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一说一,这本书我相见恨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有一说一,这本书我相见恨晚!

2021-01-19 22:15:20 作者:魏小河 来源:魏小河流域 阅读:载入中…

有一说一,这本书我相见恨晚!

  01

  之前看《圆桌派》,窦文涛一再提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对放弃思考的无可奈何。

  具体情况是,他发现很多人每天都在看综艺节目、明星八卦,对于严肃一些的话题完全不感兴趣。

  他很理解这种状况:大家都太累了,每天上班压力大,回到家就想看一些轻松的东西,有什么错呢?

  没错。

  可是这样的状态,对个人,对社会来说,真的好吗?这个问题,如今已经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了,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不知道为什么,我仍然抱持着一种很老套的对人生的看法,即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这一过程,自然伴随着不断地学习、体验和思考。

  可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缺少思考的素材(思考的方式、思考的对象)和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观察来思考,但人类文化发展至今,对于很多大问题,已经形成了许多伟大的观念,对这些观念的熟悉和思考,无疑是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极为可行的办法。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思考的习惯已经丧失,思考的刺激(上学时老师会不断刺激)也不复存在,直接去读一些哲学原著,不得要领,也没有方向。这时候,如果有一些从现实生活出发,同时又能引起深度思考的文章,无疑是相当有意义的。

  现在的报纸刊物生产大量的事实评论,但这些评论都有一个特点:短、平、快,没有延展性。与此相比,周濂的这本《正义的可能》,无疑是锻炼我们思考能力的一本好书。

  02

  周濂是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前两年,因为一本《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广为人知,他除了作家和学者这两个身份外,还有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身份——作家刘瑜的丈夫。

  不谈八卦,这里仅仅谈一谈《正义的可能》这本书。这本书是哲学随笔,分为四辑,有文章、有书评、有访谈、有演讲。

  如果你对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没有一点概念的话,会碰到许多陌生概念以及陌生人名。不过,除了比较学术的书评的那一部分,其他文章还是比较好读的。

  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问题从始至终都是——正义。扩展开来,即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

  这个问题,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被无数哲人思考和辩论,周濂在这里并没有企图通过一本随笔集来建立一个自己的关于正义论的体系,他所做的更多的是普及工作,基于他平等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对正义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

  这些文章对于普通读者的最大价值,在于打开思维的宽度,并且通过作者的论述,看到思维的乐趣,和思考的可能。

  03

  下面仅以《嫉妒、怨恨和愤恨》和《不自制、放纵与冷漠》两篇文章一窥周的思想和文章的好处。

  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通过对三个词语的审视,来透视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立场和见解。

  

  在这两篇文章里,我们会在他对于词语的精确分析中,感到思维的乐趣;从他对三个词语的关系论述中,看到思考的痕迹;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看到对社会问题更深度思考的可能。

  《嫉妒、怨恨和愤恨》思考三种情绪和它们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是嫉妒。人有落差就会嫉妒。但我们只会和我们相似背景和阶层的人进行比较,并产生嫉妒心理,一个乞丐不会嫉妒国王。

  怨恨是带着强烈敌意的嫉妒,激发怨恨的原因在于:1.人们对于自身价值和做任何有价值的事缺乏信心;2.劣势群体感到痛苦和被羞辱;3.因为看不到改变环境的希望,为了减轻痛苦和低下感,要么去伤害那些境遇较佳的人,要么听之任之麻木不仁。

  怨恨会引起“抱复冲动”,我们前两年不断在新闻上看到的幼儿园被袭案,公交车纵火案等,都是由怨恨而引起的报复。

  最后是愤恨,愤恨和怨恨不同,愤恨是对某些人违反道德规范,并侵犯到自己利益时产生的情感。愤恨不仅是一种道义上的情感,还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能量。当我们看到某些不公正的新闻时,心中会有愤恨的感觉,这种情感,如诉诸行动,则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对这三个词语的分析,周濂帮我们搞清楚了这三种情绪之间的区别,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下贫富加剧、社会上行受阻,社会板结化的今天,许多嫉妒和怨恨本质上都是愤恨,他们完全可能通过诉诸社会正义予以转移、释放和化解。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于缺乏社会正义的批评,也提供了更完整的论述,让我们看到,社会正义的重要。

  《不自制、放纵与冷漠》同样分析了三个词语的涵义。

  放纵者的最大特征在于他在追求奢华享乐的同时,完全出于理智的选择而非意志力薄弱,所以放纵者从不悔恨。而不能自制者追求过度的快乐是出于欲望而非理智,所以他会悔恨。

  “以国家喻之,不自制者就像是一个定立了善法却不能认真执行的国家,放纵者更像是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他们矢志不移的实行恶法,从来不悔恨。”

  冷漠呢?“从热情洋溢的少年成长为无聊冷漠的中年,极有可能是为了掩饰自己无能所以约束行为的愿望。”

  对这三个词语的分析之后,周濂提醒我们,“当放纵者选择作恶,不自制者间隙性犯错,冷漠着袖手旁观一副与我何干的表情,这个国家也就丧失了向善的可能。”

  04

  除了以上两篇,作者还对“公共知识分子”到“公知”的污名化进行了分析,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状况进行了论述,对平等这一诉求在我国的情况进行了剖析。

  这些问题都不小,一两篇文章也不可能讲完,但是他开了一个头,我们可以顺着这些线索,思考下去。

  正如他在一次演讲上说的:

  哲学有什么用?

  在于打开。打开你的视野,打开你的既定思维模式,打开各种思考的可能性,让你从一种教条的、沉闷的、僵化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重新用一种充满怀疑、审视的、好奇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

  这本书的作用,也在于此。

  #更多文章

  一口气读了六个小时,这本书让我感到幸福

  村上春树的新书,只有三万字,一口气读完了!

  蒋方舟:我希望自己愤怒,但是不怨恨

  2020差点错过这15部好片子!

  这7款小王子盲盒,每一个都好像要!

  - 感谢关注 -

  魏小河

  (读书、电影、生活)

  微博 | @魏小河

  B站 | 魏小河

  公众号 | 魏小河流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