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米、丝、泥读后感100字
《虎、米、丝、泥》是一本由马立博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4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虎、米、丝、泥》精选点评:
●从经济情况进入华南环境史的研究是很好的切入点,具有启发意义。经济作物、移民、粮价、市场整合、白银等丝丝入扣,逻辑完整。但是在环境情形的分析上,仍需细化,以作区分,可能会更好
●“虎至城北濠,居民环捕之,竟逸去。”怎么看出城北的居民释放老虎了?压根没抓住啊!
●: K296/7104
●多年前城市笔记人老师就推荐此书原版,现在终于有了翻译版本。
●对于本人来说是写华南史新的角度
●印证了此前很多有关对岭南、珠三角的历史假想。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的范例性文本
●嗯 比很多国内的著作写得清晰明了,而且一看就知道研究很仔细很深入。
●对生态学理论之运用甚好,并未因为生态学的运用而单纯走向“破坏环境论”的老路。注意到疾病的讨论,考虑颇为周全。“造成珠江三角洲”等说有新意。常见史料靠转引,除了奏折之外基本没有其他一手史料,气候探讨及方志运用上问题很大。
●挺好读的,但是主标题离题好远,虎米丝泥简直大家来找茬,等着看作者什么时候绕回来,心塞。
《虎、米、丝、泥》读后感(一):侧重经济史的环境史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明清两代岭南地区在农业发展、商业活动、人口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作者对于岭南地区的经济系统形成与演变过程分析,尤其是其中一些因果链的构建过程尤为精彩。本书主旨在于环境变迁,但作者将主要的功夫用在经济史,尤其是农业和商业。另外,虽然作者对明以前的历史着力不多,但其中透露出的思路却显示出作者对于环境各要素之间关联的准确把控。
《虎、米、丝、泥》读后感(二):米,虎
老外博士详尽的考察了帝制华南的经济环境史,当然他的主线是水稻,从华南西北山区,到适应獐气进入东西江口,再是进入海岛抛石填海,然后农业商业化专业化,生态一体化。这个过程也是对生态环境逐步适应改造和破坏的过程,其中三种要素(人口,气候,商业化)起到了主要作用。尽管没有明说,政治的力量依然处处体现在环境变化史之中。
尽管最后提到了三个视角,并以华南虎的视角展现了生态衰退,但相比稻米的商业化过程,仍是不尽详细,虽然虎可以作为生态系统变化的标志,但是面临生态变化,虎到底是怎么想呢?
《虎、米、丝、泥》读后感(三):笔记本
朱元璋的重农政策,改变了岭南的面貌,人口数据为黄册,耕地数据称为鱼鳞图册,是因为小块土地被标示出来像鳞片。
金丝猴皮做皇帝的帽子,虎皮做军官的制服。
明初的15个熔炉每年要生产70万斤的生铁。宋应星说,明晚期广西供应全国用锡tin的80%。
广西成为广东稻米短缺的供应来源,所以肥力耗竭,至今贫困。
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在1812年广东的税收,占全国的六成以上(当然不算走私)
穆素洁发现蔗糖棉花贸易的连环结构,商人将广东生产的甘蔗销往江南换取棉花,再把棉花运往广州销售,从中赚取的利润又被用于新一轮的贸易。这比较像锁定结构的理论,佛山的纺织品并没有刺激棉花的种植,反而推动了甘蔗
另一方面,番禺地区曾经把棉花和甘蔗进行轮作。
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丝和茶叶的需求大幅增加,每年约200万两白银流入广州,英国人着急了,使用鸦片来平衡贸易赤字。终于在1827年实现了贸易平衡的逆转。据麦克尼尔说,找到了肮脏的鸦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他们对太平洋诸岛野生动植物的破坏,比如海豹和檀香。
《虎、米、丝、泥》读后感(四):译本可以再仔细一点
如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本书有“环境”和“经济”两个主题,试图在一个长时段内考察岭南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如何在经济发展(尤其市场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建立起一个更大、更一体化的系统。作者似乎暗示,农业时代的开发,经济与环境息息相关:原本一个个闭锁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一个市场体系,跨系统交换较少,而逐渐地两者都开始了一体化整合的过程。
他考虑了政治、环境、经济的因素,技术因素也有提及,但着墨不多(实际上这么长的时间,应该多少伴随着技术的改进);文化因素则几乎没有提及——我觉得书中提到粤东潮汕嘉应等地与珠三角一带市场缺乏强关联性,文化因素应当也纳入考虑。而书中提到的广西南宁等地逐渐被纳入珠三角为中心的大市场中,这也是广东文化渗透进广西的过程。
所有因素中,作者看来最在意的还是经济,所以虽然谈“环境”,最终这本书还是更像一本经济史著作。也难怪两位译者都是做经济史的。译本大体流畅,但不必讳言,原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吧?偶尔有些细微之处,感觉还是未能最用心,试举数例:
.3:他邀请我到动物园的虎屋与他访谈:按原文是he invited me to visit him near the tiger house at the zoo,显然不是让两人在老虎馆见面(那不免也太危险了),而只是在那附近
.55:傣族是唯一没有被汉人看作蛮族的民族。但这并没有能够阻止秦朝的征服战争,于是傣族的统治精英逃往南方建立了另一个泰国政权,低地地区就只剩下了从事农业的壮族人:
按原文the Tai were the only people whom the Chinese did not consider barbarians. But that did not prevent the Qin from conquering them, which they did overa period of years (234-222 BCE). The Tai ruling elite fled south to organize another state in Thailand, leaving behind the Zhuang agriculturists in the lowlands. 这里的Tai,指的不是现代的傣族(无疑从来不是两广的土著),而是操古越语(一种侗台语)的族群(现代壮族、黎族等的祖先),即古越族。所以这里“傣族”应译为“古越人”或“操台语的族群”;至于说“另一个泰国政权”,这也是作者的失误所致,他可能指壮语和现代泰语有亲缘关系,故而作此推测,但没有什么能证明公元前三世纪的越人曾逃往现泰国境内建立过什么政权。又,文中which they did overa period of years (234-222 BCE)一句漏译。
.58:清代成立五个府(泗城、思恩、太平、镇安和南宁)的地区,唐代统辖为一个(永州),而且清代南宁是玉溪沿岸的低地地区:
按原文Where the Qing created five prefectures (Sicheng, Si’en, Taiping, Zhen’an, and Nanning), the Tang had just one (Yong). Moreover, where Qing-era Nanning was in the lowlands along the Yu River (a major tributary of the West River). “永州”当为“邕州”,“玉溪”当作“郁江”,且漏译“西江的一条主要支流”一句。书中p.62-63等处“玉林”严格来说也是错的,因为在1956年之前,当地地名都应作欎林或郁林
.95:有数十艘大型的国外商船在广州抛锚:
按原文Scores of “large foreign ships” anchored off Guangzhou,指“许多‘大番舶’停泊在广州”。又下文“面向大陆的海南岛琼山城”原文the Hainan Island city of Qiongshan (which functioned as the prefectural city) , situated on the coast facing the mainland,括弧里的句子被漏译,而据原文,“面向大陆”是修饰“海岸”而非“琼山城”的
.95:粮食短缺现象不仅出现在海南岛,也出现在拥有大量人口的雷州半岛:
这句话乍一看没有错,但原文是:The demand for food, not just from Hainan Island but also from the large population that had settled on the Leizhou Peninsula,确切地说是“粮食需求不仅来自海南岛,也来自已定居雷州半岛的大量人口”
.148:[清初迁海]一项同时代完成于菲律宾的西班牙史料断言,不仅沿海地区的居民被内迁安置,而且沿海地带都被废弃,如同“世界末日的浩劫”一样:
按原文A contemporary Spanish source based in the Philippines alleges that the population was not merely relocated, but that the coast was laid waste in “the greatest conflagration and havoc that the world has seen.”指:当时菲律宾的一条西班牙语史料断言……沿海地带在“世界从未见过的大火和大破坏”中被废弃。
.280:法国农医学家:
原文French agronomist,系“法国农艺学家”
.281:最重要的是不同于我们在河中小便,他们家家户户都把尿储存起来并用于施肥:
按原文above all that which we throw in our rivers: they make great use of urine, which is carefully stored in every house, and sold to advantage. 此处throw in our rivers,当指欧洲人把小便倒入河流,而不是“在河中小便”;此外sell to advantage,非指“用于施肥”,而当指售出以彰显其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