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市场》的读后感大全
《民主与市场》是一本由(美)普沃斯基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与市场》精选点评:
●还不错。
●我认为杰作的标准是用尽可能短的篇幅用尽可能平易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本书用200页不到的篇幅,即把具体在东欧和拉美语境下,市场、民主的局限性和“有限制的”市场、民主的道理讲清楚,这样的功力国内学者甚少见到。
●普沃斯基的这本书大概是比较政治学领域内最重要的一本书。他将民主定义为“程序的确定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通过将拉美和东欧国家中”执政派“与”反对派“作出划分,同时通过博弈论研究到底在河中情况下才会发生过渡。同时他反思现在学界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错误做法做了相当精彩的点评。但是普沃斯基表明民主的前程是不确定的,有可能重新滑入威权主义,也有可能转向民主,这取决于结构性因素,同时也取决于能动性因素。
●文中大量引用他人观点,但作者主旨模糊,且论证混乱。As you suggested, 三颗星是因为主题 ;)
●老爷子今天的观点,大多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根源;东方想变成西方,结果却变成了南方,曾经的马克思主义者讨论起历史来,果然更容易心怀悲悯
●书的出发点和观点是发人深省的,尤其前半部分对民主的论述相当精彩;可惜的是,太多的模型应用,对一般读者设了障碍;而且,政治学的模型,据说比贵学科的还蛋疼……
●接续O'Donnell阅读感觉舒服多了——没发现英文版,希望有机会能再翻一遍
●应该是名著吧?怎么就没瞧出来呢,可能其中用的经济学有点怪怪的?至于其中的思想,也觉着奇怪。2011年2月15日购于亚马逊
●把博弈论引入转型研究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就是实例分析过于简略了
●作者结论我赞同,一头一尾感觉都不错,然而中间的论证过程就。。。博弈论不是不可以用,可是这与东欧拉美的改革究竟有多少现实联系?我很怀疑。作者如果只是要提出自己的命题,为什么非要扯上东欧和拉美呢?
《民主与市场》读后感(一):不敢作为书评,一个笔记
今天读完普沃斯基的《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颇有体会。该书初版与1991年,或许我可以将其归类为比较政治的大类之下,本书关注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的问题,结合了比较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视角和方法,对东欧国家和拉美国家的民主转型和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比较研究。
普沃斯基关注的重点在于非民主国家的两个“过渡”,即“从各式各样的权威主义向民主的过渡”和“从各式各样的国家统治的、垄断的、封闭的经济体制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过渡”(p3)。由于本书的出版时间在1991年,受困于“历史的终结”带来的高度自信,普沃斯基或许不可能预见到非民主国家的任何其他可能存在的出路,【今天是什么?】因而两个“过渡”在普沃斯基的字典里必须是“单向度的存在”。
比较体现作者功力的部分在于,第三章《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一章节,作者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评的声音进行了分析,作者的论述较为精彩,其观点值得商榷。
比较有趣的点在于:
1、普沃斯基认为“东欧剧变”是“滚雪球式”的扩散效应的结果,并认为“所有国家都会最终走上这条道路”(p8)。“一个国家有了发展,其他国家的人民成功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在随着下一个国家局面的改观,对最终的结局的人们就会越来越有信心。”(p8)
2、普沃斯基对民主制度的要求强调政府的强大以及有效治理的能力。他认为:“民主制度要稳定有效,需要政府对政治力量之间关系变化做出反应、进行商议、受规则限制;同时,稳定的民主要求政府应当足够强大以便有效治理,而非虚弱到一碰到重大利益的阻碍就不能治理。”(p23)这与亨廷顿的“强大政府论”不谋而合。
3、普沃斯基认为,在民主制下“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来说,具体的结果总是不确定的”(p25),他认为在民主之下可能的结果是可知的,但究竟是哪种结果是不确定的;而在权威体制下,可能的结果是不可知的,而如果有人能够摸清最高统治者的心理活动,就有可能成功预测到具体的结果。作者以此论证民主的优越性。
4、根据普沃斯基的观点,社会中的自治组织的存在对于权威来说是极为可怕的东西。经验也支持这一观点,即体制中的自由派可能会遭到自治组织和运动的打脸而彻底失去体制内的地位。(p39-41)“在这样的问题上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选择:要么整合那些能够整合的团体,并压制他人,回复到权威主义的一团死水,要么把制度问题,即民主提上政治日程。自由化有可能逆转,进入一个婉转地称为规范化的沉闷期,也有可能走向民主化。”(p41)
5、普沃斯基也提醒“并非所有反专制主义运动都拥护民主,有些团体加入民主的旗帜下,仅仅是把此举作为吞噬其专制主义敌人,也吞噬反对旧专制政权斗争中的盟友的一个步骤。一旦民主制度确立起来,他们则利益这些制度来确立他们在代表国家利益上的垄断地位,来压制反对意见,来根除一切冲突。”【袁世凯和常凯申】(p158)
总体来说,本书非常有趣,值得一读。
【美】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民主与市场》读后感(二):程明:转型的民主与理想
转型的民主与理想
——读《民主与市场》
文/程明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是20世纪两股世界潮流。
1915年孙中山先生在广东省海宁视察时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冲击—回应”模式下,迫使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到立宪派对制度的重视,国人的认识由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制度层面,即市场和民主。历史诡谲而曲折,直至1978年底中国才走上经济自由化、市场化的道路。相对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还在上下求索、匍匐前进。
民主与市场这两大主题,波裔美籍政治学家亚当•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在代表作《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里,作了充分的探讨。普沃斯基是新左派政治学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生于波兰,时值德国入侵波兰的次年。1961考入华沙大学,机缘巧合,被来波兰访学的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看中,于1966年远赴美国攻读政治学博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20多年的教学生涯,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来自中国的崔之元和何高潮就是他的学生,如今的普沃斯基已年界古稀。
《民主与市场》是普沃斯基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引用率最高的一本,1991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值苏东剧变、两极体系解体,中东欧国家纷纷向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转型。背负沉重的共产主义遗产的中东欧各国充满了不确定性,威权政体的崩溃并不意味着只有向民主转型的唯一路径,还可能出现反复向威权政体回溯。普沃斯基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探讨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并配以拉美国家作比较分析。普沃斯基对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转型的出色研究,奠定了中东欧国家民主化研究的权威学者地位,成为区域民主化研究与胡安•林茨(Juan Linz)、吉里莫•奥唐奈(Guillermo O’Donnell)并驾齐驱的人物。
普沃斯基对民主转型和巩固问题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民主结果不确定性的问题。他认为民主的一大标志性特征即是,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具体的结果总是不确定的,还运用博弈论的模型分析了民主结果不确定性出现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关于民主结果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检验民主巩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
1、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某种特殊的制度体系成为成为人们间唯一的博弈规则,谁也不能想象游离于民主制度之外,失败方想做的一切就是在他们刚刚失败过的民主制度下,重新努力;
2、只有当民主变得自我执行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所有的相关政治力量发现,继续将它们的利益与价值付诸于不确定的制度博弈对自己最为有利时,它才是巩固的;
3、即使是失败了,也遵从当前的结果,并以此指导其在制度框架内的行为,这对相关的政治力量来说,要好于去颠覆民主。
普沃斯基对民主转型的发生路径沿袭了罗斯托学派的转型理论,1970年罗斯托(Dankwart A. Rustow)在美国《比较政治学》杂志发表的《民主转型:一个动态模式》开启了民主化研究三大理论之一的转型研究路径,转型理论注重不同政治行为者的策略,并把最终的结局解释为这些策略的结果。此外两种民主化研究路径是李普塞特(Martin Lipset)与戴蒙德(Larry Diamond)的现代化理论和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与鲁施迈耶(Dietrich Rueschemeyer)学派的结构理论。普沃斯基认为在威权主义政体难以容忍独立组织的存在,当威权体制内权力集团发生分裂,公民社会自治组织不再受到镇压,两者相互作用时将出现政治自由化。政治自由化后,威权集团内的强硬派与改革派,反对阵营内的温和派与激进派之间的策略互动最终将摆脱旧政权向政治民主过渡。
普沃斯基在探讨完政治民主化又探讨经济自由化,普沃斯基通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比较,批判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批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后提出了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策略问题,他认为由于中东欧国家历史负担沉重,中东欧国家多数选择了“休克疗法”以此激进改革战略欲图迅速建立市场经济。
在普热沃斯基的经济改革模型里,S表示回复改革前的状态;R表示激进改革;G表示渐进改革。R战略的实施在于强大的民众支持基础,在该战略开始实施时,民众的利益在短时间受到损失并恶化,民众对于政府存在压力,要求政府转向渐进战略。在普沃斯基经济改革模型中,激进/渐进改革战略的选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实施某种战略,而是激进/渐进改革战略的交替实施。激进改革往往可以触及到经济社会问题的核心,而渐进改革很少能触及,甚至成为没有尽头的改革。他主张先进行激进改革触及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当民众的社会代价难以承受时,再转向温和的渐进改革。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同时性问题,林茨认为新兴民主国家先进行政治改革,再进行社会福利体制改革,最后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是一个最优的改革序列,他的母国西班牙由苏亚雷斯领导的改革是林茨改革序列的摹本。林茨对中东欧新兴民主国家面临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同时性问题,提出“紧密聚合”和“松散聚合”的概念来解释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关联性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开始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对于中东欧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中东欧国家经济恶化时对于民主政体的认同程度的问题。李普塞特关于有效性和合法性的论述认为,当经济的有效性受到侵蚀时,人们的合法性认同将下降。在这个意义上,全球金融危机将是考验中东欧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巩固的标尺。
有学者认为民主与经济发展存在三种关系,兼容论、冲突论和怀疑论。Z.F.阿拉特在1988年的美国《比较政治学》杂志的论文《民主与经济发展》对1948—1977年间世界上120个国家的民主水平与经济关系提出了与兼容论、冲突论和怀疑论相对应的李普塞特模型、杰克曼模型和奥唐奈模型。阿拉特认为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民主水平的提高,在某一特定时段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民主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而普沃斯基探讨民主和市场,实际上旨在探讨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转自:爱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8569.html
《民主与市场》读后感(三):我很庆幸这段时间读民主化的书,能以这本书画下一个暂时的句点
我很庆幸这段时间读民主化著作,能以普沃斯基的书画下句点。
读罢《民主与市场》导论,短短3页就显示出作者的冷静思维。同为民主化研究者,与前段时间看A&R、Bo、Ti、H&K时带来的迷惘与焦躁不同,普沃斯基的文字中立客观又不会陷入种种经验“悖论”中让人如坠云雾;而另一面,他对“最理性最人道”经济体制的吁求,也不象那些隐晦表露西方中心论和为跨国公司背书的言论般使人反感。
他并不言之凿凿。很高兴没有看到他伸张一些与前人重复甚至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所谓“假设”、“框架”和“因果机制”。
他并不使用复杂统计学,简单的模型与公式显得平易近人。
他甚至说,“本书的基调……是低沉的。”但只得这一句“各个国家向民主过渡的结局不尽相同,因为这取决于各自天赋的历史条件、善良的意志、智慧与运气”,
值得耐心阅读。
=====从爱思想网站上找到的读书笔记,贴过来====
程明:转型的民主与理想——读《民主与市场》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是20世纪两股世界潮流。
民主与市场这两大主题,波裔美籍政治学家亚当·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在代表作《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里,作了充分的探讨。
普沃斯基是新左派政治学家、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生于波兰,时值德国入侵波兰的次年。1961考入华沙大学,机缘巧合,被来波兰访学的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看中,于1966年远赴美国攻读政治学博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20多年的教学生涯,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来自中国的崔之元和何高潮就是他的学生,如今的普沃斯基已年界古稀。
《民主与市场》是普沃斯基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引用率最高的一本,1991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值苏东剧变、两极体系解体,中东欧国家纷纷向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转型。背负沉重的共产主义遗产的中东欧各国充满了不确定性,威权政体的崩溃并不意味着只有向民主转型的唯一路径,还可能出现反复向威权政体回溯。
普沃斯基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探讨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并配以拉美国家作比较分析。普沃斯基对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转型的出色研究,奠定了中东欧国家民主化研究的权威学者地位,成为区域民主化研究与胡安·林茨(Juan Linz)、吉里莫·奥唐奈(Guillermo O’Donnell)并驾齐驱的人物。
普沃斯基对民主转型和巩固问题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民主结果不确定性的问题。
他认为民主的一大标志性特征即是,对所有的参与者来说,具体的结果总是不确定的,还运用博弈论的模型分析了民主结果不确定性出现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关于民主结果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检验民主巩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
1、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某种特殊的制度体系成为成为人们间唯一的博弈规则,谁也不能想象游离于民主制度之外,失败方想做的一切就是在他们刚刚失败过的民主制度下,重新努力;
2、只有当民主变得自我执行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所有的相关政治力量发现,继续将它们的利益与价值付诸于不确定的制度博弈对自己最为有利时,它才是巩固的;
3、即使是失败了,也遵从当前的结果,并以此指导其在制度框架内的行为,这对相关的政治力量来说,要好于去颠覆民主。
普沃斯基对民主转型的发生路径沿袭了罗斯托学派的转型理论。
1970年罗斯托(Dankwart A. Rustow)在美国《比较政治学》杂志发表的《民主转型:一个动态模式》开启了民主化研究三大理论之一的转型研究路径,转型理论注重不同政治行为者的策略,并把最终的结局解释为这些策略的结果。
此外两种民主化研究路径是李普塞特(Martin Lipset)与戴蒙德(Larry Diamond)的现代化理论;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与鲁施迈耶(Dietrich Rueschemeyer)学派的结构理论。
普沃斯基认为在威权主义政体难以容忍独立组织的存在,当威权体制内权力集团发生分裂,公民社会自治组织不再受到镇压,两者相互作用时将出现政治自由化。政治自由化后,威权集团内的强硬派与改革派,反对阵营内的温和派与激进派之间的策略互动最终将摆脱旧政权向政治民主过渡。
普沃斯基在探讨完政治民主化又探讨经济自由化,普沃斯基通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比较,批判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批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后提出了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策略问题,他认为由于中东欧国家历史负担沉重,中东欧国家多数选择了“休克疗法”以此激进改革战略欲图迅速建立市场经济。
在普热沃斯基的经济改革模型里,S表示回复改革前的状态;R表示激进改革;G表示渐进改革。R战略的实施在于强大的民众支持基础,在该战略开始实施时,民众的利益在短时间受到损失并恶化,民众对于政府存在压力,要求政府转向渐进战略。在普沃斯基经济改革模型中,激进/渐进改革战略的选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实施某种战略,而是激进/渐进改革战略的交替实施。激进改革往往可以触及到经济社会问题的核心,而渐进改革很少能触及,甚至成为没有尽头的改革。他主张先进行激进改革触及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当民众的社会代价难以承受时,再转向温和的渐进改革。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同时性问题,林茨认为新兴民主国家先进行政治改革,再进行社会福利体制改革,最后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是一个最优的改革序列,他的母国西班牙由苏亚雷斯领导的改革是林次改革序列的摹本。林茨对中东欧新兴民主国家面临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同时性问题,提出“紧密聚合”和“松散聚合”的概念来解释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关联性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开始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对于中东欧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中东欧国家经济恶化时对于民主政体的认同程度的问题。李普塞特关于有效性和合法性的论述认为,当经济的有效性受到侵蚀时,人们的合法性认同将下降。在这个意义上,全球金融危机将是考验中东欧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巩固的标尺。
有学者认为民主与经济发展存在三种关系,兼容论、冲突论和怀疑论。Z.F.阿拉特在1988年的美国《比较政治学》杂志的论文《民主与经济发展》对1948—1977年间世界上120个国家的民主水平与经济关系提出了与兼容论、冲突论和怀疑论相对应的李普塞特模型、杰克曼模型和奥唐奈模型。阿拉特认为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民主水平的提高,在某一特定时段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民主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而普沃斯基探讨民主和市场,实际上旨在探讨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美>亚当·普沃斯基著,包雅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民主与市场》读后感(四):探索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读书笔记
“我们的过去还没有到来。”
席勒这句吊诡的话再恰当不过的呈现了改革时代的症候。如今关于改革的争论几乎充斥了所有的公共舆论,从围绕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发生的郎顾之争到民众对主流经济学家的质疑,从医疗改革的反思到物权法的暂缓出台,改革中的各个利益集团不断的整合力量,进行着眼花缭乱的政治博弈。公共知识分子们手握着代表弱势群体的长剑,刺向庞大的利维坦怪兽。也许对中国近三十年改革的成败得失进行认真反省的时候真的到来了,此刻一切真理和谬论都将暴露在阳光之下,社会发展的前路充满了不确定。
勿庸置疑的是,通过比较政治的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发生在身边的复杂政治现象和进行更加理性的论争是能够起到帮助的。然而遗憾之处在于反思改革以来的历史却又是如此的艰难,我们始终无法摆脱身份的困扰和政治话语的限制,于是我们自然的就会将目光投向他国的传统和经验,从或真或假的政治想象中获得对自身的认知。
从南欧,东欧和拉丁美洲的民主化浪潮和政治剧变中,中国目前进行的市场社会主义建设究竟能够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在民主化浪潮势不可挡的今天,我们将如何认识民主的限度和本质?我们应该采取休克疗法还是渐进模式,华盛顿共识抑或是北京共识?哪一种民主制度最有生命力?哪一种经济体制——财产权形式、资源配置机制、发展战略最能够导致经济增长并且使得福利分配合乎人道?经济体制的成功运作和所有人共享物质安全的经济增长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条件?巩固民主,使各团体为追求自身利益与价值不虞恐惧而又谨守规则的组织起来,这又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对于以上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能够在亚当?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 )的《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一书中找到饶有趣味并且非常科学严谨的答案。
普沃斯基作为可持续民主理论的代表,在此书中对东欧及拉丁美洲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民主过渡过程进行了深刻的理论研究。这种民主的过渡过程被认为是从各式各样的权威主义向民主的过渡,从各式各样的国家统治的,垄断的,封闭的经济体制向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的过渡。那么,在民主化浪潮中义无反顾地走上民主与市场之路的国家将会面临着什么样的结局呢?政治民主和物质繁荣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这些共同构成了普沃斯基的过渡研究的最终目标。而这无疑对于我们建设市场社会主义与进行政治体制变革,以及拨开民主的迷雾是有帮助的。
通过对古典民主理论和近代诸多与民主相关的学术观点的修正和阐发,普沃斯基运用博弈论对服从民主结果的不同策略情形下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展现了民主内生的不确定性并且审视了民主的运作方式。正如其提出的持久民主制度的理论认为,唯有当民主能够唤起个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主动的遵从民主制度时,民主才能够长久存在。如果简单的说,民主政治的日常生活并不是什么能够让人感到神圣而敬畏的场景,相反它就是为了一点小盘算而无休止的争论,为了蒙骗与误导他人而编出的溢美之词,在权力与金钱间拉拉扯扯,法律也并不标榜正义,政策反而有助于增进特权。
民主自由的鼓吹手们在推翻极权主义的大厦后将进行什么样的建设?这帮惊慌失措的惹祸顽童将如何来面对指责和民众的愤怒。在反对权威主义压迫的斗争中,把民主理想化了的人们,以及把民主看作是受禁的天堂的人们,当看到民主的真相的时候,将痛苦万分。当民主的迷梦清醒后,当这天堂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他们的幻想就破灭了。权威主义,森严的等级秩序将被民众请回社会,就如同当年罗马市民虔诚地迎接凯撒一样。
民主并非如此的纯洁简单,普沃斯基为我们揭开了覆盖在民主上的意识形态面具,冷静地,理性的为我们剖析了民主以及民主化进行的条件与限制,为我们展现了其可能出现的种种后果。在权威主义自由化和向民主过渡的进程中,普沃斯基对于先前权威政权力量的协商和与权威政权的作斗争的同盟者谈判两种类型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军队自主权和意识形态在民主化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的讨论更加深刻的揭示了民主的不确定性。
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民主的存续呢?我们的学者们把目光投向了经济上的成就。经验表明,在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中产生的民主体制确实不易生存下来。但是不是可以就此认为,民主的政治和经济资源配置的最优以及帕累托最优有着天然的联系呢?普沃斯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对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财产权形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最能够导致经济增长并且使得福利分配合乎人道这一核心作出了解答。
资本主义独特的非理性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同样是失败,普沃斯基认为财产权形式远不及资源配置机制重要,最为理性最为人道的经济体制应该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受到约束,由国家来保障所有人都享有最低限度的物质福利。社会主义并不见得就无可取之处,市场社会主义虽不见得是民主在经济领域的彻底贯彻,但它和社会民主主义这种资本主义的修正形式共同为人们提供了合理的次优选择。于是,所有制对于效率就不是一个重要问题。
有趣之处在于这和国内近年产权改革的热衷倡导者们的理论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4年,自郎咸平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炮轰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一来,国内改革派经济学家对郎咸平“国企改革是一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的观点”进行了高调的批判,并且继而引发了非主流学者与主流学者之间的所谓第三次改革论争。普沃斯基在《民主与市场》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东欧和拉丁美洲的实证数据,从民众,技术官僚,政治活动家三类不同的经济改革驱动者的视角为我们阐发了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清晰的解释了民众,技术官僚和政治活动家进行策略选择时的偏好,更加全面深刻的把渐进主义措施和激进改革的策略选择的复杂运作给展现了出来。如其所言,在经济学专家小组看来,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实现转变经济体制的蓝图,实现稳定,收支平衡与效率,他们要的是结果,而对达到这结果所需付出的社会代价并不太关心,他们选择激进的策略,尽可能的进行变革。所以郎咸平从公司理财的视角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研究只不过是打了“产权精神病患者”一记并不响亮的耳光,在死水中并不会泛起狂涛巨浪。
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推动下,私有化几乎已经成为当前改革中带着普遍性的一股潮流。普沃斯基却认为,不通过私有化,在国有企业之间引进竞争同样可以提高效率,私有化的动机只不过是为了充实国库。对赤字严重的政府来说,私有化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政府从国企改革中不但连企业的红利这项公共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都自我放弃掉,还邯郸学步一般把国有企业大量进行了产权私有化改革。大量的腐败现象出现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许多人从行政首长摇身变成了企业的经理,这就是无规范的私有化产生的悲哀结局。
过渡经济改革造成的通货膨胀、失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以及收入的变化无常。在这样的条件下,层级、权威制度可能由此重现,权威主义的诱惑将不可避免,总之,政治具有内生不确定的民主实际并不利于经济改革。实际如同普沃斯基所说,新的民主制度的生存,不仅依赖于其制度结构和主要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制度在经济上的表现,然而经济制度的结构性转变是未知的变数,驱动这些转变的,不是可靠的蓝图,而只能够是绝望和希望。各国向民主过渡的结局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各自天赋的历史条件,善良的意志,智慧和运气。
《民主与市场》是新近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代表作,其对于具体政策研究中的借鉴价值大于其本身对于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意义。对于处于改革困惑期的民众,技术官僚以及政治活动家们,普沃斯基的这本“政治指南手册”将为他们在改革的曲折征程中注射一剂预防“民主狂躁症”的安定药,并且尝试性地说服人们认识到民主的限度。一切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我们不必抱着大喜悦与大悲伤,醒来时又是新的一天。
《民主与市场》读后感(五):《民主与市场》
经过几个深夜和几个晚上断断续续的阅读,终于把普沃斯基的经典作品《民主与市场》,知道这本书还是在去年三月底面试时在旁听徐湘林老师的课上,当时老师极力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原因忘了,但当时我就记住了这本书和这位作者,以后每学期都曾借过,但都没有看,直到这学期第三次从图书馆将之借出,才终于有机会将其看完。这本书比较分析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转型过程中民主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以及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后发展国家的过渡问题在西方的比较政治学领域比较热门,或者说在中国学者在引介西方著作的过程中被高度重视,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诸多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者具有一般性和规律性,或者即便是特殊国情导致的,但也可以从其他国家中找到启示和教训。
“民主是一种产生不确定性的体制,是一种策略行为分散化的体制,知识只能是局部的。”作者在第一章中指出了民主的这一特性,但民主的这种不确定性是来自没有专制者,参与竞争的个人或者组织不能确定竞争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民不能通过民主来预测未来领导人的政策选择和倾向,而专制条件下,领导人或许是确定的,但其政策偏好或者实际政策却更加让人无法预计,从而很难让人对之抱有很大的预期和信心。在第一章中作者使用大量的公式和图表,利用博弈论对民主制下的偏好和选择进行了分析,作者提出了持久民主制度的理论,指出制度设计的重要性,认为制度对建立民主和实现对民主的服从的重要性,并强调民主要实现其目标必须达到保证公平与有效的要求。
就那些向民主体制过渡的国家而言,其民主进程与自由化过程息息相关,尽管东欧国家和拉美国家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二者同样存在着专制和军事力量的威胁,因此又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在旧有体制下,必然存在着诸多冲突,这既表现为原有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硬派和改革派之间的冲突,也体现为反对势力中的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的冲突。在权威体制自由化的过程中,这四股力量的分化、合作与对立的关系决定了自由化的进程与结果。作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体制内的自由化者(改革派)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是与强硬派结盟选择保持专制体制,要么是开放政治体制,吸纳更多力量加入到政体中来。如果选择后者,就又面临着要么没有更进一步的自主动员而建立基础拓宽的专制,要么是公民社会组织起来使得自由化者不得不进行压制而建立基础更狭窄的专制,但这要面临的可能结果是压制不成功而导致起义,或者是最终选择顺应这一趋势而最终走向政体的过渡,建立民主政体。显然,这就使得体制内力量各种力量需要对形势进行审慎评估,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的结果也与反对势力的选择和力量强弱具有密切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化者既然倾向于扩大政治基础,就说明他们有变革的意向,但他们又是以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出发点的,这就出现了矛盾,或者他们会选择名义上的支持现状而暗地里支持自由化,或者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得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而选择镇压已经开始的自由化进程。如何利用自由化者的这种心理是很值得反对势力深思的,毕竟,如果想在尽量减少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实现过渡,不能仅仅幼稚地认为坚持自己的立场或者施加压力就能逼迫当权者做出让步,而应该考虑当权者不同势力的不同要求而灵活地采取应对措施。政治就是政治,必须用政治的规律和技巧来进行运作。作者对不同势力的不同选择进行了分析,在力量对比关系不平衡、平衡或者不清楚的情况下的选择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况下会产生对优势势力有利的制度模式,第二种情况则容易导致冲突,最后一种情况如果能够建立对失利者的担保则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军方的力量也不得不考虑,军方是否中立以及是否被文官政府所控制,对民主进程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作者指出,民主是充满不确定的,未来是未知的,社会中价值与利益的冲突是天生的,因此作者倾向于指出民主化过程中,应该做到事前要妥协,而事后要果敢,这样尽管建立并不完善的民主制度,但毕竟走上了民主进程,接下来所要做的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运作和完善。
接下来应该了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比问题,这主要针对的是东欧国家的转型。很多人在分析二者的区别的时候,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将资本主义的现状与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或者将资本主义的理想状态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自说自话,谁也不能说服谁,并且由于经济体制背景的不同或者阶级背景的不同,大家容易产生不同的偏好。作者则强调应该进行同一层面上的比较,而作者在本章也是这样做的,他分别对两种制度的蓝图和现实进行了比较。从理论上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资本主义模式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等,作者没有简单地对这种批评表示支持或者否定,而是指出资本主义的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因而资本主义是不合理的,但这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能解决,进而指出社会主义是不可行的,由于家庭、企业以及计划者都不一定完全出于公共目的,因此其制定计划或者提供信息都存在不准确、不完善的问题,容易导致次优结果,而这种次优是不稳定的状态,因而容易导致失败。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对二者的定义问题,显然在本书的话语里,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理论上如此划分或许符合经典作家的著述,但在实际情况下却并非如此,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宣称自己是完全的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国家,两种模式都在互相借用,并且后者实际上也来自于前者,在现实中,那些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国家带有很大社会主义成分,尽管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成功。而那些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也引入了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尽管这都会说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作者虽然明言这个问题,但也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改革模式,认为这两者尽管最终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没什么不同,但因为它们引入了一些其他因素可以修正或者改变资本主义模式的弊端。
最后作者分析了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也就是改革过程中政治对其施加的影响,这里有四种结局,经济改革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推进,由专制政府推进,经济改革被放弃但民主幸存,二者都遭破坏。事实上很多改革都是在权威主义体制下进行的,但也不能否认民主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改革,面临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失业和资本闲置等问题,民主体制是不利于解决这些短期影响的。但在策略上,民主体制下领导人也并非无计可施,因为他们会选择激进模式,而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选择减缓改革或者转向渐进模式的方式缓和社会压力,显然最成功的策略不是社会代价最小的策略,即便选民偏好渐进甚至是保持现状,领导人通过激进策略使改革进程前进的更远,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策略是恐怕是他们的最优选择。民主体制会使得改革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协商,从而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和阻力,但这会有效地减少社会需要承受的损失,维持社会的稳定。尽管在现实中,这些过渡国家因为体制的不完善,经常在民主体制下撇开民主程序而通过行政命令来实施其政策,但毕竟完全将民众要求完全忽视,他们还需要依赖工会、政党等的支持。当然,在不同的国家,这种强制和协商的程度是不同的,因而改革的具体进程和结局也是十分不同的。可能的情况是,改革的大体趋势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条件的影响而存在类似的特征,但因为具体国家政治运作层面的不同,又会使得在这种趋势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是结构性的,后者则是能动性的。
《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Democracy and the Market: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作者:[美]亚当.普沃斯基(Adams Przeworski) 译者:包雅钧,刘忠瑞,胡元梓
目录:
译者前言
导论
引言 东欧剧变
第一章 民主
第一节 民主
第二节 民主政治的结果何以形成?
第三节 民主政治的结果何以形成?
附录:为什么结果不确定?
第二章 向民主过渡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权威体制的自由化
第三节 民主化
第四节 竞争
第五节 结论
附录:过渡研究的模式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方法论的说明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四节 我们能够改革什么
第五节 我们能养活每一个人吗?
第四章 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经济改革的过渡性代价
第三节 经济改革的政治动力学:一个模型
第四节 经济改革的政治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05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