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的读后感大全
《扎根》是一本由韩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扎根》精选点评:
●好看
●拔根状态
●看完了韩东的《扎根》,看完之前认为这部作品只能给四星,但是最后一章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有了最后这一章,它成为了一部五星作品。读韩东的必读之书。
●感觉很长
●三星半。 作者的自传性小说,更像书写童年记忆的长篇散文。我更想将其看做一个人的家庭史,在历史的浪涛中的一粒流沙,翻云覆手后的蚍蜉。作为小说,文字不够洗练,拉拉杂杂,也许作者完全跳脱出来看和写,方能让文字更灵动,有张力。
●恩写得不错到了后来我都被他笼罩了
●居然在图书馆看哭了。结尾很多人都说没有前面叙述得那么从容,大概是作者克制得太久了。而恰恰是最后十几二十页让我情感大爆发…有些场景代入感太强。需要平静一下…继续看《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哎文学批评不知啥时候才能读完
●扎根
●生活
●算是描写特定年代比较好的一部
《扎根》读后感(一):这是他最擅长的语言环境....
就像小说里写的一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扎根,明显是韩东本人生命里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所以显得轻车熟路一般。熟悉的生活,加上基本传统的文字描述,几个点睛之笔,这就是我对本小说的印象!
如果联系最近的《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扎根》朴实不少。前者是浩浩的清明上河图,后者是单幅的画帛。前者是洒洒的追忆似水年华,后者就是传统的《平凡的世界》。 出版商在扉页还特别点出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看还是从《小城好汉》里头找吧!
《扎根》读后感(二):往事历历
几乎是完全真实的生活纪实,年轻人读来可能像是奇幻故事。
云淡风轻、轻松写意的村野生活,背后隐现的是荒唐年月中,被命运捉弄的芸芸众生。平和幽默的文字,背后是作者睿智通透的思想和举重若轻的笔力。
村民的贫穷愚昧,长辈的思想局限,自己的年幼无知,一一客观呈现,不矫情不粉饰,穿插着善意的反讽。但这却是愿意直面历史、反思反省的态度,比起那些回避自身人性弱点,甚至不自觉进行自我美化的作品更显真诚。
如果知道小陶有今天这样的文学成就,老陶该有多高兴啊。
《扎根》读后感(三):最真实的生活
政治什么的在最真实的“生存”的现实下变得都无关紧要。马克思说得对,人得生存,然后才能想到其他。老陶一家只不过想要活着,为了活着,为了生存,放弃之前的生活去扎根。外面世界的风起云涌,面对生存的渴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所有的场景都那么真实,这就是自己喜欢这本书的最大原因。
随处可见的“搞笑”段子表面是幽默的,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心境的表达。为了活下去,或者活得好一点,再残酷的人生也要想方设法去面对。除非像老陶、陶成江那样以自杀来终结一切。
当然,你也不是想死就能死成的。
《扎根》读后感(四):根
在图书馆看到某杂志上介绍了韩东新出版的小说《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挺感兴趣。在检索网页上敲入 韩东 的名字,显示的是《扎根》
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
没有阳光灿烂,没有激情燃烧。没有苦大仇深的血泪控诉,没有血腥残忍的斗争场面。虽然写的是文革时的事,比较出乎我的意料
一切都很平静,没有波澜壮阔的宏伟叙事。但读起来是如此的吸引人。
老陶家人最终没有如当初所规划的那样在三余扎根,即使是死后埋在这片土地的陶文江,也在陶家人返城后把骨灰迁出,只剩空坟一座。但在三余生活的记忆却深深的植入小陶的头脑,伴他一生
《扎根》读后感(五):《扎根》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长篇小说,也收集了很多这部小说的评论。有彻底否定的,有好评满纸的。我觉得有一条大家都没有说到。就是当代小说这种形式,完全是西方舶来品,过去有很多好作家好小说,说名字就有金庸、马原、格非、余华、王小波,莫言……所有的人,甚至是他们所有的好作品,都留下了强烈的西方舶来品的痕迹。但是《扎根》完全消除了这种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部真正的、第一部中国当代汉语小说。不仅如此,韩东的语言修养非常好,文学天赋很高,思想敏锐细致,所以这部书从细节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都透出玉石的润和光。这并没有消减他自身具有的犀利的批判精神。当然在叙事框架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外来影响,《旧约》中,上帝指给犹太人的迦南之地为自己的国度,犹太人历经磨难终于建国于此,期间的叙事方式与故事框架或者对作者构思抑或有所帮助,但也踪迹难寻。这是一本适宜男女老少反复翻阅的趣味横生的书。当然如果你是个爱思考的人,你也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