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在我们心中读后感锦集
《西班牙在我们心中》是一本由[美]亚当·霍赫希尔德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页数:5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班牙在我们心中》读后感(一):无关国籍 为信仰而战
在这之前,西班牙内战在我脑海里是一些模模糊糊的标签,比如格尔尼卡、国际纵队、佛朗哥,又比如卡帕、奥威尔、海明威等等。 本书作者以西班牙内战中的美国人(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志愿者)为主轴,拉出了一副战争的全景图。在理想和信念的驱动下,梅里曼、费舍尔、格尼、奥威尔等众多他国之人,甚至违背母国、家人的阻挠下,自发赶赴西班牙战场。 但理想终究要照进现实。 共和军一方的国际支持是“为了一劳永逸地将我国武器库中那些外国装备——英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处理干净”的苏联。 国民军一方的国际支持是不遗余力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还有石油公司德士古。 硬件上的实力悬殊最终也决定了战争的胜败,正如加缪所写的“将西班牙铭记于心......他们在那里明白了...一个人可以是正义的,但他还是会被击败,武力能征服人的精神,很多时候,勇气不会得到褒奖。” (当然,作者对这句话的引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作者的立场和本书的倾向性。)
本书我的的泪点留给了为信仰战斗到底的梅里曼,他赢得的尊重和敬意业已超越了意识形态,更多是其人格魅力。 扯句题外话,《西班牙内战:真相、疯狂与死亡》一书的作者也和本书作者一样,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海明威的负面评价。
《西班牙在我们心中》读后感(二):理想主义者的许应之地
如书中所说的,本书的内容并不是对这场战争的完整记录,甚至都算不上美国人参战情况的完整记录,而只是十多位远离故土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的集合。本书并没全景式的为我们介绍这场内战的来龙去脉,而是把笔墨都集中在主角们身上,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精彩而又值得深思的群像剧。作者的写作水平值得赞赏,十多位主要角色,人物切换如丝滑般柔顺,并没有同类作品人物切换时的顿挫感。人物刻画到位,到故事的最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故事之外的一些东西——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海明威和奥威尔,他们为各自的著作《丧钟为谁而鸣》和《向加泰罗尼亚致敬》,面对自我审查时做出的不同抉择,二人会同对方说些什么呢?偏向主旋律的《丧钟为谁而鸣》,相对更全面记录事实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在革命的环境下,究竟哪一种更值得称道?联系到今天的现实,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再一次思考。
《西班牙在我们心中》读后感(三):理想主义的英雄史诗
提到西班牙内战,可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海明威,乔治奥威尔甚至弗朗哥。预料之中的是,这些“大人物”都会在本书中如约而至。 但是,《西班牙在我们心中》绝不是一部属于“大人物”的英雄史诗。相反,正如本书的主角鲍勃梅里曼少校所代表的,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甚至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根本不会听说过的“小人物”,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远渡重洋,并肩奋战,共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壮丽史歌。 本书以梅里曼少校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如果说以梅里曼少校为代表的“国际纵队”成员每个人的经历就像一块块形态各异的马赛克,那么本书作者恰好就将这一块块马赛克拼接成了一幅描绘西班牙内战的炫丽画作。通过描述他们在战争期间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反衬出了西班牙内战的坎坎坷坷。
我们常说,理想总是要有的,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80多年后的我们,远离战争的硝烟已经很久了,或许很难理解当年投笔从戎,远渡重洋,怀着一腔热血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国际纵队”成员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呀,很多时候一句“关我啥事?”似乎足以让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远离尘世的喧嚣而逍遥自得。但正如书中提到的,“今天是西班牙,明天就是你们了!”这句话推而广之,如果大家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迟早一天灾难还是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比如法国,比如英国。
虽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用书中的话来说,“西班牙内战的结局取决于巴黎,伦敦甚至华盛顿。”但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绝不能沦为谈判桌上的游戏。将战争的成败依赖于政治博弈并不可取,就像国际纵队成员们所彰显的,纵然身处逆境,只要是为理想而战,为自由而战,即使坦然接受失败又何妨?毕竟,他们为了理想与自由战斗过。 理想万岁,自由万岁。
《西班牙在我们心中》读后感(四):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80年前的1936年,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西班牙内战打响。世界各国对这场战争的反应是空前未有的强烈,谁代表正义?谁代表邪恶? 一时间,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势 力在此较量,来自全世界的热血青年,满怀理想主义的激情纷纷奔赴西班牙援助参战。这其中不仅有人们熟悉的海明威,奥威尔等人,还有2800多名美国志愿军参战,其中700多人牺牲在异国他乡。 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千里迢迢、不惜付出生命而投入这场战争?
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 牙如同一个精神分裂的人, 政坛呈两极对立的局面,左翼与右翼针锋相对。左翼 偏向公有制,右翼偏向私有制;左翼较能容忍地区自治, 右翼要求“统一西班牙”; 天主教是左翼摒弃的对象, 却是右翼生命的一部分。这个现状亦分裂了民众,社会各阶层矛盾尖锐。内战一开始,马德里政 府立刻向苏联和第三国际要求支援,尽管国家间的支持主要通过武器贸易,但一大批左翼志愿军蜂拥而至,而右翼得到了德意等国的支持,西班牙突然就成了一个国际战场,各方势力均涉及其中,上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 斯大林领导 的苏联政府坚定地站在左派共和派的一边;英国和法国则担心会再次引起世界大战,实行“不干涉”政策;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内天主教压力下,对西班牙内战亦采取“中立”。“不干涉”和“中立”政策,表面上是“不援助内战中的任何一方”,但是从西班牙内战爆发的那一刻起,这些国家就未停止过对佛朗哥的支援。英国准许佛朗哥军队使用直布罗陀的电话线,和德、意、葡联络;葡萄牙则提供 港口、电话及铁路给叛军;美国在1937年就 有将近2亿美元的武器和物资通过德意卖到佛 朗哥军队手中;德国成立了 “时’特别司令部, 专门向佛朗哥输送武器和专家,在战争开始的头两年,就提供了 650架飞机、200多辆坦克、 700门火炮和5万多德军;意大利手笔更大, 不仅给佛朗哥贡献了巨量的武器,更是派出了15万意军。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之所以热心支援佛朗哥的叛军,一方面缘于二人极端仇视左翼政权, 另一方面则想为不久后发动世界大战实验新式 武器。最新式的飞机、高射炮、坦克和反坦克 炮等武器,都一一在西班牙战场上亮相,而且 首次使用了飞机轰炸坦克的战术,发明了对不 设防城市的反人道的大规模轰炸——这种地毯 式的摧毁性空袭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以 至于德国将军莱希劳无耻地说:“德国把西班 牙当成了自己的练兵场和最高等的军事学校。”此时,这些西方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 和各自的盘算,又慑于德意的武力,均以“不干涉”为由,断绝了西班牙人民购买军火自卫求生的权利,任凭德意法西斯将西班牙当作新式武器的试验场。
这巨大的不义,触动了全世界知识分子的良心。人们开始对法西斯不断对外扩张感到焦虑,许多人预感世界大战风暴即将来临。法国 作家马尔罗立刻募款组织了一个飞行队伍,亲自到马德里参战;英国作家奥威尔投笔从戎, 纵身于西班牙战壕;智利诗人聂鲁达那时正在 智利驻西班牙大使馆当参赞,他说:“我要使自己谦卑的诗,成为他们的剑和手帕,来抹去 他们悲痛的汗水。”美国记者拉德纳到西班牙 拜访海明威等作家后,决定自己报名参战,他 的理由很简单:“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全世 界的年轻人都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理由置身不顾? ” 此时,马德里没有像样的军队,民众却热 情高涨。这时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整合,需要一 个除了打垮佛朗哥而没有其他利害心思的力量。这个力量终于出现,那就是“国际纵队”。一场内战,一夜之间突然转化为法西斯与 反法西斯的国际战争。 1936年11月8日马德里街头响起了用法语、英语、德语等唱起的《国际歌》,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支国际纵队来到马德里。在保卫新生的共和国、保卫西班牙的独立与自由的战斗中,国际纵队立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国际主义之歌。1938年10月,根据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决定,国际纵队开始陆续撤出西班牙。
就在国际纵队离开后 的第二年,西班牙便沦陷了。半年后,国际纵 队的预言终于应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6年,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人间变成火炼的地狱,5000万生命断送在法西斯的手里。 德、意两国正是借西班牙内战检验了自己的综合国力,使其野心膨胀,给法西斯主义对外蔓延和扩张提供了一个恶的开端。历史中,总有一些人的故事会戛然而止, 或被淡忘或被湮没一一这是一群被遗忘的人们,他们为抵抗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守卫劳 动者的自由与权力而英勇出战,展现了一个有信仰的群体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荣光。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不仅在思想上是,在行动上也是, 这就是他们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真正原因。
难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为了一个陌生国度人民的苦难,为了理想中的信念,会有这么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前往相助,带着青春和热血凛然地走进死亡的阴影中。为祭悼这些阵亡的国际志愿军,作家海明威曾写下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这些光荣入土的人士,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不朽。”
《西班牙在我们心中》读后感(五):阅读札记:海明威与西班牙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