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香烟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香烟读后感100字

2021-01-19 00:39: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香烟读后感100字

  《香烟》是一本由(美)克莱恩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烟》精选点评:

  ●只有彻底了解它,才能彻底摧毁它。没有一件东西是完全恶或善的,它不过是我们和这个时代的矛盾的象征。不要在远处向我们跑来鄙夷或赞美。

  ●香烟的存在含义也许就在于它会让人上瘾,会让人有戒掉的冲动。

  ●在大学时读的,对这类小众但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行为或文化的研究我一直钟爱,可惜这类的书太少

  ●时间之外的时间、一种姿势和行为的暗示语言

  ●喜欢这类对于物的研究,还没有细读,希望自己能有时间好好读读。

  ●四星半

  ●有加缪,和波德莱尔那篇写鸦片的文合起来读效力更佳

  ●读完就只记得一句话:“香烟,不是美,不是好,是超凡。” 还有一些牛逼伟人们的牛逼无比的姿势…… 比如Coco Chanel老太太……

  ● 重新读。。。太经典。

  ●存在与虚无

  《香烟》读后感(一):让人怀疑自身的缺陷

  恩,能够让你从中发现美感。

  然后,让你怀疑人类自身的缺陷。

  于是,通过这个,我成功戒烟了。

  戒烟,并不是因为恨它。

  只是,远远望着它,更有美感。

  值得人好好欣赏的香烟。

  《香烟》读后感(二):好~~

  我也有这本书

  ~~~

  有关于书中的卡门的魔力那一篇

  写的很好

  那香烟和魔女比较或许是最恰当的了

  回味无穷

  这一套的另类从丛书都很好可惜我只有3本

  遗憾希望还能淘到

  《香烟》读后感(三):抽烟的文化人~~

  我是在大三的时候读的这本书,继续是拜小熊介绍,去国家图书馆把这本书撸回来读,没想到印象极深,尽管那个时候我还不抽烟,但为人类竟然还能挖掘出香烟如此之深的意境而折服,同时也被作者的精彩文字所倾倒。但后来自己想收藏的时候找遍了北京的书店都没有,后来工作了也试图在网上书店寻找,结果都是无功而返。此书竟然成为了心中的遗憾……。但万万没想到的是, 现在这本书就出现在我眼前,我的手就可以抚过书面!大致一翻才明白过来,小鱼说她也找不到原书了,只好去国家图书馆借出馆藏,拿去复印后整理出来的!确切地说是一份教材,上面有她们上课时的注解和勾画。绝版……

  说来奇怪了,在大四的时候终于在小熊和云烟的疏导下抽起了人生第一根烟,这本书隐约出现在脑海里,告诉自己这不是伤害自己身体,而是一种渴望对生活的把握和控制,这种欲望恰好物化为香烟,就象人生有奋力的燃烧和炽热,但同时这种徒劳的努力必定也会象氤氲的烟一样在空中飞舞后消逝干净,只剩下破碎虚空……。当初喝酒也一样,就是为了体验尼采笔下希腊人癫狂的酒神精神——古希腊歌舞戏剧正是发源于此。

  《香烟》读后感(四):从“淡巴菰”(tobacco)到“烟”

  近日,因想给一位令我尊敬的人送烟,而引发了我对烟的频频思考,因而读了两本书,一本《中国吸烟史话》,一本就是这本《香烟》。

  对于香烟,依稀记得自己小时和玩伴一起躲在水泥管子里抽一种用丝瓜茎自制的香烟,也记得初中时和同岁的表哥一起在家中偷吸。再后就记不起我再一次抽烟了。

  一直接受的信息就是吸烟不好,而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都大把人吸烟,这也一直困惑于我。

  在大学宿舍中,只有一位舍友吸烟,而通常在室内抽,每次抽烟我总是有些焦虑,焦虑的是“健康”?

  一直困惑于为何会吸烟,每个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难道健康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烟VS健康,烟 > 健康?

  这要从哪里说起呢?

  从名字谈起?淡巴菰,音译于tobacco,起初流传,而后用“烟”来代替。这又为何?

  追溯1:烟:从火因声。看似清晰,而火:名词:南方之行也(我不知其意);动词:同“毁”。看来从这追溯难以有结果,毕竟有些无法用文字完全解释。

  追溯2:而从词语来,与烟搭配的常见词汇:烟酒,烟云,烟雨,烟花…烟与酒似乎是天生的搭档,而烟与云也十分相似的,都是那么令人琢磨不透,烟雨我不知其意,而烟花却令人留恋,但却转瞬即逝。烟总是与变化无常的东西有关。我也不由得想起,我们日常的烧香拜佛中的“烧香”一事,以及我们祭祖时“烧纸”一事,都要产生烟,而这些是否都有联系呢?我不知。

  回到书中,“何为香烟”,“香烟超凡”,“芝诺的悖论”,“卡门的魔性”,“军人之友”、“时代之风”,我读的模模糊糊,从名字即可看出,读此书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而我对其中涉及的却很少了解,而只能硬着头皮而读了。

  从我而言,读出了一件事,“精神”与“物质”,“忙碌”与“悠闲”,“健康”与“疾病”,“生活”与生存”,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直依赖于香烟,而这和所谓的印第安人所崇敬的香烟是否一致呢?文明需要香烟?机器需要香烟?还是我们并不需要?到底这样定义?香烟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片刻的休闲?偶尔的出神?陷入虚空?远离喧闹?看到生活?平淡?时间??只有这些词汇在脑中,而这真的是一个大问题,似乎还需要进一步

  《香烟》读后感(五):文化研究范本,烟民非烟民都可以读读

  这本书很有意思。理查德·克莱思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有几十年的烟龄。他说他写这本书的动机就是基于想戒烟。他意识到不再吸烟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去了解香烟的特质,以及了解自己如何养成吸烟的习惯。于是,他写了这本专著来赞美香烟,并且写完之后他真的把香烟给戒了。这本书是一个“文化研究”。很显然,文化研究有一个前提问题就是,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科语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过程就是符号(symbol)的创造和使用。可以看到,作者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讨论的,香烟在他看来是一个文化符号,包含着复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说,对美洲印第安人来说,烟草是一个小小的神。他们认为烟草具有超越时间的力量,烟草的余烬能使整个部落围绕着他们祖先的灵魂联合起来。又如,在战场上,香烟甚至被看成是生存(survival)的必需品。对士兵来说,香烟把他们暂时从相互屠杀的现实和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死亡阴影中救赎出来。在一些国家,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人之间可以随意地借火,这被称为“吸烟者的兄弟情谊”。烟民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香烟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而“借火”这一动作则是对这一身份的相互承认。可以想象,社会舆论对香烟的谴责声音越高,这样的意味就越强烈。此外,对于普通烟民来说,吸一根烟大概不需要什么理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例如,早晨睁开眼睛,吸一支烟开始新的一天,也可以在睡前吸一支烟,可以为了打发时间吸一支烟,也可以为了放松或集中精力吸一支烟。总之,无数支烟有着无数个琐碎的原因。想象一下,一个烟民每天要把“掏烟-点火-吸烟-掐灭”这一系列动作重复几十遍。这不会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全是扯淡,nothing more than bullshit。很明显,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就是慢性自杀。要是还让别人吸二手烟,那简直就是谋财害命。所以应该戒烟。戒不掉?那是你没有意志力!这种想法在中国也是很普遍的。这里面的逻辑是很简单,应该说也很正确。但是,我们也知道,很多伟大人物也吸烟,而且他们意志力超人。而且,在今天,大概所有的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点不足以阻止他们继续吸烟。实际上,当我们把香烟定性为浪费时间、金钱、生命因而有百害无一利的东西时,我们已经在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审判他人了。因为,它的潜台词就是:“因为我比你好,我有权,更有义务告诉你该做什么。”当这种逻辑形成一种主流和压制性的社会意识时,它就无异于一种“多数的暴政”了。抛开是非对错问题,这种逻辑也限制了我们观察文化的视角。如作者在书中展示的,香烟是哲学、诗歌、小说和戏剧中处处可见的主题、素材和角色。香烟在社会文化方面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意义,如果我们固执于一元化的逻辑而对这些视而不见,那么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香烟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