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使女的故事》是一本由[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一):荒诞与科幻
朋友之前有安利剧,没看,还是希望得空能先阅读下书籍。因为在我看来剧集是二次创作,和原著应该完完全全割裂开来,所以我一直认为文字比剧集更能映射读者本身,读者会在作者的文字表述中寻找自己三观的影子。很惊讶于这是一部未来小说,是一部充满女性主义的反乌托邦之作, 文中能读到窒息与挣扎,抗争与妥协,但一切又能理解,因为现实和历史永远比小说更科幻和荒诞。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二):如果女性变成了财产
如果女性变成男性的私有财产,这回变成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社会
作者做出了一种猜想
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猜想
当一个人没有了自我,但不允许有多样化,当一切都都是统一标准的供应,确实可怕,人与人之前没有了真诚,我们被动的去接受社会强行加给我们的价值观,然后人与人之前没有的温情,与柔情。
这确实很可怕。
然后感受现在拥抱的自由
我最近有点懒懒的
最近有点懒懒的,希望你呀,幸福安康
这是一份没有营养的读书笔记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三):如果这是真的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四):那一抹飘落的红色
读着这本书的午后,迷迷糊糊的睡着,脑海中闪存的电影画面。一个叫做基列国的地方,由于环境污染、辐射,新生儿的生育率跌至冰点,而一个健康的孩子更是稀有的存在。于是,能生育孩子的女人被奴役成使女,被分配给每一个大主教,只负责生育。在那一件件红袍中,存活的不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而是一个行走的子宫。
这本书被完整的还原成了一部畅销美剧,但是我仍然觉得阿特伍德的小说更加精彩。她“试图将文字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们分开时做不到的事情,即尽量扩大语言的表现力。”这本小说,让我想到红楼梦,都是虚构的一个梦境世界,而却又真实到让人觉得它确实曾经存在,或者即将存在,一双无形的手拉着你深深走入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幻境,男人们被阶级固化成大主教、卫士、天使兵,女人们则按照功能和角色被简单划分成夫人、马太(女佣)、使女、嬷嬷、经济太太和荡妇。
被选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剥夺了一切自由和权利,送入红色感化中心洗脑“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另一种是无忧无虑。在无政府的动乱时代,人们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如今你们则得以免受危险,再不用担惊受怕。可别小看这种自由。”这些使女们,曾经如同我们,拥有独立的人格、自主的工作、纠缠的感情,享受过夏日奔放的比基尼海滩、无所顾忌的谈恋爱结婚生子,而现在带着自由的回忆,却要被驯化,或者说是奴化。
故事的主人公使女,没有自己的名字,只带着大主教的称呼。她的母亲,绝对的女权主义者,人到中年依旧叛逆,我觉得她代表着极端的自由,去讽刺那一下跌入黑暗的畸形社会。女主曾经也有丈夫和孩子,在政权变动的时候,她们本来企图逃亡,但是被发现,于是丈夫被击毙,女儿被抓走下落不明。书中每一个回忆的片段,都是割裂的、撕心的,回忆越是美好,现实越是不堪。
这个奇怪的世界,却莫名其妙充满仪式感。比如大主教跟使女每月一次的制造孩子,大主教的夫人要一起参与活动,用一种奇怪的姿势三人行;然后生孩子的时候,大主教的夫人也要参与,表现出极度痛苦的生产过程。就像繁文缛节,形式的存在感远远大于实质。
小说写了宗教,故事起源于圣经创世纪的一段,拉结说“有我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使因她也得孩子。”人类存在初期的故事,却可笑在净化了这么多年后,回到最初的那个宗教极端分子眼中的理想世界,让人毛骨悚然。但是,更加可怕的是,小说中说道的由于污染,暴力、吸毒吸烟、性病泛滥,导致人类面临灭绝的危机,难道读者不会因为觉得真实而胆战心惊。
阿特伍德的文字特别有画面感。一只早餐鸡蛋,他写道“第一只蛋是白色的。我把蛋杯移了移,让它置身于从窗户透进来的稀薄的阳光里。阳光洒落在盘子上,亮起来,暗下去,又亮起来。蛋壳很光滑,但同时也布满颗粒,只有在阳光中才能看清的细小钙粒,像月球表面上的环形山。它是一片荒芜的地带却又完美无瑕;它是圣灵们涉足的沙漠,这样他们的心灵便不会因富庶丰饶而浮躁困惑。我想上帝一定也是这种样子:像一只蛋月球的生命不在表面,而在内里。”好喜欢他文字的灵性,像跳舞的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