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经典读后感有感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精选点评:
●把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当成单纯的反苏小说来解读,是最幼稚最肤浅的研究层次。况且这位爷把自己当成金圣叹也是够自恋的。走好不送。
●: I561.074/2852
●作为一部注书不该掺杂个人感情 什么“猫的可爱”与主题无关的个人联想读起来令人作呕 事无巨细的解说无形中轻视了读者的智商 反而有股南辕北辙的卖弄意味 客观的说 作为文献了解历史是可读的
●无谓的引用和注疏。
●译著者选题很大,资料准备功夫也下了一些,但可惜和原著放在一起后,反显得气力不足
●似曾相识的各种革命和政治结局,作者的这一写作手法很有意思。
●充满了过时的zz笑话
●此书注者爬罗剔抉,使小说的寓意,小说背后的“甄士隐”得以彰显。故此“另类解读”实是正解,不过为掩党耳目罢了。
●对极权、专制最大的讽刺,一本优秀的小说
●余世存好象比较喜欢做些注释和整理文献方面的工作,当然,他做得不错.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读后感(一):人是一颗能思考的芦苇
我们已经习惯了让别人代替我们思考,让别人代替我们决断。
这书能出来,就已经不错了。
我在当当上买的,书居然是梯形的!书的上沿明显是两刀切出;下沿与书脊呈锐角切下。难道是书的装帧故意设计这样的?还是我买了盗版?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读后感(二):一道不错的佐餐
建议先看一遍原著再对照注解读该书,否则情节容易散掉。
注解资源丰富,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插入的各种笑话散发着犬儒主义的味道,都挺经典,想必是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窖藏的精品。
注解对原著中的动物及动物关系所进行的对号入座在我这个水平看来也相当准确。
总的说来,是一道不错的佐餐。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读后感(三):对号入座
余世存等,珠海出版社,解读似非而是,别有味道,我疑心奥威尔压根儿就是这么构思的,把动物庄园中的各色动物,与苏维埃时期人物一一对号入座。奥威尔先生真是先知耶,那时先知者应众,可惜经过暴力、欺蒙、愚弄、制造,后来已经淼如星火了。什么时候,写篇中式解读,吼吼。
另注:类人孩一词,是余先生的创意,我是在读《汉箴》时读到的,言类人而心智不全者。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读后感(四):力有未逮
昨晚读书到两点多,这是许久未有过了。主要原因还是老婆出差,突然感到时间和空间如此之大吧,题外话了。
回到书本身,译著者们选题角度有些意思,用意自然也是良苦,也看得出来准备资料这些细致工作上也用了心。但真正有效的解构和批判也是需要良好的体系来支撑,只鳞片抓的零星攻击和材料罗列没有足够的格局和力度。就本书的体系而言,译著者的东西反而肢解了作者原本焕然天成的文字。
回到具体的层面,可取之处当然是有的。历史事实的列举,无疑让专制和极权的可怖显得更为直接和具体。但政治笑话的穿插,只让评注的严肃性受到挑战——毕竟这些政治笑话所能营造的效果,其实早就在这本书(或者说动物庄园原著)的潜在读者心中了,放在这里反而画蛇添足。
当然,也许这本书能出版已经不易,而这也会限制译著者的发挥。姑且算是一个我能想到的客观理由吧。
:书本身的装帧装订惨不忍睹,难道这就是本书发行不得不寄身于山寨渠道的代价?不禁想起十几年前疯狂追得那些打口碟,饱受没有渠道之苦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读后感(五):对于小说,我们并不需要标准答案
因为一直没有买到/借到《动物庄园》,这次看到这本书,而且还有货,就赶紧买进来了。
原本以为,他的解读应该会单独放在小说之前,或者小说之后。但没想到,他竟然事注解的形式,穿插于整本小说的当中,而且注解占满整整一页,篇幅与小说相当,让我不免想起了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
我想,我已经过了需要别人为我一次次归纳总结每一个段落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年纪了。我只是觉得这些无谓的注解严重影响了我阅读小说的乐趣,阅读的思路一次次被打断,余世存等一次次把他们的观点和标准答案强加给我们,让原本能够一气呵成的小说阅读变得走走停停无法畅快。当然,我一直在努力只阅读左半边的小说,而略过右半边的注解,但是每次看到一个个注解数字,本身就很影响阅读的乐趣。
当然,我并不否认用苏联历史对照《动物庄园》,能够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更深入理解《动物庄园》,虽然这种解读方式显然并不“另类”。但我不能容忍的是他的排版方式,以近乎填鸭的方式把他们的观点强加于读者,甚至不喜破环读者的阅读感受。我想,更好的排版方式,应该是让读者能够安安稳稳读完小说之后,能够再连贯的看到译者的解读,能够以自己完整的认识和理解于译者的注解相印证,既不影响阅读的节奏,也能更好的发挥解读的意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我们是在中国受的教育,但我想,对于小说,我们并不需要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