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读后感100字
《社会分工论》是一本由[法] 埃米尔·涂尔干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分工论》精选点评:
●很多地方都是对于霍布斯、卢梭、斯宾塞等人的观点的反驳,其中最有力的是对于契约理论的批判:当人与人签订契约时,其实存在一条隐含前提,即“我们都会遵守契约”,而这条隐含前提是无法“签订”的;所以社会团结必须先于社会契约,否则契约无法成为可能。对于“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区分也很有启发性,可以作为分析很多问题的框架。涂尔干指出“生产的进步不意味着幸福的增进”,并且始终讨论着道德与社会的联系,能够感受到其作为社会学家的使命。不过行文实在有些啰嗦,不少地方都在重复前文已经讲过的内容,而且表述几乎一样,冗杂程度堪比《道德情操论》;此外,本书的理论对于社会冲突的解释力不足,以及对“个体性出现”的分析有些浅,毕竟是其开山之作。
●你牛。
●简直社会学圣经。韦伯零碎,马克思偏激。本书立足社会团结的社会变迁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又十分明智和真实地留有很多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使得充满各种类似二分法的过简之处(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环节社会,组织社会;健康,病态)并不显得突兀,反而符合一份社会蓝图所必备的粗线条式的宽容,而帕森斯等后人在把如美国社会填进这个理想的过程中显然就僵死了。虽然本书跨学科的论证方式如今看来有些不专业,但这种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角度、对人类历史的考察横向延伸至各民族和纵向延伸至原始社会的胸怀至今却也是热门学术突破点。常人这样做沦为民科风,涂尔干却是奠定了自己大师的地位,他对社会、关系、道德的强调着实树立了一个学科的尊严。
●这次读有些get到了涂尔干对法国社射灰淆船桶的深刻影响 但 确实对老爷爷无感
●社会学家的职责并不是政治家的职责,因为我们没有必要去制定改革的具体措施,我们只要依据事实说明它得以实施的总体原则就够了。
●居然没有标上...其实对涂尔干早期社会主义倾向(受圣西门影响)更感兴趣。
●需要努力用心地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读过即不枉此生
●读完之后非常之沮丧,原本雄心壮志写书评,发现实在是无法找到和自己研究的连接点,遂放弃之。
●中文版译的不错。Durkheim本身也是个clear writer, 理论也很有意思,力推。
●真难理解~~~涂尔干啊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一):今天刚看完德文版中卢曼对涂尔干的评价,相当刻薄啊!
说实话,在国内学习时,哇塞,觉得涂尔干的论证很有条理,很有说服力。
今天刚看完卢曼对涂尔干的批评,简直光辉形象一下坍塌,卢曼这个人,写起文章来还特别喜欢反问,相当中的和刻薄。
详细的,等我有空翻译一下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二):笔记
试图把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完全脱离出哲学的经验研究范围。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功能,带来了社会团结,也考察了与之相应的社会需要;原因,主要是社会密度的增加和社会容量的增长;分工的反常形式,主要有失范,可以由政府或国家这样的社会器官来解决,强制性分工,可以由使社会公平来解决。 其中,与现代组织社会相适应的是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职业精细化,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这样形成的团结被涂尔干称之为有机团结,从而促进社会的凝聚。因此涂尔干认为,分工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凝聚着社会有机体的各部分。 以上本书的主要观点,迄今为止也值得深究,虽然涂尔干在其学术生涯后期从宗教方面寻找社会凝聚和道德,但是本书中对于研究职业群体是如何分工、分工后是如何产生群体乃至社会凝聚力的研究,都具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对于本人观察研究分工中权力资本不平等造成分工后团体如何围绕一个共同目的而造成多方博弈的研究,有很好的启发。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推荐书目进行阅读。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三):关于社会的基本假设
该书对社会学学科具有开创意义,初读起来,对其中的观点,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是我对该书的一点看法:
涂尔干这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有许多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首先,相对于个人而言,社会是一独立存在的实体。社会优先于个人,个人的一切都是源于社会,并且在这个实体性的社会中才能表达,才是有意义,有效的。
其次,社会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社会是团结的,整合的。尽管整合的基础和形式可以变化,但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其必然是整合的。这也是后来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
第三,社会对人是有强制作用的。个人必然要受结构的约束。
第四,真正影响社会的团结和变迁的是结构层次或社会集体层次的现象。
第五,在社会层次上研究,可以达到客观的科学程度。
可参看《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尔干的“社会”实体主义,为社会学学科独立功不可没。并且,这种对于社会现象的违反常识的分析,其独到之处也令人惊叹。从而,也为社会学赢得了“科学”的声誉。
但是,对于社会实体的强调,总是令许多人难以接受,因此,很多人对于这种观点进行批判,如韦伯,哈耶克,波普尔。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四):社会分工论
除了老生常谈的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裁模式之外,此书很涂尔干的风格(或许是他一贯风格的起点,此书是其博士论文),在分工的视野下,讨论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关系,即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涂尔干依然是极端的社会决定论: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个性无从产生,不存在个人意识,只有强大的集体意识,而随着社会容量扩大,社会密度增加,职能专门化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社会分红发展,社会分工的主要功能并非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许只是一个副产品,更重要的是社会团结形式的改变。这一过程也是个人意识获得发展空间的过程,基于共同信仰下的机械团结形成的环节社会逐步让位于充满活力,充满否定式团结的有机团结的组织社会。涂尔干在其中的一些论点也颇有意思:并非人的情感决定社会组织形式(如家庭的产生),而是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人的情感;分工下社会的多样性造就了人的异质性等等吧。作者第三卷讨论了社会问题的产生即反常的分工,涂尔干讨论的分工是社会成员自发的,自愿的意义上产生的分工,建立在外部条件平等的基础上,与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必然性的平等存在一定的张力,所以,强制的分工,失范的分工等等分工的存在就不能促进社会有机团结,而集体意识的衰落也让机械社会中道德的化身的宗教逐渐失去影响力,现在的道德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此,涂尔干最后还是落脚到了,如今社会团结下的道德该向何处寻觅的问题。总的来说,读罢还是有一丝“抓不实”的感觉,还有几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还是没有看透的舒畅感,如此有空再翻看吧~常看常新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五):涂尔干眼中的小文艺、小清新
195-196
其实,由于审美活动和道德活动没有得到规定,因而它们看上去好像总能脱离一切约束或限制。但在现实社会中,它们却受到了纯粹道德活动的严格限定。这是因为,它们一旦超过了某种限度,就会对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对多余的事物投入太多的关注,就会无视我们所需要的事物。如果我们过于关心道德的幻象,就肯定会忽视带有义务性的工作。如果人们置所有规范不顾,自己另立一套规范并随意行事,那么世上所有的标准就变成了累赘。唯心主义的味道太浓,或者把道德抬得太高,都会使人们不再去履行日常的责任。
对审美活动来说,通常也是如此;如果它没有节制,就会陷入不健康的状态。如果我们只想游戏,只想不带目的、只图快乐地进行活动,如果这种需要不断的膨胀,超出了一定的限度,那么我们便会脱离严肃的生活。太多的艺术感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征兆,一旦这种病态通行起来,就会给生活带来危险。再说,我们开始超过的这种界线也是随着不同的民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越是落后,这个界线就越是狭窄,社会环境就越不开通。比方说,农夫总是而且必须与他的生活条件相互吻合,他不该得到文人通常所能享受得到的审美快乐,如果我们把野蛮人和文明人比较一番,情况也是一样。
精神的奢靡既是如此,物质的奢靡则更严重。我们心智的道德的以及肉体的需要都有一种不可超越得到一般强度。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里,对科学、艺术和物质财富的渴求,就像我们的食欲一样是有限度的,任何超过了这个限度,都会给我们带来冷漠或痛苦。我们在把自己的快乐和祖先的快乐相互比较的时候,常常忘记了这一点。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的快乐都不过是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的快乐,因此我们一旦想到我们所享有的所以先进文明他们都未曾享受得到,就会对他们产生怜悯之情。虽然他们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使劳动生产力不断得到增加,但他们并不想获得那些他们认为毫无价值的财富。他们要想体会这些价值,首先得具备他们不曾有过的品味和习惯,必须改变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