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读后感100字
《饥饿》是一本由[美] 罗克珊·盖伊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读后感(一):你永远不知道他人的身上经历了些什么
反正我的身体已经被打碎,那么就让他再破碎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破碎感,其实质是一种空无、虚无之感。她也逐渐失去了自我。
再也没有什么宗教、精神、价值可以将她的身体统摄为一个整体。她对于世界的极度失望,对于自己身体的极度厌恶。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身为女性觉得最沉痛的部分。
这个时代,偏见无处不在。
你为什么会这么胖?肯定因为你贪吃,因为你懒惰,因为你做不好身材管理……你为什么这么丑,因为你心里阴暗,因为你邋遢,因为你……
不得不说,这依然是一个以瘦白美为隐形审美价值标准的时代,对于女性,总是有这么多苛刻的要求,而女性还在自觉不自觉地迎合这些偏见和不公。
身体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完整的自我,不得随意被触碰,甚至侵犯。也是一种保护。是别人认知你的第一种途径。
这也就难怪整容业和瘦身行业一直处于极度扩张的状态,有需求,自然就有服务。到底是谁设置在我们脑中,这些无形的评价标准,这些可怕的二元对立。
但如果你又黑又胖,可能就没人在乎你内在究竟如何了。多么可怕。当人活成苍白的纸面时,人的大脑还有多少意义和价值?
单一的价值评价如此可怕,我们对于陌生人只从外表进行评价,家长只对孩子从听话的角度进行评价,教师仅对学生从成绩进行评价。
这世界本该是多元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从外在看到的多,不要轻易给他人贴上所谓的标签。
我们以为的自由平等的美国,也并没有想象得那样自由,歧视、侮辱无处不在。
如何逃离他人/主流的眼光,接受自己,成为自己,真的很难。
《饥饿》读后感(二):听见她说:走出嘉年华的痛苦挣扎
刚过去的2020年,许多人说属于女性的关键词是“被看见”。“姐妹战疫”,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医护者的力量和需求;papi酱引发的冠姓权之争,让我们思考姓氏和女性主义;散装卫生巾事件,让我们了解贫困地区女性生理期的困境;杨笠的脱口秀,让我们听到了女性在父权夫权包围中的表达。可被看到更多的,依然是伤害和批判。因身材和肤色上了热搜的新晋CK模特贾里·琼斯,因切胃手术引发热议的杨天真,还有许许多多遭受家庭暴力、被性侵、伤害的女性。本书作者罗克珊·盖伊,用自身的经历,讲述了她从小到大遭受的伤害,让我们真实地听到那些痛苦与挣扎。
“我应该告诉你们的是,我的人生被分成了两半……在我变胖之前,在我变胖之后;在我被强暴之前,在我被强暴之后。”12岁,本来生活幸福的罗克珊,遭受了一场从此改变她人生的痛,她被深爱的男友及其朋友在树林小木屋强暴,生在天主教家庭的她不敢向父母倾诉,还要遭受施暴者传谣言的二次伤害。她只能独自背负着痛苦和羞辱,伪装成大家期待的“好女孩”的样子。却只能用食物来填充自己受了伤害的灵魂,试图吃胖自己,让脂肪和体重成为保护自己的铠甲。真实的情况却是,后来的人生她遭受着被性侵的破碎和社会对肥胖歧视的双重伤害。
与许多同主题的非虚构的作品相比,这本书更加犀利,剥开一层层“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受害者的同情”等情绪,它第一人称的叙述更像是一本成长日记,让我们直面受害者罗克珊的内心世界,用她的眼睛看世界,听她去诉说12岁之后日日月月。
被伤害后她为什么沉默?
曾看到一个2018年的数据,每年世界各地发生许多的强暴案件,可是报案率却只有7%左右。受害的女孩甚至都不会对父母倾诉,就像罗克珊一样,独自拥抱着破碎的自己,用本该光辉灿烂的一生为难以愈合的伤害买单。总有人高高在上地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说出来?是啊,为什么呢?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有,林奕含写了这样的片段:
受到伤害的思琪,试探性地对妈妈说起“学校有个同学和老师在一起”,妈妈下意识回的一句是“小小年纪就这么骚”。这一句话,让房思琪从此决定对所受的伤害沉默。
社会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人们一边从罪犯身上找优点,一边要求完美受害者,不断询问着她们穿着什么,她们说了什么,她们是不是爱玩爱笑,拼命地要证明是受害者的原因导致了被伤害,甚至是受害者的父母也一样。
电影《嘉年华》中,妈妈得知女儿小文被性侵,愤怒又激动地剪掉小文的头发、撕碎了她的裙子。长发与裙子,身为女孩,这是小文被伤害的原因吗?不是!
比利时举办过一个主题为“What Were You Wearing”的展览,展出的是18位女性遭受侵害时的衣着,牛仔裤和T恤衫、红色大毛衣、条纹裙、卡通童装……事实就是,女孩们穿着日常的衣服,过着和所有人一样的生活,没有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和特殊的人,她们和你和我和每个人都一样。
但社会和家庭的批判,会让这些女孩子们产生自我怀疑。如作者一般,想着是不是我长胖了,是不是我变得不引入注目,就能够免除伤害。她的伤口被这些言语和评判再次撕开,饥饿的不是胃,而是受到伤害的灵魂。吞咽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咽下自己说不出口的秘密,试图用它们来填补伤口获得安全感,却终究只是徒劳。
“体型越大,世界越小”
传播焦虑的文章中总是说“无法掌握你的身材就无法掌握人生”、“身材自律方可出众”;关于明星身材的宣传“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一次又一次登上热搜,我们的文化已经习惯将肥胖与贪婪、不自律等负面特质相挂钩。如作者书中所讲,连奥普拉这样公认成功的女性,都在传递着“自我价值和幸福”与“瘦”相关的信息。
娱乐至死的年代,身材既然被社会关注,就注定会被娱乐化,《超级减肥王》等节目用尽手段来管教“不符合社会规矩”的身体。而由于社会缺乏对肥胖人士的尊重和体贴,各种公共设施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羞辱和痛苦。作者书中写了她体验到的飞机座椅、餐厅板凳、没有辅助的台阶等等令人难过的体验。
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一直都在俯视“不合规矩”的人群,他们是互联网掉队的老年人、无法独立生活的残疾人、年龄超过30还没有结婚的女性、父母有犯罪记录的孩子、身材长相不符合白瘦幼的女孩……互联网时代看似包容各种思想、各种态度,实际却是试图通过宣传和言语压力,将他们都改造成“符合规矩的主流人群”。
作者讲了一个她和妈妈去逛街的故事,看到胖胖的女孩子因为不好买衣服而被其母亲公共场合大加批判。小时候比其他孩子胖一些会被夸奖可爱,可到了初中高中,这种胖就变成了每次做错一些什么事情时,被言语批判的利器,“肥猪二胖”、“腿粗得像萝卜”等等话语,社会仿佛并不能明白这样地侮辱带给别人的难过。减肥和改变每一次失败,都让作者在心里批判自己 “你要怎样才能找到改变的力量”,痛苦和挣扎透字而出,流着这些年她藏在心里的泪。
把思考留给读者
书籍的封面是一道撕开的痕迹,它是被性侵撕裂的灵魂、被肥胖撕裂的身体、被伤害和迷茫撕裂的人生,更是被歧视撕裂的社会。
作者在文中只是缓缓地叙述,叙述遭受的暴力,叙述家庭和社会的反应,叙述心灵的挣扎,叙述文学和爱情,没有很多评判,而是将思考留给了读者,让我们来听见她们的声音,听见自己的声音。
明明是很残酷的故事,书名却取得平淡,“饥饿”二字写在撕开的伤口中,填不满,也不能弥合。《嘉年华》的导演文晏曾解释自己的电影名字:
“这个社会浮躁又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是在浮躁与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她拍的是嘉年华背后的故事,作者罗克珊在文字中走出了嘉年华。这残酷的故事就是她的人生,是她鼓足勇气终于说出口后得到的自由。
《饥饿》读后感(三):当女性遭遇侵犯,她们该如何反抗?
我的人生被分成了两半,以前和以后,变胖以前和变胖之后,被强暴以前,被强暴之后。“我选择通过吃吃来改变我自己的身体,我暴饮暴食,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我的身体让人反感,那我就能让男性远离我。如果你一个人觉得活在自己的身体里舒服,那得是一种多么奢侈的体验啊!”
《饥饿》是一部女性身体回忆录,作者罗克珊出生于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作品登上《纽约小说》畅销榜。她却长期饱受身体与精神的痛苦,28岁时身高1.9米的罗克珊体重达到了522斤。罗克珊少女时还是个活泼瘦俏的姑娘,当她被男友带到树林,遭到他朋友的轮流侵犯后一切都变了。罗克珊过去眼睛里的美好世界被撕裂出一个口子,她麻木痛苦地活着,保守秘密的折磨并开始暴饮暴食,用肥胖的身体来对抗这个世界,《饥饿》这本书记录了她的一系列变化,从少女到名牌大学毕业到成为名人,罗克珊盖伊是如何与自我斗争,遭受了怎样的精神折磨。
美国女性更勇敢吗?
全书314页,作者坦率真诚勇敢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公开自己最隐私的焦虑。电影里的美国少女给人的印象是性格爽朗的甜妞,她们比亚洲人更善于展示自己;美国比中国更开放吗?美国女性对于性的态度更为随意吗?美国女性有更多的自由与尊重吗?阅读这本书时意外窥探到了,性侵犯无处不在,美国也并没有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公平与尊重,女性面对侵犯的痛苦反应是如此一致,只是作者勇敢地站出来了反抗。
对罗克珊盖伊施暴的男友,住在高档小区长大后也成为大公司主管,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两人十几岁时罗克珊就发现,男友喜欢翻阅《花花公子》,男友的弟弟说他实际是个“虚伪的人”,小树林事件后她发现男友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女性玩物。遭遇侵犯之后,女性该如何做?向父母求助?向心理机构咨询?尤其是多人作案,对一个小姑娘是多么致命的打击。罗克珊所处的世界并没有更加光明:校园里开始流传关于她“荡妇”的谣言,她开始努力吃东西,只是为了逃离下一次侵犯,她厌恶男性审视女性的眼光,男人以瘦为美她就越吃越胖!她没有告诉父母真相,就这样隐忍压抑着继续做一个好孩子;她一路升入耶鲁大学,不断创作“性暴力”主题的戏剧,这让前来观看的父母大惑不解。
多少年后她的书籍出版,父母从满是赞誉的报纸上得知真相,父亲问她: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罗克珊盖伊回答:”爸爸,我当时很害怕。我以为我会惹祸上身。”
不论是什么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性暴力;不论什么地区的女性,面对这一侵犯都是弱小的恐惧的,作为被害者很多人就已经崩溃了。罗克珊盖伊做到了,她不断写作走出阴影,坦诚自己的经历给予同样的受害者勇气,为女权主义者发声,如果让更多的姑娘知道不是自己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性暴力的错误并不是因为自己,那么就有更多的女性会勇敢起来。
女性该如何反抗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她这样坚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创作者林奕含遭语文老师诱奸,心智成熟之后姑娘才知道遭遇了什么,她多少年来沉浸在痛苦里,曾试探性问母亲:校园里有女学生和老师相恋的流言。母亲的第一反应却是,这个女生的家教有问题,肯定是女生的问题。当她写书讲述这段经历,语文老师的妻子居然骂她勾引自己的丈夫。多么荒谬的世界?林奕含虽然成婚,却依旧难逃少年时的阴影,选择了自杀。她痛苦到不行,想把与施暴者的关系美化成爱情,但她后来意识到自己无法欺骗自己,这分明就是犯罪!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地区,女性的压力更为大,很容易就被套上各种各样的枷锁。很多人忘记了,在是女儿妻子母亲之前,她们首先是人,合理拥有一切和男性平等的权力。
明明错的是施暴者,为什么被害者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被指责被讨论身陷舆论。日本女性伊藤诗织展示了她强悍的一面,她身体力行,告诉社会让所谓的羞耻感滚蛋,错的明明是施暴者。伊藤诗织毕业时寻求美国的工作机会,在于领导者山口敬之讨论这件事时遭受强暴。她去报案时没想到警察却说:这种事太常见了!作为记者的敏锐让伊藤诗织感到了愤怒,警察问询时的经历让她认为自己遭受了二次侵犯。施暴者山口敬之在新闻界是风云人物,曾给首相安倍晋三撰写自传。这让案件的调查陷入压力,逮捕令迟迟得不到实施,证人的证词翻来覆去。伊藤诗织召开私人发布会,就算遭污蔑负面新闻缠身也没有放弃,她找来BBC记者拍摄纪录片《日本之耻》公布自己的遭遇。四年的战斗换来胜利,法院判她胜诉,日本的法律也因此改写,过去日本强奸罪最低刑罚是三年,低于盗窃如今改为五年。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写道“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对于任何地区的女性都是这样的,报告显示,侵犯80%发生在熟人之间而不是陌生人,教育鲜少提及女性应对熟人更加警惕——美国女生罗克珊盖伊的事件发生披着“爱情”的外衣,林奕含的事件在外人看来是隐晦的桃色“师生恋”,伊藤诗织揭开伤口时被泼脏水:只是想要用身体换取工作机会。社会上有着奇奇怪怪的揣度,比施暴者更凶狠将恶意扎向女性,但女性并不因此而屈服,即使再为艰难,也应该说不!借助法律借助媒体,说出自己的痛苦,抛却耻感才能让真正做错事的人接受惩罚,也是拯救多少潜在受害者。
《饥饿》读后感(四):这里有丑陋、脆弱、赤裸的我
长相、身材、身高、体形、体质、体能……我们的身体被赋予太多衡量指标。脸蛋、眼睛、鼻子、嘴、胳膊、腿、腰……太多可供评判的具体部位,构成直观的“第一印象”。
这是一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人们总是小心翼翼活在被定义的躯壳,可真正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满意的,又有多少?
“如果一个人觉得活在自己的身体里很舒服,那得是一种多么奢侈的体验啊!”
罗克珊曾这样问自己。弄明白这是怎样一种感觉,花了她近30年时间。
12岁那年遭遇的性侵事件,把女孩罗克珊的人生彻底劈成了两半。她的身体破碎了,她的自我破碎了。
她将自己一片一片重组起来,直到40多岁,才终于有勇气把最刺痛的伤疤狠狠撕开,用诚实到近乎残忍的语言,讲述发生在她自己身体上的真实故事,写下《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
这个故事讲述了消失和迷失,以及想要被看见、被理解的灼烈渴望。
这里有最脆弱、最赤裸、最丑陋的她,也有最干净、最本真、最温暖的她。
真实故事:无法诉说的秘密
28岁时,身高1.9米的罗克珊体重达到了522斤,那是她人生中最胖的时刻。
炽热的七月,她在弥漫着消毒水味的冰冷医院里等待做胃旁路手术,听医生冷言描述,她将在术后一年内减掉75%的多余体重,成为“正常人”。她决定不去想自己生命里的许许多多人,在了解她之前,先看到的永远是她的身体。
12岁之前,她还是一个苗条娇俏的小姑娘,穿着各式裙子,盘着长发,戴着珠宝,做着漂亮公主会做的一切事情。
她的人生被劈成“以前”和“之后”:12岁时,她在树林里遭遇了“可怕的事情”——被自己心爱的完美男孩和他的朋友们强暴。
他们还不是成年男人,但已经知道了成年男人伤害别人的方式。我记得他们的气味,他们方正的脸,他们身体的重量,他们咸腥的汗味,他们四肢令人惊愕的力量。我记得他们很开心,他们哈哈大笑。我记得他们对我除了鄙视,什么也没有。图:纪录片《日本之耻》从那之后,罗克珊觉得自己永远成了“那个树林里的女孩”。她开始不停地吃吃吃,觉得只要自己的体形足够大,就可以从男性的视线里消失,变得足够安全。
她将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极其庞大的堡垒,却也亲手铸造了囚禁自己的牢笼。
图:纪录片《日本之耻》:勇敢发声的性侵受害者伊藤诗织
和很多普通孩子一样, “以前”的罗克珊也曾是家里的宠儿,是一个“完美镜头里的孩子”。
1974年,罗克珊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刚完成洗礼时,她穿着一条长长的白色缎面裙子,被表姐抱在怀里。五岁时,她趴在沙发上盯着一台塑料打字机做自己的白日梦。年幼的她酷爱读书,最好的朋友是自己的两个弟弟,他们常常一起在家附近的空地上搭筑堡垒,在社区尽头的树林里狂欢。
母亲在她身上投入了无与伦比的爱意,为她拍下生命中的每一个特别时刻。在那些相片里,留有那个漂亮甜美的罗克珊曾经存在的铁证。在罗克珊和父母的每一张合照中,父母都微笑着注视着她,仿佛她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然而这一切都被摧毁了。12岁的罗克珊觉得自己是一个“被滥用的玩具”。她觉得自己是残损的、破碎的、沉默的,是麻木的、恐惧的,却无法跟别人讲述这种羞愧和耻辱,“仇恨自己像呼吸一样自然。那些男孩视我毫无价值,所以我也变得毫无价值”。她痛苦地写道:
我十二岁,突然,我不再是一个孩子了。我失去了自由、快乐和安全感。身体焦虑:瘦不等于幸福
在“之后”,罗克珊一边沉默孤僻地扮演着好学生、好女儿的角色,一边求助于她唯一能抓到的救命稻草:食物。她吞咽自己的秘密,让身体膨胀、爆炸。她自认为找到了在众目睽睽之下隐藏自己的方法:不停填补那个永远无法满足的渴望,不再受伤的渴望。
二十几岁是大多数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却是她一生中最糟糕的时期:猛烈暴食,严重失眠,荒废学业,读垃圾书,沉迷网聊,逃学玩失踪,打一堆古怪的零工,吸烟酗酒,文身,和不同的人厮混,谈乱七八糟的恋爱。她以各种方式糟糕着。
她的身体失控了,变得越来越庞大,她被自己超重的身体困住了。她变得越来越显眼。
人们告诉我,我很显眼。我占空间。我给他们压迫感。可我不想占地方。我想不被注意。我想隐藏自己。我想消失,直到我能掌控自己的身体。图:纪录片《直面脂肪》穿上鲜艳美丽的衣服,她觉得它们像止血衣一样缚在身上;当上大学老师授课时,觉得自己在十八九岁的学生面前熬过了五十分钟的肥胖时光;坐飞机,不得不自费买两张机票并自带弹性安全带;出席书店活动,在百余名观众长达五分钟的注视下,在台上嘉宾的帮助下,艰难又难堪地跨上过高的舞台台阶。
身为肥胖女性,罗克珊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更多恶意: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有着太多规训,大多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身体焦虑,甚至部分还有饮食焦虑。
肥猪、雪牛、飞艇、猪油桶、肥驴、鲸鱼、大象、两吨笑料。胖女人拥有数不尽的新绰号。
大象腿、肥乳、拜拜肉、软干酪、松饼肚、游泳圈、爱的把手。女性的“问题”部位被一一无情地公开解剖、定义和诋毁。
健身锻炼,节食催吐,看减肥食谱和减肥节目,罗克珊也试着让自己变瘦变美。然而,当年的创伤始终盘踞,只要体重减轻,她就会失去仅有的稀薄安全感,难以自抑地重新暴食,重新自我厌恶。
理智上,我并不把瘦等同于幸福。我可以在明天早上醒来时瘦下来,但我仍然会背负着自己拖曳了近三十年的沉重包袱。我还会独自舔舐自己多年来作为一个胖子生活在这个残酷世界上而留下的累累伤疤。她清楚地知道,仅仅只是减肥,并不会让她觉得活在自己的身体里很舒适。她需要与自己的身体和解。
那一天从没有来过,而我也不再等待
“有人说思想和灵魂,可以像骨头一样干净利落地愈合。” 伤痕累累的罗克珊被这种想法深深吸引。她想知道治愈——身体上的治愈和精神上的治愈——到底是什么样:
多年前,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将不再感受到这种他人带给我的平静而持久的愤怒。我会醒来,不再有任何回忆。我不会醒来再去想我遭受暴力的过往。我不会再闻到啤酒的酵母味——哪怕只有一秒钟、几分钟或几个小时——而忘记我置身何处。还有很多,很多,很多。那一天从没有来过,或者说那一天还没有来,而我也不再等待。每天写作成为她自我治愈的唯一方法:
我居于未知之所的中心,我没有孩子,我失眠,我爱写作,我充满动力,写作是我自我疗愈的方式。图:《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作者 罗克珊·盖伊写作不仅将罗克珊从糟糕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还成就了罗克珊的事业。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她一边学习和创作,一边教学生写作。2014年,罗克珊因出版文集《糟糕的女权主义者》而备受关注。此后她又陆续创作了短篇小说集《难以相处的女人》《阿依提》、长篇小说《一种未驯服的状态》,还作为主笔之一参与创作了漫威漫画《瓦坎达世界》。
她还活跃在各大网站、论坛、节目中,为女性发声,为有相似不幸遭遇的受害者发声,为备受歧视的肥胖症患者发声,给边缘人群带来温暖和力量。
与此同时,罗克珊也开始在个人博客上勇敢书写发生在自己身体上的故事,在网上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于是便有了《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
实拍图1这部作品出版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被《时代》《人物》《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十余家权威媒体评为“年度好书”。
写这本书是我做过的最难的一件事。袒露如此脆弱不堪的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面自己,抑或直面活在我这样身体里的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我的心——我残存的心。我在这里,终于给予自己能够如此脆弱,如此充满人性的自由。实拍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