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读后感100字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60元,页数:4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的世界》精选点评:
●对了解欧洲近代史、艺术史有很大帮助。
●很好的书,让我体会到了差异化的欧洲~
●无法释怀,太好了。
●今天開始
●读到最后都能感觉到茨威格的声音里面的颤抖:梦想成为世界共和国的公民。
●重读这本书,帮助我重新发现了茨威格。他身为一个作家的全部优点,在这本书里展露无疑,思想敏锐,文字优美,观察细腻,还有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生活的描写,生动至极,仿佛一个触手可及的世界铺开在眼前,与我对萨尔茨堡和维也纳的回忆交融在一起,成了不可分割的昨日与今天。体验竟是如此的深刻!
●开始搜集自己爱看的“散文体”,旧的世界消失了,他也去睡了。“原谅我,我没有办法坚持到最后,问好我的朋友。”(大意),印象深刻,其实,我极力避免一个词“黎明”。。。
●优美的文字透着深厚的思想力度,加上给力的翻译,大好!
●#我们命该遇见这样的时代#聆听一位智者
●这是茨威格生平最后一本成文的书,也是他向世人讲述的最漫长最真实的一段历史,它比他从前的任何一次陈述都来得坦诚,来得厚重。就像书目里的暗示——这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更是整个世界昨日的面目。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遇见 茨威格
这本书的最近一次阅读打卡还是显示在一年以前 从开始到结尾始终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 领略着发现一本让灵魂上路 眼界大开的宝贝的窃喜 最近的生活糟透了 毫无生气 正在一点点耗去 每天充满抱怨或是负能量 该如何拯救自己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流畅的行板
香布尔宫的泉水、夏天湛蓝的天空,酒的味道和音乐声;
施特劳斯的雕塑,环城大道的绿色林荫;
却从来不会想到,那是整个欧洲的基石;
前半生热情的追求和后半生流亡和遭受否定,二十世纪的犹太人依然活在约伯的咒缚里;
战争的残酷,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最清楚;
描写朋友的时候也折射了自己,这本书里出现过弗洛伊德,罗曼罗兰,施特劳斯……
安静的时间,喧嚣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
无法顺应也无法逃避的命运,唯有被推着前进。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三):你们在人类里面永远是小群
你们永远是人类中最小的那一群,
你们主张爱,主张宽容,主张谦卑地活着,
你们的行动证明了你们的主张,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面,
你们有远见,你们温和的主张着你们的主张,
从不使用暴力,即使你们认为那是对人类最好的,
你们也不使用暴力,也不强迫
你们渴望交流,理解并宽容,
然而,并没有多少人能够了解你们,
你们被误解,被歧视,
你们不怎么合群,
但你们却是正确的方向
赞美你们,我的大师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四):真实还原那个大时代
对于不爱好文学的我,难得去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因陈乐民先生在其《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力荐茨威格的这部传记,这才去试读。读后才知茨威格的文字是如此自然流畅,读来毫不费工夫。难得有作家会像茨威格那样在《昨日的世界》里把上个世纪那个年代的社会场景还原得如此真实细腻,读者不知不觉就被带入那个大时代,那个遥远的欧洲,仿佛置身其中,体验那时的苦与乐。
当然,该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文学。作者和当时的各界名人的交往的描述更有历史学的价值,可供好奇的读者八卦一番,如作者和罗曼罗兰的友谊,还有和高尔基,弗洛伊德等等;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也值得身处和平时期的我们反思;当然,茨威格最后的自杀的原因或许也能从此书中找到部分线索。总之,《昨日的世界》既似传记又似游记,既是文学作品又是历史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收获到不同的东西。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五):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很少读到书能打动我的内心,读罢掩卷,我陷入深深地沉思。很多细枝末节又和今天的中国如此相像,以为历史如此会开这样的玩笑。人民的狂热,秩序的失控,价值观的扭曲,都可以在今天的中国一一找到对应。
似乎历史总是喜欢重演,法国大革命,一战二战,文革,不一样的人,同样的疯狂与失去理智。人类是不是天生就贱命,需要隔三差五的血腥来满足自己的空虚。
作者是个毫不妥协的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我这一生都是在为了争取内心的自由而奋斗。
像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可惜没能坚持到最后,但是当时他的那种悲愤,绝望,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吧,就像那么多在文革中不堪重辱而自尽的先生们一样。
自由,希望,正义,这些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字眼,总是在经历过一番洗练之后,才显现出它们的光辉。
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都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