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读后感摘抄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是一本由[法]马塞尔·贝纳布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读后感(一):为写作奋斗到底
为写作奋斗到底 不懂得黑色幽默是什么,这个名词都很少听到或看到。一般理解,幽默总让人为之发笑,引起人的愉快,然后再引起人的一点警觉,有督促、规劝的作用发生。它可能是普通笑话的升级版,但更文雅一些,更婉转一些。至于黑色,显然那是相反的。它的色彩提示意味着内容可能比较沉重,或者令人感到悲哀,再或者有着巨大的讽刺。这些,都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我对黑色幽默的理解是在翻完了这本《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以后,有些糊涂,有些懵懂,然后去扉页勒口看作者简介以后,才有些明白过来的。我知道这个法国作家马塞尔 •贝纳布是个正经的文学教授,然后他参加了某个特殊的文学团体,担任一定职务。这可以证明,他是个正经人,因为一点也不离经叛道,完全都是在正确的轨道上。唯一的怀疑是,他所在的团体秉持的宗旨,可能有些个别,它迥异于一般的文学社团,更提倡黑色幽默,或者说欢快的写作主义。 我完全赞同写作是一件欢快的事。难道不是吗?写作令人感到悲哀,这让人难过,不是正能量,也与事实不符。所有写作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达到与否不可猜测,可是想法的初衷大致是不差的。你看,写作令人抒发情感,宣泄情绪,然后得到知音,得到荣誉,得到利益,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如果写得好,真是名利双收,即使写的不好,你自己也在写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增长了知识。这是事实,不可否认。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下的成功,都没有容易的。容易的成功也没什么意思,不值得被称道。好像困难与成功的达成有某种比例问题,越是困难的成功,其价值也越大。这就像是本书的作者所阐述的事实,为什么不为自己写一本书?因为,写作是困难的,写好是越发困难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写作?在做写作的梦?在做着名利双收的梦?不能否定这些合理要求,但是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审视自我的理性。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作为研究写作、不断写作的专业人士要写这样一本书,不从正面的意义阐述,而是以幽默的形式表达的原因。人都有一种自尊心,有好奇心,有倔强的心理,如果你说某个人不行,以一种标准衡量,那可能很多人不会同意。但是你从反面说,你达到成功的更好方式,就容易为人接受。人们会回应你的幽默,并且也以幽默的频率。人们心中都有幽默的种子,只是有时候生活太沉重,似乎压迫了它们的萌发。 写作成功学不容易普及,因为标准很难制定。何况,有一种说法,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一种标准不能适应所有问题。应该还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白猫黑猫抓住耗子,才能授予荣誉称号。写作有一种吸引力,让人不能自拔,让人为之疯狂,为之努力不懈,为之奋斗终身。如果,你认为这值得,就去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好。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读后感(二):写书不易,所以我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我之所以从没写过一本自己的书,决不是意图和文学一刀两断;我从未把颗粒不收当作实现目标,或把生产乏力当作生产模式。我无意破坏,恰恰相反,我打定主意要遵守图书界的规则。”
这本自称不是书的书以自嘲的笔法,或明或隐地引用、摹仿了近两百位哲人、文豪,在脱口秀般的节奏中设下一个个脑力挑战,抽丝剥茧地解剖写作欲望,令人思考写作与文学的真谛究竟为何,曾荣获法国第三十三届黑色幽默文学大奖。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心里有点小失望,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才60000字,书名倒是很大气,让人充满了期待。《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这个书名看起来是个挑衅:感觉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多年以前,作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写一本书太不容易。而到了现在自媒体时代,很多读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网文,出书不再是难事,不过良莠并存,自己判断。
作者强调,这本书的书名并没有看似的那样悖论。当作者声明他没写过一本自己的书,他或许另有他意,这取决于重音落在哪个字眼上:可能他让别人代笔写了书,此类操作并不鲜见,而且现在已不像过去那样丢脸了;可能他替别人写了书,此类操作至少和前述操作一样普遍,尽管体面程度大大不及;可能他喜欢在脑海中构思着作但从未诉诸笔端;以及,可能他曾写过一些通常不能称为书的东西。
有很长一段时间,作者以为作家是天生的,只要听任那乘珍贵的种子在心中成熟,经历适当的年岁,有一天处女作就会冒出来,一如之前,第一颗牙齿在既定时间出现。所有一切都会自发组织,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就像在某些梦幻时刻发生的那样,想法和猎辞突然之间蓬勃而生,一贺页文字似乎自己就写了出来,单词呼朋唤友,动词摩肩接踵,形容词层层叠叠,而我们则成了被这场由他人准备的盛会惊艳的观众。
这出写作的盛会,看起来会随时随刻上演,只需一个不起眼的信号就能唤醒启动机制。因此,作者不会拿出稚嫩生涩的少年之作,他希望出版类似全集的东西,一整套严密的作品。他希望塑造出一类全新的主人公,树立全新的文学类型,全新的艺术形式,革命性地集一切之大成。
作者把创作处女作的焦虑以及略显粗糙的快乐留给他人,自己则看着他们忙碌。他宁愿等待,一直缩在后面,谦虚得怀疑自己的才华,不去迫切证明自己。这样一来,失去了无数的机会。
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著述颇丰的作者,他却反感,把一本书拉长拆分成多本书等同于欺诈。这份执念一直纠缠至今,任何实际行动看起来都是操之过急。自己还有更好的事情可做。必须好好生活。绽放自我。欣喜若狂,心花怒放。积攒乐趣。变着法儿地享乐和快活,收集欢乐、愉快、喜悦、迷醉的时光。总而言之,所有的乐事都要走一遭。
诚然,一直以来,写作不只是一一种欲望, 一个计划,一种乐趣,而是一个真正的执念。有时候,作者把写作看成一门严肃的精密科学,学习写作必须不疾不徐,详尽细致,按部就班,而且还需长期的理论研究然后才有资格动笔。
但在其他时候,又明显感到,写作只是一种业余爱好或者游手好闲之举,和现实完全脱离,既没用处又没将来,注定很快终结在恶性增生的重荷之下。某些晚上胡思乱想,追寻不可捉摸的文学概念,陷入不确定(甚至恍惚)之中。。。。。。
确实,写一本书实在是太难。
美国《时代周刊•文学副刊》这样评价:包裹在令人捧腹的自嘲之下,是对写书之难的严肃思考。
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需要多看几遍才能领会其中的精华,祝你早日写出一本自己的书!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读后感(三):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因为除了工作,我没有生活
最近奇葩说上脑,拿到《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我又想开脑洞了。明明写书了,还拿《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这个做书名,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是我瞎还是你瞎啊!什么叫“写自己的书”啊,不够格当然不能有“写自己的书”了。还是说“自己写的书”呢?自己想写书为什么不写呢?是要我们跟你一起望梅止渴吗?还是你要拿这个书名来激励我们呢?道理我们都懂啊,不是谁都能写书的,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作家的,那么这个书名的意义,就纯粹是“标题党”了么?现在真时毛啊,标题党从网络侵略到纸媒了。那最后的灵魂发问:为什么呢?有答案吗?好像答案就是,这是一本黑色幽默的文学大奖获奖作品而已。哇,我发现“而已”用在这个词尾,简直是有史以来最高级了,高级得不得了,是这个词获奖了,最高荣誉奖。“而已”这个词何得何能,能爬到大奖后面。
一本挑战悖论的不可能之书。乌力波文学经典。幽默解剖写作欲、探究写作之难。我好喜欢猫三立总结的一句话:论怎么把写不出书写成一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是要着力解读这样一些难题:充满写作欲望,却又难以成篇。是什么阻碍了他的写作?与文字的关系?与语言的关系?与自身经历的关系?与自我理想的关系?
作者一定不熟悉网络世界。在今天,什么人都能写书的,当然不是出版的纸质书,而是“网文”。如果“网文”也能叫作书的话,本人不才,就写过三本,都在20万字左右的。现在的流行,提畅任何人都可以写起来,也应该写起来,每天坚持写二千字,并不难。可以记录自己所思所想,记录生活感悟,也能锻炼写作能力。我是这个好建议的福利获得者,所以我也建议大家都动起笔来,多写写。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它也会逼你去多读书。当思考和素材匮乏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去外界寻找,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在网络时代,写作早不是什么梦想了。也根本不用纠结自己写得够不够好,只要写,坚持写,就是胜利,就是成就,你又不是个作家,你又不是码字为生的人,所以“我想写,我就写;我喜欢,我就写;有网络,我就写……”各种写起来的理由非常充分,完全不必介怀外界的看法,也完全不在意有没有读者。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已经很难有人“难以成篇”了。我们都很轻松的在自媒体上晒各种文体了。
但是写作谋篇、谋局还是相当难的。写作技巧,写作书这几年也特别盛行,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大伽们开的写作课、爆文课都大卖着,受众非常多,追随者乌泱泱的。
短小精悍,博学幽默,这本自称不是书的书以自嘲的笔法,或明或隐地引用、摹仿了近两百位哲人、文豪,在脱口秀般的节奏中设下一个个脑力挑战,抽丝剥茧地解剖写作欲望,令人思考写作与文学的真谛究竟为何。《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是一本很薄很薄的小册子,甚至没有一些毕业论文厚呢。我估计字数超不了10万的。作者的吐槽能力超强,他口中要写而写不出来的书,不知道到底是哪本书,后来出版没有。十五页过去。作者开始描述那本不存在的书和写不出来的原因,不时与读者对话。但是,这种对话到底对于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肯定不仅仅是黑色幽默,我想把它当作一本写作培训书来读,因为我读过不少十万+自媒体爆款作者出版的写作书,发现跳开套路和技巧,都没有《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这本小册子好。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读后感(四):写书很容易:把不写书的理由反省到底,也就成了一本书
爱好文字的人,谁还没有过出书的梦想。可是,万万千千的文学爱好者,出书的人又有几个呢?
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出了书的新晋作者的身后,是数不清的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写成书的爱读书想写书、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写了半天回头看看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的伪作者。这个远超著书人的数量庞大的未著书群体竟然成了被主流媒体集体忽略的主体,成为了大众传媒视角中的弱势群体,着实是一大奇迹。
现在,这个曾经被忽视的、不断在壮大的群体,终于从无人在意的边缘走进了公众视野,法国作家马塞尔·贝纳布以一本《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为作家们背后那庞大的被视为基数的群体代言(法国作家的作品,足见这个基数群体的数量有多么庞大,分布范围有多么的广泛),将大众的所思所想剖开了、揉碎了、摁平了,摊开在每个读者的眼前,让这个群体之外的人获得新知,让群体之内的人心有戚戚焉。
这是一本非常奇怪的书,像书又很难被称为书的书。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所说,书中的主人公就是从头至尾都在反省“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从年轻的岁月到年龄不饶人的时候,几十年的时光为什么就没能将零星的灵感记录延展出一本超越尘俗的未来之书,而任书中的只言片语破碎散落于现世无穷无尽的书籍册页的篇章字句中,这种罪过不亚于神仙眷侣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孩子在出生前就已经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轮回。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顾自己虚度的美好年华,并按照一本书的特征来组织对没能写成书的原因进行反省的逻辑顺序,对自己没能做到的事情熟悉到结构顺手拈来,这样的对比反差就是一种绝妙的黑色幽默。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致辞、书名、开篇到主人公、留白、最后的话,再加上两次暂停时间与读者的交流对话,总共以十三个篇章循序渐进地讲述了自己从开始充满创作激情到最后无所作为的全过程,前面是年轻时候的追求宏大、对现有的一切都看不上眼,总觉得自己是在创作一部鸿篇巨制的传世经典,可是随着时间流转,他却发现自己想写的都已经被人写了出来,自己追求的却总是在雷同的开始之后一次又一次不疾而终,之后在家人态度的转变、友人们的付出得到回报和自己的一事无成中开始为自己寻找托词借口,开始降低了追求标准,期望能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可是依然未果。于是作者的心态得到了彻底的转变,从最开始极度追求传世经典的志得意满滑向了意志消沉——“从此我下定决心不再严肃对待任何事物,除了嘲讽(自己)。”——认为“在写作的个人行为和出书的社会事实之间隔着无限远的距离”,“这些年中,我的主要作为是尽情地利用写作,不是为了生产文学,而是延迟其生产。拐弯抹角,徘徊迁延,不停地拒斥可使人安心的一切。”所以,作者在最终证明自己写作不能的同时,把反省的所思所想,做成了一本探讨虚构之书的真实之书,使自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作家,用辩证法的思路,实现了对自己人生失败的反转。
这份才情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熟谙欧洲哲学家、作家、诗人等代表性人物的作品、格言,在逻辑缜密的自说自话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了数量庞大的名家格言,并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对读者的引导语,牵引着读者一步步深入阅读,从主人公的失败经历中寻找思想上的认同,从细致精巧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的才情,从结局的反转中体会戏谑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