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旅行》经典读后感有感
《完美的旅行》是一本由蒋韵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完美的旅行》精选点评:
●笛安的妈不是盖的,有其女必有其母呀……
●完美
●有关残酷和死亡,依然很美。纯粹的情感不见容于世俗的悲剧。
●隐藏得很深的作者,从隐秘盛开开始了解。
●看到名字,就有直接把它从书架上拉下来的冲动
●視角很奇特
●典型的双鱼座的小说家写的双鱼座小说
《完美的旅行》读后感(一):刚刚翻开这本书
刚刚开始读这本书
蒋韵的作品,看过《心爱的树》
故事有些忧伤
不过蒋韵的文字很柔美
我很喜欢
读着很舒服
阅读的心情就好比在阳台上
躺在躺椅里裹着毯子,晒着太阳
懒洋洋的
很闲适,很温暖
于是便开始关注她的作品
她的风格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位女作家王安忆
刚刚开始看完美的旅行
看到这一段
日子在这里是悠长的,像一条缓慢深沉的大河,从容的流在这世界的边上。这里的天空是旷世寂寞的天空,那是寂寞和纯净的极限。在这样的天空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对世界有一种隔膜和错觉。
说的真对
《完美的旅行》读后感(二):纯洁,你还在吗?
五一的旅行,因为家里的失窃,而没有画上完美的句点。遗憾总是不可避免,尽管这个时候的我,心脏已经强壮的,面对打击也可以保持冷静的态度。
在泛着特殊气味的地下图书馆里,我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完美的旅行》。也许我太渴望一次完美的旅行了,毫不犹豫的拿下了它,心里觉得那好像可以弥补自己的缺憾似的。
下午,暖暖的阳光下,靠着窗,开始读它。原来完美的旅行是这样的,在一个孩子和一个美丽女医生的臆想空间里。而我常常执着于,乘坐交通工具,前往我认为的世外桃源,失望却是不可避免的。忽然很羡慕小说里主人公,他们怎么可以做到?
开始描述的是刘钢梦想的天堂,东京。他身上总是凝结着天堂里的气息。当他被带到城市,他的单纯愿望,甚至是用松木澡盆洗澡,都被无情的剥夺和嘲弄。只是因为他身上有着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气息。两个人的相遇,至始至终,就象暖日里,太阳晒过的棉被,有种干燥,熟悉,纯净的气息。这个城市里的天空里,那偶尔悠悠飘过的白云,我想就是他们旅行的翅膀。
我感动这种精神交流,这样的心灵契合,是如此的难得,纯洁而透亮。而这出现在一个孩子和一个成人的世界,却依然是这个城市无法容忍的。这个城市与生俱来的,对待纯洁,有着病毒似的仇视和排斥。
结局对我来说却是惨烈的,美丽的女医生被剥去的上衣,袒露出的纯洁,成为世人眼里肮脏的表现。纯洁是那么透亮而易碎,所以它是不是就是不耐储存。我不喜欢她最后留下的信,尽管她的开头很美的告别了,她又去旅行了,这一次是一次是一个人的旅行,一次刘钢无法同行的旅行。因为是我,会对这个世界留下最后的控诉。
只是之后呢?我没有答案,因为城市还是城市,童话呢,却好像海市蜃楼,有种幻灭的感觉。心里只问一了句,纯洁,你还在吗?
《完美的旅行》读后感(三):具有明显时代印记的小说
《完美的旅行》是一个中篇小说集,一共收纳了6个中篇小说,书名取自其中一篇小说,每一篇小说的篇幅不长,安安静静的一个晚上可以看完一个,每个小说又彼此独立,不会给我们时间上的压力。小说中出现的转折虽然较为明显,也多多少少容易让读者猜到故事的走向,但依然能够给我们一些心灵上的或慰藉、或遗憾、或不知所以。
本书的作者蒋韵出生于1954年,本书讲述的6个故事都带有浓浓的作者出生的那个年代气息。看这本书,就像是我们的父辈们在晚饭后就着昏黄的灯光跟我们讲述发生在他年轻的时候的故事一样,感觉又遥远又近在迟尺。
第一个故事《北方丽人》讲述一个记者到一个贫困的山区采访,遇到了一个被拐卖到山里并在大山里结婚生子的故事。末尾那个孩子脖梗子一挺,清脆地自豪地回答说:“我舅舅!”让人感觉倍加温暖,这里面体现出的人性善良的一面给我们以感动。
第二个故事《朗霞的西街》讲述的是一个政治动荡下的爱情故事,虽然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小说中描述的不能见天日的爱情,让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唏嘘不已。
第三个故事《上世纪的爱情》讲述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被“权势”横刀夺爱,但是依然能够奋不顾身的维护心中的那个她,好像我们身边多多少少也有这样的“傻子”,不知道值得还是不值得。
第四个故事《完美的旅行》并不是真的在说旅行,甚至也并不完美,故事也是同样以悲剧收场。“这次,我一个人去旅行了。这次我去的地方是一个人能够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第五篇、第六篇文章更像是散文,故事情节不像前面几个那么清晰,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自己去翻开看看。
《完美的旅行》读后感(四):跟着蒋韵去旅行
在小说里旅行
蒋韵的文字接触了很久,可以说有十年了,最初读她的作品是《完美的旅行》,这是一部中篇集,其中就有《完美的旅行》这一中篇。《完美的旅行》这一中篇写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友谊,被世俗的观念所不容,结果,洁白美丽的大人陈忆珠惨遭羞辱,含恨而死。
一向读不得人世间疮疤的我,在读了这篇小说后,却不由自主的喜欢了,一读就是十多年,直到现在,还舍不得放下,就是因为小说的最后,陈忆珠说了这样一句话:“用最后的力气挽留了一件我认为很珍贵的东西——尊严的美丽。”同样是一种死法,蒋韵却能够写出如此美丽如此令人心动,令人喜欢上了死亡,喜欢上了夕阳下喋血的色彩。
在《完美的旅行》中,陈忆珠带着孩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旅行,雪山草地,城市乡村,甚至是走出国门,紧靠着一张地图,一副渐入佳境的神情和叙述语言,与父母不够亲近的孩子,就已经足够了!
在这里得到了呵护和尊重,更多的是快乐。这样的快乐,更多的是蒋韵通过文字,带给我们的热烈的唯美的磁场,吸引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跟着陈忆珠的叙述,背负着想象的行囊,跟徐霞客一样,在神州各地旅游。西行,走过了西安,兰州,天水,嘉峪关,最后抵达敦煌;南行,杭州,苏州,扬州,南京;又欣赏文化景观,北固山,赤壁,天一阁;还有西南,坐船,乘舟,乘火车,到达贵州苗族自治县;甚至还去了俄罗斯……转了一大圈,却避开了孩子的家乡,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子。
为什么呢?陈忆珠,不,应该是蒋韵说:“爱一个人,他就永远不会死。”在读到这句话时候,身体震了又震,对一个人的爱可以如此深沉,如此强烈,这就使我们对蒋韵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她一直用的就是崇高和圣洁的文字,抒写学生一样年轻的蓬勃的豪华的生命状态,并且伴随着像对春天一样的追求和向往,在这个过程中,所刻画的爱与美,在爱与美的过程中不惜牺牲的灵魂,以及更多的追求这种爱与美的男人和女人,这样的追求就是再高也不会达到峰巅,所以,完美的极致就是灭亡,把生命点燃,用来照耀至情至性人的灵魂,
因此,蒋韵小说里的美是一种可以称得上达到极致的,生命,是华美的是明丽的,苦难,是宗教的崇高的,他们交相辉映,形成一个空间,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随着旅游。
我们可以不可以说,蒋韵把自己的筋骨拆开来,做了一只火把,高举在手中,最终照亮的不仅仅是自己得以燃烧的生命,也不是自己得以再抵高峰的思想,而是一种人性的坚韧和顽强,对自己的行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蒋韵本身,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许:“可以使自己变得柔软、洁白、浪漫和有心肝一些”,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期许,不仅仅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在我们对自己目标追求中所坚持的美好一样,在现实的强大力量挤压下,而显得过于艰难,过于充满苦难。
或者,就是因为现实太苦,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崇尚更多的美好,使我们的生命呈现更高贵的华丽的姿态,是我们的生命变得厚重一些,才能够走更加沉稳的路,过更加详实的日子,才能够,在忙碌和困顿的生活的夹层里,做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旅行,才不枉来世一遭。
在散文里旅行
蒋韵的散文很生活,很小资,随着她去旅行,会很惬意,很舒坦,很文化,也可以说,这是文化人固有的生活。
跟着蒋韵去南京,能够品尝到一种腌菜——莴笋圆子,光着名字,就够引人的了,再听她讲讲,这菜,还是张爱玲在《半生缘》里面写到的一种南京小菜,就是把莴笋腌腌盘起来,中间塞一朵干玫瑰花,这说法实在令人心动,就蒋韵自己所说的:这叫“吃气氛”,如果说在现在的城市里,还能够享受到这样带着故事性的小菜,不能不说是旅行中的幸事一桩。
每个人对鱼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蒋韵不善吃,也就不爱吃。可是,跟着她去一次开封,去一次黄河,在黄河滩上点起篝火煮鱼汤,鱼,可不需好,亦不需大,稍微有点作料就好,关键的是,要有一分开心愉悦的心情!在篝火边,和朋友谈些文学话题,看月亮从夜空生出来,那一瞬间,鱼香的美味,黄河的辽阔就这么入心了!就像蒋韵所言:“人和美味的相遇,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一生你都会和他失之交臂。和所有的相遇一样,也是一种机缘,或者宿命。”文字里多少宿命的成分可以不去计较,就文字里漫弥的黄河辽阔风光,就足以醉了我们的身心了,何况那种美味的鱼汤呢?
除了吃之外,蒋韵带给我们的,还有更多的文化现场,这是一般人所享受不到的待遇。卑微如我的一些人,何不妨借着蒋韵的文字去参与一些呢?
去看看三门峡的夜晚,去沈阳听听少年讲习班的课,享受一下沈阳的咸鸭蛋;去走走五台山的山路,和老乡攀谈一二,感受生命的浩大与壮美;去巴黎参加图书会议,聆听海外的学子朗诵自己的作品,感受其间的感伤和凄迷;到图尔,去和一条街邂逅,感受这道街的宁静,安详和充满历史气息的小巷……
但是,最美妙的还是在蒋韵的思想和回忆里旅行,那是最幸福的事情,免去了劳碌之苦,免去了颠簸之累,闭上眼睛,蒋韵的思想就会像画面一样打开——
我们要去北大了:乐黛云教授刚刚从国外回来,杜维明先生第一次向大陆学人宣讲“新儒学”观念,钱理群教授正在向学生讲述一个全新的鲁迅和鲁迅的《野草》……这里的蒋韵只是一个进修学生,可是聆听北大教授的课程,却是那么实实在在的事情啊!北大是我们国家最好的文科学校,每一个写文字的人是不是也梦想着去一趟北大?聆听一次国内文学界前辈的教诲呢?
接下来,我们要去做一次老板了,书店的老板,像蒋韵那样,开一家自己喜欢的书店。蒋韵开了间“红楼梦书店”,专卖前八十回红楼梦,也就是乾隆五六十年前行世的带脂砚斋评的那些版本,而后四十回,一概不予理会。为什么呢?张爱玲说:“读《红楼梦》到八十一回,‘天地变色’。”在我们国人的心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节极为重要,而后四十回,却扭转了这些,悲痛和感伤的绝不仅仅是张爱玲和蒋韵她们,喜欢和热爱《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李锐,李笛安,蒋韵的爱人和孩子,又带给蒋韵多少的成就和安慰呢?他们的日常生活又会如何呢?李锐也是作家,李笛安一个在学生时代记不住老师作业的姑娘,又如何走出国门,成就非凡呢?《完美的旅行》这本散文集就会告诉我们。
如果你有这本集子,不妨好好读读,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重要的是,一些心智上的旅行,精神上的旅行,这些旅行,带着蒋韵对生命的高尚的追求,对生活的纯真欣赏,对爱和死亡的纯真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