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读后感1000字

2021-01-07 00:5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读后感1000字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是一本由斯特莱切(英)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精选点评:

  ●一个权力的至高点却终身未嫁的女人,是喜还是悲

  ●很能8的传记 找回大学前读的书 辨认中发现封面诡异 读没读完也不记得了 仰视伊丽莎白女王就是了

  ●俺看的是老版的!

  ●更像文学作品而非传记

  ●爱看有料的传 伊丽莎白这些八卦看得分分钟想起小时候曾经大爱的女沙皇~ Thomas Bodley神奇的藏书, Robert Cecil冷静的政治手腕, Philip Sidney那出身名门 强大的survive两任丈夫后(Sidney和Essex)又改嫁的老婆, John Harrington在女王教母勉强那和马桶一样doubi的性子, Francis Bacon那一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德行... 都挺足料的 但汪不喜欢八卦调料加多了的语言风格 一股琼瑶味= =

  ●英国人天生会讽刺

  ●大二。馆藏。八卦读物。

  ●有两个版本,因为欧妹妹买过那本黄封面的

  ●大一还大二不记得了= =

  ●你们也许会遇到更伟大的君主,但是,再也不会有人像我这样爱你们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读后感(一):好书好译

  都说好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然而这是专家评判的标准。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只知道译作好看不好看,而且难免以此来推断原著好不好。所以,一本让人读了还强烈想读原著的译作该算实在的好译吧?三联出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部悲剧性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好译。为此我记下了译者的名字——戴子钦,也记下了原作者的名字——Lytton Strachey。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读后感(二):斯特莱切的传记都值得一读

  目前看到过的他作品除了这个,还有《维多利亚女王》和<维多利亚名人传>,这两部作品中英国式的嘲讽比比皆是,而且他赞扬的和反对的全都加上嘲讽,很让人想说那句:做人要厚道.

  相比之下,这本书"厚道"不少,虽然也有讽刺的段子,却更多是种同情味.

  利顿的文笔极好,<维多利亚女王>我买过两个版本,翻译不尽相同,但都能引人入胜,可见原文便很精彩.伊丽莎白女王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被讽刺搞笑的时候不少,大概和她童贞传奇与明显的小毛病有关,连茨威格都会忍不住小小挖苦一样(当然,也和他写的是伊丽莎白女王对立面的玛丽有关),利顿却能像绅士一样行文,实在难得.而谈到感情的戏剧性方面,温吞水的维多利亚自然更不能同伊丽莎白的惊心动魄相提并论,前者是小桥流水,后者却是血雨腥风.利顿又能把这血雨腥风更抹上一道亮彩,呈现上来.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读后感(三):骑士与女王的故事

  “当一个国王,戴一顶王冠,众人看了,只觉得光荣无比,却没有看到戴王冠者本人是否愉快。国王的忧虑和困难,我可以恰当地比作高明医师所给的,调上一点香味的药品,或者比作糖衣炮弹,使它容易吞服,实际上都是很苦,很不好吃的。就我自己来说,要不是良心责令我奉行上帝交付给我的职责,维护上帝的光荣,保持你们的安全,按照我自己的脾气,我真愿意将我的王位让给不管哪一个人,愿意在解除艰苦工作的同时解除我的光荣;因为除非我的生存与统治能使你们得到好处,我并不希望再活下去或者再统治下去。再说,尽管你们从前有过,将来也可能再有许多更有力量、更有智慧的君主坐在这宝座上,可是你们从来不曾有过,将来也不见得再有一个君主更深切地爱你们的。”——伊丽莎白一世

  (一)

  还没机会了解这个女人的一生。有时历史比小说还要虚幻,它罗列了一串数字,交待了一个人何时出生,一个人何时死亡,一个人说过一些话,写在信上,或者是演讲是即兴而出,但不代表我们能了解她每一次经历,不代表了解她复杂亦或简单的想法。她那些似真似假的恋情里付出过多少真心,遇到过多少挫败,她的爱情,是来自她自我魅力肯定的需要还是对男人魅力的占有呢?

  没有答案的一生。

  她是这样一个女人,顺应了历史潮流,成了宗教改革中新教的代言人,她站在一个强大的帝国的顶端,享受致高的权利和荣誉,在她统治的时候,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她统治的时候,有一种文化叫“文艺复兴”,影响可以扩展到她不在位后的很多很多年。她一辈子没有结婚,但婚姻不是感情经历的评判标准。

  权利、财富和美,不管是哪一个,也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中的哪一方得到它们,都好象注定可以将爱情搅混,功绩、权利、青春年华,不管你怎么想去给爱情塑身成像,爱情的原型好象就越为清晰,追逐这些的人未必是真的出于什么虚荣的目的,而是生物的本能,对于强者的肯定和崇拜,人类社会既然独特地形成“阶层”的区别,则人类的爱情,也总是具有它的社会性吧。伊丽莎白对于埃塞克斯的爱,是出自于对方的男性美,而埃塞克斯对于伊丽莎白的爱,也是出于她的头顶上可以给予一个人太多权利和财富的王冠。这些起因都不重要,重要的往往是随之而来悲剧还是喜剧的决定因素:你认真吗?你有多认真?

  喜欢埃塞克斯的时候,伊丽莎白已经是五十多岁的妇人,而埃塞克斯是十九岁的少年。

  下令处死埃塞克斯的时候,伊丽莎白是六十七岁的老妇人,埃塞克斯是三十四岁的成年人。

  斯特莱切呢,他作为作者,又觉得自己有多了解这个女人呢?他选取了这个女人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的15年,而且定义为是悲剧性的历史,那段历史最后,男人张口说,她是一具扭曲的尸体。这个女人再没有向以往那样原谅他,作出这个决定之后,她也不需要再去原谅他了,六十七岁,还可以阻止那最后一点爱情的尊严所代表的美丽在情人心中消失殆尽,他永远活在了三十四岁,她也永远在他心里停留在六十七岁。

  还可以比六十七岁更扭曲的六十八、六十九、七十岁都消失了。

  这是悲剧吗?很值得庆幸,她手上握着的权力,可以堵截一个男人对于权利对于财富的最终梦想,也许是悲剧吧,是因为她只能用权力来挽救尊严。太贫穷了,我们所有的人,没有时间。

  (二)

  在看完这书后,和我妈讲述了这个故事里我觉得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一个是最开始我引用的那段话,我妈哭了,她是个很容易被爱打动的人。我试图来按书里描写的向她解说一个女王的感情经历,却走了题,我说起了关于埃塞克斯的一件事,在他慢慢膨胀,最后走向灭亡前,曾经得到了他的一位朋友的信,在信里,他的朋友警告他不要在女王面前,去表现一个具有武力权利又能影响民众的形象,这是危险的。

  作者这样描述这封信,“没有任何劝告的话讲得比这封信更明达或者更中肯的了。假如埃塞克斯听从了这劝告,他的历史将有怎样不同的面目呀!可是一个人的智慧竟是这样奇怪地难得完美,——尽管培根对某些方面理解得十分透彻,但对另外一方面却又完全不理解。在他的那些聪明而且深刻的告诫中,他认为埃塞克斯应当采取一条精心策划的谄媚、伪装、隐蔽的途径。”而这聪明的主意中,算错的是哪一点呢,我问了一下我妈妈,她没答对。

  这位少年得志的伯爵,似乎很轻易就会在民众面前以一种好象骑士的姿态出现,他在离开里斯本时,拿他的长矛投入城门,大声问道,“有哪个躲在城里的西班牙人胆敢冒险出来,为他的霸主较量一番。”城里没有人回答;在返回远征的时候,他做了个模仿古代骑士的姿态登船之前,他站立在法兰西的海岸上,庄严地抽剑出鞘,吻了吻剑的锋口。

  这位伯爵一辈子都做不来转弯抹角的事情,做不来弄虚作假那一套。

  他注定要让女王宠爱他却无法放心他。

  我在看到这点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很多感情,并不是对这一个人最后结果的惋惜,而是,发现,所有的聪明,往往越是因此而指出的正确的道路,往往人的脚步就是踏不上那份泥土,在许多时候,人自己更愿意追求自己个性的伸张,自己的自由,或者已经盖过了一切的诱惑和危险吧。

  是死也不回头吧,还是死也不能回头呢?

  一切的开端隐藏在结局之中,就如一切的结局隐藏在开端之中,这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历史。

  (三)

  总的来说,这本书没有茨威格写的象故事,事件都比较凌散,不是一件接一件有关因果关系的,作者的描写方式是这样,虽然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但是时间的提示并不十分清楚,其中又不断在交待大环境和其它人物,在交待这些边枝的时候,又插入了非时间顺序的因素,所以还是存在些阅读障碍。好在译后记里将这些都简要描述了。

  对于斯特莱切在传记的主要功绩在译后记里是分三点来写的:

  一、 他要求使传记成为艺术品,而不是某一个活动和许多大小事件的记录,要象画一幅画,或者写一篇小说。基本上,这点我觉得他不是做得最好的,我自己是觉得他的评论和描述是很精彩,但是如果作为小说,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有趣和顺畅。

  二、 他的非偶像主义,他比较注重写人物思想性格特点上的缺陷。这点来说,哪怕是作为小说的写作手法,也是有其创造意义的。

  三、 失真的写作方法,他有意将传记从历史领域引入文学领域,也就是他在写一种界于历史小说与传记之间的文体。这点在我看来,当然是觉得无所谓,因为写传记的意义或者是在于真实,而看传记的意义,我想未必一定是了解真相,读书的人,也许只是希望对于自己将来,自己下一步要走的路有所借鉴。如果能传递一些人生感悟也许是它首先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意义吧。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读后感(四):用一种骑士精神去诠释令一种骑士精神

  当我翻开这本粉红色的女王传记的时候,我拼命思考到底是在哪里见过这个作家的名字,英,斯特莱切,利顿·斯特莱切,

  这么着我终于想起来了,原来他是布鲁姆斯伯里的怪人利顿,我一度痴痴地以为他会和弗吉妮娅·斯蒂芬结婚,那样就不会有“英格兰的百合伍尔芙”了,我们将兴致勃勃地谈论“英格兰的并蒂莲斯特莱切夫妇”。

  这种一相情愿的幻想常常能满足我对历史上著名男女天才的狂热。斯特莱切有幸进入这串长长的名单——总的来说我是个典型的喜新厌旧者——还得和他的粉红色的女王传记联系起来。

  Elizabeth & Essex,当女王第一次召见她老相好莱斯特的继子,向这个俊美的年轻人(当时还是少年吧)伸出戴着宝石戒指的修长手指时,精通拉丁文的她想必发现了自己和这个年轻人的名字被放在一起轻轻吐出时,竟压了古雅的“头韵”。我认为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一双高贵的男女,为彼此心醉神迷,只需要电光火石的一个眼神。虽然女王已经五十七岁了,并且是个有勇有略的“贞德”,而埃塞克斯伯爵不满十九岁。

  就此,斯特莱切开始讲述这段长达十五年的恋情,发生在一手遮天的英国童贞女王和她的年轻宠臣之间,它注定古怪而缠绵,交织着暧昧、儒慕、猜疑、勾斗、阴谋陷害和落井下石,围绕着两个中心主人公,至少一个连的配角们来回奔忙,有时合纵、有时连横。

  既然作为叙述者的斯特莱切都认为,他没有必要把这十五年的岁月都记录下来成为一部细致入微的编年史,我们做为读者,

  只需要简单地带着一个问题去读他这本书:

  究竟是什么使埃塞克斯伯爵从荣宠一身走向了断头台?

  倘若你有机会翻翻不列颠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资料,你会迷失在各种稗官野史的众说纷纭里,所以我们再次使问题简化:

  我们只需要找出斯特莱切的答案。

  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多次暗示,扼住这年轻人脖颈的绳索,正是他“骑士式的浪漫主义”。

  这样一来,作者的态度就变得十分明确,他对于这死于非命的年轻人,从头到尾充满喜爱,因此他将这段故事称之为“a tragic history”。

  颠覆了官方史上对埃塞克斯伯爵叛国罪的定论,斯特莱切就有很多余裕,去描写伯爵的美貌,开朗的天性、孩子气的纯真,

  和基本上算是慷慨大方的个性。他脑子始终充满了一种堂吉柯德式的狂想,而那架风车就是倒霉的西班牙。于是埃塞克斯伯爵卷入了两次对西班牙的战争,并且其中一次撞运气取得了胜利。斯特莱切从来没有承认埃塞克斯有军事天赋,相反,正是他莽撞的骑士精神、不经大脑的冲动、而且有时简直愚蠢至极的政治洞见,使得他最终成了某些真正的“大蛇”的替罪羊。

  葡萄牙医生洛佩斯是个极好的例子,那些“大蛇”默不做声地让埃塞克斯成了一刀砍在无辜人脖子上的刽子手而毫不自知。

  也许他们已经想到了,也许只是个模模糊糊的预感——同样的下场,不久的未来将降临年轻伯爵身上。

  与蒂龙那场屈辱的协议,斯特莱切运用的笔调简直和埃塞克斯当时的意识状态一样稀里糊涂,以至于我们读者,稀里糊涂地跳过两行字后,才悚然发觉,悲剧的帷幕已经拉开。

  第十五章是本书真正出彩的地方,原先蒙田式的逸闻笔调,在这里突然变成大仲马式的奇丽诡谲,犹如幽积的浮云,刹那间落下冰雹、雷鸣交加、风雨欲来。埃塞克斯的绝望疯狂、“大蛇”们的冷血无情、旁观者和得益者的侥幸、女王的沉默——又突然做了残酷的决定,入狱、审判、定罪、执行,在我们还来不及喘口气的速度里,年轻人美好的头颅,已然落地。

  读这一段,令我恍然有当年读《三国演义》之感:

  “关公失了荆州,一夜间,探马川流价报说数次,皆言关公败走麦城、星夜出逃已为孙权所擒、父子归神。玄德听罢,哇地一口鲜血吐在地上。”(大意)

  想来斯特莱切却也不可能读过罗贯中,不过他的处置,虽没有像《三国》这般刻意地将悬念掖着,直到最后,短短数十字急风暴雨般抛将出来,却无疑比之伏尼契的《牛虻》,要利索得多了。

  在第十五章里,有两个地方显示了斯特莱切惊人的才华。任何人物传记里夹杂的议论,要想出彩、要想博得读者的认同和同情心,甚至动摇他们对这个人物顽固的刻板认知,我认为除非是带着作者自己的好恶真情在里面,否则便和索引式的注脚没什么两样。所以你很能认同太史公对飞将军的惺惺相惜,其实李广脾气跟牛似的,而六征匈奴的大将军卫青却极少得到士大夫的赞扬,司马迁一句“和柔媚上”就堵了他们的嘴。

  我扯远了。我是想说,在本书里,斯特莱切试图颠覆某些话语权。其中之一就是针对哲学家、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的。

  在我们的固定印象里我们被告知:培根对美的见解、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并信誓旦旦地将美德比做佳酿,这样一位洁身自好的哲学家,在斯特莱切笔下却是个十足的小人。

  他在埃塞克斯叛国罪的审判过程里,充当的完全是落井下石的角色。虽然从前他受过埃塞克斯的恩情,而且恩惠不小。埃塞克斯对待弗兰西斯,一直有种我们可称之为“两肋插刀”的义气,为了弗兰西斯他几次跟女王大吵大闹,虽然他不怎么高的智商和一相情愿的天真,总是让他的好心肠帮倒忙。但对于弗兰西斯·培根,埃塞克斯可以说是忠诚不渝的,甚至对他的崇拜超过了弗兰西斯那个一生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兄长安东尼。

  然而当女王就如何处置埃塞克斯的问题向培根咨询时,培根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博得女王信任的好机会。

  在历时并不短暂的审判过程中,弗兰西斯·培根在道义和人情两方面都从未产生过丝毫犹豫,这个用充满感性的笔调撰写友情、美德的君子,在现实中却是个用利益丈量世界的冷血动物。他两次出庭,以大理石般的冷峻和正常发挥的检察官式的智慧,两次在关键时刻给于埃塞克斯伯爵致命一击。最后的希望也被掐断了,埃塞克斯的命运已成死局,剩下的时间他除了等待上断头台和不停地祷告之外什么任务也没有了。

  关于这位叱咤风云的文坛巨豪,斯特莱切毫不容情地评论到:

  “弗兰西斯·培根是人间最不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指埃塞克斯的骑士精神),这种心态,跟那种极端坚定的智慧所据有的清澈明朗的境界相距十万八千里。这位《随笔集》的作者也许有了解的愿望,但他绝不可能领会到只凭情感支配而不服从理智的心理状态。不过,在眼前这个场合,他并不愿意去了解,他没有丝毫同情心。”

  培根为埃塞克斯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在他死后了。这位散文家运用他那精湛的技巧写了一份《故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及其同党叛国罪行概览》,于是埃塞克斯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危险的野心家”。

  最后登场的自然是童话里的公主——我们的伊丽莎白女王。斯特莱切深信,她是爱埃塞克斯的,正如对方也同样,以一个浪荡公子所能有的全部热情,时而漫不经心、时而一头火热、时而摇摆不定、时而在外拈花惹草,但归根结底,斯特莱切叙述到,当卷入那场与其说是叛乱不如说是闹剧的大混乱时,埃塞克斯骑士精神大爆发的对象,倒还真是除了女王别无其他。他“梦想着到末了必有办法完成一次不流血的革命……梦想着从此以后,女王将是他的,而他是女王的,共享荣华的幸福,直到死亡方才分手。”

  斯特莱切在此所暗示的这份浪漫主义式盲目乐观的指向性,很不幸,被译者在译后记里完全忽略,为了贪图方便,译者将女王与埃塞克斯之间彼此恋慕的关系简化成女王单方面的爱情,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女王在短暂的幻想之后,居然那么容易地就下达了处死情人的命令,并且,最终没有挽回。

  我以为如果这时我们请出弗洛伊德的话,这个难题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童年时来自继父的性骚扰、不忠的父亲复数的母亲、以及父亲将继母安妮·博林送上断头台的惨剧……

  如果对伊丽莎白的童年影象进行精神分析的话,或许不仅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这位女王终身厌恶婚姻,甚至她亲手杀死所爱之人的报复心态,也可以理解。

  “她确实觉得自己身上具有他父亲的气魄;在她决定将她的情人照她母亲那样处死时,就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激情推动那深藏在她身上的某些气质。在她的整个经历中,存在着一种不易解释的必然性,一种令人恐怖的满足;她父亲的命运,通过某种内在的调配,重现在她身上了……”

  在这种冷静至极的疯狂中,女王,一无返顾地签下了处决的诏书。审判结束是十九日,行刑定在二十五日,二十三日有过一道缓刑的诏命,但马上被撤消了,以后女王就再没干涉过这件事。

  她甚至没有像电影《江山美人》说的那样,想过临刑前再去见他一面。当铡刀砍下他的头颅,鲜血喷溅出来时,刽子手按惯例抓起头发将头颅出示给围观者看,并大声喊道:

  “上帝保佑女王!”

  在终章里,斯特莱切只有一次提到年迈的女王在神志不清叨念埃塞克斯的名字,从未断言女王曾经为她的报复行为后悔过。

  然而,埃塞克斯已成幽灵,这个美貌的、笑声爽朗的青年,成了白厅里飘荡无依的“Rebecca”,想必他将一直一直纠缠着女王、纠缠着因流他的血而得到一千二百个金镑的“犹大”,纠缠着当年伦敦塔里一脸纯洁的所有围观者。

  当然,这已不是斯特莱切所言,而是我的幻想。

  感谢斯特莱切,用骑士精神抚慰了一个枉死断头台的骑士的魂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