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精神病院》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在精神病院》读后感1000字

2020-12-15 02:22: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精神病院》读后感1000字

  《在精神病院》是一本由周芳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精神病院》精选点评:

  ●有点失望

  ●看不懂吧?那就对了,除非你疯了你才能看懂。

  ●冷静。克制。没有一个人的精神障碍是毫无来由的,他曾经想读清华,他曾经是病人眼中的好医生,她曾经是兄妹几人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他们都曾勇敢、真诚、善良、热爱这个世界,但最终他们成了我们口中的“疯子”。这耗光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让人看到在绝望面前,亲情也不堪一击;但也有来自亲人的温存,让人明白这感情的无私和可贵。他们被贴上标签,很难再撕下来,他们来到这里,很难再出得去。也有人,不愿意再出去了。在这里,我们看见了那些人身上本该有的,美好的品德。谁才是疯子,谁该对他们负责?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希望它能得到更多关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这本书,然后欲罢不能。这是由一部报告文学扩展而来的非虚构小说。作者是在卫校工作的语文老师,做义工,也观察这世界。文字相当有感染力,精神疾病专业的内容也有,但并不艰深。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由一个一个小故事组成的,每一个病人的故事,以及医生“莲花章”、护士“刘美美”的故事。暴力、癫狂、可怕,这是普通人对精神病患者的描述,但护士“刘美美”却总结得很好,愿这世界,被温柔以待。

  ●赤裸和粗劣,同样带来阅读中的不愉悦。

  ●一边看一边老想起《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那边是死,这边是疯,都是漩涡中的底层众生相。哀与苦,不可选择,未来与过往也都是模糊。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精神?另一个世界?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的第二个世界需要爱,她以病院中的周医生走进这个世界,以我们眼中的护士,展现出我们所不了解的世界,尽管她们被冠以“那样”的存在.

  ●不要给他们打上“疯子”的标签,在这个残酷的世界,谁真的又是正常人呢?抱紧片刻的温柔,抚平伤口。

  ●小时候,隔离住着一个疯子,好的时候又勤快又和善,患病后各个村子游走,看起来还是和善而且干净。我以为她只是累了想休息几天罢了,但大家都说她不是正常人, 很长时间我都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正常?在她眼里,也许我们才是疯子。直到现在,惟一确认的是,我曾和她是邻居。

  ●在这平行世界当中,生长着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一类人行为正常,阳光在头顶,抬头便能看见;一类人,行为异常,身处在黑暗角落,阳光微弱。后者是被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否认的弃儿。他们被大多人数人冠以疯子,提到他们就像提到禁忌让人不寒而栗,这是社会的偏见,这是人类的偏见。但这偏见并不能阻挡精神病患者生活在世上,不能阻挡医生为他们尽职尽责。值得欣慰的是,我看到有一些人始终做着最善意的事情,就像文中的一句话,你像清泉,也像晨曦。让我拥抱你,在晴朗的天气。活着本身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在精神病院》读后感(一):精神病院,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作者周芳以“周医生”的身份深入精神病患者之中,通过自己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精神病院,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特殊的群里——精神病患者。 读罢此书,我觉得精神病院并不是一个让人恐惧地方,那里也有爱与温暖。精神病患者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人;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善良,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被爱,被关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精神病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不易和付出,比如经验老道的莲花章、人美心善的刘美美。 客观讲,一个精神病患者是家庭、社会的负担,但我们生而为人,并非弱肉强食的动物动物世界,请对精神病患者多点耐心,多点理解。 对于精神病患者,或许爱比药更有效果!

  《在精神病院》读后感(二):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阅读体验很好,受益良多,感慨万千。 以猎奇心开读,以感动心结束。 不得不承认非虚构给人的冲击感真的很强。 里面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或是让人啼笑皆非,或是让人感同身受。 尤其是里面那个学疯了的化学小伙儿,我看的时候就好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学疯掉哦(不过我知道我不会因为我没有那么努力hh)这些故事真的让人感到人的脆弱,有时候就会被一件事情突然击溃。还有那个因为一直被家长藏家里的患者最后病情加重就……emm不说了 还有这本书里面的人文关怀,对这特殊的群体,她不会特意的用同情的口吻说这些事情,而是简单的叙述,这种公平的对待反而让人感到了他们被尊重。 或者说,能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还有有关精神病院的医生的故事,也让人读了很感慨。 啊反正就是很喜欢的一本书! 想读这个作者的其他书了!

  《在精神病院》读后感(三):奇怪而进理

  精神病院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像作者在文中写到的“17路公交车”一样被人规避,仿佛是“罪恶”的帮凶。相信你读过这本书,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奇怪而近理”是我对病人的再次认识,精神病人和我们都是这个世界上一群自由自在的不完人,我们一直试图在涂写和定义自己的人生。唯一不同的是,在一个不完人的眼里,我们看到了我们该看到的东西,而他们还看到了我们不该看到的东西。

  精神病人以每种特殊的方式把自己的圈子量化,但这种方式并不以失去面对外界事物为代价。所以每一个病人初始驾到的时候都会非常的抗拒和不理解。对他们而言,他们是在完成某种使命,是在创作,在进行关乎心形的修养,是在挽回“失去”。

  而精神病院是在试图重启病人和他的另一个灵魂去融入自然事物的迷思之地,医生不去复制外面的真实,而是去创造一个地地道道的谎言。医生给病人营造的环境没有形式上的强求统一,只有不同病人的差异共存。

  最后,作者结语写下的感慨:“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或许也是对这个世界感性与平和的热爱吧。生活教给了我们很多,有哭声也有泪水,只有时刻保持乐观的人才能征服一切,加油!!

  《在精神病院》读后感(四):读后感

  我无法控制自己在读完刘美美的演讲稿后不感动,这是一个与常人隔绝的另一个世界。人文关怀让这本书熠熠生辉,但还是作者还是落入俗套的自我絮絮叨叨以及过分强调患者的精神世界。

  见习曾经听过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叙述,因此其实精神分裂的症状很“雷同”,这种症状上的相似实在不需要那么多案例的赘述。我喜欢作者对患者家属以及生活的叙述,“疯子”背后的生活其实与常人一样曾经生活按部就班,也曾经满地鸡毛。从这本书也看到我国其实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保障,收留精神失常的流浪汉,支付患者高昂的医疗费用只需要家属出生活费用......

  其实整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其实不是作者的文字,而是患者在墙上写下的:在医院,是每一天;在医院外,也是每一天。或者是患者在新年之际发给作者的短信:请帮我弄停新年钟声。在常人朝气蓬勃迎接每一天,期待开启任何新鲜的生活冒险的时候,他们服药重复机械的作息,唯一提醒每一天过去的大概是每天不一样的电视节目。在常人迎接新一年干劲十足的时候,有人畏缩着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让他们焦虑。有时候我时常觉得精神患者的大脑不是有问题,只是他们更敏感,对于生活过敏而抽搐失能。

  在精神病院里不止是思维混乱精神状态需要时时监控的病人,也有家属与医生护士。既然如此,医患关系的矛盾也存在于此,护士害怕家属带来的东西不安全:针、任何能够充当令人窒息的武器的绳子、袋子甚至是家属迷信带来的符水;家属担心护士私存带来的食物,矛盾有时甚至因为一块失踪的旺旺雪饼而起。这些琐碎和疯狂,其实比病症更加魔幻。人类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从容的接受而不盲目崇拜超自然是多么可贵。

  在精神病院,抑或是不在精神病院,这些人存在着,他们超乎常人敏感的大脑疯狂运作着,我迫切想了解,我又害怕想躲避。最后还是很喜欢护士刘美美演讲稿这句话: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子里,我们也许体会不到那种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些从绝望中走过的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光亮,才弥足珍贵。在那样每天高强度如同战斗一样的日子里,她的文字那么简单却又有力量。我看到是对人的尊重,是与这本书如出一辙的人文关怀。

  在精神病院的,不过也是人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