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读后感锦集

2020-12-05 04:53: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读后感锦集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是一本由祝勇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精选点评:

  ●照片与文字实在莫名其妙,这就是一个文人的呻吟吧

  ●似乎是一两年前看的书,只觉温情沧桑而无奈。

  ●买来一直没看....

  ●目力所及,都是一片除旧布新的景象。承载着我们童年回忆的老房子,它们的消失,似乎已经是必然。我保希望,我们家的老房子,能保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的文字里有一切.

  ●还好。

  ●悲哀啊悲哀

  ●老房子,消逝的历史的最后印记,却也抵挡不了城市发展的进程。

  ●拆拆拆拆拆拆

  ●致老房子的悼词。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读后感(一):不敢苟同一味的怀旧

  我知道古旧的文物是很有价值的,开始也的确是抱着欣赏和惋惜的态度去看这本书的,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了

  不敢苟同作者一味的怀旧,尤其似乎专门在市区里面找写着“拆”字的房子,而且带着老外,文字里透漏着别有用心。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读后感(二):怀念我的老房子

  一眼就看上了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刚刚搬家满一年,从老房子里搬出来。虽然房子是居民自建的,没有什么历史价值,但它足够老,父亲从出生就住在这里;它对我们来说是无价的,每一个居民过往的生命就在其中。听过这样一句话:故宫给钱就敢拆。这话好像说得也不是太邪乎。每每穿过满目疮痍的拆迁现场,或者已经矗立起高楼大厦的某个商业中心,心中不免冒出一句话:他们会遭到报应的。书中说老屋都是木材精密配合,彼此呼应着抗击着人生的风雨。如果大城市里少些高楼大厦,如果大部分人还是住在老屋里,汶川地震是不是可以减少一些损失?纯属瞎想。反正人类如此肆无忌弹地现代化,总要负出代价。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读后感(三):失去往昔的忧伤

  之所以给这本书3星,是因为那些照片,那种忧伤

  这本书没有给我如《旧宫殿》一样的快乐阅读,带给我的仅仅是一种深深的忧伤,一种失去我们的往昔的忧伤。

  全书的每一个页面都显示着我们追求的现代化的力量----推土机的力量,“拆”字的力量,使这种忧伤更显渺小,更显无力。

  不管是北京走投无路的胡同,还是上海石库门的消逝,不管是夜晚解放北路的天津,还是被篡改地图的西安,成都废墟上顽强的欢乐,广州已经看不见的西关,昆明最后的顺成街,海口面临全球化的老城,在我阅读本书的时刻,它们,那些在书里废墟化的老房子,毫无疑问已经变成了GDP,不复存在

  我们的历史自上世纪50年代慢慢地消逝,到上世纪末以加速度的冲刺终于消失贻尽。仅仅变为书本上的词语、地图上的地名,难以解读,难以想象了

  看着海口老城旧房子上的“XXXXX万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书中大量的图片没有任何说明,关于照片的故事也就消失了

  一切都在消逝,我们也在消逝中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读后感(四):《再见老房子》

  祝勇的书都很漂亮,只是和漂亮的形式相比就少了一些精彩的内容。其实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写得都很不错,只是那些照片和这些文章并不能互相对应,也就是说仅仅这些文字出本书有点太单薄,于是就添加了很多很多照片,就这样拼接出了这本书。以前也看过祝勇的书,基本上也是这个毛病,要不怎么能这么高产呢,几年就写出来那么多本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到处都在拆除老房子。虽然说很多年以后,一定会为此而感到后悔,但是现在政府和开放商已经乘上了GDP的快车,飞奔而去,谁都下不来了。盖房子,肯定要拆,谁挡住拆迁,就是挡住很多人的财路,那是要出人命的。只可惜那些经历了那么多年风雨岁月的老房子,在中国富裕以后却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作者走的地方很多,从北到南,几乎跨越了全国。北京:走投无路的胡同;上海:欲望的旗帜;天津:夜与昼;西安:被篡改的地图;成都:顽强的欢乐;广州:看不见的西关;昆明:最后的顺成街;海口:全球化的悖论。别的地方有老房子不意外,让我没想到的是海口,在感觉和印象中,海口似乎是一个新兴的城市,看了照片才知道,海口竟然有那么多老式的洋房,可是当我知道的时候,也许他们已经不存在了。

  还有天津,去过很多次北京却一次也没去过天津,看到天津那么多西式的小洋楼被拆除,心里只有震惊!那不是一栋两栋,也不是十栋八栋,而是一百栋两百栋,都拆了!呵呵!中国可真大方啊!中国的历史悠久,这些个才一百年左右的房子算不得什么,要是放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国家,都会当成宝贝一样的房子,在中国却被当成破烂,一拆了事。中国就是牛啊!

  当第一次看到这些房子被拆除的时候,你的心情是痛心,当一次又一次看到以后,你就会麻木。如果你认为中国人不懂得那些房子的珍贵,那就错了,其实问题出在拆迁带来的巨大利益上面,尤其是这些利益都是和具体的某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谁都挡不住那种疯狂的拆迁。当利润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时候一切都变得疯狂了起来。

  《再见老房子-祝勇文化笔记》读后感(五):给回忆留一个储存体

  一件物体只要积年累月,只要同人发生关系,就有了他自己的回忆。即使孤独存在,也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将一些东西咀嚼、消化、合而为一。

  小时候学习书法的地方,妈妈说以前住过这儿,就从那个细细长长的走廊进去右拐就到家了。以前的人家大家都彼此熟络,各家小孩总是在学前饭后在那些堆满杂物的走廊里疯来跑去。妈妈说,现在的河沟以前清澈见底,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条小河了。夏天,要么在水里玩到浑身湿透,要么脱掉鞋子玩起“跳大河”的游戏比试胆量。大人眼中在两岸间跳来跳去的无聊举动,却能让孩子们在炎炎夏日也毫不吝啬地挥洒汗水酣快淋漓。妈妈说,上学的时候有条“小路”,小路一般都认为是捷径,而这却是孩子们为了延长玩耍时间晚回家的“蜿蜒曲径”。当时这些房子还在,虽然不再生活在这,那些过往对于妈妈来说却也历历在目,现在这些房子都拆掉了,恐怕再走到这时已难以指认出当初熟稔的一切。那些流动的回忆也因缺乏联想而空洞洞。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最后那个故事——“百花深处”。那个要找搬家公司在一片废墟上大动干戈的疯人不过是执着于对过去老房子浓得化不开的痴。他欣喜若狂地给搬家工人说,“这就是我家的院子,你看那树长得多好。”他一面顾着前面的人一面回过头来说,“小心那木头箱子,可有年头了,祖传的。”当那“装模作样”的搬家工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时,他一下子就坐地上哭了,因为那青花瓷的花瓶给摔碎了。看到这时没有人会再觉得这是一场闹剧,大家都努力地从阵阵微风中嗅出彼时的花香,伴随的是一种流失的心痛,就像用手掬一捧清水,实实在在的碰到了,却没有办法持有。

  不是要矫情地给每件事物都强加上一段回忆,只是希望一眼看到就能明辨出并且会心一笑——这就是他。不要到最后,我们只能用一些最概括的词语描述这个世界。把我们庇护住充满各种情愫的建筑物只被称作房子;北京、上海这些本一提到名字就能在头脑里展开铺天盖地联想的地方通通只是城市;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有明显区分的地域却要在我们的记忆中连成一体,他们都只被叫作国家。真的到了语义简单的一天,恐怕反而承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直接明晓。当外界不能再被标签时,即使保存着自身完好的独立性,也是一种残缺。

  留下一些带有古旧回忆显得滞重的东西也是为了放慢盲目忙碌得不知所措的脚步。这一个只需复制粘贴的时代,人的心绪是急躁的,行动是匆忙而混乱的,最后的结果是无解的。在一阵胡乱叱咤风云之后,只有双脚发软的虚脱感。我们都成了抽骨脱水的鱿鱼干,薄薄一片,挂在绳子上无力的晃来荡去,间或温润潮湿,自己也能尝到那份咸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