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不朽已然足够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05 00:19: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是一本由[俄罗斯]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作,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精选点评:

  ●总共三百页有两百多页剧照,文字信息量也不大,不推荐买;为老塔加一星

  ●最触动我的是老塔的无比真诚和完全的理想主义,特别在这个商业时代,尤其可贵。将书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分享给朋友:“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快乐,有太多比快乐更重要的事了。” 朋友说,不同意。我说,天才的追求,我们普通人追求快乐就好了。

  ●别买 这书太水了吧 他儿子恰烂钱 1.电影截图画质稀烂2.内容就是《雕刻时光》《时光中的时光》和一些评论节选3.拍立得的照片也都是网上随处可见的 这书唯一的优点是铜版纸印刷我的55块钱可能全花在了纸上 总之看这书还不如去看他日记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因为我的血液已流过沧海桑田。我愿付出我的生命,换取一个永恒的角落。安全而又温暖,不再任生命的飞针牵引着穿过世界,像一根丝线。——《镜子》,1974

  ●他是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爱他的人在他生前就把他奉为神明。他仿佛存在于两个维度中。对一些人来说,他是圣徒,是天才;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他只是个疯子。

  ●书名来自老塔父亲的诗(在《镜子》中被引用过》),编者之一是老塔小儿子。塔学学者必读,对老塔早期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一部分:编者的序言,总结的不错,但竟然有老塔影响了沟口健二这样低级的错误? 第二部分:萨特与五位电影工作者对老塔的评价,最喜欢索科洛夫一篇,读之肝肠寸断。 第三部分:《雕刻时光》节选。 第四部分:七部长片的大量截图,画质不如豆瓣截图。 第五部分:六篇老塔自己的随笔,其中两篇节选自《时光中的时光》,其中《关于〈启示录〉》一文是本书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第六部分:家庭相册与拍立得作品,其中拍立得作品大部分在《世上的光》已有。

  ●如果不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写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论死亡的平庸主义》和让-保罗・萨特评《伊万的童年》这两篇文章我会怀疑本书的出版意义,尤其是书中间最重要的电影部分,剧照选用的是未修复的电脑下载的稀烂DVD的画质,有点看不过去,没幕后剧照,没拍摄笔记和评论,不知是不是原书就这样?拍立得部分还不错。前面提到的两篇文章拯救了这本书,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春秋笔法实在太好了,试举一例:写塔可夫斯基的负债累累,“虽然有经济的压力,但天才的骄傲解决了一切。”。想看这哥们写的书能引进。

  ●等于是重新温习了一边老塔的精华,《雕刻时光》、自传、剧照、拍立得,现在电影看多了些,再回头看他说的一些关于电影的心得才慢慢懂了,看坂本龙一纪录片时也在提到老塔对声音的处理,现在有点明白了。

  ●各种材料攒出来的书,包括部分雕刻时光,部分日记,一大半电影简介,生平简介以及一些毫无营养的彩虹屁,翻译有点捉急,钱多到烧得慌的朋友不妨买来垫麻将桌~

  ●内容十分简略且拼凑,知道塔老师的书如果不买,以后肯定后悔,所以还是买了。并不深入,更偏资料性,但由于塔老师的电影实在太过神秘,能多一个地方看到关于他的东西,就能和他的作品多一分靠近,在相关评论非常稀缺的条件下,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一点点拼凑一个完整的塔可夫斯基。电影截图制成纸质没什么必要(他的电影是流动的,这么翻阅截图也翻不出什么感觉),不如把家庭相册部分做成整页大图,一九三几年塔可夫斯基小时候那些照片还有他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很有冲击力,能让人更了解他电影的记忆来源。萨特这篇书信体影评最有趣,能这么自由自在地从几个比较浅的角度聊一个作品,还能让文章显得这么好,是法国作家最神采飞扬之处。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读后感(一):致敬

  小时候我曾经病倒,因为饥饿和恐惧。我从嘴唇上 撕下一块死皮,舔一舔。印象中,味道又咸又清凉。那时我一直在走,不停走, 累了就坐在台阶上取暖,走起来轻飘飘的,就好像在 伴着河边捕鼠人的口哨声舞蹈。坐在台阶上取暖,却一直发抖不止。母亲站在那里向我招手,感觉她 离我很近,但我没法走到她身边:我向她走去,她离我七步远, 向我招手;我向她走去, 她离我七步远,向我招手 我实在太热了,解开领口,躺了下来。这时,号角响起,光线 在我眼前闪耀,马儿弃腾,母亲飞到了马路上空,她向我招手, 然后飞走 现在我梦到了家白色医院,在苹果树下面,我的下巴挂着白色床单, 位白衣医生在町着我看, 位自衣护士站在我脚边, 她的翅膀动了。他们就待在这里。然后母亲来了,她向我招手, 然后飞走……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读后感(二):所学习到的拍电影的理论

  

1.我想用我切身的感受在银幕上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将其与最理想和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拍电影,或许就是呈现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和思考。

2.电影最理想的拍发是纪实,这不是一种拍发,而是重建生命,重塑生命的过程。

3.在为灵魂而战的过程中,你需要不停的,坚定的努力才可能对自己真诚,相比向上走,堕落太容易了,但是只有真正坚持下来,才能超越那些原本自身那些狭隘的,机会主义的动机。

是啊,只有那些努力的人,才能保持自己的真诚和骄傲。堕落的人怎么谈论真诚呢,对于时光你都没有真诚。

4.物质无法给我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放,而知识和艺术可以。

阅读就是成为自己的一个过程。

我想如果我拍电影,最好的老师便是老塔。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读后感(三):不朽

  

新年的第一本选择,应当也是定调了2021年的阅读基调。

我们常说老毛子对艺术的眼光和伏特加一样凛冽,无论是摄影还是雕塑,或是对电影的要求。可以说,他们的作品中有着民族的气息,宏大、冷峻,令观者在震撼中反思。

这其中,萨特的推荐信让人感动,以哲学之名阐释艺术的真谛。与此同时,塔可夫斯基对艺术的态度和理解,也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哲学家。在这一点上,我领悟到为什么鲍勃迪伦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是思想的胜利,艺术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

流亡之路的拼图快要完成,看到相熟的名字出现在历史之中,有种许久未见的亲切感。

想到我喜欢的胡波,如果他没有故去,假以时日,应当也是一位心存悲悯的艺术家。

最近所讨论的生死问题,被朋友吐槽:如果你精神太过丰富,而物质或是情感没有跟上。那我一定会自杀,我说。这一瞬间,就想到了海子、顾城、张国荣,想到那些有才华的、逝去的人。

已经购买了《雕刻时光》,对时光的理解,我和作者有共鸣。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读后感(四):他的“不朽已然足够”

  这是一个英格玛·伯格曼认为“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真正走进了电影的本质”的人,是一个对沟口健二、侯孝贤、蔡明亮有深远影响的人,是一个萨特亲为撰文辩护的“金狮奖并不能算作为其真正的奖赏”的人。他是一个导演,一个“只是想讲一个故事”的人,一个死后才得到祖国认可的流亡俄国人。

  他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假如你还对他一无所知,《我的不朽已然足够》会是一个很好的向导。

  书里有他22岁时写的《自述》,有他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他关于电影艺术思想以及存在意义的阐述。他说:

  人类……就这样来到了尘世。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在,或者说被丢弃在这里;

  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和对现实自我缺陷的认知,就构成了人类不满足和痛苦的永恒来源;

  现代艺术的侧重点有问题——它好像彻底放弃了对存在意义的探索,却过分强调个人价值……没有共鸣的自我表达毫无意义……仅仅为了展现自我而工作,这种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导演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雕刻时光”……导演要从一堆事实信息,也就是“一团时间”中,提出不需要的片段,只保留那些对作品有意义、能表达电影形象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每一步似乎都要遵守某些“正确”的准则——每次都比之前要更进步……在鼓吹集体观念的历史洪流中,个人往往容易忽略自身精神的重要性,其结果却加剧了个人和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

  现代社会的悲剧之一,就是道德和伦理已经不再流行了……世界已经将重心转移到了物质和技术上……然而,只有文明才能代表真正的知识,才是这个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精华。按照东方思想的逻辑,摧毁文明是有罪的。

  ……

  这些见解,远超一个导演、编剧、演员的视角,所以,称他为电影人是远远不够的,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思想者。

  他喜欢自然的形态,自然的声音,不为引发共情而刻意煽情,不为强调主题而使用象征,不为升华思想而赋予意义。可是,观众们却总是追问:“为什么?目的是?意义是?”在他看来,这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商业片的情节驱动,不再留意氛围和细节,因而丧失了最简单直接的情感审美能力,无法单纯欣赏电影画面捕捉到的自然美景。但是,他又绝非纯任意识流淌,不予丝毫创造。他认为,电影最理想的形式就是纪实,是对绝对真理的模仿——因此,他的电影显得那么真实,直触灵魂深处。

  《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卢布廖夫》《飞向太空》《镜子》《潜行者》《乡愁》《牺牲》是他的几乎全部代表作,书中有关于这几部电影的简介,还有萨特对《伊万的童年》饱含深情的辩护评论。生而如此深刻,正如标题所述,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他的“不朽已然足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