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盛宴》读后感精选
《巴黎的盛宴》是一本由(法)达恩・弗兰克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4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的盛宴》精选点评:
●这里是展现那个时代的万花筒,领略万千风采~~内容翔实,又生动迷人。
●图文版:http://t.cn/EPhdZ8Q
●活得开心还是活得漂亮呢,自由主义的背后也许不是自由。
●nuts盛宴
●反正我是彻底讨厌毕加索了
●文字艺术的狂欢
●一群“伟大的疯子”
●以图片为主。。。所以不时很好看
●挺好玩儿的,那个时代那些玩艺术的人的小故事
●把史料写成精致的故事,只有穿越到癫狂的时代才允许这么做么?是什么样的民族人种生活环境才会孕育出一批卓越的好事之徒?
《巴黎的盛宴》读后感(一):巴黎的盛宴——伟大疯子们的鸡毛蒜皮
没有摆什么大道理,也没有扯什么专业词汇,落到笔下的,都是艺术家们的鸡毛蒜皮,这些艺术史上的伟人,个个都从书上活了起来。
当“左岸”“蓬必度”被国内奸商们标榜为小资标签的时候,天堂里的大师们估计连放一个响屁进行回应的兴趣也没有。
《巴黎的盛宴》读后感(二):巴黎的盛宴
很奇怪,这本书是在香港买的。在深圳没有时间去书店。为了打发往来深圳及香港的路上时间,在下班间隙在香港的书店买了这本书,原价。
原是为了打发时间的,却被深深的吸引了。原来立体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是这样产生的呀。现在才明白这个划时代的意义。也才真正意义的明白为什么法国是自由之都。
文字写的浅显易懂,不了解绘画的人也可以轻易看的懂。翻译的也很好。
我已经决定要去买这套书中的其他的几本了。
《巴黎的盛宴》读后感(三):黄金时代的巴黎
严格来说,此书算是超大号的“八卦”作品,当然由于它描写的对象时代都是人类艺术史上最黄金的和最杰出的人物,加上作者是做了异常深入的研究和创作,总体来说还算是相当出色的文学作品,不仅阅读起来令人愉悦,同时也可以起着相当的现代艺术普及作用。所以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到了极致都会量变引起质变,这真是个真理。虽然本书还没到极致的状态(相对于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来说),但已经算是比较出色了。毕竟爱伦堡是自己身处于那个时代和地方,而作者是后代人研究的。
一战前的欧洲,算是人类最“自信”的时期,但也可以说是最自大的时代,人类对自己的力量科技充满了信心。所以也就诞生了最黄金时代的艺术作品,现在看起来真是令人目不暇接。这点从书中也可以看出来。只是这种自信或者说自大很快便带来了恶果,那就是一二次世界大战,人类文明差点毁于一旦。而作者所表现的也就是这个时代———而地点则主要位于巴黎位于塞纳河两岸、面面相对的两座山丘――蒙马特尔和蒙巴那斯。
作者还是对于内容和人物进行了深入了解,所以对名人有兴趣以及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还是相当精彩的。
《巴黎的盛宴》读后感(四):巴黎的盛宴
此书还是不错的。以一次大战为界线,分三个部份,战前的蒙马特尔、战时的蒙巴那斯、战后的蒙巴那斯。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做为现当代艺术开端的那一时期的艺术和艺术家们。
那么为什么那一时代会形成?又为什么会衰亡呢?我觉得原因就是金钱。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在巴黎?当然法国一直以来比较宽容开放,容易形成一种自由的风气。书中提到要是当代和别的国家,不管是毕加索还是其他人,都会因为这种和那种原因被捕被驱逐出境。书中到处是打架、闹事、吸毒酗酒甚至开枪。可就是这样基本也没有被“处理”,法国人和政府温和的接受了他们,甚至在一战时也并没有让他们太难过。
但最关键的是法国当时有钱,法国是当时的金融中心,大量资产者食利者们纷纷购买艺术品,于是艺术家们开始从贫穷到富裕。而当一战后美国人涌入时到达了顶点,但这时金钱又太多了,于是艺术被商品化了。“自由”的艺术消失了。在一战前艺术家们通宵在小酒吧里争吵时,艺术也就诞生了。而当他们可以在高档酒店挥霍时,他们只剩下艺术技法了。盛宴也就结束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写于2007年1月16日)我现今经常自许是艺术家,而我最欣赏的时代便是一战前后的巴黎。对艺术家来说那是个天堂,是一个神话时代。从来没有过那么多的伟人,那么多的伟大作品和那么多的奇异怪行。不过我无法过,也许现今社会也会无法过。正如书中所说:在如今毕加索会因为吸毒,阿波利奈尔会因为私藏之物,大批艺术家会因为无证、打架而被驱逐。艺术在爆发后无奈地被现实征服。其实不光是现代,就算是当时,当大批艺术家们都有大量的金钱之后,艺术也许已经屈服了。也对!天堂是不能在人间久存的,我们也只能仰慕地怀念它而已,上帝保佑!
《巴黎的盛宴》读后感(五):《巴黎的盛宴》之毕加索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3点的收音机(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92386747/
我昨天翻看《巴黎的盛宴》这本书,这本书描写了巴黎文学艺术最辉煌的时代,从1900年到1930年,无数被后世敬仰的大师诞生的时代。书中着重描写这些大师荒诞的一面,标题便点名此书的侧重点,疯子or天才,毋庸置疑,它向我们展示的是这些天才的疯狂的一面。比此书更偏激的应该是《所谓的知识分子》里面将卢梭,雪莱更是描写的不堪入目。读这种书前,务必需要一个心理建设,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和大众的好奇心,它只挑选一个侧面,不了解的人往往会误解颇深,一位这便是本性,这便是全部,这便是真面目。人的复杂性,让我很难相信一个真面目或者一个本性单一存在,而各种特质也如力量的拉锯战,在不同的场合此消彼长,所以既不应该太积极,也不应该太消极。若一本书只是在描写一个人生性风流,好玩乐,我们自然很难去联想到他生活的90%其实是在写作,是在构思剧本。还有一些人,靠着更顽强的目标,跨越了人性的基本面,将人类的希望打磨的闪闪发光,我喜欢爱慕这类人,但是他们太稀有。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目前只看到毕加索的穷困潦倒,自己的画被一再的贬值与降价,不像别的画家会以其他的方式谋生,毕加索自身的骄傲让他无法赞同自己的艺术家方式去做第二份职业,这也导致他更容易穷困潦倒,更容易被画商欺压。那个时代,大部分的画商都是投机般的进入艺术品市场,他们有的是二手贩子,有的是杂货商,酒商,看着艺术品市场的有机可图,都一股脑的进入这个市场。他们将毕加索的画摆在马路的人行道上,逛马路的人也许在地摊上的旧熨斗,旧衣物中,发现有毕加索。就如今天在巴黎的观光客,他们路过一个个在街边画画谋生的人,在地上贩卖自己画作的人,谁能想到他们中在未来仅仅10年后,就会变成世界上最有名的画家呢? 光是想象这样的场景,都让人觉得很兴奋。所以那时候画商的广告是说的极对的,买一副画,保你翻值10000倍!
不像Manolo,可以靠着制造假彩票,各种小偷小骗赚点零用钱,毕加索不屑于这样的方式谋生,倒把自己逼到绝境,想到一个绝佳的方式哄抬自己的身价,真的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成了当时一批在蒙马特的画家中,最短时间摆脱贫困的画家。想到他的潦倒,想到他的画被画商一降再降,一位在西班牙时就已经拥有高超绘画技巧的画家,来到巴黎只是成为了众多穷困潦倒的画家中的一位,那个影像在我脑中不停的重放,在我走到拐角口时,突然涌现出一个更为坚定的信念。我必须将自己所爱的事情继续坚持下去,更加的透彻,最重要的是更有纵深,纵深非常的重要,他成了一切的意义,我不能只是研究他的平面,只有这纵深,不断的纵深,才能抵御平面世界的平庸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