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方食事·胡嚼文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四方食事·胡嚼文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1 01:4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方食事·胡嚼文人》的读后感大全

  《四方食事·胡嚼文人》是一本由汪曾祺 汪朗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方食事·胡嚼文人》精选点评:

  ●汪曾祺的文字有难得的真实,他不是政治文人,更不是卖弄文笔的翻译家,他是关心小人物的。泡杯含添加剂的绿茶,就着不便宜的电价,在节能灯下翻阅,如长者将他的往事娓娓道来,没有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人之一生,无非吃喝,赶紧在末日前平复你的雄心壮志,抚慰你的失意心态吧。

  ●萌萌哒

  ●老子水平比儿子高。。。

  ●明显当儿子的没他爹写得好。四星的两星,平均分三星。

  ●其实没看完,但是没有时间看完了。这理由真蹩脚。

  ●好吃!好吃!而且长见识。原来“葵”就是“苋菜”。“薤”就是湖南人特别爱吃的“藠子”!!!

  ●发自胃的喜欢

  ●边流口水边看。父亲比儿子写的好。

  ●吃也不单纯~ 纠缠过日子~~

  ●胃口大开,汪曾祺是个小清新的吃货,和重口味的梁实秋比起来。

  《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读后感(一):是很赞的一本书

  和他儿子合写

  各有所长

  从这本书

  开始读汪的文字

  其他都还好

  没有超过这本的

  讲云南讲北京

  讲各式各样的菌菇

  讲小菜的做法

  实在是个很爱生活的人

  宁静致远

  《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读后感(二):同感

  很早前看先生全集的时候对于先生文采就已十分崇拜了.特别其中几段关于昆明的描写更是心头的挚爱.

  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从小在昆明长大,每凡看到关于昆明的一切总是特别的留意.

  有时候从先生的书中也能时不时的发现些自己以前从不知道的关于昆明的旧闻呢.

  尤其是关于昆明的小吃,呵呵``实在值得推荐呢`~`

  《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读后感(三):用热爱美食的心热爱人生

  我热爱吃的,真诚地!

  我热爱王老笔下的美食,真诚地!

  记忆里一下子涌出那么多汪老故事中的美食情节:

  从来没觉得一份黄油烙饼会那么让人充满幻想,

  一份涮羊肉能治好京剧演员的病疾

  一份馄饨挑子给三个女儿挣出了三份嫁妆

  那个生意好的不得了的卖卤味的小贩

  沿街叫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小童

  那个每晚吃一块五花肉的联大学生,借了玉嫂的锅子把玉嫂的土鸡偷去煮了吃

  那些美妙的食物,那些用心动情的文字,难以忘记。

  斯人虽逝,情怀犹存。

  《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读后感(四):食事欢喜

  书面语里“欢喜”应该是开心的意思,在我们的方言里,欢喜就是“喜欢”,一句“你喜欢我吗?”我们这里的问法是“你阿欢喜我?”

  扯远了。我是想说,这本书真是很让人“欢喜”。虽是汪曾祺和儿子汪朗的合集,但我只推崇汪老的文字,汪朗的文字典故历史太多,欠平实生动,远远不及父亲语言的可亲可爱。看汪曾祺老人写四方食事真是打开眼界。他怎么去过那么多地方,遇到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呢?各地风俗饮食在他笔下妙趣横生,真是让人不由向往也去“行万里路”,体验一下各种美食。

  中国也许太大了,南方北方东部西部饮食习惯大不同,看汪老的文章仿佛跟他在各地走了一遭,有些饮食习惯真让人大跌眼镜哑然失笑: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坛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浙东人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捂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我忍不住笑,汪老说的应该是多少年的事情了吧?虽然我去无锡没吃过肉包,但还是可以推断现在无锡的肉包里没这么甜了,不过无锡三凤桥的熏鱼真是又甜又香,好吃得很。

  看着汪老说的饮食典故,不由联想到自己周围的朋友同学吃的趣闻,虽然大学同学都是江苏人,但饮食习惯还是有些差异的。汪老说炝虾,我想起海门的室友跟我们说她从来不吃熟的虾,因为她爸爸做的炝虾又嫩又鲜,好吃极了。我当时听得大骇,这种菜太残忍!再鲜嫩也下不了筷啊。现在我早已吃得面不改色,看见龙虾刺生眼睛都要放光的。

  说到蚕豆,汪老提及“上海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我想起刚进大学军训生病,有人从上海急急赶来,除了一大包药还拎了几袋子上海奶油五香豆,可惜放在宿舍不招人欢喜,最后大概落得进垃圾桶的悲惨命运。不过苏州采芝斋的淡绿色的糖豆瓣,带点甜甜的薄荷味,还满好吃的。说起毛豆,我们这一带的人都觉得亲切,我有个邻居奶奶家的外甥女小名就叫“毛豆”,叫起来嗲嗲的。我外婆以前一直用煤炉熏毛豆子,做法我也不记得了,反正极其烦琐,最后制成的青豆人人要抢,我表姐一边做功课一边从大瓶子抓着吃,通常一个晚上就干掉半瓶。只有我,傻傻地从来不碰,对于豆子及豆制品,我唯一喜欢的是“吃豆腐”。

  汪老说到镇江肴肉,“瘦肉颜色殷红,肥肉白如羊脂玉,入口不腻。”在我看来,肴肉似乎没有写得如此美味,苏州室友的男朋友是镇江人,带过肴肉来吃,只记得挺油腻的,不算好吃。倒是镇江的醋的确是好,有杀菌妙用,非典人心惶惶的时候,我那有点洁癖的室友把宿舍喷得永远是一股子酸味,颇让人安心。而我在镇江念书的同学也写信来说,镇江人吃面都要往里面加醋。受其影响,我冬天上完课抖抖瑟瑟冲进食堂,点一碗肉丝鸡蛋青菜面,加点醋,热乎乎又微微带酸,真是美味!

  汪曾祺是高邮人,但在无锡江阴南菁中学念过两年书,我另一室友(我只有三个大学室友,这篇文章竟然统统提到)是江阴人,毕业于南菁中学,经常以汪老的校友为骄傲,我虽没去过江阴,但也可以猜想到南菁中学之于江阴,大概与清华北大在中国的地位相仿吧。汪老在书里提到江阴的次数也颇多,有一段写河豚的:

  河豚有剧毒。我在读高中一年级时,江阴乡下出了一件命案,“谋杀亲夫”。“奸夫”、“淫妇”在游街示众后,同时枪决。毒死亲丈夫的,即是一条煮熟的河豚。因为是“花案”,那天街的两旁有很多人鹄立伫观。但是实在没有什么好看,奸夫淫妇都蠢而且丑,奸夫还是个黑脸的麻子。这样的命案,也只能出在江阴。

  今天下午在单位读到这一段不由捧腹大笑,本来是站着捧着书看的,乐得竟然坐到办公桌上去了。如果我那大学室友读到这段,不知是何感想啊!最后一句真是快意,哈哈。

  汪老很多关于饮食的见解平实但动人,他说做菜最大的乐趣还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做菜的人一般吃得很少。从这点来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想想小时候吃外婆的菜嘴里叫着好吃好吃,她老人家笑得很开心自己却不动筷子,而自从她去世后,我再也没有吃到过自家做的虾仁炖蛋、桂花汤圆、蟹粉豆腐,惆怅啊惆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