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上卷)读后感锦集
《经济学原理(上卷)》是一本由马歇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上卷)》精选点评:
●“为热爱善良的生活而热爱善良的生活”
●看得快吐血了...求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翻译...
●《经济学原理》被称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该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并且在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供给与需求分析,论证了财富、生产、消费、劳动、收入、资本,以及劳动工资、资本利息、企业利润、地租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建立起了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理论。
●真心不懂
●马歇尔冲突不存在。。。谢谢
●凯恩斯、庇古是马歇尔的传承,被写入第八版的序言中,具体还要看经济学思想史。张维迎推荐1964版。
●经济学基础总体来讲质量很高,缺点就是比较古老所以在没有经济学基础的人最好在配合比较浅显的书打点基础再看效果会比较好
●经典
●经典不好评价,尤其是理论性质的经典,可能只具有历史价值,而对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帮助有限。
●经典著作,摆到圣经的位置都不为过。后来经济学的发展都受此滋养,甚至一些新的理论和发展,都可以找到些许痕迹;当然,可能仅仅是不重要的带过。
《经济学原理(上卷)》读后感(一):关于本书序
一个中国人在1964年写的序,是谁忘了!写的怎么样就不说了,本人对这个序有些其他的看法!读本书的人倒是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好好看看这个序!挺有意思,一开始看完半本书,觉得该把这序删了,后一想留着也好,读者从自己的角度看吧!提醒一下,正确对待历史意见!
《经济学原理(上卷)》读后感(二):更上一层楼
斯密的《国富论》似红楼梦,潇潇洒洒,人生百态,包罗万象,挥洒自如。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则强调是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他把经济学引进了科学殿堂,殿堂里面的规矩限制了经济学的生动和活泼,但也使它更清晰、精确和逻辑。挥洒利于博大,精确利于深入。
什么是科学方法?由生活中现象入手,提出解释现象原因的假设,假设的关键是它可能被事实证伪,如果被事实证明正确了,人类的认识就深入了一层,科学不是奢求终极真理,而是追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过程。最后,借用佛教中的三句话: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
《经济学原理(上卷)》读后感(三):值得一读
这也曾经是一本教科书,然而与现在的教科书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以至于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是一本教科书,而和张五常写的那些东西可以归为一类了。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讨论的一些东西比如价值问题已经从现在的教科书里面消失了,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解决了,而是因为这些问题难以解决。 现代的经济学偏重于技术方面的东西,这固然不错,与其在一些纠缠不清与人民生产生活又没有太多关系的事情上耗费资源,倒不如多解决点问题,少谈些主义。然而仅仅致力于一些数学技巧和概念而缺乏一点“终极关怀”,却又不免流于浅薄。因此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接触经济学的人,读一读这本书还不能算是浪费时间。 这本书列入了商务的汉译名著,然而与我看过的其他名著相比,我更喜欢这一本。这本书思路比较清晰,语言或许是翻译的缘故也很流畅,不是那么颠三倒四。
《经济学原理(上卷)》读后感(四):结构编排有严重问题,目录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我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感到心理不适。也不知道【此书目录有这么多的续前,此书的节标题这么长】是马歇尔所为还是翻译者所为?我想写书的人应该先好好学习如何写书,再来谈学问。这本书的目录编排有严重问题。
1.不可以有续前。如果一章内容没有写完你继续写就是了,写了几节就分一章算什么意思?难道出版社是按章计算稿费的,于是你牺牲了读者的阅读感受,不顾书的连贯性,把一章切成几章?(第八章到第十二章的章标题是工业组织,就应该合为一章,为什么要制造出续前的4个章?)
2.节标题太长,读者难以把握重点,不知所云。写书人为什么会设置一个这么长的标题?为什么你不直接突出重点?有点啰嗦了,难道小学语文课老师没教你缩句么?说话要简洁明了,听众or读者才能抓住主题,明白说话人的意思。难道你在滥用剑桥大学教授的权威,让别人适应你么?你之所以被欧洲学术界认可到底是靠真才实学呢,还是因为你官大、职称高,身处剑桥牛津这所顶尖大学,当了教授和院长靠学术权威让人敬仰的呢?想来是后者。
据统计,仅上卷,节标题足足有4行之长的就有9节,它们分别是:第一篇 第一章 第四节(后面省略篇章节)、一 二 一、一 二 四、二 二 一、三 六 三、四 三 二、四 八 一、四 十一 二、四 十二 十二。而第四篇 第三章 第一节的标题更是长达5行!这不是标题,是摘要。
3.英文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中文,翻译者难道没有过英语六级么?但凡正在准备英语六级的学生都明白英文里有从句的概念,写书人为了丰富内容会大量使用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翻译的时候只能意译,不能直译。如果你去比较中英文文章句子的长短,就会发现“中文的句子长不了,英文的句子短不了”。由于语法的不同,中文句子的右边是封闭的,而英文句子的右边是开放的。所以中文的句子以短句居多。
在作英语6级【长难句解析】模块训练的时候,就会发现如果要搞懂一个长句的意思,不宜把它直译成中文去理解,因为直译出来的中文的语法是错误的,对于直译出来的句子不仅仅需要调整语段位置,还要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适当地进行断句才能理解。所以,如果要搞懂一个长难句的意思,应该先读一遍句子,确定句子的结构,搞清楚有几个从句,有没有从句里面又嵌套从句的?然后对从句进行断句,搞懂每个句段的意思,然后再碎片化地串起来。如果要理解or翻译,要先按照句段进行直译,然后根据中文语法调整语段位置,接着把一个长句拆成几个短句,这样意译出来的句子才能被中国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