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王实味传》是一本由黄昌勇著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装本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实味传》精选点评:
●作者当时在笔法上可能还略显稚嫩,不过对造成人物行为特征的历史背景交代得很仔细,可见没有白受训练。王实味的悲剧,在我看来,也还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必然注脚,只不过“时势造悲情英雄”,他过直的性格放大了悲剧的可能性,终于导致了无可收场的结局。
●對於瞭解抗戰時期“聖地”延安的思想,文化風氣以及當年的王實味,有著不錯的梳理和資料羅列。對於整風的描述由於不是該人物傳記的重點,因此整風的論述內容不多,大多只是作為政治背景進行了闡述。而王是整風前階段倒下的代表人物,因此全書用了較多篇幅闡述王的思想過程和成長經歷,其由於成長環境而造成的敏感的性格和筆觸,最終導致了他自己的悲劇。丁玲,也曾保留著從上海帶來的獨立和驕傲,卻最終屈服。她的轉變與王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也昭示了延安經驗在隨著“解放區”的不斷擴大之後的、向更廣闊領域推進的未來。此書雖篇幅不大,但是對於王作為延安整風大背景下的思想整肅的悲劇,對於中共內部的對於小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打壓和轉變這個思想痕跡抓的很准確。
●基本还原了王实味的人生,但是在责任问题上将其之死归因于康生之类的人。对罪魁祸首有推卸的嫌疑。
●王实味的命运可以和胡风联系起来看。两人都对五四运动抱有肯定态度,对于人的灵魂的拯救与突进寄予期望。一个党内一个党外,一个“口出狂言”一个“鲠直”。胡风就是活下来的王实味。王实味的人格是值得尊重的,但他的悲剧命运却有一半是因为他的性格。《野百合花》最后一句“听候批判”看得我心惊肉跳,同时也懂了为什么他成为了运动的殉葬品,而丁、艾倒戈成了批判他的人。
●一个优秀的好人不该是这样的结局。T T
●文人啊文人
●最惨苦的死,是暗暗的死,是不明不白的死,是被同人暗箭所伤的死……
《王实味传》读后感(一):书 介绍语
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被随意剥夺,只要有一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没有保障,那么对所有的人而言,他们的生命、权利和自由同样将受到威胁。王实味只是一个投奔革命的普通知识分子,但他死后20年共和国的元勋功臣(如贺龙、彭德怀)也惨死在自己参与缔造的这个共和国,甚至共和国的主席、执政党的第二号人物,以国家元首之尊也未能免于一死。这些人在王实味问题上立场可怕是一致的(比如贺龙),他们支持或默认了王实味的死,也就等于为自己掘好了墓。
《王实味传》读后感(二):从个性看王实味,什么都能明白
最近看一些材料,提到了王实味的个性问题,突发感想在百度里搜了一下,截取一段问题如下:
“ 根据熟悉王实味的许多人的回忆,现实生活中的王实味并不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物。 他的性格狂傲、孤僻、偏执、吝啬,似乎缺乏中国人所推崇的"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他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里,除了"冬天搬把躺椅在门前晒太阳"以外,没有其他业余爱好,日常生活单调而缺乏情趣。他对别人参加跳舞、唱歌等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他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取一种居高临下、屈尊俯就的姿态,一旦意见不合,便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最近几年一直在研究“个性决定命运”这个话题,结合对王实味人和事的了解认识,遂写下一个自己的观点:如果从王实味的个性入手,那么关于王实味的人和事情,似乎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书中关于什么专制之类等等的例子分析,似乎都可从个性角度找到答案的。
《王实味传》读后感(三):也谈王实味的悲剧
昨天读完了1Q84,突然又发现了被埋在书桌上的这本书,随手捡起又翻了一气。从第一次看过这本书就有想码一点字的冲动,他的悲剧固然是令人遗憾的,他不该是被以这种方式处死的人,他应该有更大的作用和更好的人生,他应该成为以为出色的翻译家,应该找到妻子在解放后过上和美的生活……但生活总是这样,当他不想要的时候,却将一些东西强加给他。比如托派,比如探子、特务、反党五人集团。
我们总是说,如果这样,王实味就不会死了,如果那样,他就不会死了……我们为自己的憧憬和希冀安排了一千种假设,却发现它只是希冀和憧憬。他确实不该这样离去,但在木已成舟的事实背后,却有似乎注定的必然,在整风的大环境中,人人顾己由不及,何况一个被众多人看做异类的他。
每次运动,都或多或少的有因此遭难的人,但王实味自身的性格,却是导致他最后身首异处的原因之一,或许我们只看到了他的才华他的可惜,但如果他的性格不是那样,或许最后的结果也会不同。
桀骜不驯、不能变通、直言不顾、不拘小节……这些与当时国人不太相称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了他的身上。也许在今天,这些都是一个个令人敬佩的文人的铮铮傲骨,但在当时,却是令人无法接受的“缺点”、“毛病”。他的不拘小节让他失去了战友对他的好感;他的直言不顾让他失去了同事对他的支持;他的不能变通让他失去了上级对他的喜爱;他的桀骜不驯甚至让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当一个失去一切的人遭到后来的各种灾难时,我们只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被群体抛弃的人所能得到的最有可能的后果,当一个人与周遭环境失去协调,一切对他不利的事件可能会由此而来。
对于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他来说,这样的结局太痛苦,太不公,但却早已于自己的性格中埋下了小小的种子。
《王实味传》读后感(四):不合时宜的野百合花
读完全书,我思绪万千的沉默着,在中国沉默往往不意味着无话可说,而往往意味着无话能说。又能说点什么呢?溢美之词在沉重的历史面前如此轻飘?又能说点什么呢?在这个狂欢的年代有谁还在意那已然淡漠了的血泪?又能说点什么呢?在这个全民高雅反对低俗的时代?王实味的遭遇我在读书的时候曾有过模糊的了解,随着资料的逐渐开放,这个“反革命托派”渐渐丰满而立体起来,今天重读这本《王实味传》写下一点文字,就当作晚辈给这位“暗暗死去”的典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一点卑微的纪念吧。
距离王实味被秘密处决已经四十一个年头了,他的遭遇就像一台反复上演的舞台剧,主角可能会换上遇罗克、林昭或者张志新,但剧本乃至结局却都始终如一。王实味的遭遇决不是个案或者特例,它是政治专制必然导致的思想专制的产物;它是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它是一种用政治手段处理思想,用组织手段解决肉体的暴虐;它更是一种无力应对民主自由思想挑战的苍白虚弱,王实味事件就像挥散不去的幽灵四十年来一直在有着哪怕一点点良心的人们心中萦绕,不断的叩问着“这是为什么”?“他的悲剧意义早已逾越了作为个体生命本身遭遇沉浮,他的悲剧其实已经预示了一大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未来的人生轨迹。”有作者珠玉在前,驽钝如我者还能说点什么呢?
王实味不该不明不白的死去,无人应该不明不白的死去,但半个世纪过去了,本该明明白白的事情,始终还是这样不明不白着,这是王实味的悲哀呢?还是我们的悲哀?这是王实味的耻辱呢?还是我们的耻辱?黄昌勇先生为这位不明不白死去的同乡做传,写下他的生平事迹,让后人能够接触到他的思想、他的奋争,无论如何都算得上一个大大的功德,更何况作者是在大量细致的考据支持下做的认真的著述。书中对王实味的悲剧遭遇有着真实的描述,他的爱情、他的思想、他之所以获罪并被默默处死都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并不是亲身经历者的黄昌勇先生有勇气做这样的细致的功课,在浮躁的今天太难能可贵了。
当年参与批判王实味的作家和官员们无异于自掘坟墓,以为出卖了别人和阉割了自己就可以换取永远的荣耀和地位,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统治者眼中,无异于一个幼稚的玩具;王实味被奉上神台作为牺牲,他用自身做药引大声疾呼,可惜国人仍旧未醒;历史在不断的重复着,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实味的历史未必就不是我们的历史,无论摧残那朵不合时宜的野百合花的是以“治病救人”的名义还是以“反低俗化”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