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读后感摘抄
《斜阳》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90,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斜阳》精选点评:
●读《鱼服记》之前读了前言,捅破了那层精心设计的象征和暗喻,仿佛习题集后唾手可及的参考答案,浪费了思考和琢磨的机会,简直太可惜了。最爱《维荣之妻》,辛酸之下又可爱极了。
●《鱼服记》司瓦成鱼,是对未知自由的追逐。《富岳百景》酸浆果的富士山,有酸有甜。因富士山决定和一个姑娘相守一生;因富士山感受到了御板的人情味儿;因富士山结识了两位挚友。
●看年份和对封面的隐约记忆当时应该看的是这本,中学校老师开的大篇课外阅读书单中的一本,在开篇被母亲的小习惯共鸣了,不是华族的我却偏偏各种认同,那种说话的方式语气,想去融入别的阶层却又被排斥的抑郁感,多年后即使淡忘情节也甩不脱那郁结之气。真是不能多看的可悲东西。。。
●在LP家拜年时搜刮回来的
●在隐湖边的树下坐了一下午
●很丧的书,没怎么看懂,准确的说我就看了鱼服记?
●颓废派欣赏无能,不过特别喜欢《富岳百景》:身在各种时空、怀着各种心境所见的各种富士山,在无数“朴素、纯真而空洞的”心灵种下了满怀憧憬的感动。
●斜阳的翻译更好,人间失格味道不够
●被一句话感动的再图书馆就落泪 和以前一样,还是不理解日本的生活文化,甚至恶心 却依然不肯放弃去读日本文学
●可以不读村上春树,却不能不读太宰治。
《斜阳》读后感(一):他是个抓到了问题的命脉的人
殉情太可惜了。
作为东西方交叉点的日本,出这么一个寒彻骨的明白人,倒是少见
三岛这样一意孤行的人倒是多。
日本人是感情动物,但直觉反而很窄。血气和思路合不到一脉,日本写东西的人往往在这个地方把自己玩死。太宰治多么明白这个道理,他听到了自己骨子里的疯狂。但他已经没有了驯服它的时间。
人就是为了革命和恋爱而出生的。这句话注定要被许许多多人记住。因为世界革命的时间就快再次来到了。我差不多已经听到了钟声。
《斜阳》读后感(二):旧评:贵族
決定複印手頭這本《斜陽》。如果我的閲讀經驗裏有過青春文學的話,就是太宰治了,我只承認他一個,若我是握有權杖的國王,就封他這個“青春小説家”的桂冠,爲了封他這個桂冠我才哪怕一次也要做國王。
前言後記豆瓣上的書評裏頭說的政治意義我始終閙不明白。不就是弟弟得派去戰場,沒落貴族子弟,幻想過魯迅麽?《斜陽》最後,姐姐終于懷上了愛人的小孩,並請求愛人的妻子能夠抱一下孩子,因爲自殺的弟弟至死愛著那位夫人,遺書裏請求姐姐不要說,本來也不想告訴任何人的,可是既然決定死了,還是要告訴一個人,就告訴姐姐。花了短短的一生擺脫身份地位,弟弟最後說“我是貴族”。
《斜阳》读后感(三):太宰治
对于日本近当代文学无比痴迷的我,为何到今天才看了太宰治,其答案就是以前一直找不
到他的书。前两天在超星上扒到了,于是搞出来看。
结论是,实在是写得非常好。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斜阳》,描述某贵族家庭在战后如何衰
落,最后母亲得肺病死去,弟弟缺乏照料染上毒瘾后来自杀身亡,姐姐则学着做农活,坚
强的活了下去。
《丧失为人资格》也是一篇上好的佳作,令人不由得想起谷崎的《褴褛之光》
太宰治个人的风格偏向颓废华丽,不过却完全看不到阴暗的东西。文笔中流露出的,莫
不是深深的厌世。(所谓的阴暗我是指谷崎那种若有若无的恶)现实世界的崩坏导致了个
人的无法立足,于是只有寻找逃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后就只有自杀了事了。
他的作品在中国评价不是很高,我想这大概是和他的主题有关。穷途末路的贵族生活恐怕
很难引起国人的共鸣。不过或许50年后,他的作品会大受欢迎吧
看多了他的书不是好事,令我越发觉得自己软弱,想找个人嫁了算了。。。
《斜阳》读后感(四):你不能不知道的太宰治
应该说太宰是我接触的东瀛文学的首批 与川端康成同时(那时候对村上春树还有种没来由的排斥感)
最早得知太宰 亦是与他自杀的悲情有关 与川端一样 可惜当时想要找的<斜阳>自始至终都无法在正规书店里看到
因此 当山东文艺出版社99年版库存的<斜阳>被某书商以低价贱卖时 予我 无疑是莫大的幸运
我曾经不止对一个人说过 读过太宰的两部中篇<斜阳>和<丧失为人资格>(即<人间失格>)后才能真正对所谓的颓废文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所体会
对于绝望的描述 在我读过的小说里 没有人能超越太宰那种深入骨髓的疼痛与寒冷
以及永远不可令他放弃的对于爱情与革命的依存与希冀
此刻 他45年在日本出版的以鲁迅为主人公的小说<惜别>终于有了中译本 被我捧在手中
这部看似带有某种政治目的(即所谓"大东亚之和睦")的小说 即使努力迎合着政府"公"的要求但作为曾为日本社会极度痛心失望以至后来参加过左翼运动的太宰而言 所谓大东亚的和睦究竟是不明确的 大文豪写大文豪 太宰试图以局外人的身份重新看待日本 以至于无论对于鲁迅还是日本都有了某种误读
然 自始至终 他依然无法脱离对于知识分子与社会现状矛盾的描述以及迟迟不在他生命中出现的希望之光的憧憬
与其说是太宰写鲁迅 毋宁说<惜别>中的鲁迅就是作者的"自我"
写作者终究无法完全走出自己的困境 却往往因此成就历史的的质点
《斜阳》读后感(五):众人皆醒,唯我独醉。——维荣之子
c.k说,抽烟是因为手指寂寞了,寂寞了是因为你不在身边。
把这句话送给我的恋人图书馆。如果没有她一直在身边默默地支持着我,安慰我枯井般的寂寞,我早就变成疯子了。
她给我带来了太宰治,一个只能用“传说中”,“神奇”来形容地作家。
村上不爽他,三岛也是,不过no problem.太宰治的一切符合我关于颓废美的一切标准。
在绝望中沉沦,舞尽荒谬的人生,丧失做人的资格,疯子般的末日狂欢,人间奔逃。。。。。。
他用一种近乎于卡夫卡的方式颠覆了颓废的定义。
书中的男主角,多是才华横溢,生活潦倒,借酒消愁,吃软饭的料。他们最大的优点即是身上还非常珍惜地萦绕着一种让女人做梦的氛围,最大的缺点即是参考前一点带头犯贱。
《维荣之妻》就是这样开始的,穷困潦倒的妻子在一小破屋里等着诗人丈夫回家,丈夫兴冲冲地回家,拿着5000块钱显摆,这时一男一女闯了进来,丈夫在与他们的冲突中逃走了。那一男一女自我介绍说是某酒吧的老板,然后向妻子哭诉她的丈夫从没有付过酒钱,今天还偷了他们5000块钱。妻子在听他们哭诉的时候屡次想笑出来,因为每次都是他们主动提供酒给赖账的丈夫的,为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最后的处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妻子主动提出在酒吧工作,帮丈夫还债。丈夫每隔一天就来一次,酒钱算在妻子账上,晚上下班,两个人手牵手幸福地回家。结尾,丈夫说,他那次偷钱是为了过圣诞节。
这情节,怎一个无厘头了得?
却深藏这一种绝望的心绪。
《人间失格》的结构精巧,故事动人,意蕴丰富,不愧是天才最后的绝唱,个人觉得这是他最好的作品。
开篇即以三张照片高度概括了主角荒诞的一生,这是一个很奇巧的写法。值得模仿。
情节和语言令人莞尔一笑,却轻松不起来,他的小说指向的同样是我们自己也不明白的灵魂。
少年时的我,不断说谎,讨好,卖乖,大家都被我逗得哈哈大笑,殊不知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长大以后,从一张床走向另一张床,与突然相爱的女人为了3块钱的自尊而偷税殉情,未遂后又给某个中年妇女当男妾顺便卖漫画,后来又去勾引纯洁无瑕的处女。
世界上所有的人包括我的亲人朋友都指责我不是个东西。
但其实一切都并非出自我的真心,我是装的。
最后我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贫病交加,彻底失去为人的资格,二十七岁。
众人皆醒,唯我独醉。——维荣之子
疯狂荒谬得就像我以前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