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

2020-08-16 19: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

  《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是一部由李晗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观后感(一):书和美食,是记录每一座城市样子

  完第二季返回来看的第一季。 因为这部纪录片,我开始倾向了解城市,去看到、读到城市更深层次的东西。城市真的不是什么宣传片里的那样宏伟大气灵魂应该是体现大街小巷。 “如果你没有居住过一座城市,那你一定不了解它”所以旅行根本不会太读懂城市。 最后一集台北,里面讲到大陆人去到台湾,吃到家乡的食物时不禁流泪的场景,让我印象颇深。

  我想起我读大学,非常开能够离开这里,然后去到外省以后,每天早晨都想念的便是家乡的一碗米粉

  喜爱一座城市,大概就是喜欢它那里的没事和人气儿吧。

  《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观后感(二):书中的八座城市

  八座城市和“八”本书分别是:北京、巴黎、台北、柏林、香港、上海、杭州和伦敦;《再见,老北京》、《流动盛宴》、《脸之书》、《再见,柏林》、《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繁花》,“杭城一页”和《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本来觉得浙江卫视做出这种水平的纪录片很不容易,但是在杭州这一集搞“特殊化”总归不太好。片子内容还是对得起这个标题的,选取的视角也还是很不错的,除了杭州以外,其余座城市都只选了一本书的视角,虽然切题但是略显单薄介绍杭州时选取了好几本书,对于这个城市的介绍全面了许多却也又失去了重点。 对于每集只有二十来分钟的纪录片而言,虽然片中有许多槽点,但是质量还算是可以接受的。

  《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观后感(三):第一集之地下水道

  第一集罗马永恒之城,在讲述罗马地下的13条水道时说,是因为水代表财富,所以强大的罗马需要修很多通往周边地区的水道,以炫耀自己强盛。这里没看明白,仅仅是炫耀?没有其他功能了吗?

  另外就是这让我想起中国文化里水也代表财富;尤其对一个城的格局长治久安而言,水一样拥有重要地位,只不过不是不是输出和炫耀,而是输入保障:比如八水绕长安之说,譬如环绕北京的护城河。

  第二集伊斯坦布尔记忆中的城市,在提到纯真博物馆时候出现一条裙子,那是创造出来的古董吗?中间的拉链由密密麻麻纽扣来充,有什么特别的指代、蕴意或者象征吗?和土耳其当地的什么群体服饰文化有关联吗?

  另外就是苏菲教里的转圈舞很有意思,和瑜伽里的静坐冥想与佛的打坐本质类似的。但是转圈的动中求静仿佛更难更委婉。再有一点是对呼愁的表现非常单薄,对作家采访时刻的解释也太浅,对金钱vs精神的话题要剖析的话一定要有新意,用创新的方式才有看点,简单提及不做铺开就没意思了。

  第三集布拉格无法抵达的城堡,是前三集里我最喜欢的。前三集中只有它做到了由小见大。本来伊斯坦布尔的气质是最容易做文章的,但是布拉格这集反而比上一集更出彩。用城堡和卡夫卡来诠释本难以表达的冲突和抑郁的内容,一下子就具象化了,一下子就感觉抓住了捷克城市文化最核心的七寸,并链接到了同曲摇滚,布拉格富有的精神就立马立体化了很多。

  《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观后感(四):老北京/2nd

  很久没看纪录片了,最近成天埋头在美妆博主的花言巧语及那些无头无尾的港剧中,只为混得个轻松愉快的心情。

  然而看到B站的首页推荐了有关于书的纪录片,点进去瞄了一下,又胡乱点开每个节目的介绍,发现《一本书一座城》还带有旅游形式,性质大增,忙看了一集,然后就停不下来。

  主持人的声音很好听,正是我喜欢的那种。一点大陆加一点台湾腔,语调不南不北不偏不倚,很适合文艺需娓娓道来的节目,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看了几集,终于看到一个关于中国的城,北京,我印象不大。我也是年青一代,去了北京,打卡似的把旧遗址的景点打卡完毕后,让我更感兴趣的还是三里屯的商业街,晚上北京潮人最去的酒吧或者小众团体很酷的聚会。以前我也觉得生活在北京人的好幸福,每天都能跟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的房子、建筑生活在一起。现在依然羡慕,但我却不渴望,因为我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抹不去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不一定适合我。

  节目最后总结,“北京,从繁华的外表到老旧的背面,从中心繁华的紫禁城,到一圈一圈扩张的环线。这座城市在努力穿越传统的光晕,向着一个更好的自己蜕变。为了前行,它在不断地卸下一些东西又捡起一些东西。作为首都,它肩膀上的人群希望和失望已经太多,它仍然会走下去。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放弃的会是什么,捡起来的又是什么。”

  “无关乎是新、是旧,是修改、是重建。需要保护的不是一些过去的房子,甚至不是某种生活方式,无论这座城市呈现出来的是它丰富驳杂的哪一个面向。可能我们需要的空间是,它既可以储存记忆,也可以晾晒情感。它不会小到让人没有转身的余地,也不会大到超出了身体的感知。再回老北京,无须伤感,离开,它可以意味着再度相会。”

  以前的我,甚是反对中国政府把整个中国改的面目全非,我迷恋古时候的碉楼亭阁,南中国的南洋骑楼,民国时期的宅子阁楼,那些牌坊、城墙、寺院。心痛且不舍。但今日一看,反思生活。城市的主人是人,只要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幸福知足,那城市,就有它的意义。

  《一本书一座城 第一季》观后感(五):身体或心灵,在路上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两种人生选择,这两种选择就像一个标尺的两个端点,人们需要在两端之间找到自己刻度的定位。《一本书 一座城》这部城市文化纪录片,就是帮助人们在阅读与旅行之间找到自己的标度,从读一本书,走一座城开始,它告诉我们怎样用身体去阅读一座城市,也告诉我们怎样在一本书中行走。这部纪录片是一次勇敢且恰当的尝试,也是一例典型而成功的示范,读书与行路并不悖反,而是被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让旅行成为一种文化行为,让阅读变成一次身体实践。

  制作创新的节目形式所要承担的收视风险不言而喻,首先就是对于观众观影知识的挑战,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观影不适,从而导致观众流失。本节目定位为一部“纪录片”,但实际上,它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非常不同,而是吸取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引入一位主持人,让纪录片的“记录者机制”(摄影机、导演、旁等)部分地暴露给观众,一个可见的讲述者的出现,使城市不再是自我叙述和自我展示的,而变成了被观看和游览的对象。从拍摄细节上来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纪录片,这部片子突出了城市的“可接触性”,也突出了讲述者的“人格化”特征,其拍摄角度大部分为水平角度,即普通人的平视角度,而较少使用俯拍、倾斜镜头——非人格化的镜头,这拉进了观众与城市的距离,更为原生态地展现了讲述者在城市中的足迹,突出了“旅行”的实感,这是对城市纪录片形式的一种突破性的尝试。

  本片制作的第二个风险就是节目形式本身的操作难度,这直接影响了节目的呈现方式、质量和收视效果。一座城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小世界,关于一座城市不同面向的书写不计其数,但并不是每一个作品都能够作为城市指南来进行阅读(代表性),也并不是每个作品都能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视觉性)。所以作品的选择几乎就决定了一期节目的制作方式与呈现效果。作品的选择,第一涉及到代表性,第二涉及到视觉性。

  关于代表性,具体举例来说,如《福州》一期,选用严复的《天演论》一书,实际上只是选取了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作为福州人的生活观来结构全片,以书引出严复,继而带出福州城,书的作用仅此而已,并不具有在地性,显得与城市非常割裂。对比来看,上海选择《繁花》,银川选择《灵与肉》,西安选择《老西安》等,作品内容与城市的关联性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城市书写实际是作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抽离城市,就不会产生这部作品,换一个城市,也不会有这个作品,城市与作品的匹配精度是非常高的,这样的关联才是某种血脉相连,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代表性。

  关于视觉性,当看到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时,我对它的结构形式与呈现方式就开始了想象。一期一期看下来,从困惑、批评到后来的惊喜,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在城市不同的地点来介绍一本书的秀场,片中的风物人情也并不仅仅是书本的一个注脚,书本身只是进入城市历史人文、进入市民日常生活的导读,想让纸媒内容变成活生生的视觉内容,又非电视剧一样的改编,难度是很大的,本片的制作手段是,以作品为起点,勾连起作家、作品内容,进而引申到普通的市井生活,以点带面地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作品与受访者之间的逻辑关联的建立就非常重要,从这点上看,国内的城市普遍要比国外城市做得更好,当然,这可能是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的,比如国外采访不可控的因素比较多,偶然性强,但国内的采访对象选择比较多,而且较为容易找到受访者等等。

  讲述城市的历史,自然,不能不涉及到的一个话题就是“怀旧”,尤其对于历史悠久的重要城市来说,盛衰的历史、逝去的民俗、失传的手艺、曾经的生活观念、精神理想都可以作为怀旧的对象,怀旧可以针对任何东西,但唯一不能够针对怀旧本身,为怀旧而怀旧则会流于滥情而疏于真意和反思。本纪录片讲述了几个重要“都城”:北京、西安、罗马、伊斯坦布尔、巴黎、伦敦等等,怀旧的情绪也隐隐弥漫在这几期节目当中,大部分都是非常能够令人产生共情作用的,西安的怀旧与它的“老”相关,与它的物质遗产(文物)以及非物质遗产(秦腔)相关;伦敦的怀旧与它的古典主义、世界主义之梦和绅士的优雅派头相关;伊斯坦布尔的怀旧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土耳其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关切相关……而北京似乎陷入了“怀旧仅仅是怀旧本身”的困局,我们似乎在怀旧一位外国老师在中国教书的那些岁月,又或者在怀旧一个姑娘的童年好时光,却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也许因为逝去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该想念些什么。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具有诚意的城市纪录片,制作者整合跨媒介资源的创新精神、突破视频节目类型界限的勇气以及对于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怀,都令人由衷敬佩,在这样一个综艺节目独霸屏幕、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样的节目的确是一股清流,能够让人有半小时的时间远离喧嚣,走进一本书,阅读一座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