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读后感精选

2021-01-01 02:2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读后感精选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是一本由楊.S.韋納著作,滾石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360,页数:2004-1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精选点评:

  ●爱上列侬是因为日剧《世纪末之诗》的那首《love》

  ●誠實面對自己、誠實面對他人,誠實創作。

  ●一场后劲十足的对话录。列侬的个性、价值和伟大。

  ●You said " I don't believe in Beatles " . And now i say so.

  ●我从不认为列侬有多伟大

  ●第一次听Beatles的歌是升高中的英语补习班上老师推荐的曲目Yesterday

  ● lennon 滚石音乐 訪談

  ●狭隘的说,五月天果真是照着BEATLES的模子在发展,不过他们最后能不能达到想要的影响力还是不得而知,或者他们现在得到的已经早已经不是他们想要的。我始终记得他们是40岁的男人,而我们大多只有20出头,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不敢去猜测他们的想法,我害怕到头来一切只不过都是包着糖衣的假象

  ●真的rocker都不是一群好人。哪有不失足。

  ●了解了真实的列侬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读后感(一):列侬是我心中的神

  他,是我心中的神。当一个人被神化,就变得危险,因为这和宗教本身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信仰,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对短暂的人生来说是多么的美好。

  就让我做一次疯狂的fans,让你在某处仍可以得知,你不在以后的世界仍有很多人,很多中国人在读你的故事,听你的呐喊,做你的疗法,歌颂你的爱情。

  我们不嗑药,不迷幻的度日···但却觉得那样做的你实在酷毙了。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读后感(二):你不是聽話的果凍

  果凍,是非常非常非常糾結的,假裝妥協,又想堅持,最後施放的結果是被吃掉。

  約翰藍儂在訪談裡說:我們就像果凍一樣,放在模子裡,就順著那個形狀。是吧,連他也沒能逃過果凍命運。

  訪談錄看著看著,好像覺得藍儂好像不是真的存在過,雖然有imagine,god……可是好像變成了飄渺的樣子。子彈它給了你自由。終於明白陳信宏為什麼這麼唱。那是解救果凍最好的辦法了吧。

  我知道,你是天才,但你不能否認,你是瘋子。但是,我喜歡瘋子,因為那好像就是不能複製的人生應該有的人樣子。你一定會說,哪有什麼應該不應該的樣子,從披頭士之前,從你覺得自己是天才,你就是那個樣子。痛苦的樣子。

  訪談錄裡有許多當時樂壇的人和複雜紛亂的關係,藍儂他或許言語的一點點偏激和憤怒,大概在他全新做音樂的時候,是相信所有人的。只是,好像世界變成了一個果凍盒,他在裡面,卻不是一個安分的果凍。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读后感(三):【书里书外】能不能暂时把你的勇气给我?

  能不能暂时把你的勇气给我,在梦想快要消失的时候?

  有时候,我一直都在想,一个人、一本书对于我个人的成长能有多大的帮助。初中、高中、大学、工作后,一直都在不停地看书,看着漫画、看着文学、看着小说、看着励志;看过名著、看过绘本、看过悲情、看过喜悦;读到呆呆状、读到懒散状、读到抓狂状、读到落泪状……然后当我终于可以明白,我为了什么在看书,为了什么在坚持,为了什么在前进时,我知道,一本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一堆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些根深蒂固。

  只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一个人原来也能对世界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我和feibe一直都认为,当我们成长到一个阶段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推翻所有之前自己竖立好并已经完善好的全部的想法,并接受另一个格格不入的想法,然后在心底对自己默念:原来我那时是如此的幼稚。

  我试过,过程痛苦不堪,整个程度不亚于脱胎换骨的惊恐以及压抑,所以对于蓝侬的这本回忆录,觉得简直就是神乎其人了。他粉碎了自己之前做过的所有值得人们纪念以及疯狂崇拜的自己乐团的形象,也从心底表示自己达到另一个高度的那种艰难的旅途。

  那个时候,他的心,或许是支离破碎了吧。“勇气”这个词语,说起来只有短短两个字,但在做的时候,其实远比跑个马拉松更难,下决定和做出来的两个瞬间,虽然也许能从自己给自己的鼓励中觅到勇气,也能从未来自己要走之路的晨光中化解自己的担忧之心,但毕竟是痛苦万分的。

  对于蓝侬和洋子,我并不太关心,其实他远远不是我这个时代的摇滚乐团了,他被枪击的那年我都还没有出生,我也没有特别特别喜欢他的歌曲,只是,在某一天,看了某一本书,看到其中的某段介绍,某个我喜欢的国家里的他的纪念馆,以及存放着的一些纪念品,以及他作为那个年代甚至是现在这个年代依然影响很多人的“大人物”,我才明白,对于音乐者来说,他的地位如同革命界的切格瓦拉,而每一个能如此影响他人的人,我都愿意好好地去看一些关于他们的书。

  很多时候,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从多个方面去了解,不过我其实更喜欢只关注某个领域,就比如看蓝侬的书,只会想关注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尽管知道他后来也涉及到了艺术方面、反战宣传,不过就仅仅想关注音乐那一块而已,哈哈,也许这样就不够太深入了吧,不过也好,我觉得这样也挺够了。摇滚真的是件很疯狂的事。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读后感(四):連儂回憶

  周星馳到台北宣傳兩天,那裡年輕人都瘋了。紅樓廣場中,隨隨便便的擺個他在電影海報上的「甫士」,馬上又引起一陣尖叫,我忽然惦念著《唐伯虎點秋香》裡,他背著那群妻妾暗暗流下的一滴眼淚。

  >紅過連儂

  台北誠品的新書架上,最搶手的當然是那本《我愛周星馳》,書架的另一邊是相對被冷落了的《藍儂回憶》── 裡面完整紀錄了一九七○年披頭四正式宣佈解散後,《滾石雜誌》跟約翰連儂(John Lennon)所作的專訪,書中的重點是連儂他唱著:「夢已醒,我還能說些什麼?」,親手毀滅那被稱為「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

  最後,我兩本書都買了,周星馳那本我買來送給我的星迷學生,連儂的我買了兩本,一本送給自己,一本送給也叫約翰的老友。電視節目中台星說「星爺」是她心目中的「神」,而連儂當年不也說過「披頭四紅過耶穌」嗎?當年四個披頭所到之處,同樣引起不絕的尖叫,媒體爭相採訪;當時也有人對這股披頭狂熱不以為然,老人家視之為洪水猛獸;後來,他們卻站在英女皇面前演唱,接受了MBE勳章,被樂評與貝多芬相提並論,成為學院的研究對象,成為一代的傳奇與文化。然而,披頭四解散那年,我爸媽還未結婚,而連儂遭槍殺那年,我才不過是個小學一年級學生,我懂披頭四的、連儂的甚麼?我常問自己:「談連儂,我算老幾?」直至那晚,在Uncle Ray 的節目中,他們在談披頭四,Uncle Ray展示出當年訪問披頭四時的「證物」,陳欣健等大談披頭襲港時的熱鬧,而比陳等起碼年少十多二十歲的黃志宗卻絕不示弱的說到搖滾音樂史上的披頭,六十年代文化中的披頭......。從Uncle Ray到黃志宗,已是兩個不同世代的披頭四,四個利物浦的鄉下仔在半個世紀中已不自覺的被詮釋成不同的面貌。

  就正如十多年前,大家都對以周星馳為首的「無厘頭」文化深惡痛絕時,又怎會想到今日他竟會跟其他著名學者在大學中搞座談?然後,有大陸學生要將他跟魯迅作比較,然後,一本又一本有關周星馳的研究與評論比《藍儂回憶》更熱賣......,今天,「星爺紅過披頭四」!

  >六○夢醒

  為閱讀過程找些合適的配樂是很重要的。跟去年的《THE BEATLES披頭四唯一正式授權傳記》一樣,《藍儂回憶》是少數我用兩個晚上就看完的書,這一年一度的披頭文字餐,令人吃得流暢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背景音樂。然而,那不是一九七一年的Imagine與Oh My Love,那時候的連儂是走上街頭喊Power to the People、在酒店內灌錄Give Peace A Chance、在內心呼喚Mother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他要宣佈:I don’t believe in Beatles!配上這些歌曲,很快就找到了讀這本書的內在節奏。

  事實上,對很多像我這樣的披頭迷來說,這部專訪紀錄並不好啃,就像最初聽連儂在Plastic Ono Band的歌一樣,沒有披頭時代複雜的編曲,沒有麥卡尼式的戲劇性曲風及歌詞;總之,這個時期的連儂根本地拒絕再用披頭四的「魔法」去討好任何人,甚至用上連串的髒話來揉碎、炸毀那個他直接參與創造的披頭四神話。

  訪問中當然還有在今日可以很「蘋果」的名人瓜葛,解散真相和靈異事件,然而,作為一個樂迷卻寧願將注意力放在連儂對自己很多新舊作品的評價,我專心地看他對Plastic Ono Band那張碟中每一首歌的看法,我會為自己跟連儂同樣喜歡Girl、In My Life和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而安慰;音樂以外,連儂還談到對杜象、達利和Andy Warhol的欣賞,然後,他說當王爾德和蕭伯納還在倫敦時,那裡才是他嚮往的地方。這樣又讓我樂上了半天。

  看過那三百頁的訪問,很容易就明白到保羅.麥卡尼為什麼也很希望做一個訪問來為自己平反,因為那是一個連儂眼中的披頭四;而連儂眼中的連儂也同樣叫人感到「難以承受」的,就在那個大家仍未接受神話已告終的時代,不斷為披頭夢醒而責難連儂夫婦的同時,連儂他率先將那個「披頭四連儂」毀掉,對於自己他唱:「昨日我是個編夢者,今日我重生。」對於那神話般的六○年代,他說:「歷史就是狗屎,他們在做完全一樣的事,把武器賣給南非,當街殺黑人,人們全媽一貧如洗,老鼠全他媽在身上爬。那只會讓你想吐,而我已經認清這個事實。夢已經做完了,一切都還是老樣子,只不過如今我已經30歲,而一大堆人留了長頭髮,如此而已。」

  >如果連儂

  在《藍儂回憶》中,連儂談到很多五○到七○年代初的流行音樂和音樂人,一些他很崇拜,被他罵過一文不值的也不少,這些名字,貼心的編者都加上了詳盡的註釋,令這部訪談還可作為流行音樂的工具書。

  披頭的拆夥,連儂、洋子(Yoko Ono)和保羅才是被認為是最關重要的人物,在滿腹嘮叨的連儂眼中,保羅是四人中努力保住這個神話的唯一一人,以至最後甚至認為「保羅即是披頭四」。保羅自己會想出許許多多的新構思,然後就找他說:「嘿,我已經寫好十首歌了,現在來錄音吧!」也許那並非其餘三個披頭所樂於做的,但既然可以保住「神話」,而連儂本身又是個「如果有人建議要做,我就會同意」的人,所以才有了那套經典的電視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才有了搖滾史上最早的概念大碟,才有他們在大廈天台上唱Come Together和Get Back的紀錄片,對於當時的連儂來說也許都是痛苦,但那卻是流行音樂史中非常突出和重要的聲音與畫面。連儂對他的指責,反凸顯了他在當中的創見與貢獻。

  至於小野洋子,她從來都不討我厭,也奇怪其他連儂迷與披頭迷對她的憎惡,在這次訪談中我終於理解到她所以「犯眾憎」的原因;每當「口沒遮攔」的連儂離題萬丈的時候,她都很會把帶回問題上,甚至引入連儂這時的主題:對披頭四的否定。這正是當時所有披頭迷都不想面對的。也許樂迷所憎惡的,正是連儂愛洋子的原因。是洋子令他真正地照見自己,不再寫隱喻的、故弄玄虛的歌詞,不要再被過度詮釋,更直接地呈現自我;他親手撕下披頭的光環,也撕去「造反有理」那一代的光環,然後他唱:「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只能繼續努力下去。夢已醒。」

  洋子在序言的開首中問道:「如果約翰現在還活著,你想他會做什麼?」六十四歲的約翰連儂會不會在上網?他會跟大家談「全球化」問題?他會寫首什麼歌給小布殊?他會對著電視上的南亞災民唱:「上帝是一個概念,用來衡量我們的痛苦。」還是「生命就是當你計劃好一切時的突發事件。」?也許他不會學著保羅俏皮地唱When I’m 64。

  2004年12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