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在你们心中的读后感大全
《天国在你们心中》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6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国在你们心中》精选点评:
●我更喜爱的是里面收录的《论生命》。
●翻译不满意
●虽是遭禁之作,但新意稍逊,托翁本人也承认此前早有声名不显者有此论点。故,此书还是沾了“名人效应”的光
●看得心力交瘁。。为什么呢。
●用理性意识追求天国的理想,刻苦己心,天国就在我们心中。
●启发
●这是有多久没看过闲书了?
●高中时看的~寻找人生的意义~托尔斯泰说,不能说天国在这里或者在那里。天国只能在你们心中~很喜欢,一直当成座右铭一样~我知道我要找到人生的信仰,和宗教无关
●托尔斯泰imba
●去尝试理解托尔斯泰宗教性,未果。哲理的部分不懂,只为托翁努力承担世间苦难而感动
《天国在你们心中》读后感(一):颠覆了我的人生观
不知道我没读懂还是怎么地,颠覆了我的人生观。关于人生的一些追问,没有太具体的回答,但是否定了宗教和维物主义。人的生命是从死亡开始的,人的幸福是剥夺他人的幸福来的?!也许需要再读几遍。越读越害怕,精神支柱是不能随便撼动的,定海神针歪了可以动动,但是不能连根拔起。
需要再仔细多读几遍,简直是对精神的拷问,也许做个无理性的无知的人,活的简单一些比较好。但是托爷(托尔斯泰的尊称)说了,这样跟动物有什么区别?
《天国在你们心中》读后感(二):《论生命》读后感
记得十五岁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论死亡》作为周记,吓得语文老师找我谈话,建议我不要过分痴迷于写作。这八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死亡即将来临,无时无刻不思索人生的终极意义。于是,23岁的我,在振奋和感动中读完了托翁59岁时写的书《论生命》。
读毕,就强烈的感受到了这个老人写作的动机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不敢相信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世界有贡献的人会像平凡的人一样面对死亡。于是他就拼命的思索,在面对死亡方面,有智慧的人是否比平凡人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理性的人不会恐惧死亡,因为人有灵与肉两个部分,死亡仅仅是肉体的衰竭和分解,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个智慧的灵魂会消失,在肉体死亡后,智慧的灵魂会潜入人们的记忆和笔端,一代又一代的存在下去,就像柏拉图,孔子一样,几千年来一直生存在人们的记忆里,而那些平凡的灵魂,会随着肉体的灭亡而消失不见。
托尔斯泰讨厌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认为他们对人类如何获得幸福方面没有任何贡献,而指导人们如何生活,是哲学的内核。他喜欢读孔子,老子,爱比克泰德,伊壁鸠鲁。他认为生命与肉体无关,因为肉体会死亡,而精神不会死,所以生命是永恒存在的。比如,现在我在读《论生命》,我就感受到了这个老人恐惧的灵魂,你让我相信托尔斯泰的灵魂死亡了,怎么可能呢?
生命就是永不休止的追逐幸福。可是幸福不会永恒存在,你拥有多么深的痛苦就可以感受多么深的幸福,如果一个人不断的追逐个人的幸福,就意味着另一个人不断的感受个人的痛苦,因为世界上的幸福是一个恒定的量。托翁认为世界的美好需要每个人不断的追逐别人的幸福,如果每个人都肯牺牲自己,为别人的幸福付出,那么世界将不会又邪恶。
托翁认为幸福就是人的动物性完全屈从于理性。这句话的含义贯穿全书,也是触动我最大的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有理性,后悔是“没有服从自己的理性”,冲动是“忘记了自己的理性”,恐惧是想象力占据了理性上风,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正确的判断事物,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动物性的本能占据了上风,嫉妒,愤怒,冲动等等情绪的出现,造成恶劣人间的丑陋和悲剧。
在死亡的论断上,我同意托翁对死的态度,你必须让我相信,我的死将和普通人的死不一样,否则我拼命的努力做杰出的自己有什么意义呢?我相信灵魂不会死亡,肉体死亡后,伟大的灵魂将寄居在别人的记忆里,不断的生存下去。就像那些伟大的人一样,几千年后,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里,仍然赋予人们心灵的震撼。
读着书,你会感觉一个内心充满对死的迷惑的老人唠唠叨叨的向你说着他内心的矛盾,再想笑的同时你会有感动。因为我们都会变老,我们迟早会有一天对死充满恐惧,那时候思考生命是什么,如何生活,是不是迟了点?
《天国在你们心中》读后感(三):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不在于他作品的海量印数,而在于他的小说所传播的思想与力量,正如他所说,思想和力量是为了拯救人的心灵,而人心得救,世界才可得救。 罗曼·罗兰、茨威格都争着给他树碑立传,他爱《圣经》,爱所罗门,爱印度佛陀。他崇尚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不断实践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他真诚的内心,纯洁的感情,清澈见底。他的自知之明,他的人情味和同情心,他缜密的思想清晰的目光奔放的感情,他残忍冷峻的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叩问和自我批判的激情……“撕下一切假面具”,用行动赎罪,这让他的生命元气充盈至今。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像托尔斯泰那样伟大。” 托尔斯泰多次出国,看到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他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在世界文学中有其巨大影响。
1891年之后,托尔斯泰放弃了著作权,因为他觉得,版权交易是他生活里“最麻烦的事情”。托尔斯泰是俄国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是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片美意。1906年,托尔斯泰听说俄罗斯科学院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便于1906年10月8日致函朋友,芬兰作家和翻译家亚尔涅菲尔特,托尔斯泰在信中恳请他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即他拒绝了几百万卢布的奖金。托尔斯泰在奖金和稿酬方面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作品是无偿的。在他作品全集的扉页上,总是印着“免费翻印”的字样。因为托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聚敛金钱,而是为了使读者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无私的奉献。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萧伯纳、德莱塞、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天国在你们心中》读后感(四):自觉的灵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求索
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受完全相同。
我走到森林中一块空地上,爬上树顶,清楚地看到一片茫茫的林海,渺无人烟,也不可能有人烟,我走向密林深处,进入黑暗中,只看到一片漆黑,同样没有人家。
于是我在人类知识之林中,在数学和实验科学的光照间,在思辨科学的昏暗中徬徨徘徊。数学和实验科学在我眼前展现了清晰的地平线,但按其方向不可能找到人家;我在思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陷入黑暗便越深,结果我深信,出路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当我醉心于知识的光明面的时候,我知道,我不过是回避问题罢了。不管呈现在我面前的地平线多么有吸引力,多么清晰,不管沉浸在这些高深莫测的知识中是多么诱人,我已经明白,它们,这些知识,越明确对我就越无用,越不能回答问题。
我常对自己说,就算我了解科学顽强地希望了解的一切,但在这条道路上对于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的。我知道,在思辨科学领域内,虽然,或者说正因为知识的目的是直接回答我的问题,除了我给自己提出的答案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即,问:"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答:"毫无意义。"或者,问:"我的生命会有什么结果?"答:"毫无结果。"或者,问:"为什么存在着的一切要存在,我又为什么存在?"答:"就是为了存在。"
求教于人类知识的某一个方面的时候,我获得非我所问的无数准确的答案,如关于星球的化学成分,太阳向武仙星座的运动,物种和人的起源,无限小的原子的形式,无限小的、没有重量的以太粒子的震动;但在这些知识领域中,对于我的问题:"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回答只有一个:"你是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东西,你是许多粒子暂时的、偶然的聚合。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构成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一切。这种聚合延续一段时间,然后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便停止,你称之为生命的东西也就停下来,你的全部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你是偶然塑成的一块东西,它在霉烂。这块东西把霉烂称作它的生命。它粉碎以后,霉烂的过程和一切问题便告结束。"知识明确的一面就是这样回答问题的,只要它严格地遵循自己的原则,它就不可能说出别的答案来。
看来,这样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我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生命的意义,而生命是无限的一颗粒子,不仅不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排除了任何可能的意义。
精确的实验科学中带有抽象议论的那一部分做出了同样含糊不清的结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由于不精确和含糊,这是不能算作回答的。
知识的另一面,思辨方面,当它坚持自己的原则,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的时候,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提出的答案总是千篇一律:世界是一种无限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人的生命是不可知的"一切"的不可知的部分。我重又排除了处于思辨和实验科学之间的、构成所谓法律、政治、历史等半科学的基础的那些结论。在这些科学中,同样不正确地引进了发展、完善的概念,差别在于那里讲的是一切发展,而这里讲的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在无限的发展和完善既无目的,也无方向,而对于我的题什么答案也不能提供。
……
quot;虚空的虚空,"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译注:《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
所罗门,或者写了这些话的人,是这样说的。
印度的哲理讲出了如下的一番道理:
释迦牟尼是一位年轻、幸福的王子,他对病痛、衰老、死亡一无所知。有一次他乘车出游,看到一个可怕的老人,牙齿全部脱落,流着口涎。在此之前对衰老一无所知的王子感到惊讶,问车夫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个人落到如此可怜、讨厌和不成体统的地步?当他了解到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他,年轻的王子,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他便无心乘车漫游了,命令转回去,要好好思索这个问题。他一个人闭门思索。后来大概找到了某种慰藉,因为他又兴高采烈和幸福地乘车出游了。这一次他碰到一个病人。他看到一个四肢无力、脸色发青、全身颤抖眼光浑浊的人。对疾病一无所知的王子停下来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当他了解到这是疾病,所有的人都会得病,他自己,一个健康的和幸福的王子,明天也能病成那样,他又无心玩乐了,命令转回去,重新寻求安慰,后来大概找到了,因为他第三次出去游乐。第三次,他又看到了新的景象。他看到人们抬着一件东西。"这是什么?"——"一个死人。"——"什么叫死人呢?"王子问。人家对他说,所谓死人,就是象那个人一样。王子走到死人跟前,打开来端详。"那么他以后会怎样呢?"——王子问。人们对他说,以后就把他埋进土里。"为什么呢?"——"因为他大概永远也不会再活过来了,从他身上只会生出恶臭和蛆虫。"——"这是一切人的命运吗?我也会这样?被埋在地下,发出恶臭,被蛆虫吞噬?"——"是的。"——"回去!我不游玩了,永远不再出游。"
释迦牟尼在生活中找不到安慰,他认定生命是最大的恶,把全部精神用来超脱尘世和普度众生,而且要达到这样的境地,使生命在人死后也不能复苏,从根本上彻底地消灭生命。这便是整个印度哲理的观点。
人类智慧在解决生命问题的时候所给的直接答案便是这样。 ——摘自《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