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古代随笔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日本古代随笔选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7 02:1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古代随笔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本古代随笔选》是一本由[日] 清少纳言 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5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古代随笔选》精选点评:

  ●上大学时候淘到的新华书店库存。清少纳言的文风与“清”字十分相和,思维跟印象中的古人不一样,清新坦率,嘲讽起人来也是萌萌哒。

  ●喜欢的她。

  ●《徒然草》:若无常野露水不消,鸟部山云烟常住,而人生于世亦得不老不死,则万物之情趣安在?世间万物无常,唯此方为妙事耳!

  ●一版二印本

  ●王译过于穿凿,不过依然成了经典。

  ●湖北大学的图书馆真好!

  ●最喜欢的书之一

  ●不是很好的译呐——选读。

  ●包括<枕草子><徒然草>两篇杂笔集

  ●图书馆。实话讲没读完。

  《日本古代随笔选》读后感(一):很好,就是年代久远了些

  几年前因找《枕草子》在当当网上搜到了这本,很好很强大,前半部是《枕草子》,后半部是《徒然草》,注释非常详尽,唯一的缺憾是,纸张差,加之年代久远,始终有股晦涩的味道挥之不去……读起来很不爽

  《日本古代随笔选》读后感(二):王以铸译笔甚佳,无奈吉田兼好言语罗嗦、无趣之处极多。

  整体而言,《枕草子》多为人生雅趣,少议论;《徒然草》多记处世之道,常有强以为趣的闪现,类似国内历代迭出的庸常笔记。两书相较,品质自现。

  两书的译者小注也颇有趣。周氏静而寡言,王氏事无巨细。前者是修为,后者乃学养。

  《日本古代随笔选》读后感(三):稀见而惊愚者,宁不储为妙

  徒然草,对砚枯坐,岁月经行,又感时伤世,唯不过哀。

  第四段、第五段美甚,均兼好法师自记,从未想过流传后世,也成了志向的自然流露:

  心中不忘来世,平居不远佛道,此实深获我心。

  5紧闭双扉,若存若亡,于一无所待之中静度流光,此则余之所望也。

  7以舒缓之心度日,一年亦觉悠悠无尽;以贪著之心度日,纵千年何异梦柯?

  此次翻此书,为寻立花故实,于第一139段:家中可植之树有松、樱。梅尚白、淡红者。桔、桂皆历年而成者。草以山吹(黄色的棣棠花)、藤、杜若、抚子、瞿麦为佳。池中之物唯莲。秋草则荻、薄(禾芒)、桔梗、胡枝子(秋七草之首)、女郎花(败酱)、藤绔(泽兰)、紫苑、地榆、龙胆、菊、黄菊亦可。茑、葛、牵牛等俱不高,于小垣下稀疏种植之为佳。稀见而惊愚者,宁不储为妙。

  观第二段,说人若木屑,忽悟俭以养德之理。俭而至忌多语、多事,砚边多笔,佛堂多佛像。而好观尘冢之多、文车书多,亦一奇也。

  第117段良友有三:赠物之友、医师、慧人。

  第137对雨恋月,亦一雅事。上士能淡泊处之。

  有学生问我,此等日人随笔,怎可比《小窗幽记》之万一?答云:正以其淡而有味,可当清酒饮之。秋月、微雨,读之一快。

  《日本古代随笔选》读后感(四):《徒然草》,一个拙劣的译本

  《日本古代随笔选》里收录了两部书,一部是周作人翻译的枕草子,另一部是王以铸翻译的徒然草。前者看过三个译本,按照优劣排序,是周作人、林文月、叶渭渠。至于后者,只看过这一种,却几乎让我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这真是一个拙劣的译本。简单来说,近于文言文,然而是“恶劣的”文言,有些甚至做不到起码的通顺。古文应当更为雅致练达,但王译虚词过多,又仿佛将它们当成胡椒面儿,不必要之处乱洒一通,反觉拖沓罗嗦。

  这么说,似乎对不起王老先生。不过手边正好有,随手翻去,例证俯拾皆是。第五十段首句,“应长之际,闻有伊势之国携化鬼之女上京者”。一句话用了三个“之”字,且都非必要。应长是年号,按照中国习惯译作“应长中”或“应长间”,均无不可。而“伊势之国”“化鬼之女”,又加上“闻有”这样累赘的发端词,读起来实在别扭得很。

  除此之外,也有些生造的词语。比如第二零六段,“因此不意之事而取贱吏之微牛,无是理也”。初读简直摸不着头脑。何谓“微牛”?查古来文章,没有这种说法典故。再看注释,原来是译者生造的词汇,并非说这牛体型迷你,而是与“贱吏”对称,人贱则物微。这种“微牛”式语法真真令人哭笑不得,与“哥罐闻焉嫂棒伤”如出一辙,的确“无是理也”。至于先前所举第二十段,“万事无不因赏月而更能增其感兴”,——则不但罗嗦,连意思都表达不清了。

  还记得某年高考,出了一个用文言文写就的满分作文,引得后来者纷纷效仿。然而就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师自身的古文鉴赏能力与运用能力也成问题,遑论学生。看过一些今人写的古文,文法错误之外,多虚词,多无病呻吟,似乎连缀几个之乎者也,便郁郁乎文哉了。将文言变成炫技,是哗众取宠的手段,却不是认真做学问的态度。

  事实上文言并非不可用,好的文言文,精炼、含蓄、雅致,意在言外,余韵悠长。以徒然草的体例,译成雅驯的古文当有可观。不过,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至少要先写顺了。王老先生翻译的罗马史没有看过,口碑似乎不错。但这个文言版本的徒然草却的确是败笔,诘屈聱牙,只见其短,不见其长。令人读之悻悻,恨不得伸进一只手去,将译者书袋打翻,陈醋泼去,让他莫要再之乎者也了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