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的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有的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12-08 03:5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的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有的人》是一部由沙漠执导,田小洁 / 徐诺 / 段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的人》精选点评:

  ●★★☆

  ●努力反学院派的学院派代表

  ●教育者最重要的是人格

  ●镜头,剪辑,声色结合相当出色。除了末尾用绿幕拍成的走钢丝镜头略粗糙外,其他堪称完美。剧情有缺陷,情节着力不够,跳跃过快,显得过渡不自然,特别是结局很突兀。猜想由于这是导演的毕业作业,因而受时长限制,大量剧情要在短时间内发生,导致难以发力。导演最后也说自己更适合长片。整体印象深刻。

  ●故事很简单,但每一处的设计都不单调。能看出导演的小心思。镜头调度很好,运动镜头加上跳轴。仪式感很强。

  ●学生作业四星水准,比导演之前的《黑鱼》进步了许多,无论是题材选择和把握还是叙事技巧都属于毕业作品的佳作。最好的是节奏好,情绪不留于表面,对于人物的结局设定更加开放,虽然面对的是丑恶但相信的是真善美,更加觉得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去上门道德课。田老师的演技真是好啊

  ●黑白没增分,好的地方都是题材的功劳

  ●它让人感到害怕。在经典电影范本里抽一个对自己而言较好操作的“敏感”题材,然后说个说没说一样的故事按个政治正确的走向先给个国产剧化冲突再给个半开放式伟光正结局,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高大全真的不早衰吗?镜头语言操练老师你们先聊。

  ●教育的本質是品格,努力卻換來冷眼嘲笑。不是不可教化,是尚未成熟,善意與謊言,活著與死亡,聽不見和微笑。亂世兒女韓德爾BPM,歌,雨傘。黑白彩色,現實與夢境。我死了,我應該還活著

  ●北电出品 想到狩猎

  《有的人》观后感(一):个人风格强烈的类型片

  沙漠导演的作品看上去实在不像出自一个25岁的青年导演之手。《有的人》导演手法甚至比现今活跃在电视剧界的很多导演都要更老练。

  我觉得一部戏看上去是否成熟有质量,很难用“每一镜应该拍几秒钟”“下一个镜头的机位应该怎么接”这种具体的问题来解释。沙导演的作品里该到突出演员表演的张力的时候,他所使用的节奏和镜头组合能顺应情绪的需要,这就是对艺术表现力的掌控力。

  男主角胡老师和校长吵架,校长说“我亲自让她转学行不行”,此时观众很关注胡老师的反应,沙导演给胡老师安排了一个长镜头,没有对白,只有一张怒气的侧脸。不敢说这个时点用一个长镜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沙导演的手法把情绪传达到了一个起码的程度,能做到这一点的当今这些导演能有几个?

  沙导演的作品属于个人风格强烈的类型片风格,这恰恰是我们的院线片最需要的。身边的电影学院的朋友无论是喜欢东欧新浪潮的、还是自己拍片拍成伯格曼风格的,都对沙漠导演赞赏有加,可见沙导演将来很有希望成为一位雅俗共赏的类型片高手。

  我以前对于电影学院的印象就是推崇欧洲艺术片的圣地,沙导演的出现稍微扭转了一点我的印象。短片的评论别写太多,留着给沙导演的长片写。

  简单介绍片中音乐:

  亨德尔《萨拉班德》;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arabande from Keyboard suite in D minor (HWV 437)

  舒伯特《即兴曲》;

  Franz Schubert: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in B-Flat Major

  《歌》,作词: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翻译:徐志摩,作曲:罗大佑,演唱:李文琦。

  《有的人》观后感(二):中国社会的集体卖淫

  --评 《有的人》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中国式教育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似乎每个中国学生都能举出几个关于各自老师的负面例子--实施体罚,歧视差生,亲近权贵......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学生家长我,都一致把学生们归为弱势群体。尽管在绝大多数时候学生的确处于弱势,但我们也该将心比心,给予好老师一些理解。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许多人们往往忽略了重要的前半句,只将孩子们托付给忙于应付应试教育的校园,而非重心理教育的家庭。社会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教育事业也因人们思想观念不同而变得举步维艰。教师这个职业也如同片尾所说的一样,像走钢索的人,如临深渊。 胡老师是一个较负责任的老师,普通寻常,但又有成为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人格,胡老师也很希望保持住他的人格与品质,但这并不是他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岑小岚入院,父亲寻衅闹事,新闻媒体的添油加醋,像无数支锋利的箭,把胡老师破坏得体无完肤。 慢慢地。 他开始做出错误的举动,例如让宋梓澎帮他说谎。 他终于明白,不经意间; 他丧失了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他明白了自己应该已经不再是一名好老师。 于是,他觉得自己属于“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跳楼自杀. 事实上,在这个千疮百孔的中国社会,假若有一个人有更高的觉悟,有着对传统多一点的创新,也不会被世风日下的今天所改变,村上春树在 《海边的卡夫卡》中说过:“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当初跨入沙尘暴时的你。"走进教育工作的胡老师与现在遭遇风波事业受阻的他已不同,他明白自己的价值已不如当初了,于是武断地选择了死亡。 纪伯伦说:“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胡老师死去了才知道。家庭是一个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岑小岚装晕只是为了引起久不归家的父亲的注意,能够一起过一次生日,以致于父亲误会老师造成无法弥补的结果,孩子的不懂事和家长对家庭的漠不关心是对造成最后事故最直接的导火线. 孩子一直都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形象,在当孩子假装失聪栽赃给胡老师时,当胡老师教一个孩子说谎时--中国社会无非就是股市绑架了楼市,楼市绑架了菜市,媒体绑架了人民,人民反绑架了人民,这便是所称的集体主义,在最神圣的校园,也无法避免。 岑小岚和其父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一个为了久未谋面的父亲,一个为了保护女儿,但他们所采取的方式并不正确,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弊端,是中国社会的不足之处。 在影片的末尾,胡老师衬衫从空中飘落及其走钢索的片段,似乎都在向我们哭诉着胡老师教育理想的陨落及其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失望,更重申中国教育已如临深渊! 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培育了人,但如果社会体制的确不够完善不够合适时,我们就该改善社会,让社会与我们一同进步,而不是盲目从流,将自己融入这个弊端太多的社会黑暗之中. 有三个职业不能变坏;教师,医生和律师。而教师居于首位,中国教育体制啊! 何时才能转变?

  《有的人》观后感(三):爱的教育——评短片《有的人》

  短片《有的人》由北京电影学院制作,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位小学高级教师在上课时,狠拍了一个迟到且上课讲话的女同学,小岚。而小岚却假装耳聋而被送往医院。面对社会的舆论和家长的斥责,导致这位从业30多年的高教,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该片所探讨的是,教师如何“爱”他的学生,用“爱的教育”来教育孩子如何读书,以及如何做人。

  该片通过胡老师的视角来展现,且片中大部分镜头使用手持摄影,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加真实,更客观,更理性感受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节奏和观众的代入感。

  这是一个负责的老师,本片一开始在一段悠扬的钢琴曲中,胡老师穿梭在学校楼道里,看孩子们安全的回家,帮孩子们打饭,给孩子们讲课。他爱他的学生,爱孩子们。在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画面主体是背着书包回家的孩子们,和站在孩子们中间的胡老师。采用仰拍的方式来展现胡老师的伟大,同时他一个人伫立在孩子们当中,又是多么的孤独,没有一个同学跟老师说“再见,这又是一种伏笔。

  在片中,胡老师说过这句话,“教育根植于爱,我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爱。”在胡老师跳楼后,影片出现了这样一组画面:胡老师在走钢丝,俯视着底下的小岚。镜头对胡老师采用仰拍来展现高大威严的形象。而对小岚采用俯拍来展现她的渺小。之后又出现了另一组画面:在马路两旁,一边站着校方,而另一边站着小岚和她的父亲。在这样一个下雨的夜晚,胡老师冒着雨向小岚走去,小岚也带着伞,走向胡老师,两人面对面走来,这时画面由原来的黑白变为彩色,胡老师在小岚面前蹲了下来,仰望着她,小岚把伞往前伸,为胡老师遮雨,胡老师笑了。正是因为老师的关注,小岚才会为老师遮雨,爱是相互的,一个整日迟到的孩子也是有原因的,老师不能从表面解决问题。

  该片提出“老师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这个问题,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简单的教训学生。这不是“如临深渊的工作”,胡老师又何必非要走钢丝来俯视学生,而不是下来和孩子一起走呢?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有阶级思想,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做到理解和关心,懂得换位思考,师生之间相互理解,这才是关键。

  短片片名《有的人》,而这恰好又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这也是希望老师对学生能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可贵的是人格。”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训斥甚至体罚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一个缺乏师德的老师,又如何教书育人。

  当下中国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还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有的人》观后感(四):我只是一个高三学生!

  生命残缺,死亡重生

  一浅析《有的人》

  生命的不断修行,这一生命的结束,另一生命的重生。天注定的宿命,注定生命的不完整,人生的残缺。没有完美无缺的圆,只有不断重生下的不断补缺。面对"修行"的苦难中,选择逃避,选择补缺。

  影片《有的人》讲述的是一位优秀教师胡俊生与他的顽皮学生小岚,胡老师因为小岚一次又一次的犯错所激怒而一巴掌将她打昏导致耳聋后,两人关系一度激化。老师得知小岚耳聋后决定为自己将冤情洗白,胡老师也从一个优秀教师的顶端堕入深渊,也决定以死亡来结束一切。他以肉身的消逝来奠定自己的重生,以死亡来圆满这一生的残缺,以重生来修行前一生的残缺。

  死亡救赎

  基督的上帝救世:《圣经》中记载,上帝耶稣为挽救苍生,牺牲自己以九滴血救世。耶稣以死亡救世,而影片中的胡老师则是"第二耶稣"而影片的开始便是以三组对胡老师背影的跟镜头的重复拍摄,奠定了胡老师的命运将会是波动坎坷。影片中电视媒体的舆论,上级领导的压迫等环境将胡老师一步步先死亡深渊中推去,直到胡老师的检讨,然而这一检讨却被胡老师变为一场仪式,当老师面对校长等人时,老师瞬间化身"耶稣"以这一身份藐视众生。而在老师将检讨撕毁时他的生命也将结束。耶稣以死挽救苍生,胡老师以死救赎苍生。

  命运锁链

  一条钢丝交通两岸,一条锁链锁定命运。胡老师的死亡救赎苍生,但他的生命并不完整。影片中的两次"耳鸣声"第一次小岚昏迷,第二次老师停课,两个不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命运,随即便是老师横渡深渊。而脚下的钢丝在无尽的黑暗深渊中将老师与小岚分为上下,上即是天堂,下则是苍生。一条钢丝,一条锁链;两人的对视就如同照镜子一样,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的锁在一起。黑暗深渊中漫天的飞纸,如同雪花一样,身后的星光,正如川端康成的《雪国》:漫天雪花背后的满头星光,孤独的哀愁背后一种豪放的标准。这就是"物哀之美"胡老师的死亡,也是那一时代的泯灭。

  生命重生

  佛教中记载着:只有得道高僧才会有圆寂,只有道德高者才能涅槃重生。而佛经中记载涅槃:超越时空,超越一切的重生。影片老师的死亡与小岚的稚嫩的生命,也就是老师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那一条锁链,也随着老师的一步步前行而得到重生。但胡老师被推进一个圆形时,这就是佛教中的圆寂,这就老师这一生将修行圆满,也将随着他的步伐,走向重生,开启另一次的修行。也奠定了生命的永恒,如同万年长青的松柏,永不凋零。影片最后的一部分也是随着老师的一步步之下,从黑白到彩色。老师与小岚递伞时的一个微笑,就像影片《美国往事》中面条最后的那一个微笑。也就是胡老师化身耶稣救世的微笑,上帝的微笑,如同神灵一般通灵的微笑。也是胡老师救世的微笑。

  影片本该在老师的死亡下结束,然而导演却没有结束,而是从黑白拉到彩色。这就像《美国往事》一样,没有因为麦克斯的死而结束,而是由一个上帝微笑结束。当影片从黑白拉入彩色时,也就是影片的真正结束,而彩色的两人,也就是黑白时的反衬,也就是佛教中的涅槃。圆寂后的重生,看似是老师以死挽回小岚,实则是耶稣救赎苍生,老师圆寂后的重生修行。而那最后微笑的永恒,也就是对于生命的崇拜,也是生命的残缺,死亡后的重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