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结构到解构(上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读后感摘抄

2021-01-25 02:09: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读后感摘抄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多斯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516;6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精选点评:

  ●下册没读完。

  ●用了整整10天读完了这套书架上放了整整10年的结构主义史。

  ●一年了。。。终于看完了。。

  ●没读完……虽然是图书馆的书

  ●3星半。其他都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年鉴学派的人物的翻译名全部与现行的译名不同,而且没有法文原文,如果不是熟悉的人,都快认不出来了。比如乔治·杜比叫迪比,布罗代尔叫布劳代尔。

  ●几个月前剩了个尾巴,想起来给看完了。时间人物派系发展都又捋顺了不少。

  ●把第一篇和有关福柯的部分看了一遍,别的不是很感兴趣,就忽略了。

  ●部分

  ●工具书+门径书。囫囵吞枣地捡了感兴趣的翻了一遍,还需再读。

  ●只看过上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读后感(一):季广茂的翻译很有点意思

  这本书的风格与他译的另一本书《实在界的面庞》(齐泽克)很相似。初看下去有点乱,甚至不知所云,但是在绕里绕外幡然悔悟的时候却有种说不出的味道。不知道他的这种风格是从哪里来的。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读后感(二):“他的课程熠熠生辉”

  标题台词为萨特(迎面萨特象巨猥琐)歇逼后登场英雄列维-施特劳斯讲狼狈流亡者雅各布森,出自《远在天边与近在眼前》,是法国结构主义对布拉格、俄国的前辈所说,我原不怀好意指望这本书对他们只字未提。

  序中人名挂三页,已经说明作者为之感到骄傲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读后感(三):“道成了肉身”:《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印象

  认认真真作学术史是件吃力不讨好的活计。但依招葫芦画瓢却不太难。往往是学人百无一用之后的最后出路。坊间林林总总的大部头就是明证。在一个没有哲学家、思想家的时代里,哲学史、思想史倒是出奇的泛滥。法国人弗朗索瓦·多斯的这本《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算是近来此类中的异数。

  说是“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其实其叙述线索实围绕“结构主义”运动之“成住久灭”。书中之主人公自然也不拘于法兰西,德·索绪尔、雅各布森、叶尔姆斯列夫、胡塞尔等列国豪杰济济一堂,瑞、俄、丹、德,蔚为大观。思想超越国界,不分民族。记录的是法兰西舞台上演出的结构主义思想传奇。

  著者是位颇受年鉴派影响的历史学者,将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的法国思想界描述的活灵活现。这是那些以观念分析见长的著作所不及的。如果说在皮亚杰的小书里我们看到的是结构主义之道,在这本书《从结构到解构》里,我们看到“道成了肉身”……

  从巴黎高师到法兰西科学院,思想的战场也是学人个人的名利场。索尔邦(巴黎大学)的讲坛就是这个思想运动的战场和目标。每一本著作,都掩饰不住其强烈的功利目的,当然,德·索绪尔例外。可能这就是思想的真实发生方式。所谓思想“运动”,绝非书斋中的拍脑袋。其活泼泼,不亚于体育赛事。

  结构主义本是吾家之事。自束发向学,耳提面授。虽不能往心向往之。读书不多,却时时记挂。国内结构主义研究多局限在语言学内,论哲学者如李幼蒸者可谓稀罕。此学乃二十世纪之思想之重镇,与分析哲学、现象学等思想运动相融并生。可怪国人向来不重。只作为文艺理论之余脉,令人不解。

  举例说来,“语言学转向”是现代哲学一大公案。结构主义与此最为敏锐。再则,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关系也是一大课题。数年前,曾就此问题求教倪梁康先生,可惜语焉不详。难得在此书中皆有详论。

  曾几何时,学术译著之阅读,几同“受罪”。该书涉及面广大,学说众多,典故繁多。译者季广茂自道粗通其道,赶工之作,无暇琢磨。可怪其文倒也流畅可读,饶有趣味。奇矣。

  http://blog.donews.com/klaas/archive/2006/05/09/861861.aspx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读后感(四):找错式翻译批评又来了

  那些以许某人为代表的高大上的后现代翻译理论家们,经常说找错式翻译批评是外行,其实不过是在为他们不达标的外语水平找掩护罢了。一个拗口的译本,读者可能会有意识地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相反,一个中文行云流水的译本,更容易让读者放下警惕。当一个译本的错误实在太多,而译者的中文功底又极好时,只有通过找错,才能警醒读者,小心,你读到的东西很美,但未必是作者的意思。

  Dosse的原著可以给五颗星。

  一、对长句的处理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还是那句老话:谁是谁的主语、谁是谁的宾语、谁是谁的同位语、谁是谁的从句。这是这个译本最严重的问题。

  例1:第十八章第三段

  诺拉立即给福柯写信,表达自己的满腔热情,后来还在伽里玛出版社出版了这封信。 Il écrit immédiatement son enthousiasme à Michel Foucault dont il deviendra l'éditeur, chez Gallimard. dont引出的是Foucault的从句,而不是信的从句,此处应为: 诺拉立即给福柯写信,表达自己的满腔热情,他后来成为了福柯的著作在伽里玛出版社的编辑。

  例2:第十八,章寻找心灵的边界,第二段

  他选择的口试题目异乎寻常,是有关性的。而让 伊波利特(委员会的成员)不得不经过一番血战,才让他顺利过关。 Il tire à l'oral du concours un sujet peu banal et que Jean Hyppolite, membre du jury, a dû imposer en bataillant: la sexualité ! 这里的que是sujet(题目)的从句,而不是他(福柯)的从句。正确的翻译应为: 他口试时抽到的一个不同寻常的题目:性。委员会成员让 伊波利特好不容易才加入了这个考题。

  类似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基本只要是长句子,就有很大的几率搞错主句和从句之间的语法关系。

  二、漏译

  当原文比较难处理的时候,译者往往宁可不译。

  例1:第十八章第一段最后一句

  (在承认理性大获全胜的前提下,)米歇尔 福柯搜寻着被压抑者,他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置于西方思想及其历史的边缘地带。 Maniant le scalpel paternel sur le plan des idées, le philosophe se situe d'emblée aux limites de ... 译者只译了后半句,前半句Maniant le scalpel paternel sur le plan des idées的确比较难处理(“在思想的手术台上操着父系的手术刀”),于是译者让它消失不见了。

  例二:第十八章第二段

  尽管如此,《疯癫史》很快就成了与某种西方主体史决裂的表征。福柯展示了一幅疯癫图,它一直为理性所遗忘和所压抑,是他把疯癫从禁地中解救了出来。 Et pourtant, l'histoire de la folie va devenir tout de suite le symptôme d'une rupture avec l'histoire du sujet occidental à laquelle l'auteur oppose l'image de son double, oublié et refoulé, sorti de l'exclusion : la folie. 这里其实也可以归入上一类错误,à laquelle l'auteur oppose l'image de son double中除了image一词,别的全都没有翻译。à laquelle引出的是l'histoire du sujet occidental 的从句,double可以指对称的东西,疯癫和理性互为镜像,可以处理成“作者把西方主体史和它的镜像:疯癫对立起来,后者一直被遗忘、被压抑……”另外原文也没有特别提到是福柯把疯癫解救出来。

  三、词语错译

  译者经常看错生词,把messe看成masse,把idiographie看成ideographie。试看:

  例1:第十八章,寻找心灵的边界,第一段

  走向派(走向大众) Celui des "talas" (celui qui vont-t-à la messe) messe是弥撒,masse是大众,这里说的是高师里的天主教势力。

  例2:第二十五章,列维-斯特劳斯/萨特

  历史不过叙事而已,属于象形文字的范畴。 L'histoire n'est pas autre chose qu'un récit, condamné à l'idiographie. idéographie是象形文字,idiographie指对单独事件的描绘。idio-这个词根是单独、特殊的意思,可以在idiosyncrasie里找到。

  四、术语准确性差

  ymptôme症状译成表征représentation inclassable中classe分类译成范畴catégorie phonologie音系学译成语音学phonétique

  等等,太多了。

  五、专有名词

  icard被译成皮沙尔,c不读ch好吗。 Canguilhem被译成康吉扬,这是个弗拉芒姓氏,不按法语发音规则好吗。对比日语音译 カンギレム,kangiremu,康吉莱姆,说明日本人是做了功课的。

  以上是在我核对的仅有的几页中,找出的错误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现阶段的汉译质量普遍有问题,如果我们不挑错,译者就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最后还是得感叹一下,这位译者貌似是中文系的,中文功底真的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