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精选

2021-01-31 01:0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精选

  《大樟树下烹鲤鱼》是一本由雷默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一):"现实关怀"的书写一一读雷默中短篇小说集《大樟树下烹鲤鱼》(节选)

  雷默的短篇小说《大樟树下烹鲤鱼》在荣获第六届郁达夫小说提名奖后,与之同名的中短篇小说集最近也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中的小说作品,在叙事上风格独特,质朴中见谐趣,古风色调浓郁,读后令人遐想不止;但更可贵的是,在编的九篇小说,除两篇发表于《花城》杂志而外,其余各篇均发表于《人民文学》《收获》等不同名刊,呈现出多副不同的面孔,见证了作者在小说写作上朝着多个方向实践探索的努力。 作家雷默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他期望在对日常点滴生活的体悟中,用自己手中的这支笔,来呈示出现实社会的种种世相与伦理关系。阅读这本小说集,读者均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那时时处处对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关注,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切的“现实关怀”,以足以引起了“疗救的注意”。……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二):雷默的小说里有独特的温暖

  

雷默的小说里有独特温暖,就以“祖先和小丑”为例吧。“祖先与小丑”从死亡开始叙述,本以为阅读将是一次忧伤的旅行。但读着读着,却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明暗交互的线索,浓淡相间的节奏,脉脉温情在叠加,越读越温暖。

生命到了终点,悲伤退到次要的位置,重要是让死亡安详尊严。这是作品温度的触发点。语言的安慰,眼神的交流,把檀木也用上了,堂兄打棺材慢,竭力挽留父亲多活几天。作品的温度上升了,我又感知另一加热器,那是父亲对生的关照。为来年丰富,父亲叫我捋种子,还用眼神和道士的笔,将孙子的生预约。作品暖意浓浓,作者并不满足,还在四周燃起点点的篝火。亲人的离去,活人的心地像拨掉一棵庄稼,需要更加靠近和贴心,需要催生新生命。“祖先与小丑”的温度略带忧伤,像极了硫磺味的温泉,泡通透了心身舒爽。

从题目和意象(梨树)看,作者也许思考的是死生循环的终极命题,温度只是沟通生死关系的副产品。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到了作品的特有温度,并觉在人性日趋冷漠的当下,文学中的温度弥足珍贵。 <�6&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三):读《大樟树下烹鲫鱼》

  

那天跟正在厨房做菜的老婆讲,雷默兄送我了一本他的新出的小说集《大樟树下烹鲤鱼》,她说这名字倒是蛮吸引人的。这其实是这本小说集中的一个短篇,在《收获》里发过,已经有些时日了,不过读起来仍然妙趣横生。首先作者很会反映现实生活,从生活到文字,我们都知道需要经过很大纯度的提炼和加工,也就是日常性与文学性的处理,在雷默笔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都在小说文字中信手拈来,不觉得生分、疏离或者别扭。好像是某天某时你也干过这么一件事,遇到过这么一个人,心里闪过这样的念头,但将它们用故事的手法串联起来,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雷默是以笔为刀,在重新肢解生活的日常,再加以艺术的有机整合,它自有生命体征,有内在韵律和呼吸。其次,作者很重视人性的关怀。其他篇目我还没细读,但就这篇我读了两遍,感觉是有温度的,这是一种余温尚存的自觉,对这个社会发出的无声质辩。这样的典型在身边其实也是会遇到很多例子,但典型性不够,在这个烧鲤鱼的老板身上,无论是对于经营的独特理念,还是存下这么多白眼珠子的怪僻行为,都可以给他内心的“善”念做下很生动的注脚。人性的复杂显然是我们无法穷尽的,但在小说里面,雷默能让其中的一面闪出自己的光芒来,并且照耀到你,这便是很美妙的一件事。我将会继续读雷默,读他写下的那些文字。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四):于平凡处见生活,于生活中见真情

  

宁波是一座书城,既然是书城,就少不了文学。雷默正是在这座书香之城中的读书人、写书人和讲故事的的人。这不,《大樟树下烹鲤鱼》就和读者见面啦。读完书中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盲人图书馆》。

小说的背景故事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宁波人记忆中的包玉刚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就在少儿室边上。由于服务群体特殊,在图书馆行业中馆员确多为女性,盲人阅览室的读者也非常少。基于这样的背景,雷默或许在某一日有所遭遇、有所听闻,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

故事中的盲人其实是千千万万我们城市中的视障人员的缩影。虽然现在城乡的无障碍设施算是比较充足了,但从家中到图书馆的旅程依然是“九九八十一难”。每个到达图书馆的读者也就只有一方小小的空间去读盲人书,就算不扯上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冠冕堂皇的话,在不易的生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也是应当的。在故事中,盲人还要遭受着“图书馆员”的不理解,这恐怕和阮冈纳赞的思想有所违背了。可怕的是,这些仅仅是日常生活中最最平凡的“真实”。

好在还有“我”,“我”的出现,并不因为“我”是男性而特殊,而是因为”我“是初入图书馆行业的图书馆员,在体制之内的”我“仍是不忘工作初衷的,希望日后这个”我“再在雷默笔下出现时,热忱之心不会被磨灭。言归正传,“我”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从而让我们从图书馆的场景迈入了“盲人”的生活,父母离异,生死未卜,日常关怀照顾的奶奶亦没有明确的结局,就连盲人自己都未有一个明白的结局。生活的不幸,但却并没有完全阻隔人心。“我”和“盲人”之间的友谊,“我”对迟迟未来的盲人的忧心,乃至于结尾敲门的冲动,不正是人心与心间的碰撞,一种真情的表现。当然,“图书馆员”扮演了一个漠视者群体的角色,这不是普遍现象,也无需道德审判。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五):一部小说中的人情冷暖与世间百态

  一直比较喜欢看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由于受篇幅限制,语言凝炼,结构紧凑,故事的叙述也非常有技巧,才能使作品在短小的篇幅中就体现出深刻的含义。 最初拿到这本《大樟树下烹鲤鱼》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书面的质感很好,书封也很有感觉,水墨画一样的质感,看起来非常有传统韵味。阅读之后发现,书的内容也很有传统韵味,它所涉及到的正是我们传统情感以及世间百态框架中的礼尚往来、善与生命。 《大樟树下烹鲤鱼》是雷默积淀四年爆发的作品,里面收录了他《祖先与小丑》、《盲人图书馆》、《苍蝇馆子》、《著名病人》、《大樟树下烹鲤鱼》等9篇精选短篇小说。它被誉为是“一部劝人向善的小说”,“一部敬畏生命的小说”以及“一部悟道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小到一口吃食,大到个人生死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感动。 《大樟树下烹鲤鱼》是以生命为核心的,里面许多故事都在阐述生命的真谛。比如《祖先与小丑》《飘雪的冬天》《你好,妈妈》等作品中,在生命流转间发生的起承转合,既有对亲人的怀念、生死的感悟、也有生命背后旁观者的人情冷暖。而《苍蝇馆子》《著名病人》《大樟树下烹鲤鱼》等作品,则是聚焦于食物,从日常司空见惯的食物入手,去探寻隐藏在其背后的寻道向善以及自我追寻。天下之事又过而不及,总要学会适可而止才好。 自从步入中年行列,对于小说的选择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不太能看进去那些过于脱离生活实际的虚构作品,反而更愿意阅读一些生活中细小的琐碎,更愿意从中去发现一些尘世的烟火气。所以从阎连科的《她们》,到冯骥才的《好嘴杨巴》这一类的书越来越在我的书架上占据大量的空间。它们往往更真实,更通透,也更容易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作为一个中年作家,雷默的小说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在他的小说中并没有沉迷于世俗的市侩,为流行而刻意矫揉造作的商业气息,而是非常简单淳朴的人生哲学和生命感悟。从亲情到百态,从童年到死亡,他像是用笔墨在记录着属于他那一代人在这世间生活的印记和对于世界的感知。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中年人对于亲情的羁绊,对于自我的追求以及对于生命的感悟。而这从羁绊到失去,从混沌到醒悟,从冷漠到虔诚正是每个人人生轨迹中的必经之路。 所以《大樟树下烹鲤鱼》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他里面述说的故事与感悟,当我们越是接近于那个人生阶段,就越是会有更深的触动,这种触动,也许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为某种生命的力量,给予我们生活的指引,从而使人生更加通透与从容。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六):大樟树下烹鲤鱼阅读笔记

  

大樟树下烹鲤鱼

用了几个晚上看雷默新出的小说集《大樟树下烹鲤鱼》。我已经好久不看小说了,年轻时打着手电看小说的光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觉得如今的自己还是喜欢阅读散文。

不看小说原因有许多,第一时间也不太允许,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年纪越大心脏越不堪承受悲欢离合。连电视连续剧也不喜看枪战片,谍战片更不喜,一见到有人被敌人严刑逼供好像身入其境,不堪残忍,我有时和朋友开玩笑,如果我是地下党员,被他们这么严刑逼供,我肯定还没上刑就叛变了,然后再选择自杀。总而言之,受不了非人的摧残。

雷默的小说集,我阅读了前三篇后,心情也开始沉重起来,在夜晚阅读每篇主题都是和死亡有关的内容,尤其是冬日的夜晚,不免有些鬼气森然,我想弃置高搁了,但想着连书名小说都还没阅读完毕呢,又接着开始阅读,而这篇的阅读时光,让我忍不住拍案称好。

雷默小说的主题是生老病死苦,异乡人的痛苦,远离家乡,父母亲人都在故乡,对家人朋友的挂念成了一抹抹不掉的乡愁飘荡在字里行间。

他的行文和结构有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我以为是节奏,所谓款款而来,急急地走,这在烹鲤鱼篇尤为明显。最后写厨师在豆腐上烹鲤鱼,那个高潮迭起,恨不得一目十行方才罢休,我想雷默在书写时肯定打字速度跟不上他自己的思想的野马的。读者也是眼力跟不上内心的渴盼。

另外,雷默小说对死亡有种平静的看待,以及死亡仪式也在不停地探秘。也许他内心有个谜面,就是生死之间是如何跨越的?或者说他是否借由这样的题材在缅怀他无法释怀的亡人?他对死亡的风俗习惯也能沉下笔来细细描写,甚至对如何请金刚都有细节描写,不由得想起沈从文的小说。风俗画构成了他小说的一个亮点,这也成了他小说的一个底色——温暖。

而这温暖,他的表达也是非常利索而短暂的,比如陈小秋,比如南华送弟弟到车站时那句有点生硬的戒烟说,以及萍儿对丈夫失去父亲时貌似寻常的话,都是如此真实而又充满人间温情。

最后要说的是封面。马叙插画,一般人肯定会画一棵大樟树和鲤鱼,而他用了月亮背景下的鲤鱼,让我特别佩服。大樟树是一种隐喻,隐喻传统,隐喻家乡,隐约不可逆转的时光,而这一切,用月亮替代,是多精彩的一笔。我以为好的封面设计师是能走入作者内心的。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七):《长着饕餮大口的鱼,游向菩萨……》

  

读雷默的《大樟树下烹鲤鱼》,有时会生出错觉,觉得这本书就是密码。你能看到作者一手捂着良善,一手攥着凶器。你藏在一种时光流动的际遇深处的东西,会和他的某一段文字产生共鸣,或慈悲,或虚空,有隐秘的残忍和安慰。

音乐中有“声无哀乐论”的说法,指音乐本体没有哀乐,只是听者有意,内心被触动后产生了情感。其实文字也有,最为典型的是短篇《大樟树下烹鲤鱼》,主人公说这鲤鱼我们那叫元宝鱼,大多祭祀用,祭祀完了,也就放生了。这段话,会有人从中悟到道,首当其冲是文中的老庄。也会有人暗怯,因认知自己,放生和祭五脏庙,说别人是前者,于自己是后者,这也不怪,我们大多是长着饕餮大口、菩萨心肠的人类。当然,也有人更堕落,为了减个肥六点后不进水米,哪怕听到视频中有人说大郎起来吃药,都会饿个半死,晚上11点后看“红烧鲤鱼”的文字描述,竟只剩下馋和可惜。

题外话,《苍蝇馆子》《著名病人》《大樟树下烹鲤鱼》请勿在深夜阅读,不听劝告,乱翻冰箱后果自负。这三篇中,最熨帖我心的是《苍蝇馆子》,一则,雷默的朋友圈,五分之一是晒他当地的“次坞打面”,这碗面大家虽没尝过,但都眼熟,雷默写烹饪过程,宛如舌尖上的文字新系列,大家除了馋还是馋;二则汪曾祺的《落魄》在我心里是个结,好像记得汪曾祺写那位扬州老板用了“我恨他”三个字,甚得我心。我恨把人生当作停在顶端的小球,遇到挫败、艰难、困苦,就会顺势落下。谢谢雷默,同样落魄潦倒的境遇,《苍蝇馆子》让人看到了重新再来的勇气,不趋于迎合所谓的现实主义惯性创作思维,放弃了写作的野心,却令人读到了放生的气质。

这份气质的核心,是理解和怜悯,当作者讲述故事日常化,态度有超然的部分,所有的情绪累积到即将喷涌而出,故事却骤然停止,生与死、过去和现在、坚守和逃离……反而营造出余味袅袅的空间感。因此,奇妙的是,理解和怜悯,更多来自于读者。在《祖先与小丑》《你好,妈妈》《盲人图书馆》《飘雪的冬天》中,就像你我坐在一个人的身边,见证了他的悲伤。雷默的文字,是一个个没有刻意标签哀乐的音符。作者的书写,和我们的阅读,是互补的过程。文中的主人公,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人,当我们用阅读陪伴人物,混合着惊奇和哀伤的那一刻,主人公替读者说出了“那一刻,我失去的都回来了”的话。

不得不承认,阅读雷默的这本短篇集,总会一次次酸楚,一次次慰藉。或许人生无法被治愈,但阅读一本展示深沉之美的好书,或许就是一次净化的过程。

于我,阅后得出一个密码,我把它当成是一个希望,就像那条长着饕餮大口的鲤鱼,背脊上贴着红纸,在供桌上扑腾到绝望时,有双手抱着它,放到河里,在发着金色的水光中,游向菩萨……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八):雷默小说《祖先与小丑》

  

雷默的小说《大樟树下烹鲤鱼》昨日刚刚在宁波书城首发。

《祖先与小丑》是最打动我的一篇。

生平最爱吃的父亲得了食道癌,整个故事就围绕父亲弥留,逝去,家人的回忆展开。

雷默的文字带着一种精致的朴实,简简单单平铺直叙,细节之处皆有伏笔,看似随意,却经得起推敲。

短短篇幅,父亲对生命的自知与释然,又带着对生活琐事的惦念与不舍;母亲的坚忍和周到,同时也带着对周遭的顺从与掩饰。老人的言行之中不可抹去的风俗观念,家族互动,性格底色细腻又真实,被作者压在文字中,不喧不噪,平淡得就像每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中,我们自己的父亲与母亲一般。

主人公在父亲丧礼上不知所措的彷徨与间歇性抽离,看似反常,却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体会。

妻子陈小秋是故事中唯一一位发了脾气的人。在父亲的丧礼上,整个荒诞又肃穆的流程中,她像是作者借以用来打破这种共同维护着的理所当然尴尬的一个真实载体:当他人包括自己都在踟蹰那些得体与不得体的矛盾,掩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模模糊糊跟着“群众”走的时候,陈小秋对名字的不满和疑惑;对父亲离去给家庭带来的变化的直白,都是一记心灵的惊雷。

妻子怀孕生子,孩子的天真与生命力,更是将整个故事引向一种希望与透彻,带来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故事结构非常完整,每位人物的情绪皆有来处,也有发展的去处。母亲恍惚间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不自觉对孙子的叨叨,诸如此类的情节,亦体现了作者深沉又温和的心思。故事不仅流畅地交代了人物性格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疏,同时也展现了江浙一带丧事的风俗与习惯。使得整篇小说具有地方特色与参考价值。

雷默将整篇小说的氛围烘托得相当克制,没有大鸣大放大悲大喜:

带着将自己与社会人的从众心理剥离开来的犀利;以读者的切身感受去引导出对这个世界的疑惑,最终选择主动放任逝去,专注当下所得的人生大智慧。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九):很想说一句迟到的抱歉呢,真的很是抱歉啊。

  

其实人如果不能思考那是最好的,人一旦开始思考,容易将自己陷入困境中,落发是小,迷茫是大,因此换上一条新的道路那更是问题了。

我不喜欢《大樟树下烹鲤鱼》,单纯讲个故事不好吗?干嘛要人头发落人眼泪呢?怪讨厌的,明明写的就是个故事,可偏偏刻画的那么生动,似乎就是昨夜又或者是附近的故事。距离拉近了,人就容易带入进去,以带入进去,则容易五味杂全。

人为什么活着?

图的什么呢?这本书作为短文合集,生生死死的话题聊了不少,放在一起颇为讽刺,可又非常现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正好南瓜经历丧事和喜事。他们原来一点都不远,前几天因为某个人离开而悬梁在屋顶的抑郁,因为马上进行的喜事而张灯结彩,屋顶恨不得瞬间开出五彩斑斓的花出来,没有再提之前离开人的事情,它垫在了褥子下面,上面是大红色的床单。看不见啦

时近新年,聊些不那么沉重的事情吧。整本书看下来,意外的是最后那个故事《密码》更让我心疼。故事讲述是一对情侣毕业,女孩是哈尔滨的,男孩是厦门的,毕业后女孩跟着男孩去厦门见父母,第二天又离开飞回哈尔滨的故事。女孩为什么第二天就飞回家了呢?刚开始不都是和男孩到了厦门也见了父母吗?是因为男孩的母亲吗?还是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爱他?又或者是被想象的未来吓到了,所以逃走了?

合上书时,我想了很多,这个故事太现实了,比起前面的故事来说,这种事情每日都有发生。不光是毕业生,还有上班的,异地的会,非异地的也会。在范围内的恋爱是相对稳定的,衍伸后的恋爱是一场拔河比赛,非得一边胜利才是圆满。

在现实面前,爱其实不值钱的。因为爱能做的事情太少了,没有什么抵抗能力,风吹草动就会惊到它,即使细致呵护,没过几年爱还是没了,变成了亲人关系,友人关系,没有关系。

好现实哦,现实的让人心疼。

“没啦,那作者也没写个结局?”好友伸着脖子问到。

“没有,所以更让人讨厌。生气。密码是什么呢?他没说。”如果有答案就好了,或许能释怀,又或者促成几段感情。

好友又说道,说她昨夜做了个梦,梦见我谈恋爱了,是之前熟悉的一个人,中间有窗户纸没捅破,让她给捅破了,促成了我们。让我最近如有姻缘一定要给她包个红包。

我看到后第一个反应是他的名字,是不可能的名字,可若是他来寻我,别说红包了,转账都可以。

可那是个不可能的名字,以及离开时也没有说出的抱歉。

真是很抱歉啊。

  《大樟树下烹鲤鱼》读后感(十):《大樟树下烹鲤鱼》:美食垂涎边的善意,现实关怀下的温情

  作为资深吃货,每到一个地方,自然是会探寻美食,并且一一打卡。记得阿城在《棋王》中描写棋呆子吃饭的场景让人垂涎不已,毕竟够生动形象。

  要说写美食,那沈复的《浮生六记》和汪曾祺的《做饭》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菜单了,画面感十足。那为什么我们对吃会这么情有独钟呢?

  或许,吃是我们在喧闹的生活中唯一留存的避难所。

  由吃自然会联想到生死、童年、饥饿和寻找等等,由于喜欢郁达夫,因此对郁达夫小说奖获奖作品格外钟爱。

  第一次看到雷默的这本《大樟树下烹鲤鱼》时,总觉得这是一本探险日记,深读之后却长叹一声:“妙哉。”

  《大樟树下烹鲤鱼》收录了雷默近四年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都视野比较宽广,涉及的主题包括生死、童年、饥饿、寻找等等,作为小说集这本书可以说是雷默作品的高质量集合。

  众生都是平凡人,那自然要写到吃了。这本小说集中涉及美食的一共三篇,因为作者本人对美食的爱好,恰恰也是因为这份热爱,让他能够在一段时期里,集中创作出这三篇关于吃的小说,语言生动不说,内容更是深刻,需要细细品味。

  那一道道美食是作者的生活记忆和体验,沉淀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意识。

  一、舌尖味蕾跃动,回忆喷涌心头

  《苍蝇馆子》讲述的是次坞打面,次坞打面是浙江诸暨市次坞镇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起源于南宋时期,口感滑嫩,鲜味独具。

  雷默写这篇小说来源于他生活中的一家夫妻小店,这家店的打面是纯手工的,味道令人心动,但店并不大,也不是特别讲究卫生,也就成了吃货眼中的“苍蝇馆子”。

  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自己久居的地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地美食。当我们长大之后总是喜欢去小时候居住的大街小巷寻找最初的那份味道,我们吃的与其说是美食,还不如说是回忆和牵动着我们心绪的一切。

  乡愁的最终归处还是那一道道美食背后的一个个可爱的人们吧。

  二、火辣汤汁溅起,人生百态尽显

  《著名病人》主要讲述的便是海鲜麻辣烫,海鲜麻辣烫最主要的就在于那汤上,以原汁原味著称,在沿海城市比较常见。

  雷默的《著名病人》里写的是一个怀疑自己得了绝症的开麻辣烫的人,因为一系列的戏谑,引发了无数次的误会。

  店主人虽然滑稽无比,时不时让人啼笑皆非,但正是这种人情味,让人无比迷恋。

  人性的弱点任何人都避免不了,但看着那热气腾腾的饭菜,那点弱点似乎并不能成为我们停止享受美食的理由。

  人这一辈子着急忙慌,无非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如果连最基本的吃都不能尽兴,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吃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

  三、红烧鲤鱼现身,厨师一生悲悯

  《大樟树下烹鲤鱼》也就是书名讲的其实是红烧鲤鱼,在这位厨师眼里,只有红烧鲤鱼才能算作一道菜,他一般只烧两桌菜,多了压根不做。

  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绝不接待叽叽歪歪的顾客。其实,鲤鱼不只是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更是融入了他对生活点滴的倾注,因此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烧鲤鱼。

  做饭这件事其实很有门道,同样的食材,不同的人却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

  其实,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一道美食都是每一个厨师的艺术品,其中倾注的不只是厨师的精力,更多的是厨师生而为人的处世观,以及其对生命的理解和追寻。

  结语

  一道道美食,展现出来的是我们对回忆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渴望。或许,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哲学家,但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吃货。

  吃货并不是毫无选择的,他们选择的依然是自己喜爱的,火锅的火辣,冰糕的凉爽,辣条的过瘾等等。这些吃的感觉,无疑都是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吃的背后承载的更多的是我们对生命的那份追寻,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拼命的进食,渴望自己能够抵御疾病。

  或许,我们这一生的意义都在吃中早已看穿。生命不长不短,及时行乐,及时吃吃喝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