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庭院中的女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庭院中的女人读后感精选

2021-01-13 01:0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庭院中的女人读后感精选

  《庭院中的女人》是一本由赛珍珠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庭院中的女人》精选点评:

  ●惊人的杰作

  ●那些个经典的词句我也不摘抄了,就推荐。开始我非常想成为吴太太那样的人,可我觉得自己连萌萌、若兰、琳仪都不如。那样的爱情真让人神往呀。最后,我觉得做自己最幸福呢,哪怕是唐太太那样的,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自由自己的幸福。

  ●三四十年代,江苏的一个小镇,一大户人家的吴太太,没有谁可以像她,那样温柔又那样明理,处事周到。因小时候读了些书,心智开启,虽身在深深庭院之内,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自我对自由的追求。她知自己不爱吴老爷,却也极尽了一个妻子的职责。看到安德烈的尸体,她才知自己是爱他的,这就够了。

  ●中国近代生活中透露着些美式痕迹

  ●赛珍珠是不是诺奖里水平最臭的一个…这本书写的跟传教小册子一样空洞而玄乎 比「春月」不如。

  ●又是一個自我強大到只能自己給自己認同、終身異鄉的女人。尤其贊翻譯,好流麗。

  ●我不喜欢这样的书: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赛珍珠尽管在中国住过几年,但是她对中国的理解还是很不到位。用西方的理想主义思想美化中国女人。

  ●国外的文学,无法脱离的宗教对人的影响

  ●一个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事 还算是把中国人的那点事写得很中国

  ●庭院中女人。……

  《庭院中的女人》读后感(一):杂感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影像,宏大悲壮的中日战争似乎隐匿了硝烟,镜头被聚焦在了某一隅天地,光影闪烁在一个个特定的平凡人物身上,遂成了经典。江南水乡的吴家少奶奶遇到传教士,深宅大院塑造的传统女性在时代的转角处被赋予了现代女性的独立与果敢。在一个美国女性作家的眼中,捕获的昔日中国的生活画卷有另一种真实与新鲜的质地。跳出民族深重苦难和女性局限的刻板印象,看到另一种与战争平行而立的中国大地上的百态生活以及女性追求自我突破与绽放的另一种真切与浪漫。

  《庭院中的女人》读后感(二):该如何爱你

  爱,怎可洒脱?因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爱,不知该如何爱你。

  明知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却还是自投罗网地找了中美合拍的同名电影来看,只因源于最初看原著小说的感动。《庭院里的女人》——能自我解除身上所有桎梏的女人,后来寻得了所爱所依,终是可喜的吧。

  她爱过吴老爷吗?为他传宗接代、一丝不苟地料理家务。她原以为这就是爱,三从四德中授意的所谓神圣的爱,即使已经强大得成为实际上大庭院里的“女版吴老爷”,她亦要稳稳当当地做着那个端庄贤良、受人尊重的吴太太。终于,40岁的生日改变了一切,她对家事的厌倦感愈来愈深,但那时候的她只是出于一种简单保护自己的本能——40岁还要为男人生孩子,这不是要我命吗?那时的她也只是在心里淡淡追忆着年少时在书斋里流连忘返的日子,尽管童年里短暂天真的日子已经模糊。随后她的计划一步步顺利地开展,可谓是滴水不漏。首先是亲自给丈夫挑了个二房姨太太,分担了妻子的责任;给小儿子张罗婚事,了却最后一桩心愿……终于,她可以在人月双清的晚上,边摇着蒲扇边靠在躺椅上静静地看书了——一切看起来的顺理成章。但那些过滤了太多人性本真的东西,由于脱离现实的变化,总有一天会向时代的陋规发起它最猛烈攻击的。没料到就要临盆的二太太竟上吊自杀,吴老爷堕落在烟花巷柳,最喜欢的小儿子竟义无反顾离开她奔赴外国留学,三儿子尸首不全……一个个炸弹向吴太太袭来……要是照应在那个1938日寇侵华的年代,这些不过是小人物的缩影罢了,更“绝情”点说,不过是一个高贵女人的普通悲剧。

  “我看得出你并不快乐。”安德鲁凝视着她的眼睛说。她的眼里闪过一丝从来没有过的慌乱。

  爱情就这样开始。但是,这一段跨国恋加黄昏恋未免来得太滑稽,不惑之年,她有她的美满的家庭,作为传教士的他亦有他的上帝。何况这是“爱情”吗?她从来没有想过,只觉得这个来自外邦的安德鲁是唯一能走进她内心深处的人罢了。不过随着两个灵魂的慢慢接近,自我灵魂的洗涤之后,她变得更加温婉了——对所有人都充满了绵绵的爱,放走了她亲自买来的二太太,把庭院里的媳妇一个个打发了出去,放儿子们飞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不过小说里的吴太太的与安德鲁的爱来得伟大得至于生了隔膜,偏要安排他们两人在意识里相会,所剩下的也只是吴太太刚萌芽、零碎的“少女”幻想。电影便抓住了这一空白,虽有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的成分,但也算是抓住了人性中的真实。在那个下雨的寺庙里,安德鲁虔诚地埋头吻了吴太太的双手,这一祈祷式的亲吻,竟让吴太太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女子,先由心底的泪变成泣不成声,最后安德鲁的三个字“怎么了”竟使这个生下来注定静若处子的女人撕心裂肺、近乎歇斯底里,穿着旗袍的她终于主动迎向了安德鲁的怀里,向这个男人倾诉心中的所有所有,这一辈子的所有所有。看到这,我的眼眶噙着满满的泪水。是的,勇敢的中国太太……是的,这个导演成功了。

  在觉醒这是爱之后,又必须接受完全失去的结局,这是一种怎样的荒凉?安德鲁死了,但小说和电影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死因,电影里的安德鲁死得非常光荣,因拯救日寇蹂躏下的柔弱的中国妇女儿童而死,放到今天是要追认为“国际烈士”的。但小说里,他是被警察的乱棍打死的,死得不明不白,各有各的意义。可喜的是电影还原了小说中的最后一幕——吴太太成了安德鲁养的孤儿们的母亲,每个孩子都有好听的名字。她要将这份爱延续下去,而属于她与安德鲁之间微不足道的爱,都在记忆里。

  《庭院中的女人》读后感(三):读书笔记《庭院中的女人》

  01

  吴太太四十大寿 打算给丈夫纳妾

  吴太太管理吴家仅仅有条 家中主仆无人能对她挑的出刺来

  她认为在性的方面 女人的时间本就比男人短暂 是时候放下给吴老爷找一位年轻女子生育下一代

  (赛珍珠赞成纳妾制)

  02

  吴太太大寿这天夜里就搬到了已故老太爷的住处

  家人们对于吴太太的决定议论纷纷 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吴老爷是否有了外遇 二儿媳妇若兰是一位思想较为独立的女子 对吴太太这种保守的思想颇为在意 全家也只有若兰真正来到吴太太跟前劝说 却被吴太太讲的无力辩驳

  这若兰是上海人 家里条件不错 电灯自来水用惯了的 当初是读书时倒追的吴泽漠(二儿子)因此在他们的关系中 若兰总是不自信 她时常逼问丈夫是否爱自己 这时泽漠总是懒得理她 性情有些急躁外放的若兰对此颇为无奈 但她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

  萌萌是当初吴太太给吴良漠找的媳妇 性情温顺 贤良淑德 不如若兰那般有个性 萌萌和良漠对彼此都很满意

  良漠和泽漠:良漠和蔼斯文 泽漠更聪明敏捷

  03

  吴太太来到了当年老太爷跟她谈话的地方,翻开了禁书金瓶梅。当年他们就是在这里,讨论女子聪明是好还是坏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起码,女子不能比丈夫聪明,女子的身体比脑袋更加重要。现在,吴太太读过禁书后深感这书值得读,但是又不能读的太早,因为人要先好好生活,再拥有广博的见闻。

  媒婆刘妈根据吴太太的提议寻觅了一位合适的女子。这名女子被亲生母亲抛弃,被养母带大,外形性情都是可以的,但因为身份不清不楚,没有人家愿意娶她过门。女子上门见吴太太,吴太太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她,自作主张为丈夫挑的女子一定不能吃一点岔子。女子无名,吴太太便为她取名“秋明”,观察过后,确定纳她为妾。

  04

  吴太太看望老太太丈夫和儿子们。吴老爷略有责怪吴太太之意,为什么老婆对自己的态度变得这么快?之前还温柔体贴现在却再也不和自己同房,甚至不闻不问。难道自己老婆都不吃醋?

  对秋明,吴太太有愧疚之情,让一个黄花大闺女给四十五岁的男人做妾,难免会觉得委屈了她。

  秋明和老爷顺利同房。

  05

  在吴太太小的时候,她从国外回来的父亲就阻止了家人给她裹脚,并教她认字读书。小脚被释放的那一刻,吴太太明白什么是自由,阅读又再次给了她精神上的自由。此刻,她马上就能放下家中事物,重获自由,在此之前她还有一事未了—三儿子的婚事。

  她上康太太家,商量着康家三女儿琳仪做三儿媳妇。但这琳仪是留过洋的人,对另一半也有同样的要求。于是吴太太说服三儿子丰漠跟外国牧师学习洋文。并请求夏修女帮忙联系这一位牧师。

  秋明正式成为了吴家一员。

  06

  牧师安德烈正式成为了丰漠的外语老师。安德烈比中国人高大,毛发旺盛,声音响亮,引来吴家人处于好奇的围观和议论。在和安德烈的初次交谈中,吴太太惊讶地发现安德烈没有想象中那样热衷于传教,他和夏修女不同,他更加包容,也在无意之中言中了她的苦恼。

  知道丰漠学习了英语后的琳仪提出可以见一面。在曾经的中国,男女结婚前是不可以见面的,但丰漠却十分愿意提前与琳仪见上一面,虽然坐在那尴尬的讲不出话,但似乎更加坚定了了自己的心。回去以后,丰漠请教安德烈,用英语写了封情书—他不希望母亲干涉自己的事情。

  吴太太很厉害,每次都是欲说还休,欲情故纵。想种兰花却偏说水仙;想让琳仪当儿媳妇却先说其他家的姑娘;想说服丰漠学外语却故意说不让他学;想让丰漠答应琳仪见面的要求却说还是不去见。他深知人心,往往把自己要说的放在后面,甚至是反说,让对方来拒绝。聪明的女人!

  07

  琳仪和丰漠成婚。

  秋明怀孕,但首先没告诉老爷而告诉了吴太太,她本想让吴太太高兴,却没想到吴太太恼了。吴太太也很惊讶自己为什么会对此颇为生气,同时她也能感受到秋明在家过的并不快乐。

  不久,老太太生病去世了。

  婚后的丰漠和琳仪经常吵架,其实若兰时常跟琳仪讲一些政治上的东西,变法呀什么的。在三位儿媳妇中,萌萌是最传统的一位,安守妇道,敬爱丈夫,作为大儿媳妇恪尽职守。若兰和琳仪则更为现代和先进,他们不再安于做一位传统的中国家庭主妇,她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大家庭。她们西方化,注重个人的生命体验,认为人不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而活,要为自己而活。

  吴太太则是传统的人,严格地遵循着一切传统中国家庭的规章制度,也有责任把家中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处理得井井有条。 现在,吴太太属于一半属于这个家,一半属于自己。她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从未爱过自己的丈夫。 因此对秋明怀孕,对丈夫得知自己又有了孩子之后的喜悦,并无感觉。 而对于丰漠琳仪吵架一事,吴太太打算再把安德烈请回家中,给丰漠上课,希望借助安德烈的智慧,解决家中难题。

  08

  吴太太和安德烈聊天 说到了宇宙 吴太太的思绪走出了这个庭院 飞到了宇宙 家人看她想的痴迷 以为她丢了魂

  萌萌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 是个儿子

  吴太太和康太太为了两个孩子吵架的事闹掰 康太太把琳仪带回了家 吴太太希望丰漠找回琳仪 但丰漠说出了他的真心话—他希望和另一半之间有相同的心意,他希望能走出吴家,而安德烈可以在这一点上帮助他。

  09

  吴太太带着琳仪上安德烈的课 吴太太自己倒是受益不少 可是现实总是把她拉回来

  三儿子丰漠走了 紧接着 二儿子泽漠和若兰也吵了起来 他们从未有过一子一女 若兰深爱着泽漠 泽漠对他不冷不热 若兰则时常想通过大呼小叫引起泽漠的注意 可适得其反 吴太太没办法 为了儿媳妇的自由 她叫走了她的另一个儿子泽漠 让若兰好好地留下来

  而吴老爷和秋明并无感情 不得不出去寻花问柳 这让吴太太很头疼 难道她还要放弃自由 继续为老爷负责吗

  10

  因为莺儿的一句话,秋明自杀,幸运的是安德烈救活了她。加上吴老爷已对窑子里的茉莉动了心,这一系列的事情让吴太太不得不主动提出让吴老爷把茉莉带回家,来满足他的心愿。吴老爷甚是感动。

  吴太太找安德烈询问答案,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才会落到如今这一步。安德烈说,她是只想着自己,不顾别人感受,才会做出给自己丈夫寻找小妾来满足他的生理需要这样的事情,她从未把丈夫当做一个有灵魂的人来看待。

  安德烈发生了意外,被小混混打死,吴太太这才发现,自己原来爱上了这位传教士。她为他办了葬礼,并且完成他的遗愿—照顾他收养的弃儿们。 最重要的是,她想通了安德烈的话—从今往后,她要为爱(而不是责任)而活。

  11 12

  吴太太不断思索着安德烈的话,并且用于生活。

  她找若兰谈话。

  13

  泽漠回家后待了十一天,若兰之前听了吴太太的教诲,这次与泽漠再没吵架。十一天后,泽漠就坐飞机走了,不幸的是飞机半空中就被打下,泽漠意外丧生,全家人悲痛不已。

  (吴太太与安德烈讨论战争)

  吴太太跟随四儿子衍漠到乡下,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她来到祖庙,看望安德尔收养的那些孩子们。她正盘算着给这些孩子造个学堂,也让守活寡的秋明来做些事。

  14

  现在,吴太太把个人的幸福看的比家族更加重要了。(页码:347,348…还有很多)

  丰漠回来,和吴太太聊天,他在外国爱上了一个女孩,但最终还是因他已有家室而没有结果,他这次回来,想把欠琳仪的都好好补回来,和琳仪重新过日子。

  秋明不想受对丰漠的感情的牵绊,若兰也不想再被关在这个院子里,两人打算去乡下办学,不料和丰漠的计划不谋而合。

  办学期间,很多的老农民觉得学习无用,无心学习。于是,丰漠就先教那些年轻的孩子们,村民们发现上过学的孩子都会算数记账了,加上丰漠大力宣传,大家自然都愿意来学习了。

  在乡下,丰漠发现了秋明的感情,但是他已经不能爱上任何女人,也不能和秋明发生有任何违反伦理的事情。于是他把琳仪也接到了乡下,以此约束自己。

  15

  秋明的亲生母亲找到了她,把她带离了这个让她不幸福的地方。

  丰漠的事业办的风生水起,琳仪也生下很多的孩子。

  良漠和萌萌脑子里还是老师思想,守着吴家的院子也挺好。

  收养的女孩子们到了十六岁,吴太太替她们找婆家。

  回忆与安德烈对话:孩子离开父母?答:父母的家只不过是出生地罢了。

  安德烈的家人来了。

  

end

  《庭院中的女人》读后感(四):总会相遇 (2013-12-30 16:06:53)

  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真正的好东西就是你无意间相遇,还不知它的创造者之名、它表面又与你平时所爱相去甚远、因此你仅仅准备把它当做一件有趣玩意把玩把玩时——它却在你一入手之际就自绽光芒,直至璀璨成你生命中永难忘却的那一抹亮光。

  赛珍珠的《庭院中的女人》就是这样一本书。古旧的封面,一个中国女子含羞带笑地待在深闺大院里,一看就能猜到里面会讲述怎样一个让人愁肠百结的故事、主人公又有着怎样令人纠结而哀叹的曲折命运。

  之所以会看这样的一本封面“古老”的书,就是因为开篇一段就着实吸引了我——

“她的前半生已告终结,后半生正徐徐展开。她并不害怕年华老去,因为老去也可以给她增光添彩。每长一岁,她在亲友面前就加一层体面,多一分尊贵。她也不害怕容颜渐衰,因为这些年来她努力让容貌只略略改变了几分,所以看上去仍然要比实际年龄娇美。她再也不会如年少时穿得那般花团锦簇,可若论如今这几身裳,或是泛银的蓝,或是带灰的绿,也一样能把脸蛋和皮肤的细巧衬得山清水秀。岁月流逝之于她,并不意味着失落,倒反而等于赢来了一番打磨与提携。”

  我不仅想起了米兰昆德拉一部作品中的第一节——“面相”,也是从第一句就立刻引人入胜:“那女人大约六十多岁,我坐在健身俱乐部游泳池边一张折叠椅上看她。”——《不朽》

The woman might have been sixty or sixty-five. I was watching her from a deck chair by the pool of my health club,

  这就是好书籍和好电影的共同特点:只要你随便看到其中一句话、听到一句台词、看到一个画面、听到一段音乐响起,就立刻能感知到作者的品味。而通常情况下有深度的作品,会让你立刻有一种屏息的感觉,愿意听它慢慢把故事讲下去。无论它要讲的故事和你期望的有多么南辕北辙。

  #

  于是,我抱着想看看这个女子如何勾心斗角的嘲弄心情继续读,越读,越觉得她讨厌——八面玲珑、却冷漠无情;长袖善舞,却好似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心里又隐隐约浮现出身影。但我知道,这是典型中国受人爱戴的好媳妇、好女人形象。

  但也就是从这开始,我不得不老是频频翻回看书面,或读着读着停下来想想——这是赛珍珠写的吗?

  赛珍珠,尽管我孤陋寡闻,但也知道她是一位美国作家啊!她非常著名,著名到连我这非文学科班出身、也对世界名著不甚感兴趣的人,都从小对她的名字如雷贯耳。我知道在美国,她的名字也是受到很多作家追捧的,其程度甚至超度在中国。只要一联系到美国文学史、一谈到如何写作,这个名字就总是频频出现,和海明威等人的频率差不多。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美国人,真的能写出这样细腻的中国生活吗?她对中国女性、而且是那种封建大家庭里旧式女性心理活动洞若观火,对为人处世之道描写得入木三分;女主人公吴太太的一些心理活动与待人方式,连我这个中国人看了都感到信服并有所悟——以至于我偶尔不得不停下来咂摸咂摸。如此内容、如此语句,简直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人,我真是不敢相信这是个外国人写的。或许是制作者把作者名给弄错了?毕竟我捧着的是电子书而已。

  这个疑问一直缠绕着我,但阅读时正是深夜,便姑且先读了下去。书到中途——一对某些问题的描写和探索才让我渐渐感觉到这可能还真是个外国人写的。可我还是不敢相信。于是第二天清晨起来特意去查作者信息——发现,还真是赛珍珠!我真是要给她跪了。研究了下作者简介,才懂得为何她把中国人情世故写得这么贴切。

  #

  再回到书中。前几页对吴太太是生厌的——我几乎是想坐等她露出尾巴来,迎来一个《甄嬛传》般悲催的结局——心机算尽,孤独终老。可十几页后,又渐渐觉得她的个性是个谜——她对修女的耐心、对下人的尊重和同情,似乎是发自内心的。我想,她似乎只是一个完美但略显俗气的中国旧式家庭的女人,让人心生敬佩之际又生出不可遏制的同情。然而,几十页后,她的个性渐渐形成——平静而深邃,聪慧而坚决,令人叹服她那股子平衡得体的劲儿。谜团也慢慢形成——她坚决要在根本不需要的情况下给丈夫纳妾——这支撑着我一口气看了下去,不管中间婆婆妈妈、纳妾选妃······也不管是否已是深夜,直到一百多页,两百多页。

  这时,我终于发现,其实连吴太太自己都不太明白自己当初为何要这样做。尽管她对外人振振有词——男女有别,吴老爷需要“第二春”,而她给不了也担不起。但没关系。因为我也渐渐发现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的心生着一副翅膀,迟早要带她飞到不同的天地。她40岁生日就决议退隐给吴老爷找妾,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巩固她自己在家里地位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她计划多年、一心想要给自己找到的一个出口——那就是在尽到对大家庭的责任之际,为自己的灵魂找到生长的自由。 我也陡然间发现,这本书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对作者和她创造的吴太太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简直想立刻爬起来评价此书——无以伦比的杰作!

  但是,继续看下去——

  在不自觉地寻找自己和继续掌管着家庭大小事宜之际,她为了给儿子选家庭教师而结识了牧师安德烈,一个奇怪的、不传道、貌似是黑人的牧师(因为赛珍珠描写他皮肤是“黑黝黝”的,身材十分高大来看译后记证实他其实是意大利人)——而赛珍珠强就强在,她的作品真是给人物注入了灵魂,让阅读的人都能超越对这个人外形的第一眼不良印象、而到最后真心诚意地去敬重这个人,好似他的灵魂跟躯壳已经完全不相干。而事实上,灵魂本身的重要性,安德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吴太太也逐渐发现了这一点:

  当她身处深闺,却眼望星空,思绪飞到广袤的环宇之中游荡、却忘记了身边琐事,以至于把周围人吓得够呛以为她灵魂出窍了的时候——她是真正明白了这一点,也真正得到了自由。

  她认为——那一刻是她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那一刻,她内心的自问自答,也是全书中的高潮部分。

“吴太太依稀听到了莺儿的声音,可她既不关心、也不知道莺儿为什么害怕。她已经摆脱了围墙的束缚。在她的想象中,这些围墙并没有高高地向天空延伸,没有把星空切出一个方块。相反地,她自己攀上了星星,从那里,她能看见整个地球伸延在她眼前,有分布其间的七大洋,有各个不同的国家,以及过去她只有再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各个种族。在地球的两极,有终年不化的冰雪,在热带,洋溢着泥土气的生活。“站在星星上,”她想,“无疑天下万物皆能尽收眼底了。”平生第一回,她渴望从这四面墙里挣脱出去,遨游天下,遍览万物,无所不知。再看看什么引出了她这番感慨——“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安德烈教士说。他那张被太阳晒成棕色的脸盘上浮出了温和的表情,几乎在微笑,放佛有一抹光从他心底散发出来,“可是,太太,我想,你的儿子,年轻的丰漠,会愈来愈像我。没准他会跟我一个样。”“我决不允许!”吴太太傲然说。“哦!”安德烈教士说,脸上绽出微笑来。他的双眸熠熠闪光,神秘莫测,视线在她身上停留片刻,然后他道了再见。她坐着仰望院子的上空,那里撒着几颗星星。莺儿又跑出来怪她。“让我一个人待着,”吴太太吩咐她,“我要想想心事。”“天这么晚了,您非得吹着凉风想吗,就不能躺到床上去想吗?”莺儿一个劲地埋怨。见吴太太不搭茬,她便去拿了一件皮袍子来裹在她膝盖上。吴太太还是没有动弹。她往后一仰,靠在椅背上,凝望星空。四面墙在天穹上切出了一个方块,就像它们把地面也切出了方块一样。然而,她的思绪却上上下下地翻涌驰骋,忽而于深邃处探幽,忽而于高远处升腾。在这座宅子的土地上,人的根在向下延伸——那是所有生活在吴家人的根,不为目所见,不为人所知。他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老死。根基始终坚如磐石。甚至在他们之前,还有别家的人住过。太老爷曾告诉她,他父亲从他父亲的父亲那里听说过,当初造吴宅的时候挖土的人并非把石块直接垒在泥土上,而是垒在杂陶破瓷、碎砖残瓦上。“没有哪座屋子是直接造在我们的土地上的,”老太爷告诉她,“新筑于旧城之上,我们的老祖宗就这样一层接一层地垒起了五座城市。今人居于前人之上,后人则居于吾辈之上。”

  书到中途,看的人,比如我,也和吴太太一样止不住的心潮起伏。尽管我仅只是旁观者——老早明白她所正明白的问题——但是,她整个渐悟过程还是让我感到无以伦比的激动。这是一种纯粹的感动:我仿佛看到一次生命诞生、灵魂聚拢的过程,一次思想超越时间、空间和种族而互相联系、形成一家的过程。这也是一种知遇的激动:她的渐悟过程是作者给予的,我因此也感受到赛珍珠的心跳,我又仿佛看见吴太太正向我们走来。而我的身心,仿佛也越来越轻盈和自由——这是一种经由别人之手而重温自己思想时的美好感受。

  人的一生,体会不到几次这样的时候、也不可能一直遇到这样的作品。这世上能让心灵超脱身体、直达寰宇之人,不算少,但是却不一定就能在你身边方圆几百里中发现一位。能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书籍、制成音乐、拍成电影的人并让你遇到的人,一生中屈指可数。因此,一旦这样的人们借由书籍、音乐和电影彼此发现了彼此,则立刻心意相通、喜不自胜。一旦他们在生活中彼此相遇,则会产生这样一种感情——不问男女、不分生死,照亮他们彼此的生命。如果说人生有何真正的乐趣,我想就尽在此时此刻。所有感官享受都是直接而痛快的,但惟有灵魂的交汇能直击心灵。

  让我们再重温下故事中几处高潮片段——

  安德烈教士之死:

  重生——

  ###

  ###

  译者特别注释——

  ······

  感谢赛珍珠;特别感谢译者黄昱宁 ,在2002年7月为我们奉上这样一本传神的译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