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奔跑》读后感精选
《一路奔跑》是一本由[英] S.E.杜兰特 / 李志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路奔跑》读后感(一):帮孩子点亮心中的灯
10岁左右的孩子不止一次抱怨过,生活中除了学习、兴趣班,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吗?
父母操心劳力卖力赚钱,想让孩子孩子的职场之路可以容易一些,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所以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就被耳提面命: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可是不愁吃穿的孩子,不想被禁锢在课桌前,只想能够自由自在的奔跑。
那种奔跑起来的感觉,就像风一样自由,自己的速度和感觉被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父母总想控制孩子,很多孩子因此记恨父母,父母感到愤慨,觉得孩子不再可爱美好,但孩子心里很明白,父母其实也不美好。”《一路奔跑》的作者感慨道。
英国作家杜兰特的《一路奔跑》,一经面世即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她擅长从现实素材中提取写作线索,用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来关注弱势群体。
《一路奔跑》的主人公,少年艾捷在奔跑的路上唤醒了自己。从一个孤独苦闷的少年成长为活泼开朗、无拘无束、有理想有追求的少年。
艾捷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有学习障碍,家里的账单和水电费都由姥爷来处理。从出生到11岁,艾捷的生活中,一直有姥爷的参与和陪伴,家长会是姥爷参加,签字也是姥爷签字。
这个时候的艾捷是追风少年,活泼开朗,从8岁起一直跟着姥爷跑步,跑步成了他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不幸的是在艾捷11岁的时候,姥爷突然去世。
困难的家庭状况,捉襟见肘的水电费账单,买不起的运动鞋,怕引起别同学嘲笑的父母,这一切让艾捷孤独郁闷。怕别人怀疑父母抚养他的能力,他担心自己被送去收容所。他帮父母分担家庭负担的同时,将自己的苦恼封锁在内心,也将自己跑步的爱好尘封带起来。
一次选拔赛上,因为没有运动鞋,艾伦将自己锁在厕所里,躲避开体育老师寻找。体育老师到艾捷家家访,希望知道真相。艾捷的父亲拿出糖果罐,告诉艾捷那是他和艾捷的妈妈为艾捷准备的钱。
艾捷将家里的情况告诉了老师。希金斯老师告诉他,相信艾捷和他的姨妈能处理好这些事情。
终于能对老师、家人和朋友敞开心扉的艾捷,用父母积攒的钱买上一双崭新的运动鞋。他不再有顾虑,从失去老爷的痛苦脱离,重新开始享受着跑步的过程,仿佛自己就是世界之巅。
老师的赞美与接纳,父母亲友的呵护,朋友间的信任让艾捷迅速成长起来。
奔跑是这本书的主线,他在奔跑汲取力量,在奔跑中获得勇气,父母老师与朋友的无条件接纳让艾捷发现了心中的那抹亮光。
《一路奔跑》读后感(二):《一路奔跑》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这句话用在艾捷身上再合适不过。对艾捷来说,奔跑不仅仅指的是艾捷的天赋和梦想“跑步”,更多的是艾捷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承担的成长的压力。 《一路奔跑》是英国作家S.E. 杜兰特的作品,这本儿童小说的主人公正是艾捷,一个11岁的小男孩。在成长的路上一开始负重前行,最终在家人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找到自信收获成长的故事。 11岁的小男孩艾捷的家庭和其他人的家庭有那么些不同,艾捷的爸爸妈妈都有学习障碍,小小年纪的他很不喜欢同学们和老师走进自己的家庭,也不喜欢爸爸妈妈去到学校去,一切的联系自然还有姥爷在负责,但是一切的转折就发生在姥爷去世后。 明明前一刻还和姥爷聊着天,转眼姥爷就这么离开了他。对于艾捷来说,跑步是他的梦想,他从8岁开始就跟着姥爷开始跑步一直到11岁,姥爷是艾捷梦想的奠基者和参与者。姥爷去世后,艾捷就陷入了孤独和苦闷当中,他不仅要担心自己会离开家庭被送到孤儿院去,还要担心家里的经济问题。明明跑步对他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因为没有合适的运动鞋而逃避面对跑步,而在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运动鞋后却为了家里不再运转的电箱转而把鞋子卖掉换成硬币。这一切的一切对小小的艾捷来说都是痛苦的经历,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 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艾捷还有爱他的家人,尽管爸爸妈妈不善学习,但是他们对艾捷的爱却一点也不少,他们的生活简单而阳光,会为了艾捷专门存下纸币,妈妈也会为了艾捷打破学习障碍,主动去售卖蛋糕只为了给艾捷存在钱。 后来的艾捷在和家人的沟通中,更能理解爸爸妈妈。在跑步上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他的自信也慢慢的恢复了。后来的艾捷目标明确,活波开朗,摆脱了之前自怨自艾和给自己的压力。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路奔跑》一书,“奔跑”是核心,姥爷是奔跑者,艾捷也是。对艾捷来说,姥爷去世后艾捷经历了种种矛盾,但尽管如此,艾捷也不曾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最终走出阴霾,积极向上。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故事里的悲伤和焦虑感染人心,也为他最后的成长而感动鼓舞。 整个故事有起伏感,有悲伤,更有感动,中间更是有很多引人深省的思考,是我在艾捷那个年纪绝对体会不到的。因此才更能明白,艾捷在那个年纪承担的压力之大,和最后自我转变的可贵。 “有些事你自己知道就行,不必证明,因为有时你根本证明不了”,这是艾捷和博尔特比赛跑步的时候心里的想法,艾捷认为在长跑比赛中他一定会超过朋友博尔特。但是对我来说,这个观点竟然是人到中年之后才慢慢的明白的一个道理。我们的生活也曾面临很多的选择,有些选择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急着想向外界证明我们的选择没错。其实根本没必要,有些事自己知道就好,不必向别人证明什么。 “这让我意识到人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完全不同,就算是很好的朋友也不例外”,这是艾捷在和朋友克里斯特聊天时发出的感悟。是啊,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不同,指望别人能无差异的接收自己脑海里的想法也不是件现实的事。和朋友之间的交往更是如此,有些朋友也只能陪伴我们走一段路,我们的生活经历的多了,慢慢的也开始出现岔路口,慢慢的就不再同行了,要学会适应这种改变。 《一路奔跑》全文故事并不复杂,人物关系也相对简单,家人,老师和朋友,但这对艾捷来说就是他这个年纪的全世界。成长总是漫长而伴随着痛苦的,在艾捷的这段成长过程中,家人和老师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姥爷,姥爷是艾捷梦想的领路人,曾经陪伴着他一起跑步很长时间。姥爷的去世带给艾捷的除了生活上的压力,对艾捷的梦想也是个打击,除了姥爷,还没有第二个人能支持鼓舞他继续坚持下去。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都有学习障碍,但是他们对艾捷的爱绝对是不带有一点点杂质的,他们希望艾捷快乐,会给艾捷存钱。妈妈也会鼓起勇气去推销蛋糕,而爸爸也会和艾捷谈心,告诉他姥爷一直都在。 希金斯先生,学校的体育老师,在发现艾捷没有自己的跑鞋时,找机会送给他一双合适的鞋子,认可他在跑步当中的天赋,给他自信。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可爱,家庭的亲密关系和艾捷的自我成长也正是打动到每一个读者的地方。我们也曾经历成长,我们也曾面对困难,我们也曾心事无人诉说,但我们终会成长,艾捷也是。 《一路奔跑》带给我很多的阅读惊喜和感动,既心疼于主人公艾捷的经历,又为他能走出阴霾恢复自信而感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共同创造出了属于艾捷的成长路径。更值得我羡慕的是他在小小的年纪就能目标明确,有着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这是我自己所欠缺的,小时候没有梦想,长大后更是没有。在我看来,有梦想的人都很伟大。
《一路奔跑》读后感(三):你只有飞奔,才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文/吴呱呱
嗨,我是吴呱呱。
说到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在作家冯骥眼里:
“有个家,就好。哪怕它穷,它破。生活像个空口袋,等着你去装。装什么,有什么。”
在三毛眼里:
“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啊!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
在我看来,家就是那个无论你行走何方,只要有个家,就会安心,哪怕你一无所有,你还有家。
但还有一句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在作者S.E. 杜兰特的新书《一路奔跑》里,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家”的故事。
在我们所有人的印象中,11岁这个年纪,本该是天真浪漫,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长大。
故事里11岁的小男孩艾捷极其勇敢、乐观,尽管他的父母有学习障碍,支持起这个家的姥爷,又骤然离世。
但11岁的他,并没有被这一切打倒,反而是一个人默默支撑起家庭,一边照顾好双亲,一边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尽管,艾捷的家庭和其他同学的家庭不一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深陷自卑,因此而讨厌自己的原生家庭,讨厌自己的父母,甚至抱怨老天对他的不公平。
反而是,一边跟着姥爷一起奔跑,一边照顾好自己的父母。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20岁的男孩,带着父母一起去上大学。
原来,这个男孩的父亲母亲都是残疾人,而无法做家务,家庭的所有收入,靠补贴和外界援助。
他从8岁起,就学会做饭,还要照顾自己的父母。
尽管日子过得十分苦闷,但他和艾捷一样,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心生不甘。
而是,和艾捷一样,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
有时候,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无法选择上天给我们发的牌的好坏。
但是,我们能选择如何对待烂牌,如何把手上的烂牌打好。
我想作者书写这本《一路奔跑》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界,你只有飞奔,才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因为,只有不停地跑起来,才能不被打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一路奔跑》读后感(四):《一路奔跑》:梦想,它的别名叫坚持
某天晚上,我家对面楼的孩子因为写作业和吃饭的问题,被妈妈骂惨了。虽然妈妈很生气,但孩子也不示弱,一直倔强的顶嘴,气势比妈妈还足。倘若不知因果,单看架势,仿佛他才是受害者。当然,最后还是妈妈妥协了,因为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怕影响孩子的情绪,干扰了成绩。
这场争吵,与其说是妈妈向孩子妥协,倒不如说妈妈是为了支持成绩而做的让步。
最近,深圳福田某小区超过30万每平方的学区房火了。高价学区房的背后,除了深圳房产市场的炙热,更重要的是父母对于孩子教育资源的焦虑。
为了孩子的成绩,父母们都会尽量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帮助。可以说为了孩子的成绩,父母们可谓殚精竭虑。
在对子女成绩的要求上,父母们除了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而计深远,也是父母爱子女的一种责任。
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能力虽有不同,爱孩子的心情却是一样,竭尽所能。富贵如任正非,面对备受大众质疑女儿姚安娜的强行出道,他也是公开表示支持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相对于姚安娜的幸运,有如此爱她,又有财力爱她的父母,能不管成绩的支持她的梦想,艾捷就显得可怜无助许多,他的父母不仅没有财力支持他,甚至反过来还需要他的照顾。
艾捷是谁?
他是儿童成长小说《一路奔跑》里的11岁小男孩。《一路奔跑》的作者杜兰特,曾经是一位儿童绘画老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并在多年的学习和旅行中将这个梦想逐渐实现,2017年,她的处女作《我想要一片天》获得英国卡内基文学奖提名,《一路奔跑》是她的第二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广深受读者欢迎。
《一路奔跑》里,艾捷的父母有阅读障碍,他们一家的生活状况一直由姥爷照顾。艾捷的姥爷年轻时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也曾参加过国际比赛,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姥爷虽然没有一直当运动员,但他非常热爱跑步,即使年老仍然坚持自己的爱好,一直坚持跑步。这种身体力行的影响,让艾捷耳闻目染之后,也对跑步情有独钟,并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从7岁开始,艾捷就把百米奥运冠军博尔特当做自己的偶像,渴望以后自己能够在跑步上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
很不幸,在艾捷11岁时,姥爷突然离世,艾捷一家陷入了崩溃的边缘。艾捷为了不让父母被认为无力抚养孩子,而送去福利院,他开始担当起了“一家之主”。
随后,艾捷不仅无暇顾及自己跑步的梦想,还要担负起小家长的角色,生活中要照顾好自己,还要照顾好父母,甚至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都尽量强装出老练稳重的样子,让父母安心。
当生活的重担,一点一点压向这个11岁的小男孩时,他也在一次次与生活的“交锋”中获得了成长。这时候的艾捷,发现跑步不再只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短暂战胜生活重压的方式。仿佛在一路奔跑的过程中,艾生活的烦恼就能艾捷被一一超越,统统抛下。
一路不停奔跑的展现出了强大的坚韧力,艾捷一边安抚因为姥爷离世而忧心伤感的父母,一边故作镇定的继续在学校表现的一如往常。
因为生活拮据=,艾捷无法及时拥有合脚的运动鞋,因为父母的不聪明表现,让艾捷时常被人同情,因为孩子的自尊心,艾捷总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以顾家为先,小小的年纪承担起了太多生活的重担。
虽然,这些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把艾捷打败。但在学校和家庭里,仍有些困难会让这个11岁的小男孩无措,比如家长会上父母不得体的表现,家里收到的红色账单……这些本不该是一个孩子需要面对的问题,却需要艾捷来解决。
被琐事纠缠的艾捷,慢慢与他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远,但对梦想的坚持,让艾捷一直没用放弃对跑步的热爱。
在电影《搭车去柏林》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你想坚持自己的梦想,全世界都会帮你。”当艾捷对待跑步的坚持,在遭遇了一次次的困难仍未放弃时,所有的人都开始支持他。
好朋友克里斯特尔赞助他5英镑去买鞋,阿米特从开始不太看好他的对手,变成了跟他一起练习的队友;对他训练颇有微词的体育老师希金斯,也为他争取了比赛机会;艾捷认为固执刻板的姨夫泰勒,也愿意帮他实现愿望——到运动场的跑道上去跑一次……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艾捷后来这些看似好运的结果,从来都离不开他长久以来,对跑步表现出的热情和坚持跑步的决心。
《一路奔跑》里没有阐述高深的道理,而是把生活的困难、喜悦、忧伤与感动,交织贯彻在一个小男孩追求梦想的温情故事里。作者用一个11岁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社会,适应接受来自社会的善意和批评。
难得的是,整个社会对这个11岁孩子的梦想,都抱着极大的善意,并把这些善意,释放到了把帮助艾捷实现梦想的事,当做一项接力来完成。学校里老师们的正面引导和假装无意的帮助,便利店、咖啡馆老板的默默支持,甚至陌生人的99美分巧克力,都是这场梦想接力中的一部分。
美国《号角》曾经评论《一路奔跑》是以一个轻快的笔触叙述了一个悲伤,但又积极向上的成长故事。其实在这个成长故事里,也有很多成人的影子,获得积极向上成长的绝非艾捷一人,当然里面也包括如你我一般逐梦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