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变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改变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9 03:3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变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改变中国》是一本由乔纳森 斯潘塞 (史景迁)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295图书,本书定价:4.80 元,页数:19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中国》精选点评:

  ●作者观点新颖,译者语言流畅,读来非常舒服

  ●不一样的人写的不一样的史书,不一样的感觉。到图书馆借的三联出版社的老书,拿在手上很有感觉,读起来仿佛回到那个时代。

  ●史景遷:都怪我們做得不夠好不夠尊重種鍋人⋯

  ●西方顾问在中国

  ●电子版

  ●没有司徒雷登

  ●此书论述了自汤若望、南怀仁、傅兰雅、赫德、华尔、戈登、白求恩、陈纳德等西方人士的在华经历,其共同点被归纳为“顾问”,试图利用中国人,但最后无一不被中国人利用。这一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翻译的上下文感觉有点接不上= =

  ●近代史 不得不读

  ●很早前买过,忘了

  《改变中国》读后感(一):历史真有趣

  这是最近读过最有趣的书,也特别喜欢史景迁写作的上帝视角和高度可读性,适合我这种叶公好龙的历史爱好者。传教士来中国,想通过天文历法、医学、教育等说服中国人达到传教目的、冒险家来中国闯荡发展自己的事业,包括指挥军队、创建海关税务司。还有兴修水利的美国工程师、共产国际的鲍罗廷、白求恩、二战期间站蒋介石的美国人、五十年代的苏联专家。最后感觉是,不论这些人出于怎样的目的想要改变中国,最后却往往在中国人的官僚、心机和权术之争中被消耗利用,另外在外国人圈子里也有相当的“窝里斗”,简直黑色幽默,这大概才是比较符合现实的情况。其中一章关于耶鲁中国计划和雅礼协会,我也是第一次读到。起因是一耶鲁传教士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斩首示众,他的同学狂热地发展传教复苏运动,将中国活动定在激烈排外的长沙。该计划居然还给过毛泽东大量支持,包括让他担任刊物编辑并租房让他开书店。后来,派去当地负责人常与校方与其他同事意见相左,感觉十分无奈。这一切,在我校的宣传里,我显然没见过。

  《改变中国》读后感(二):三联书店版史景迁《改变中国》指误

  刚读了个开头,未免错误太多了吧。其实封面上把作者名译成乔纳森·斯潘塞就已经是高能预警了,但我没有英文版和台版,只好将就读了下去。

  11:甚至去修理利玛窦很久以前送给万历皇帝的钢琴——按:我手头没有原文对照,但利玛窦的时代,绝无现代钢琴(piano),而只有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或是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这两种乐器笼统翻译成古钢琴亦可,但钢琴的译法则是错误的。

  12:他向极可能信疑参半的欧洲听众指出,上帝的优雅鲜明地体现在这种交易里:凡受过洗礼的中国皇妃,容颜越发动人——按:这里的“优雅”,明显是grace一词的误译。这里应译为恩典。

  13:这两位行乞修道士于1637年擅自来北京传教...汤若望完全不像这两个急于求成的行乞士——按:这里的行乞修道士、行乞士,通行的译法是托钵修士、托钵僧,原文当为Mendicant friars。

  22:脑子里刹时有了注意——错别字,“注意”应为“主意”。

  28:他奉康熙圣旨继续修撰天文历书,准备编绘“两千年后预测历象表”,他还将满洲城市的纬度列成图表——按:“两千年后预测历象表”,书名失译,应为《康熙永年历法》;“满洲城市的纬度列成图表”——又是书名失译,这指的是《坤舆全图》,“满洲城市”应译为“中国城市”。

  就看了个开头,很多错别字我也懒得列举出来。一直以为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译本是比较可靠的,这本书算是刷新了我的三观 -_-!!

  《改变中国》读后感(三):以小见大

  当 西方顾问们依然对他们的文明沾沾自喜,对其道德的正确性自鸣得意,急于想“开发”他们视之为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杜宇他们的民族之时,上述顾问们的遭遇,不啻是一种教训和轰鸣警钟。尽管如此,文明仍应充分肯定这些顾问的品质给西方人带来了荣誉。傅兰雅和丁韪良的坚韧不拔;汤若望,李泰国和托德的精力充沛,胡美和鲍罗廷的敏锐;戈登和史迪威的精明;赫德和魏德迈的过人组织能力;南怀仁和伯驾的独出心载;华尔和陈纳德的个人勇气;白求恩的无私奉献。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把自己一生中的重要时光(乃至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

  这些人的根本动机何在?他们希望达到什么目的?他们这种服务的个人代价是什么?他们凭什么到中国去?

  很明显,他们的目的之一就是企图改善中国物质与精神的状态,~~~

  中国人能够和他们一样吗?是文化的影响使我们不去影响他们还是我们的文化不足于影响他们,三百年前他们就开始来尝试改变中国人,我们是否考虑过尝试改变欧洲人?我们有这个能力去改变吗?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吗?我们曾思考过主动的用自己的文明去影响别人吗?我们能影响别人吗?如果说三百年前欧洲人出发去影响和他不一样的文明,让世界其他地方接受他的文明。

  我觉得差距不仅仅是一点,而且他们一直都想改变着中国人,中国人是需要改变才可以的,事实证明也就是按照他们的意图和方向去发展。

  我们是需要改变着的,不是欧洲人是吗?换句话来说我们是落后着的,我们距离欧洲还很远,文明是否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改变中国》读后感(四):洋顾问们

  大三的时候写的书评,某些观点有点幼稚可爱阿,这本书在虹口图书馆借到的。

  《改变中国》是大二的近代史老师推荐阅读的书之一。以前对它并不怎么在意。但是大三的专业英语因为上了史景迁的一篇文章,而且听说他是美国史学界三大叙述史大家,又是中国史专家,所以我对他产生了一点兴趣。据说,他的中文名字包含着对司马迁的景仰,所以,在虹口图书馆看到他书的时候,让我惊奇之外感到了幸运。难以想象一个区级图书馆能有这样一位大师的作品,尽管是90年版的书,但我还是为自己能淘到宝而高兴。因此,在寒假一开始我就去借阅了这本看上去十分陈旧的书,它仍安静在书架上等待慧眼的人将它带回家阅读。

  我知道史景迁的名气极大,几乎有着“北×南×”类似的称号,但是,说到叙述史的话,我还是想到了黄仁宇。迄今为止,我只读过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可凭此一本就让我对黄的叙述方式大为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它让我有兴趣读完全书而不觉得索然无味,呵呵,本人向来对学术理论的阐述有着极其痛苦阅读困难,所以,用一种轻松的小说形式或者报告小说的方式来展现历史,真是让我觉得获益良多。

  起章是讲企图用天文历法打开中国大门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他们来到中国传教的原因,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基督教普世主义的影响,基督教的普世主义似乎天生就带有一种攻击性,也许,它和中国的儒家的那种理所当然有理的想法是一致的,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自己才是合法的。所以,两者在未曾碰面前,还能因为各自对周围野蛮文明的归化而沾沾自喜,但一旦两者相遇,就是文明的对撞,激起四射的火花。骄傲的中国人是不会接受有一个文明能高过他们的想法;而虔诚的传教士尽管在表面上臣服了中国最高统治者,但,那不过是权益之计而已,而他们的目标也最终没有实现——让中国归于教皇的统治之下,成为上帝新的仆人。

  第二章,是描述了一个基督教福音派传教士伯驾企图用医学使中国人归化。同样,他最终失败。理由也许很简单,他是外国人,是入侵的外国人。就是这种归类思想,使得一心向善的传教士遭到了他救治的中国人的仇恨。在民族大义为先的中国人眼里,个人的恩怨总是要放在第二位考虑的,或许,他们更不愿意欠一个外国人的救命恩情。

  第三章,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华尔和戈登,他们是作为听从中国人的命令的外国人。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大背景下登场,因此,在中国教科书中的形象一向不怎么样,甚至是丑陋的。幸好,史景迁重塑了这两个人,依然没有浓妆淡抹,依然是平静的叙述,有的只是读者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也许,这就是史景迁的一个特点,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翻翻史书,我们也会知道这两个人的事迹,但是,将他们放在这样一个叙述框架下,一个企图改造中国但最终失败的历史中,他们的存在意义顿时发生了改变。个人的境遇和时代的变迁被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四章,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的李泰国和赫德。李泰国不是很熟悉,倒是赫德可是非常有名的中国海关税务司。中国人用“以夷治夷”的思想让赫德管理海关税务司,我觉得这种思想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在当时的中国不免有些可笑了,不过史景迁让我的确让我看到这种办法的可行性是存在的。赫德的角色类似雇佣兵,只为雇主效力,既然在中国做事,他与李泰国不同就在于“入境随俗”,为中国人作好事情,拿自己该拿的。似乎是一种冷冰冰的契约关系,在赫德与中国政府之间存在着,让我感叹,近代历史的奇特性。

  第五章,试图通过教育改造中国的丁韪良和傅兰雅。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展现,在看民族主义的书的时候,我就发现教育是塑造新式国民最重要的途径,而在这两位的功劳恐怕就在于他们引入的新式教育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诞生,尽管这不是他们两位所乐于见到的。

  第六章,胡美的“耶鲁中国计划”最终失败,是因为时局动荡还是中国人对外国人天生的抵触?好心不一定好报,因为对方不一定领情,况且,在这样一个时局之下的中国。苦苦追求的东西在这个国家的人看来却那么可怕。

  第七章,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苏联顾问鲍罗廷。苏联开始介入中国事务,走上中国历史的舞台,只是,苏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的角色与美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历史教科书和史景迁的叙述,只能让我对斯大林更没有好感,他似乎成了什么都不懂的,只会耍手段的阴谋人物,和毛××是同类货色,只能欺瞒群众。中国和苏联是社会主义最倒霉的成功,这两个国家天生不具备民主的特征,于是社会主义成为个人集权的工具。

  第八章,希望用现代水利工程驯服黄河的托德和用现代医学救治中国人的白求恩,在史景迁看来,他们都利用了中国达成自己的愿望,托德将中国变成自己的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实验田;白求恩则是将救治中国人作为自己的赎罪。尽管我不同意史景迁对白求恩的看法,但可以说,他的这一看法是人性的。人,不是总会为自己的利益而考虑吗?还原一个真实的白远比让他作“国际战士”来的有价值多。

  第九章,陈纳德、史迪威和赫尔利,美国的影响开始增强。只是,单纯的美国军人永远不能明白中国政治的奥妙,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是在所难免的。被我痛恨的中国政治在我看来,是造成日本迄今不肯承认被中国打败的祸根之一,抗战后期,国共双方保存实力,等待国际力量对日本的打击,却没想到成为日本耍赖的根据,历史的悲剧已经造成,而它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难道还不该清醒清醒吗?

  第十章,简单叙述49年后的中国在原子弹爆炸后正式表明,即使没有外国的技术支持,中国也能行。之所以简单可能是因为敏感。只是,将原子弹爆炸作为一个标志,的确是出乎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是外国人利用中国还是中国人利用外国,一个复杂奇特的问题,颠覆以往的看法,在作者的大历史背景下呈现出自己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