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摘抄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本由奥斯丁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斯菲尔德庄园》精选点评:
●纵使一开始就被剧透,但却在中途为男二的告白所打动。
●看的是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在2013年12月28日周六的凌晨读完了这本书
●涉及当时一些上层社会问题,看后对他们理解加深了
●奥斯丁集大成之作
●烂尾了,不过还是五星,谁让她是奥斯汀呢
●猫猫简洁书评简:简·奥斯汀在1812年开始写这部在她众多小说里场景最大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两年的时间便完成在1814年出版,主人公范妮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这个脏乱的家庭里餐桌上有蟑螂逗留,对范妮来说是毫无出路可言的,命运打算在她10岁时不捉弄她,她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后来出落的格外曼妙,在此不想多说,想领略小说的魅力还是文本细读比较妥当,不过结局同样美好,简·奥斯汀的小说的结局都不会让读者产生巨大的落差,范妮最后和自己一直暗恋的埃德蒙在一起……
●大三下学期病重时一天看完.之前看过电影,慕名看小说,挺不错,喜欢.
●英语老师的推荐
●克劳福德姐弟俩真是生动可爱,男女主也是真的看不出魅力;不过女主各阶段的心理刻画很细腻到位
●好像能触摸到她的孤独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一):简奥斯汀笔下的女性
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都有类似的背景:出身一般,有一群势利的家人和亲戚,但是女主却独立于其外,善良,纯真,自尊,举止大方得体,心怀感恩,虽然并未受到系统的教育,琴棋书画也只是略知一二甚而一无所知,却在品德方面与众不同。因而深得才财兼备的男主喜爱,最终赢得旁人眼中完满的爱情和婚姻。
这样的故事让多少人欢喜!然而试问俗世凡尘中的众生,又有多少个不是因为麻雀终于攀上凤凰的结局而一醉倾心的?(讽刺的对象不是故事的男女主角,我是多爱他们呀!)
男女主角义无反顾的正直、善良、热忱,没有阶级歧视。他们寄予彼此的爱和关心纯洁的容不下一点私心的污秽。
这一瞬间,满脑子都是Elizabeth 和Mr. Darcy .
故事也好,现实中确实存在也罢,正因为稀少,才成为传奇,才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这样的人,这样的结局感动。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二):中规中矩
從各種奇思異想偶然回到奧斯汀的淑女的鄉村,就如同走上了一條悠長的鐵軌,穩穩地直到終站,沿途的風景既單調又美麗,既深刻又平淡。
這是一個被規范的世界,從托馬斯爵士收養范妮之初的那段話上便一目了然“怎樣使我的兩個女兒既要心里一直記住自己的身份,又要使她們不過分看不起她們的表妹;怎樣既不使她過分掃興,又要使她記住她不是一位貝特倫小姐。我倒是希望她們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決不贊成我的兩個女兒對自己的親戚有一點點傲慢自大,不過,她們總還是不可能同屬一個等級。”
而范妮偏偏就是個道德的典范。是這個等級和原則都明白無誤的時代的特產。用在她身上的詞語只有“淑雅”和“溫柔”。依照社會的要求來思想。這一點就很不容易。要使這樣一個人當主人公更不容易。然而奧斯汀的筆觸給人的感覺卻是如此自然。靦腆和怯懦,堅持和原則,文雅與虛弱和諧地統一于她的表里,使她避免變得讓人不可理喻。相反,正是范妮極為穩定的個性與思想使得故事波瀾不驚。(雖然發生了一些事情帶來結局的變化,但與范妮的一以貫之相比顯得很是一般。)
于是優美的鄉村花園依然寧靜,我們的主人公們也得甞所愿,就好像雨過晴天,一切依然宛如昨日。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三):无机漫谈之曼斯菲尔德庄园
终于在这么不消停、不安稳的日子里,看完了《曼斯菲尔德庄园》,400多页的小说,对自己是在佩服!
最近难得一口气读完的小说。
就是那么些英国上层社会的繁文缛节,也洋洋洒洒地成就了那么大的篇幅,比《傲慢和偏见》、《理智与情感》多了那么几十页纸。
相比之下,男女主人公范某和埃某的演出还没男女配角克氏姐弟来得卖力出彩,因为公式教导我们主人公总是含蓄的。
Austen的写作功力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显得无力,个人认为,这本小说为什么能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理由就是最后410页以后的情节(总共420页),虽然欣赏这位英国女性作家描写中产阶级的小资生活、谈情说爱,但是这本书内终章男女主人公立马结婚的三级跳,我还是觉得不能接受,尽管范妮这傻丫头暗恋她表哥多年,而埃某这一呆头牧师却迷恋功利的克家小姐,典型小说中的多角关系在200年前英国上流社会也是比比皆是,可惜此次的变化太突然,就好比刚上垒,然后一直呆着不动,却又在霎那间跑完本垒,圆满地让人觉得是幻觉。
当然,我们也不能怪Austen小姐,在十八、十九世纪文坛,众多作家中有这么位杰出的女性作家是在不易,篇篇都是圆满,能有三篇(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被世界文坛推崇也算是功德无量,总比现在国内泛滥的流行小说强。
女性作家的思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受约束,受限制的,尽管她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跟同期、同时代的男作家们相比,稍微逊色些。女作家中英国也就出了个简奥斯汀和勃朗特三姐妹,后者三人皆短命少产,只剩《简爱》和《呼啸山庄》千古流芳,法国出了个乔治桑,目前在看她的《田园三部曲》,不过当时她与肖邦的绯闻更吸引众多人的眼球,原来古今人们一样爱八卦。
回正题:
范妮小姐从小寄人篱下,还好没怎么受虐待,最多跑跑腿,被小人的大姨妈诺利斯太太叨念几句外,她还是生活地很安逸的,至少总比她自家强,没有平时那种灰姑娘中恶毒后妈的存在。虽然最多被两个骄纵的表姐看不起,但也没被欺负,没被咋样,人家只是不理她而已,所以她很健康地活到了18岁,虽然自卑懦弱,但绝对头脑算聪明、感情算细腻,不是个傻姑娘。(参照拒绝克家那个浪荡子求婚)
埃德蒙是托马斯爵士的二儿子,具备所有青年才俊的一切优秀品德,但是人家的志愿只是当个牧师,跟继承父亲地位的哥哥相比,在钱财上的实力总是逊色了点,所以自然被克家玛丽小姐所挑剔,尽管两人情投意合,但是在价值观方面,玛丽小姐更世俗些,这早晚是分手的信号。
这小说算不上言情,只是很详细地叙述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发生的事情,各个上层阶级的礼尚往来,今天参观我家庄园,明天参观你家庄园,吃吃晚饭、摆摆阔气、结结姻亲;小姐少爷们骑马郊游、排排话剧、弹弹琴、跳跳舞,小资到一塌糊涂……相对于《雾都孤儿》中的伦敦破败的贫民区,曼斯菲尔德的乡间生活真是好过,无忧无虑。
男配角亨利克劳福特先生不得不提,他的出彩光芒盖过了一本正经的男主角。参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黄金定律,亨利先生就是这所谓的坏男人,在引得英国各地一帮上流小姐们春心荡漾之后,他又跑到乡下斗弄曼斯菲尔德庄园之主人贝特伦家的两位小姐为其神魂颠倒,当然范妮这大智若愚的丫头除外,一眼就看穿了此人不是什么好人,虽然她曾含蓄地对其他人也有所暗示其卑劣品行,无奈他们都是瞎子,直到此人在努力追求范妮的同时,还拐了当时已成为罗什沃兹太太的贝特伦大小姐私奔,搞得自己声名狼籍。此类男人当今社会也是相当吃香,像范妮那样的聪明人世间果然不多见。
话说女配角玛丽克劳福特乃亨利之嫡姐,手足情之深。虽然埃德蒙钟情她多时,差点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始终觉得这女人的心机着实深了些,虽然关于她的某些观点,我是举双手赞成,面对即将从事牧师职业、薪水微薄的埃德蒙来讲,却是是功利了些。最最忍受不了她的还是最后利用写信给范妮骗取曼斯菲尔德庄园信息的手段,估计此女心里巴望着爵士的大儿子汤姆贝特伦早点死掉,让埃德蒙继承爵士和整个庄园,她才好安心下嫁。哈,最终不如恶人所愿,尽管她还称不上恶人。
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那咄咄逼人的贝内特家二小姐相比,范妮的表现是弱势些,前者好比现代女性,后者好比传统女性,也就间接导致了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婚姻矛盾冲突不断,好事多磨,而后者则是短期三级跳,用埃德蒙的话讲就是已经深知范妮秉性,根本毋需更多了解。埃德蒙和达西相比也算老实敦厚,果然老实人在一起最完美。
平和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居然能让我一口气读完,实属奇迹。古人的表达方式果然就跟莎士比亚的诗歌一样,那么含蓄,那么优雅,相较当今更民主、开放的时代,我们是显得有些原始和野蛮。
历史不就是不断地周而复始么。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四):两只伪君子的大团圆结局
自从看过To Be Jane之后,我对奥斯丁存在着极大的幻想,经常会书里yy某个女主角是她自己的原型,某次私奔来自她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恋。穿着直溜溜的长裙走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啊简·奥斯丁,你是我心目中永久的女神(当然我觉得换女人来演那部电影会更好)。
正题,我要讲讲《曼斯菲尔德庄园》,在还没看纳博科夫的评论之前。
看第一章的时候我在怀疑我的小简有没有看过《红楼梦》,唔,时间好像不太对,不过不排除时光机或者虫洞以及星际旅游专用翻译虫在其间起到的作用。
总之,大体情节就是寒酸的表妹住到有钱的表哥家,受到无情的欺凌,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终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的终成眷属”(我决定多用逗号少用长句)。
可惜万妮不是林黛玉,虽说有一般的牛脾气弱神经,但是毫无骨气,畏畏缩缩。埃德蒙不是贾宝玉,古板脾气,假情假意。看到最后我只能拍案怒吼(虽然看这种书第一章就可以猜到结局),你们两只伪君子,真是天生一对啊啊啊啊啊啊
剧情简介基本如上。
正题,一个在天朝的光芒下长大的纯良中文人,无惧被批判为过度阐释,对这本小说的纯粹的看法是:我想简·奥斯丁写这个东西是用来搞笑的。
看多了童话或爱情小说您应该了解本剧的模式:美人的逆境(美乃关键词),坏人的嚣张及惩罚,王子和大团圆。同样是写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的情节内核,为什么奥斯丁就可以写得这么黑色幽默,这么讽刺,这么恶搞,让人在看完之后可以对王子公主极度的不爽却婶婶的爱上了配角甲乙丙丁呢(同理,《午夜巴塞罗那》我也只喜欢配角前妻某,活该她拿奥斯卡)。
好吧,要用一些文学史知识,综合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爱玛里的表现,我们可以知道她本来就喜欢讽刺这个讽刺那个,当然多数是讽刺万恶的封建婚姻制度。而《曼斯菲尔德庄园》作为成熟时期的作品,乐意讽刺当然是非常正常的。要说有什么出人意料之处,那就是《曼斯菲尔德庄园》在鄙视婚姻的同时,讽刺了爱情本身。
以从一而终的黛玉·灰姑娘·万妮来说,已然是本剧最专一的年轻人了,但是在滚回贫困的家里住时也开始觉得邪恶的一直追求着自己不放的克劳福特不错,想着嫁给他以后可以如何如何(对,我就是传说中的热爱道德裁判的读者)。而宝玉·王子·埃德尔始终在有钱小姐和万妮之间摇摇摆摆,最后的大结局也并未提及他对万妮有什么爱意,也不过是受伤的心急需抚慰,况且作为小万妮的启蒙者、兄长、暗恋对象,在万妮面前的骄傲感怕且已经可以代替任何爱意了。
而作为反面塑造的克劳福特两兄妹,却在万妮批判性的思绪中展现了极为可爱的一面,按今天的说法叫做反封建反礼教,或者倒退一点,典型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爱情观。不可否认,奥斯丁在塑造这两兄妹时是有倾向性的,当然,大多数描述都来自于黛玉·鹌鹑·万妮的主观感觉,对于自己的情敌,怎么可能有正面想法。问题是偏偏负面性的描述给读者一种正面的印象。我忒喜欢克劳福特小姐的,独立、自由、有主见(参见亦舒范畴女主角),同时,奥斯丁本人在我的观念中也是这幅模样的。就是说,奥斯丁在她的小说中,借一位女主角之心,来批判了和自己差不多性格的人?marvelous!
人物的错乱性是有经验(阅读过其他奥斯丁小说)读者最明显的感觉,女主角不再机灵敏慧,反倒是女配角占了优势,情节主题不再是追求自由,反倒是靠近童话的范式。然而童话的文本的底层体现了作者别有用心的叙述。黑色幽默啊黑色幽默,可以看出奥斯丁的愤世嫉俗又上了一个等级。两只伪君子的大团圆结局也许正是一种对社会的嘲笑和无奈心情。果然,做女子当如黛玉·鹌鹑·坚贞不移·万妮一样才能有好结果,独立的克劳福特最终是难容于社会的。
-----------------------------
另
据电影,奥斯丁私奔过(我就是这么肤浅,没找别的史料),后来又回头了
可是她的作品里那么多配角私奔而且貌似是负面评价,莫非是一种心理补偿?
再
实在不喜欢看这种兜圈子的书,可是发誓要写读书笔记的,以后看回纳博科夫再对比对比
--------------------------------------
好久不写读书笔记,略短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五):一切都因钱
现代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是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假如说巴尔扎克使马克思受益斐浅,那么奥斯丁就使得许多知识女性得到了关于婚姻本质的启示。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大部分改编自其原著的影视作品只是刻意去展示故事中漂亮的男女主角,或者制造精致的场面,而忽视了其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道德与理性的说教。这个倾向使众多的先看电影或者电视剧的读者得到一个错误的印象,那就是追求一个漂亮的达西先生本身--可怜的女孩子认定他就是柯林非尔斯的那副摸样,就是小说的主题,而在很大程度忽视了他身后巨额的财产和富足的庄园。就是说,影视作品总是强调男主角的外貌而忽视他的身份,无论是达西先生还是耐特利首先是个地主,其次才是一个情人。是有钱的单身汉,然后才必须,不得不娶一位太太,是客观要求而不是主观需要,是因为有了财产才可以娶老婆,因为这笔财产需要增殖或者交换,最起码也是需要一个管家婆。我根本不认为奥斯丁笔下的男人多么性感,只有道德和非道德,有钱的,没钱的之分。理想的男人就是有钱有道德,当然长相过的去。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本书在号称奥斯丁狂热读者中大概是最不受欢迎的,仅次于《诺桑觉寺》,读者喜欢其中活泼洒脱的克劳福德兄妹,而讨厌范妮和爱德蒙,在他们看来,一个太木一个太傻。
你瞧,谁都讨厌贫穷的人呐!
你要一个寄人篱下没有财产,没有出路的姑娘怎样呢,
你要一个没有继承权的次子怎样呢/
让他们放开了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不,没有钱,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我就一直认为没有人会真喜欢林黛玉。
因为她不仅穷--这是致命的,还有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这是让所有人无法容忍的。又穷,又是肺痨,还神经质,这样的姑娘即使一副天仙样子,你可愿意娶了做老婆?
虽然史湘云和邢岫烟也是寄人篱下,可前者到底健康憨厚,后者沉静知足,也并不太惹人厌恶,总算有人要,可是林妹妹谁个敢娶,况且她还是个有思想的女人。
穷忍着,富耐着,这是我祖母的话。
一个没有钱的女人是没有选择爱情权利的,所以范妮面对那一群富有放纵的男女们就只有忍受他们奚落刁难的份,整个故事就是她的受难史,即使最后她终于得到了表哥的爱,成为了曼斯非尔德庄园的一员,也让人不胜唏嘘。所以这本书让我实在感伤,甚至超过了《劝导》,也让我深刻的领悟了奥斯丁说的没有钱是不行的。
没有钱就没有自尊没有爱情没有权利,一切都在他人的控制中。我看奥斯丁的小说就是看到了钱,看到了交易,看到了那些没有财产的妇女可悲的结局,她在说,钱,钱,钱!然后,是理性与道德,爱情,难道真的有吗,在她那里--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为什么那最后的皆大欢喜是那样苍白无力,草草收场,为什么那所谓爱情的表白那样软弱飘渺,难道这就是一个爱过女人写出来的书,我不相信,我只相信她跳过舞,调情,精明的计算过,也许也幻想过,可从来没有真爱过。
她也许是看透了那交易婚姻的本质,她难以在现实中找到一条金钱与爱情的完美结合的道路,作为一个女人,即便没有钱,也还是有两种选择,一是给有钱的做花瓶,二是给没钱的当保姆。但是她要平等的爱情,可又没有金钱赋予的平等,只好就当老姑娘了。精神的平等,简爱喊道,可是它在哪儿呢?
我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不知道姑娘们注意到了没有奥斯丁小说中那种世俗的气息,尽管当下的姑娘们把她看做一个偶像人物,似乎她是很高雅很自尊的职业女性的代言人,只要是她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总是被赋予一种雅致脱俗的情调,可是我个人的感觉是象大多数英国人一样,他们的文学作品是极其世俗的,小市民的,他们的理想绝对是那种围炉而座的家庭的温暖,一种理性和道德的清教徒生活,而不是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英国人骨子里那种求实经验主义的作风与文学传统讲求浪漫的要求是有冲突的。所以奥斯丁的小说就本质上来说是非常现实和物事的,你不要看她给自己那些坚韧,理性,文静的穷姑娘都安排了圆满的结局,那是她在安慰自己罢了,假如你看了她的作品只记得那些完美的先生们,一心去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理想丈夫了,我就会看到奥斯丁小姐在那里撇嘴露出一丝文雅而苦涩的嘲讽的笑。
我把你们都骗了,哼。
本书的道德教化味道相当浓重,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钱的人家孩子都遭了秧,穷人家的孩子都乖巧懂事,真不愧是牧师的女儿。这令读者感到沉闷,不过这才是真正的奥斯丁小姐。而且富裕家庭四个不肖子女的行抵消了范妮卑微的地位,为其成功的嫁入曼斯菲尔德庄园做了铺垫,这个帐算的很清楚。
要读她的书最好先把人物的财产情况列个表,然后按此对照读来,这样才会理解其中的情节,因为一切都是因钱而起,一切都是计算的结果,即使那些私奔,也要计算在内,用以抵消家庭地位和名誉的等差,所以要读懂她的作品,先要会算术。要是你还是执迷于男主角漂亮的脸蛋,那可是白读了一场奥斯丁。
一切都是因为钱,有钱的没钱的,结婚都是为了钱。是钱和婚姻,不是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