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兔轩文存》读后感100字
《待兔轩文存》是一本由李零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待兔轩文存》精选点评:
●粗略翻阅。没有“三古”(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的基础和学术史思想史的储备,看这些书实在太吃力,回头要恶补……
●留心谈道篇章
●读不大懂,但能读得出来是本好书,呵呵
●讨论的问题具体而微,很具有启发意义。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可以相互印证。文风简洁,鞭辟入里。
●一直搁着没读完,今儿个补上了没读的那几篇。李零还是爽利,把我的知识点中几个模糊的地方清理了一下。
●李零的语法有一种特殊的红旗下质感……反正是外行看热闹,古书层累还挺有趣的,也很具启发性,其他也零零散散看过一些,最具价值的还是制度史方面的内容吧。
●买了纸质版,但是读起来发现不感兴趣当然也不太懂,但能感觉到作者是位扎实做学问的。
●白劳大侠不白劳。如果不是“白劳”而得如此多熟悉各类材料、书籍的机会,又何曾得此学问之博约?
●因为看过《自选集》,这本就看的特慢。。。但今天早上六点醒来,抄起剩下的半本就balabala看完了……
●姿势水平太低,读得一知半解。
《待兔轩文存》读后感(一):与李零自选集的关系
看目录,基本就是自选集的增订版。增加的有:三代考古的历史断想、楚景平王与古多字谥、“三闾大夫”考、《管子》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
齐国兵学甲天下、《孙子兵法》——古今中外及其它、释“中人”、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整理说明 这些。去掉了四篇关于古文字古文献考释的。没有那本自选集的人不妨整一本。
《待兔轩文存》读后感(二):关于三代考
李先生是北大历史系教授,专门研究古史的。以前看过他的《丧家狗》,对他对论语的研究挺佩服,就接着看他的书。
这一本就比较艰深一些,很多都看不懂,但越咂摸越觉得挺有意思。
三代考是本书一大重点。话说中国人一直说自己是五千年历史,西方人承认的中国历史只有三千五百年;中国人说夏代是第一个朝代,西方人不承认夏代,认为商代是第一个。区别在于,西方人只看证据。夏代的历史无直接文字为证,起止传位都没有年代,都城在哪也不知道,算什么朝代?中国人的理由是若是没有夏,为什么商以后的那么多文献都提到夏?连中国都叫华夏。李零一个重要论述是那会的人写东西没有版权,也挣不了钱,没有作假的动机。连带地,他也驳斥了康有为已降疑古的思想,指出现在我们看到的古书都是历代编辑演化的结果。如果周代的书里出现了汉代的例子并非表示书是汉以后的人的伪作,只是历代人在原书基础上的添油加酱。这几十年各地发现的竹简和帛书给李零提供了很多证据,也让对《古文尚书》,《孔子家语》之类疑神疑鬼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东山邻
微信订阅号: dongshanlin2016
《待兔轩文存》读后感(三):去庫存
果然沒失望 寫篇自序張嘴就是各種抱怨 怨時代怨單位怨領導 反正自己就是吃虧的很,一個做學問的人整天這種心態 讓人厭煩,書名改成「怨婦軒文存」更合適。之前慕名買了不少書 現在正是去庫存時間 有時扔書也是一種樂趣,當然 每本都會看過,我還是奉行顧隨先生的治學原則。
治先秦史這些人最大的弊病就是「閉門造車」,缺少通達的史觀 治出來的東西也沒有價值。幾千年前的東西不可能也沒必要明確 更多應該考慮傳承大勢和對今天的影響,這點錢賓四先生做的最好。李學勤先生治先秦啟發性也比作者好的多 至少有一個想「出」的努力 而不是盲目死研究。李零這種要麼就是一頭鑽進故紙堆 能進不能出,要麼就是價值迷失後開始胡寫些雜文 美其名曰調劑,在兩個極端中搖擺 看似風格大異 其實本質一樣,即不明白自身工作價值所在。
如果說不管意義如何 就做個書呆子學究 至少數據結論可信 那也可聊作參考,可是李零的「嚴謹」實在是不可信。如P145在說《管子》鄉制的時候數字都算不對 竟然還依照這個計算齊國人口 真是差之千里。依原文 一鄉2000家 每家出一人為兵,即五鄉一軍10000人。李零理解原文的結論竟然是每鄉一萬家 不知道真讀不懂原文還是疏漏 希望是後者吧。書中武斷的地方也不少 只是撿個比較低級的錯誤說下。
說實在 以李零的學術水平想出名不大可能 也不是說有多差 但這種學術界一抓一大把。只不過最後耍了個小聰明 轉寫大量的「抱怨類」雜文 也許是應了某些社會風氣,閒人看得過癮 受眾大增,跟現在那些所謂「流量明星」差不多,社會現象吧,也沒什麼好不好。
《待兔轩文存》读后感(四):白劳大侠不白劳
一些基础还是很重要的。像我这样没有什么“白劳”的基础的,读这类书就不会有太大的收获。首先我就没有什么问题要代入到书中去,更别提新的“发现”与旧的“印证”了。没有什么讨论的余地,读过且过,做一些笔记也就完了。
谈到疑古派的局限与弊端(对古史形成的复杂过程理解简单化、将先秦古书普遍拉后、轻视古文派),认为古书年代的考证应该和辨伪学分开讨论。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
古书体例归纳:
古书不提撰人,多经后人整理,附益增饰,有些书非成于一时又非成于一手;且多无大题,而有篇题,并有以种类名、氏名及篇数、字数称之,因古书多以单篇、汇集单篇流行,分合无定、出此入彼。
古文字上,p15:“籀文虽与小篆同属周秦系统的西土文字,但王氏以战国秦文字为籀文,秦统一后之秦文字为小篆,这并不准确......籀文与战国秦文字差别较大,而与西周晚期文字和春秋时期的秦文字更为接近。而古文实际上属于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多数为齐文字,而与当时其他各国特别是楚国文字有一定区别。......这两个系统的文字在传授上也不同。籀文、小篆和隶书等所谓”秦书八体“是秦代和西汉小学的教授内容,而古文字则是当时重新发现的字体,当时一般人不认得(今天,战国文字仍然比西周文字难认)。
16:西汉时期的古文经本传至成、哀之际,经向、歆校雠,主要有十种十四本:
①《古文易经》中书本、费氏本
②《尚书古文经》孔壁本、河间本
③《毛诗》应亦河间献王所征
④《礼古经》淹中本、孔壁本、河间本
⑤《(礼)记》河间本
⑥《周官经》河间本
⑦《春秋古经》孔壁本
⑧《左氏传》张苍本
⑨《古论语》孔壁本
10《孝经古孔氏》孔壁本
33:“古代祭祀可分為四類,祭天(皇天上帝、日月星辰)叫“禷”,祭地(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叫“宜”,祭祖(先王)叫“造”,軍中之祭叫“禡”《禮記 王制》 《司馬法 仁本》
48有:“川泽之神。简文有“大水”。《九歌》有“河伯”,或即此神。” 《左传》有楚昭王不祭河伯(“三代命祀,祭不越望”,之前庄王时期倒有祭祀河伯的记录)
50:太一、天一,前者是北极星的别名,当中宫(紫微垣)天极所在,曰“太一居常”;后者是位于斗口前的“阴德”三星,也叫“天一”(即“太岁”)
56:中国早期国家是血缘借地缘发展,但地缘发展的结果是血缘被稀释,造成分宗立氏的高潮。东周以来,氏族林立,纷乱如麻,没有世系知识,就读不懂那时的历史(比如没有《世族谱》一类书,就读不懂《左传》)。当时流行讲世系,原因正在于世系乱了套。
难怪《史记》有:“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58:对帝系思想的追溯,不能不涉及‘帝’这个术语的理解。按古书所说的“帝王”之“帝”、“皇帝”之“帝”,来源是“帝系”之“帝”,最初只是一种宗族神。因为他们享配于天,古人才常常把他们解释为“天”。其实严格讲,“天”和“帝”并不是相等的概念。。。。。古代对“帝”的祭祀是属于“郊祀”或“禘祀”,二者也合称“禘郊”。在卜辞彝铭中,前一术语是叫“蒿(郊))”,后一术是叫“帝(禘)”
59:总之,从各方面的证据看,"帝"之初义恐怕还是在于根蒂,由根蒂之蒂引伸为嫡庶之嫡,嫡庶之嫡引申为祖考之帝,祖考之帝引申为泛称的已故之帝,帝系之帝不过是一种追到头的“老祖宗”。
案:不列颠博物馆有井侯簋铭:“拜稽首,鲁天子受厥頻福,克奔走上下帝,無冬令於有周,追考對,不敢墜。” 天亡簋有“衣祀于不(丕)顯考文王” 其中衣(殷)祀,不太明白這又是什麽祭祀系統。后又有“丕克訖衣(殷)王祀”意思釋讀為“終止了殷王之天命祭祀,亦即滅亡了殷”。兩項聯繫,疑點重重。
61:殷袭夏土和秦袭周土都是以“禹迹”为称。
74下注脚真是无法直视。。。列了一堆西方伪造历史的例子,如“希腊打败波斯”。。。。无法直视
83有《容成氏》简文作文王伐九邦,其中有耆(黎)国,
《西周金文中的职官系统》述了西周金文所载官职有“内服(王臣卿士,如虢、郑)”、“外服(外服诸侯,如齐、鲁、燕、晋)”区分的史实。引令方彝铭文佐证(证《尚书 酒诰》记录内服、外服可信)。《西周金文官制研究》指出,卿事寮(与太史寮“宗教官”有别,李老师指出“宗教官”其名不确)是指“行政官”,主管“三事”(司土、司马、司工)和“四方”(诸侯)。金文中的公、伯、子多源于亲属称谓。据裘锡圭先生考证,商代甲骨中的“侯”本是“斥候”(守卫瞭望)之义,是一种负责戎守的职官;“甸”本作“田”,是一种负责垦田的职官;“男”本作“任”,是任事清华简则有武王戡耆(耆)的记载,疑似文武二王曾先后伐黎。
之义。
楚国世系一篇还未据清华简《楚居》一篇进行阐述。
“《淮南子 精神训》故通許由之意,《金滕》、《豹韜》廢矣。”p282引高诱注:“《金滕》、《豹韬》,周公、太公阴谋图王之书也。” 所语《金滕》或为《尚书》篇名,但不知为何做“周公阴谋图王”之语?或可从李老师言,《金滕》盖为《太公金匮》。
282:《周礼》等“是古为今用的政治设计”,是建国方略,何休称为“六国阴谋之书”。“心法”上与《管子》、《太公》并无不同。
后先秦诸子思溯源比较有意思,肯定了道家且拓展了讨论的空间,将“黄老刑名法术”谈的比较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