗解释就是物极必反。娱乐至死走向极端了,也就会出现另外一面。全民娱乐本身就不是一种多元的,健康的,丰富的人生信条。若疯狂娱乐之后,或有一丝空虚,在这一丝空虚之下,寻找补充是必须的。若还以娱乐来填补娱乐带来的空虚,怕是会形成恶性循环。

  书中无疑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读这本书,只是想解决我生活在当下的一些苦恼。虽然未必有用,但启发还是很多的。有兴趣者可以一读。

  汪峰有首歌曲,我很喜欢。从百度中复制如下并结束这篇读后感:

  语言类别:国语歌手名称:汪峰歌手类别:大陆男歌手妈妈我是那么孤独孤独得象路边的一块儿石头没有伙伴没有情爱灵魂的大门快要关闭我彻夜地在街上游荡那感觉让我忘了自己我狂饮暴醉至天明因为我害怕那致命的夜的清醒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妈妈昨天凯茜从我这儿走了我知道我还爱她她说我就象粒空中的尘土她不能再和我一起漂亮荡荡我知道这是唯一的结局一个美丽的结局所以我一定会面带微笑而内心在深深的哭泣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妈妈我想到过死别担心其实死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独一个的感觉无人问津强颜欢笑象一个找不到家的方向的弃儿妈妈我不能回到你的怀抱因为我们终将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我不会对你说出我的痛苦因为那是我最后的坚强妈妈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凝视着深蓝色的夜空我真想是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有无数个同伴每当那失落的感觉包围着我我都会静静地望着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是我忘记这个世界还是它忘记了我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妈妈你听见了吗妈妈帮帮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