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锦集

2021-01-30 00:26: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锦集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由[美] 尼尔・波兹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的消逝》精选点评:

  ●将童年消逝归之于电视传媒是老说法,要说不加鉴别的信息,现在则有让电视自愧弗如的东西。不过可备参考。

  ●某种程度上是《娱乐至死》的阐释篇

  ●当一个社会产物行为逐渐消失的时候,也是作为怀旧和研究的对象开始的时候。希腊的所有雕像没有一个是儿童。显然波兹曼的文笔和思维是不错的,是受过学术训练的。北方蛮人入侵导致罗马文化的消失,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西方识字文化间断了一千年。文字世界里不分儿童和成年。中世纪成年人随意玩弄儿童的生殖器。抄写员-----汇编者--------------评论者------作家。一个不懂中国的人写了一句中国人不懂印刷术所以,中国文化弱。阅读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

  ●一个保守又陷在自设的矛盾陷阱中的媒体研究者的杞人忧天,寄希望于原教旨主义和“道德多数组织”来挽回所谓“消逝的童年”。“呵呵”了

  ●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9A 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

  ●翻译得恶心,但内容真好

  ●可以看做是《娱乐至死》的续篇。通过对现代媒体如何使得“成人儿童化”和“儿童成人化”的分析,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和无奈、甚至失落。

  ●亲爱的们,无论我们是否成熟或者苍老,历经万事或者灰心绝望,首先请永葆童心。另外,对儿童的教育,请明确地与成人教育分离开。童年的概念起源也比较晚,童年就是童年,警惕效仿成人世界的规则。

  ●其实书名不完整,应该是说童年和成年的界线怎样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消逝……在这当中,传播媒介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的态度相对比较中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具有倾向性。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微型成人”的孩子们所经历的,也许就是一种童年

  媒介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这需要反思。童年的消逝确是一件让人觉得遗憾的事情,可是如今孩子们的童年只是相对于我们的童年变得不一样了,也许作为“微型成人”存在的孩子们,本就在经历他们童年的本真模样。这,谁能说得清呢。

  不论怎么样,他们还是与成人有着区别,不是么?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二):消逝的是生物学上的童年

  网络的普及,"性"的成人禁忌不复存在了,基于"性"的成人文化,也就没有了童年成人的区别,这意味者动物本能的人类时代已经过去,但精神时代的人类童年将成为未来人们认同的新的"童年".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三):用什么留住我们的童年

  就像《娱乐至死》一样,尼尔 波兹曼的每一本书都让人感慨。

  但是这一本却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留住我们的童年的?或者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童年呢?

  皮亚杰一定不会同意尼尔的说法,但是如果能够把他们对童年的看法综合起来,我倒是觉得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合适的答案。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四):其实与童年无关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对媒体的分析:印刷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对电视的深刻批判,让人印象深刻。

  至于童年的消逝这个论断,不过是为他的媒体批判找来的一个引诱你阅读的幌子,语不惊人死不休,言过其实的成分居多。以至于越往后看越觉得作者应该是个喜欢怀念“good golden time"的保守的共和党人吧。

  不过还是喜欢这种既有耸人观点也有激扬文采的书,准备接下来找他的《技术垄断》来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五):早熟

  在序言里,作者就告诉了我们本书的主题:美国文化敌视童言的概念。还不明白,就看第十八页卢梭的话,“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按我的理解,作者的意思就是现代传媒催熟了儿童,使童年这个概念不复存在。我同意这个观点,强大的媒体确实起到了“催化剂”的作业。现在的儿童在生理跟心理上都比从前更加早熟,这既跟传媒有关,也跟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关……

  8.12.27下写于40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