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相交,以诚相惜
上两期,在《万事万物,皆有因果》中,提到了“在世间培福”这个话题,对于这个话题,我想再跟大家展开来分享。
我们生而为人,行走在世间,待人、应事、处世……
样样都是历境修炼。
修行与否,与做了多少事无关
禅宗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是关于达摩祖师跟梁武帝的对话。
达摩祖师是天竺人,也是禅宗的第二十八祖。
他从印度到东土来传法,成为东土的禅宗初祖。
梁武帝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创建者,信仰佛教,恭敬三宝,是君王中护持佛教的典范。
在位期间,广建寺院,安僧无数,持戒茹素,礼佛诵经,建桥铺路,不在话下。
他得知达摩祖师来到中土后,便速速派人迎请,把祖师礼迎来宫殿便向祖师汇报了自己的各种善举,满心欢喜,以为会得到祖师的称赞,却不料被祖师泼了一脸冷水。
武帝问祖师:“我如此行善,会有什么功德?”
“并无功德。”祖师四字概之。
武帝惊讶,问:“为什么会无功德?”
祖师答:
“这些都是人天乘的小果,徒具形式的小德,是有漏的,就像影子,虽然跟随身体,但实际上并不实存。
只是善因,不是真正的功德。”
武帝再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师答:“美妙圆融的清净智慧,趋向空寂无我的境地,此举非世间有为法所能得以。”
武帝又问:“圣人追求的第一义谛是什么?”
祖师答:“空空荡荡,了无圣人。”
武帝问:“在朕面前的是谁?”
祖师答:“不识。”
武帝无法领悟祖师的话中真谛,变了脸色,一言不发。
祖师知道二人心思不契,就渡江北上,到北魏才走上传法的征程。
后来,梁朝政权大乱,武帝饿死在台城。
哪怕四次舍身同泰寺,又奉佛教为国教,也难逃生死轮回之苦。
如果武帝明白佛法的真谛和终极的追求,也许就不会跟祖师不欢而散了。但是,没有如果,因缘就是这样,果报也是这样。
从究竟义来看,武帝虽然做了很多善行,但只是人天福报,不能让他走向最终的解脱。
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建寺安僧、持戒茹素、福利百姓……
自然是有善果的;
但从更高层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没有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一切对解脱就不起根本性作用。
换言说之,武帝所做的一切,可能跟轮回没有冲突,跟解脱也没有关系。
功德有无,看发的是什么心
我们村里有一个人,常到寺院去参加各种法会,布施、放生、念佛都在做着,还很乐于帮助人,但她的邻里关系却很不好,过得并没有多美满。
有一次节假日,我走进了她的家,跟她聊了一会儿。
她的家庭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儿女双全,且都事业有成。
我随喜哥哥姐姐的成绩,赞叹她教育有方。
她一脸得意,一味地说自己是如何如何教育孩子的,孩子又是何等的有出息。
我问她:“哥哥姐姐在家吗?”
她说:“我不让他们常回家,像他们那么有能力的人,在外面很忙的,他们都在大城市做高层领导。”
据我了解,她的孩子都不愿意回家。
聊着聊着,她说起她帮过哪些人,那些人得到她的帮助后都走上了光明大道,但都是忘恩负义的一群人,从来没有感恩过她,偶尔来看她还不带礼物,在背地里说她坏话。
我问她:“您为什么去帮助人呢?”
她说:“我有钱又有闲,看着他们就觉得可怜。你看,我做了这些,我的孩子多优秀。”
我说:“您像菩萨,让有困难的众生脱离苦难,真好!菩萨不需要众生报恩的吧?”
她脸色马上变了,说:“我不是要他们报恩,只是想说他们的教养不好!”
接着,她就开始细数曾经做过的善行,有些事一再地重复又重复。
看着、听着,十分心疼她。
她自矜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以为自己有多大的功德,积攒的那么一点福德尚且不断漏掉,又谈何得益呢?
拜佛、布施、放生等行为,看似用心尽心,好像是善行,却执着于自我、凡圣、回报。
于佛教法中,以这种心来行好事、做好人,就好比南辕北辙的人,想到南方楚国去,却驾着车往北走,车子跑得越快,离目的地就越远。
与佛法教理背道而驰,相去甚远,可悲可哀!
学佛修行,重在明因慎果,看发心纯正与否,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各方面都还是老样子,人际一地鸡毛,生活一塌糊涂,生命质量没有丝毫的改善,那么就要反省了,问问自己:
行持往道上靠了吗?依佛法行事还是在俗法里绕圈圈呢?
至今,皈依师的那一句“世界观没有转变等于学佛没有入门”,还时常回响在耳畔。
诚如师父所言:佛法是解决生命问题的,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
我们学佛,是为了超出轮回,了脱生死,不是为了受人尊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佛力甚大,加被护念行人,我们如理如法地行持,只要是合理合法的求愿都会实现的,但这不是佛陀施教的本怀,佛陀是想要我等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脱离生死的轮回苦海,得到清净究竟的法乐。
不明福德和功德的区别,稀里糊涂地修行,做得再多,也难得真实利益。
莫把福德当功德
或许,还有人为武帝到底有没有功德而感到疑惑。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如是说:
“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大师再次言明了,只修福德,仍然是没有功德的,福德和功德不是一回事。
那么,福德和功德有什么区别呢?
《六祖坛经》云: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
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可见,功德是见性平等、离念无我、成就法身的内在修为,是关于解脱、出离三界方面的受用。
如武帝般,在外在行布施供养等善事,内在还执有人我之相、希求回报,是在培植修集来世的福德资粮,并没有功德的内涵。
修福德,以贪执、分别、希求回报的心行善,对所做的事情念念不忘、不断回味。
修功德,因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灭贪、瞋、痴三根本烦恼,以三轮体空的见地修持善业,做得再多,内心也毫无执着。
福德是外在的福报,可以自己享受,也可以与人分享。
比如,自己的物品可以结缘给他人,能让他人不缺乏。
功德是内在的修为,谁修谁得。
比如,诸佛菩萨有大功德,他们为了我等众生也得到,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我们要修行,把诸佛菩萨的功德内化为我们的功德。
福德的果报还在三界内,不能了生脱死、出离轮回。正如“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不修戒定慧,贪瞋痴烦恼炽盛,有可能在三恶道中享用所积的福报。
功德的果报是远离忧痛苦恼,超脱六道轮回,究竟圆成佛果。
很多人都会这样吧?
学佛修行,只看形式,烧香拜佛,布施供僧,以为就是积累了很大的功德。
当然,这样也是要做的,但是做了就放下,交给佛菩萨了,佛菩萨自会考量。
如果自性不开明,哪怕日日礼拜供养也徒劳。
若有功德,也要回向佛道,回向众生,共同成就,超出轮回苦海,趋向解脱彼岸。
但愿你我,明了因果等事,以无所得的清净平等之心,勤修善业,早日功德圆满,成就佛道,广利有情。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