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摘抄

2020-12-29 00:5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摘抄

  《论道德的谱系》是一本由尼采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道德的谱系》精选点评:

  ●经典。

  ●从加缪移步尼采,但是比加缪好读太多了。哲学初读者,每看一页都觉得,哇呀厉害厉害。

  ●很多声音对我说,都是你自己的错

  ●弱者以弱为美德,仿佛他们有得选似的

  ●好强的逻辑性

  ●印象里,除了《查拉图斯特拉》隐去了戾气,尼采和他偏执的天赋在大部分著作中都显露无疑。他所反对的那些传统消耗了他的情感和精神力量。

  ●作为专业内被遗漏掉的一位重要人士来补读的,震撼,醍醐灌顶都尚不足以形容。虽然也能感受到天才思路跳动的太快,难免会在论证链上有留空或悖论。但是在震撼之下,这都不重要。如今没有了集中的专业训练,但似乎对专业著作的理解更容易,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也更顺畅,现在再去上学,会比十年前更值得。

  ●自为其主

  ●“明白一切就意味着蔑视一切。”本书是系谱学的重要作品,所幸的是福柯没有继承尼采的艰深晦涩。在第一章,尼采认为基督教是奴隶道德的一次全面胜利,起源于憎恨的奴隶道德以爱的名义讲高贵的贵族道德踩在脚下,贵族道德是忘却的道德,这意味它是着其自由而主动的金发狮子,与被动的奴隶道德对立。在第二章里尼采转身分析第二个要素——惩罚,惩罚并不可以激发“欠良心”,基督教的高明之处在于引出上帝这个最大的债权主,债权主宽容的免去了信者的惩罚并未之受罪,这是奴隶道德取胜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的重点是禁欲主义,与过去对禁欲主义的批判不同,本书作为晚期尼采作品,尼采指出哲学家的禁欲主义本质是为欲望服务的,而祭祀则是通过损害生命成为了生命的主人。最后,将尼采与法西斯绑定本质是对尼采的污蔑,扎根群众运动的法西斯恰恰是奴隶道德

  ●谱系:关于来源的追溯。尼采果然很难读,还是要等教授讲解,哭哭。/要买实体书再读一遍。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一):从求真理的意志的正当性说

  

从真理即善到求真理意志是(最?)好的: 如果我们认为,尼采整部《道德的谱系》的问题是,在柏拉图式真理-伦理观已经事实上崩塌的前提下,为求真理的意志做一辩护,那么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求真理的意志本身作为权力意志的体现,既不以其他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也不必然有助于在求真活动以外的任何价值的实现,尤其,必然不会有助于一个对任何人而言都可称为“善(好)”的状态、事实、功能、能力。(即这样一种期望彻底崩塌了:真理告诉我们何为超越一切纷争的、唯一的善or真理即善)要之,求真理的意志内在地具有对其他价值追求的破坏性,并且在推至极致之时,无法在他人面前为自身的存在给出合理辩护。这种“向外”的破坏性走至终点即是“向内”的自毁性。这种极端状况即是尼采所言“will to nothingness”。虚无主义与唯我主义在这一情境中关联在一起,前者指向求真意志的自毁性,后者指向它不可能在所有人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而辩护。(推至极致会不会无法在任何人面前为自己辩护?) 绝对的求真意志意味着绝对的虚无与孤立(?)。 另一种表达:苦修主义如此预期真理能带给我们的礼物:沿着求真的道路,我们向上走,超越纷争与流变,走向一处,在那里,真正善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尼采的洞见却是:沿着求真意志的指引,我们毁掉一切沿途的阻挠,希望求取最终的结果;当我们到达终点,才发现,从前被破坏的一切构成我们生活的过去,以后可被破坏的一切构成我们的未来。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二):《论道德的谱系》:辩白

  回望尼采的道德谱系学,我们不难发现种种问题。与其说主人道德因其历史现在性而优越,不如说它是原始。如果将行善、禁欲看作虚伪的爱,释放激情、放纵精神、消灭或压迫弱者更不可能是“善”的;如果说奴隶道德使人退化,那么主人道德对总体的人更无裨益:血腥的历史可能早就结束于一场更血腥的屠戮了,人很难延续到今天。另一方面,宣称基督教是奴隶道德不能解释它对弱者残酷无情的事实:如果作为奴隶道德,基督教是为弱者自存及保护弱者而生,那么为何十字军东征和宗教裁判所是实际对象都是更无助的人们呢?——那可都是基督教如日中天时代的往事,并非在其衰退之时发生。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尼采仅仅指出了道德问题,却没有给出回答。疾呼“上帝已死”、抛弃基督教道德以后,人将走向何处?难道只能返回“金毛野兽”的本性、返回铁与血的时代吗?可以肯定的是,复活一个远古之神对之重新信仰、用狄俄尼索斯替代耶稣基督绝不是现代的方向。理性原本可能是一个答案,但尼采也一并将其否定了。在《偶像的黄昏》中,他试图敲击先贤巨哲的塑像,想听一听那空洞的回声——正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雅典带入理性世界,希腊文化源自悲剧的生命力才走向衰竭。如果宗教和理性同时被拷问、被拒斥,那么仅剩的答案就太单薄以致不可能了:力量。在本书第一篇《“善和恶”,“好和坏”》篇末,尼采将当时欧洲走出奴隶道德困境的希望压在拿破仑身上。但这个“非人和超人的综合体”甚至不能拯救法国。如同人们已经走出中世纪一样,历史早已离开英雄的时代。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三):评星只针对翻译者

  对不起尼采了,但是这个翻译者真的让人者不能忍了!大概140页左右,所有的指代某类人的德文,相当于英文以er结尾的那类词,全部翻成【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xx者】

  看这几篇时候就是这种观感,感谢上帝者我的老朋友者没有把“救世主”也翻成“救世者”。

  偏直译、偏异化都可以接受,毕竟是哲学书籍,毕竟准确度是第一位,但是连“病人”都要翻译成“患病者”除了是在偷懒我想不到更好的借口,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细处翻译的态度,整本书翻译的质量也可想而知了。

  在这儿正好贴一张以前尼采另一本书下面看到的一条书评

我觉得错也不在我……既然作者和读者都不背这个锅,那只有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四):浅议道德的产生——善与恶的起源

  

——从《论道德的谱系》切入

德国哲学家尼采一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超人”理论及对基督教道德的剖析与批判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有非凡意义。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强调生命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批判消极的无能与自我欺骗。《论道德的谱系》便从谱系学出发,从第一章开始,探究现代社会善恶道德观念的起源,并剖析了道德危机的本质。

  对于道德起源的追溯,尼采首先否定了英国心理学家的定义:社会对利他行为赞美后的惯性抽象,他认为“好”的判断源自“好人”自身[1],那些人从心目中的上等行为里产生了“保持距离的狂热”,这种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信心孕育了 “好”的概念,对应的产生了与“平民的”对应的“坏”。

  高尚者从等级与含政治优越感的称呼“主人”等中衍生出了精神优越感。针对教士为主的贵族,以追求“纯洁”为例,他们“以一种危险的方式内向化、尖锐化”,从敌视感官、走向虚无等无能的行径中,产生了仇恨与“阴毒的智慧”,咬定贫苦、患病、有罪的人为上帝的宠儿,以贬低使他们为之相形见绌的骑士奔放、焕发、自由的健康,这种诱惑、麻痹人的“十字架”逐渐战胜了高贵的理想。

  可见,这种奴隶道德始于对外界的消极否定,进而规定了自我价值。而贵族的主人道德以一种高傲、幸福的价值判断,充满积极与开阔的心胸。此时,低微弱小的基督教徒,因其无能或被欲望爆发的贵族伤害,而产生隐秘而恶毒的想法,将对方构想为“恶人”,对立面“好人”即为自己,这便是“恶”的起源。

  尼采否定了人的中立性,将教士与贵族完全分为两类人,均有欲望,但教士难以实现。他揭露了基督教中弱者自愿忍耐、谦恭、利他的假象,和无法实现欲望而产生的自我欺骗,驳斥“多数人享有特权”,以拿破仑为例表示自己对“少数人享有特权”和“超人”的支持。

  从这场“好”与“坏”、“善”与“恶”的追溯中不难发现尼采的超人哲学。他偏爱于贵族身上的主人道德:它凌驾于善恶判断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而是以主观能动性为标准,有极大的权力欲望,即使可能对他人产生伤害(如脱离世俗规范后的伺机追求战利品与胜利的凶恶的金发猛兽),也胜过无能的被驯服者。

  在尼采的《权利意志》一书中,他将生命定义为“权力意志”,生命的本质就是追求权力的意志,并且这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不难理解他对基督教自我否定、追求上帝解救、走向虚无的禁欲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追求强大权力欲望的贵族道德的追捧与赞扬。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禁欲主义已经严重影响了大众的思想,这种道德削减了民众的生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的贫富差距又扩大了它在欧洲底层民众中的市场。在此,尼采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赞扬生命的创造力与激情,来改善社会上消极颓废的局面。然而,他对道德及安全需求的忽视使他的理论有所缺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战时法西斯的伤害犹太人的罪行。

  沿着道德善恶的起源顺流而下,从尼采的道德哲学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活力与自主。他重视人的价值,赞美生命的意义,我们当今社会应当借鉴尼采哲学思想的优秀之处,让更多人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弘译,北京:三联书店,201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