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豪杰》读后感100字
《中国豪杰》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豪杰》读后感(一):永远的豪杰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中的豪杰数不胜数,就连现在依然后很多人会以这些人物为原型去塑造角色。豪杰这个词首次出现在《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中,指的是才能、才智出众之人。但豪杰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而是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像那些能够达到大多数人心中标准的豪杰,其实也并不是很多。这本《中国豪杰》的作者竟然是日本人,我也是第一次通过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中的人物传记,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在这本书中,陈舜臣从中国史中选出了16位最具代表性的豪杰,分别是:范蠡、子贡、吕不韦、张良、汉宣帝、曹操、苻坚、张说、冯道、王安石、耶律楚材、刘基、郑和、顺治皇帝、左宗棠、黄兴。这些人物之中有我之前熟悉的,也有完全陌生的面孔,但通过作者的讲述,让我认识了这些人和他们的事迹。这些人物之间跨越了很长的时间,在不同时代的环境当中塑造了不同的豪杰形象,一个豪杰不一定要是武功盖世,但他必须拥有能够服众的能力。
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把它当作一本学术研究性的著作来写,而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看懂,我看过很多所谓的学者去写这类的书,他们自以为枯燥的语言代表着某种官方,但这只表现出了有学术但没文笔的一面。陈舜臣不一样,他不仅对这些历史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他的文笔也非常的好,重要的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它吸引着我一直看下去舍不得合上。书中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对当时人物所处文化环境的分析,但都是有资料支撑的,这本书还是属于专业类的,并非虚构类。
看书都是为了学习到什么才会去看,而不是用来打发时间,所以这本书是有它真正的作用的,他能够教会读者如何处事,哪怕在那么遥远的历史,很多思维方式依然没什么巨大的变化,只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去稍加改变。在发达社会中,豪杰依然存在,追根揭底豪杰定义的不是一个人的一生,也不是他的结局,而是在过程中的思考方式,这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中国豪杰》读后感(二):豪杰榜单
说到豪杰二字,就会把它和英雄划上等号。中国自古出英雄。中国的豪杰数不胜数。日籍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在他的这本《中国豪杰》一书中列举了吕不韦、张良、汉宣帝、曹操、苻坚、刘基、郑和、左宗棠等16位豪杰。历史上的豪杰数量众多,但是他在后记里说他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的这十六人来写。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从历史长河里挑选出哪些人排列在你心目中中国豪杰的榜单上?
如果是我,我觉得陈舜臣书里说道的这几位我很是赞同,也会将他们放在我认定的中国豪杰榜单上。他们分别是:
张良。拾履之羞的故事从小就听过。别人感慨的是张良能这么凑巧遇上的老人是高士黄石头,是他点化了张良,但是我敬佩的是张良耐心十足,能一次次下桥给老人捡拾鞋子,能忍之人必成大器。这是其豪迈杰出之所在,之表现。不论高士的点拨是真是假,但看其后来深受疑心极重的刘邦器重、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能独善其身,证明了他不仅才能卓越,而且情商极高。
曹操。在三国里,他是反面的存在。但是这英雄的气势是不会被抹灭的。一曲《观沧海》,读到他的豪情万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所以能在诗中表达出他奔放、豪迈的思想与情感。三三国之中,魏国最终获得了胜利,与曹操本人的才能以及他重用人才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后世对他贬多于褒,称他为“乱世之奸雄”,但不能不说他也是“治世之能臣”。
刘基。如果说曹操是奸,那么刘基绝对是忠的。他在中国民间是非常有名的,大家喜欢用“伯温”称呼他,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我们听到的的关于他的故事,几乎都是说他好的。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是从众口说一的言辞里,知道了他助明开国的故事,也知道了他不徇私情的品格,他的治国思想是施德政、得民心,所以从百姓的立场出发,他是的谋略和思想是利于百姓的,自然也会得到百姓的拥戴。这样的豪杰是百姓喜欢的。不过,陈舜臣在书中提到,刘基的诗在侍奉朱元平日之后就没有了本来的豪放气慨,从他和张良的故事里也能看出“伴君真的如伴虎”,只是张良可以归隐江湖,而刘基却是忧愤成疾而死。
看了这份豪杰榜单,我在想,如果韩信没有投靠匈奴,不当叛徒。这位能忍胯下之辱的一代军事奇才是否也会登上豪杰榜单呢?历史上的豪杰功与过留给后人评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豪杰榜单,看别人评说,去客观地看去想,他们曾温暖他们的民和国。
《中国豪杰》读后感(三):怀揣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们
我国历史上英雄豪杰辈出,每一位都有值得称道的事迹和成就,令后人景仰。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豪杰,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日籍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曾经从中国历史上选择了十六位豪杰做人物传记,刊登在杂志上作为系列连载,现收录在《中国豪杰》中。
陈舜臣所选的人物跨越了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末年的漫长时代,包括范蠡、吕不韦、张良、耶律楚材、刘基这样的谋臣良相,也包括郑和这样取得了特殊成就的宦官,还包括经历了五代时期十位皇帝的冯道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这样有争议的乱世臣子,以及野史传闻弃位出家的顺治皇帝和民间长大的汉宣帝这样“非典型”的皇帝。
豪杰指的是才能出众的人。从陈舜臣所选的人物来看,他们的卓越才能有目共睹。但是,历史上才能出众者何止千万,能够被单独挑选出来放在同一个系列,除了有才之外,必然还有其他的共同之处。
井波律子在书末的《解说》中对此作了分析。她认为,陈舜臣所选的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怀揣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事上的确有非常现实的一面。范蠡辅佐勾践成就霸业之后,意识到鸟尽弓藏的危险,毅然远离朝堂转去从商;吕不韦看中异人的未来价值,以商人“奇货可居”的“投资”心态支持异人当上秦王;冯道和耶律楚材在乱世频繁的朝代更替中始终安定地做尽责的臣子,不在意因多次变节身负骂名。
井波律子评价他们是冷静的现实主义者。他们的人生决策完全基于现实主义的衡量,同时代人眼中不可思议甚至不齿的行为,于他们而言不过是符合实际的恰当做法罢了。作为现实主义者,他们冷静地坚持正确的决策,预料到自己原本“理所当然”的做法会遭人非议也不会改变。
不可忽视的是,这些人物虽然做事现实,但其目的却是实现内心的理想,而非单纯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虽然现实,但可以理解。陈舜臣之所以喜爱甚至是偏爱这些历史人物,也在于他们行事现实背后所坚持的理想。哪怕为了实现理想身负骂名甚至壮志未酬身先死,他们也毫不动摇。
冯道侍奉不同王朝的不同皇帝,只管尽己所能稳定局势、安抚百姓;辽国皇族后人耶律楚材为金国、蒙古帝国效力,制定利于政权稳定的政策,努力减少杀戮行为,挽救百姓生命;前秦苻坚出身北方少数民族,努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顺治皇帝深受汉人儒家思想的影响,努力推行一些符合儒家理想主义思想的政策。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臣子和君王们的现实主义做法,为的是实现为民众、为社会有益的理想。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这种做法不可能一帆风顺,反而会遇到许多阻碍。而他们仍勉力为之。这正是他们能够获得陈舜臣认可和喜爱的原因。
历史上有才者无数,被陈舜臣选进《中国豪杰》的这些人物,既有才,又能够以现实主义的行事方式,把他们的才运用到所追求的理想中。他们身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嫁接和产生的矛盾感,萌生出一种令人钦佩又引人同情的吸引力,让人们看到他们内心的冷静、坦然、通达、坚韧、睿智、慈悲的混合特质。对于这些怀揣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陈舜臣始终用温和的文字透露出对他们的喜爱。
2020.11.06雾凇
《中国豪杰》读后感(四):《中国豪杰》:浩瀚历史星河 几颗璀璨亮星
华夏悠悠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与传说。历史虽是过眼烟云,但总有动人之处,让人念念不忘。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豪杰辈出,点亮了历史星河。
什么样的人才会被称之为豪杰呢?这当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标准。日本汉学家陈舜臣的《中国豪杰》,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外域人眼中的中国豪杰群像。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选出来几个豪杰并不难,但是又很难。因为豪杰太多,无法用一本小书来全部描述遍。有时候也只能根据作者自己的研究,忍痛割爱,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就行了。
按照陈舜臣的理解,他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中华民国时期,共选取了十六位豪杰。他们分别是范蠡、子贡、吕不韦、张良、汉宣帝、曹操、苻坚、张说、冯道、王安石、耶律楚材、刘基、郑和、顺治皇帝、左宗棠、黄兴。
怎么样?可能和每个人心中想的,有相同的人物,也有不同的人物,众口难调,这也可以理解。但是从作者选取的这份名单里面,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基本是按照着年代的顺序,从古至今,一一选取,当然也不可能每个朝代都能够照顾到,只能是选取较为典型的。
比如有皇帝、有大臣,可见豪杰不一定是帝王,帝王昏庸者亦多矣,明君还是少有的。
比如有文臣、有武将,可见豪杰并不一定是武功盖世,也可以是文采斐然。文成武就,那总得是占一样的。
比如有成功者,有失败者,这里仅指结局而言,可见豪杰并不一定是以成功论英雄的,比如苻坚、吕不韦,虽然最终横死,却也度过了浩浩荡荡的一生,算个人物,最后的结局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要论结局,人都是一样的,都免不了一死,谁不被人身后评说呢。
上面简要的分析,说明了《中国豪杰》书中人物选取的广泛性,当然他只是中国真正豪杰的一小部分,代表不了全部,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故事。
甚至是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大臣服务过五朝八姓,一样被作者认定为豪杰。乱世之中,还能对他要求多高呢?都是军阀混战,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了,尽自己的能力使民生稍安而已。
再说《中国豪杰》一书的语言,有种《明朝那些事儿》的感觉,都是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了这些豪杰的一生,虽然偶有引述古籍,但基本上都给出了注解,虽然是日本汉学家写的书,读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
因为这些豪杰都是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因此,作者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学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基本没有戏说的成分。这些豪杰大多是历史上的名人,留下来的传说真真假假,有些都难以考证了。
而作者陈舜臣对于一些有争议的传说,也参照古籍进行了论证,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还是颇有一些道理的。比如,顺治帝到底有没有出家到五台山当和尚呢?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但作者经过论证认为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然康熙帝为什么一生五上五台山呢?
其实,到底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民众创造了历史,那关涉不同历史观的问题。但不同的年代,会造就不同的豪杰,豪杰都是要受其所处年代限制的。他们都度过了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历史上的豪杰皆作为烟云,人们怀念评说,这也是中华文化渊源不断的一个表现吧!
《中国豪杰》读后感(五):独具一格的历史“英雄榜”,别样豪杰们的中国史
提到“豪杰”这个词,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才能、才智出众的人。古代的帝王或是有权势的人大多会喜爱结交这样的人,任用他们治国安邦,以治天下太平。
若称一位帝王是“豪杰”,会不会让人感到有些不妥?
可这又有何不妥呢?“豪杰”既然是才能、才智出众的人,那么有才能有才智的帝王也是人,为何不能够被称之为“豪杰”呢?
再假若从清朝的帝王中选一位“豪杰”的话,猜猜看哪一位得票率最高?
估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把票投给康熙、乾隆这两位皇帝。从近些年的清朝历史改编剧中康熙、乾隆这两位出场率比其他人多的多这件事情上就能猜个差不多。他俩中间的雍正虽然也时有出镜,但“四爷”似乎更受到“宫廷剧”的青睐。毕竟历史上曾经有过“康乾盛世”之说,那祖孙俩可是妥妥的主角。
人们似乎忘记了清朝历史上的另一位重要的皇帝,那就是康熙的老爸顺治帝。
说起这顺治帝,感觉他在影视剧中扮演更多的不是他老妈孝庄文皇太后的儿子,就是深爱老婆董鄂妃的男人,还有就是康熙皇帝那出家当了和尚的老爸,而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是非功过,往往因为人们对这些所谓的“宫廷秘闻”的兴趣而掩盖了。
其实这顺治皇帝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第一个皇帝应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但事实上清朝入关后才算是真正的中华帝国的统治者,而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正是顺治帝。虽然那时他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在位的头七年都是他的叔父多尔衮在掌握实权,但是七年时间并不能完全巩固一个王朝的统治基础。顺治皇帝在他十三岁到二十四岁这十年期间所作出的努力,对于之后“康乾盛世”的到来,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罢汉中、江南、河南岁贡,废“织造差催”,整顿“榷关官员”,定宦官不得干政规定,平定贵州云南……
一桩桩,一件件都能证明他是一个有才能和才智的人。他为何不能被冠以“豪杰”的称号。
至少在日籍华裔文学大师陈舜臣的眼中,顺治帝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豪杰”。
一本《中国豪杰》将中国历史上十六位杰出人物的故事一一讲述。除了上面所讲述的顺治皇帝之外,范蠡、张良、吕不韦、汉宣帝、耶律楚材等人也赫然在列。
他们之中既有历史上公认的智者,也不乏颇具争议的奸雄。他们都是自己所处朝代的核心人物,是怀揣着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暗转乾坤却功业难评。
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难以平衡的事情,或许他们无法准确的把握好理想与现实,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在陈舜臣的温和的笔触下,对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苛责,毕竟身处不同的时代会做出不同的历史抉择,在人性与宿命面前,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思考。
这是一份独具一格的历史“英雄榜”,也是一部“豪杰们的中国史”。曾经的豪杰们早已化作历史的烟云。孰是孰非,各人心中自有一番品论。陈舜臣先生有,每一个人也都会有。
《中国豪杰》读后感(六):《北京晚报》:意料之外的“中国豪杰”
▌陈梦溪
中国历史名人辈出,评一份“中国豪杰”名单,谁能入选?这份名单难也不难,难在如繁星般闪烁的豪杰们令人难以抉择,不难在如果有一个清晰的标准,便知道如何筛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各不相同的名单。日籍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从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挑选了十六位“英雄豪杰”,写成传记《中国豪杰》。
陈舜臣的中国豪杰名单是:范蠡,子贡,吕不韦,张良,汉宣帝,曹操,苻坚,张说,冯道,王安石,耶律楚材,刘基,郑和,顺治,左宗棠,黄兴。陈舜臣不愿说什么高深的道理,只说:“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人,而我要从中国历史中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十六人来写。若要说这种选择有什么标准的话,只能说是我个人的偏好。”
陈舜臣特意在刘基一篇中解释为什么没选朱元璋一样一样“任性”:“笔者本人对明太祖怎样也喜欢不起来,实在不愿意把明太祖归为英杰之列”,而且“明朝绝对不是个光明的朝代”。他在文中列举了种种明清时人诟病朱元璋的文章并加以分析,自圆其说。不过,这个“不光明的朝代”中竟有两人(刘基和郑和)入选,可见他也并不是对明代抱有偏见。对另一位皇帝永乐皇帝朱棣,他便对许多历史学家的批评不屑一顾,他看来,朱棣虽然在位期间也有大量朱元璋时期的冤狱和肃清,但只动摇了达官贵人的利益,平民百姓还是过着太平日子的。
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陈舜臣阅读历史后独立思考,有着清晰的价值观,那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用白话说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判断标准,不被史官的记载所误解。
被前人写“坏”了的历史人物首推曹操,《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脍炙人口,令大众对曹操抱有“乱世奸雄”的刻板印象,陈舜臣却为这位枭雄打抱不平。“曹操是法家中怪物一般的存在。”一句话概括了曹操的诸多争议。评价历史人物看重什么?是名声还是文义?陈舜臣给出的答案是十分现实主义的——看是否有利于人民。
曹操的残忍、多疑是他最大的污点,但陈舜臣敏锐地察觉到,三国史书中的曹操未必是真实的曹操,曹操的反派形象很有可能是后世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他举了一个例子,《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故事,说曹操逃亡途中借宿吕伯奢家中,听到磨刀的声音,就杀害了吕伯奢一家。事实上,书中讲述了大量曹操因为重用人才而网开一面的事例,曹操的确敏感记仇,但同时又宽容爱才,希望天下英才为其所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固然感人,但曹操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敬重人才的事迹——两相比较,刘备与孙权手下的人才储备,其实根本不如曹操,只是关羽张飞的名气更大。
曹操是个实用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做事只计算利害得失,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占据主导,但曹操不看重出身。“那些家世显赫、行为端正,然而让他做事却办不好的人,曹操是相当讨厌的。”陈舜臣写道,曹操信奉能力至上主义,比如他重用的人有山贼出身的许褚、任侠出身的典韦。陈舜臣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曹操的文学成就,他看来,曹操正因为处理政治时异常冷静,压抑了个人情感,他的感情才会在诗歌上喷薄出来。
紧接着一章的苻坚,却描写了与曹操完全不同的一位理想主义者。苻坚是“五胡十六国”中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的皇帝,但他在大众眼中并不那么知名。陈舜臣从历史的沙滩中挑拣出这枚珍珠,他看来,这位少数民族政权皇帝的一生可歌可叹,代表了乱世中理想主义者悲剧的宿命。
名人如群星闪耀的唐代,陈舜臣只选出一位“豪杰”,那就是武则天、李隆基朝的宰相张说。我想,作者是想通过张说,将初唐与盛唐串联起来。张说出身微寒,在唐朝前期贵族统治国家的局面下,这样家世的人几乎不可能身居高位,但他赶上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对人才不拘一格的录用,武则天虽然在历史上饱受史家抨击,但陈舜臣认为她的执政是有逻辑的,并引用了明朝李卓吾的评价“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陈舜臣写到,“张说深受门阀的嫉妒与憎恶,曾数次被贬,却无数次夺回权力”,这样精彩的一生,或许就是他选择张说的最好理由。
另一位有争议的人物是冯道,他在五代十国时期曾侍奉过五个王朝、十一个君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说,他只有“小善”,而没有“大节”,就像旅行社老板一样,他当宰相,皇帝仿佛住店的客人,是个投机主义者。中国古代推崇忠贞,所谓“忠臣不事二君”,每次冯道带着百官恭候新君主的景象,都刺痛了后世文人。但陈舜臣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冯道是个务实的人,并不奴颜屈膝,他曾为了老百姓的生计多次冒死进谏,他的“投降”也是不想乱世再添战争,百姓再遭屠城。作者看来,安顿百姓、拯救人民不是“小善”是“大节”,这是孟子重社稷,轻君王的最高原则。 大家小书 译馆·陈舜臣 中国故事 系列
大家小书 译馆·陈舜臣 中国故事 系列陈舜臣在写文章时清醒犀利,同时充满感情。读历史时他时常泪流满面,比如读到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书信,诸葛孔明写的《出师表》等,我想,每一个被选中的人物,一定是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陈舜臣在后记中写道:“在每次写作过程中,笔者都有与这些人物相识相知的感觉。”
陈舜臣被誉为“日本中国历史题材大师”,具备深厚的中国史学养,他的评判标准反映了他本人清爽的历史偏好和对人性、宿命与历史抉择的独特思考。
与《中国豪杰》一起出版的还有《中国诗人》《中国畸人》《中国妖怪》三部。“我有时会停下笔来,想想这个人要是生在和平年代的话,他会度过怎样的人生呢?”陈舜臣说,“这些豪杰们其实是生在不幸的时代里的有着宿命的人物。不用向他们学习,反而才是一种幸运。
本文首发《北京晚报》2020年9月4日
《中国豪杰》读后感(七):上能治理国家,下能经商赚钱?
quot;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本着对这观点百分之百的认同,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身体力行,创作了《中国豪杰》这本书,以自己的偏好,在历史里选出十六名他欣赏的优秀人物,构成此书的骨与肉。
作者说:"若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人生或许精彩,但不会被记载中文献里,所以说优秀的人之所以被称为'豪杰',正因为他们生于不幸的年代。""豪杰"用才学和能力成就了足以被记载的国家大业,用血与汗改变或推进了历史的发展,在《中国豪杰》里,陈舜臣毫不吝啬笔墨地表达出对他们的欣赏和尊重。
他希望读者可以知悉历史往事,但又不希望读者活得像那些豪杰一般,因为豪杰的人生充满宿命感和悲壮色彩,他不愿当下的我们再经历动荡年代的磨难。
那么陈舜臣笔下的豪杰们都经历了什么,又成就了什么呢?下面我也随自己的偏好,说说书中那几位有"赚钱"属性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豪杰。
01、急流勇退的他不是好臣子?不,他是有先见之明的豪杰
书中所言,范蠡是个天资很高的人。他洞察人心的能力不只在军事和谋略方面发挥,对于自己的处境也同样敏锐。用作者的话来说,身居高位的他并不眷恋高官厚禄,是"理智型的现实主义者"。
因此,当范蠡辅助越王夺得霸主地位后,他率先思考的是"退路"——以退为进,让越王以"会稽之耻"为由杀了自己。他的急流勇退皆因洞察了自己危险的处境,哪怕越王说"孤将与子他分国而有之"他也拒不接受,他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明白这是越王的试探。
共患难时,君臣之情坚如磐石;共利益时,君臣之谊薄如蝉翼。
君臣关系在一夕间骤变,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怕是"塑料情谊"吧?然而现实向我们证明了无数次,当身份地位和利益问题发生变化时,即使自己不想改变也会被环境改造。
况且人都有“趋利性”,都会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越王在意的是"永固自己的江山",范蠡在意的是"带着家人活下去"。
所以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果不其然,很快越王就赐死了文种,无疑印证了范蠡的担心都是先见之明,因此还产生一句警世名言: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儒家礼教下,古代人“固守家园”的情节是很深刻的。但范蠡行事当机立断,这不仅展示出他骨子里果敢决断的一面,大概也因为他本就是外国人,所以内心并没有太多"故土难离"的情绪。
不过哪怕脱逃成功,他也没有掉以轻心,光是姓名他都改换了几次,如鸱夷子皮、朱公等都曾是他的名字,就连搬家也搬了两三回。
02、会经商的他们不是好臣子?不,他们是懂得"以财谋事"的豪杰
范蠡的机智谋略不仅在于有"识人之明",还在于经商选址的商业行为里,如他选中一个叫“陶”的地方,在春秋时代是个地理优越的好地方:
“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臣子会经商这种本事,在古代看来其实挺特别的,尤其后来的《管子·小匡》还定义出"士农工商"这个排位,在讲究名誉地位的古代而言,明明谁都少不得银子来生活,却受限于经商的"不体面"而作罢。
关于这点,我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的学生子贡了,他最让我欣赏的不是那会赚钱的头脑,而是他赚钱的原因:为了支持孔子的事业发展。除了资助孔子门下其他弟子之外,子贡甚至把自己做生意的地方都设在孔子的大本营"鲁国"。
可因为孔子只把才能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所以哪怕子贡赚钱的本领高于孔子,凭此技能并不能中孔子门下得到多高的赞扬。
不过在"保存鲁国"的外交活动上,子贡出色地体现了他"有才又有财"的一面。
子贡一路走访齐国、吴国、越国、晋国等多个国家,想要打开这些外交豁口,舟车劳顿不必说,各种打点所需的花销也巨大,然而鲁国根本无力支撑这些的外交物资,所以子贡用的都是自己的财富——他凭自己的实力和财力,不负众望地挽救了鲁国的命运。
说到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陈舜臣还提到吕不韦这个懂得"奇货可居"的商人。他不仅眼光长远、手段高明——让一枚弃子变成秦国华阳夫人的养子,最终如愿把这养子送上"秦国主人"的宝座。
虽然作者也推崇他为"豪杰",但以我的偏好来看,吕不韦就是有再高的经商能力和贡献,无法抵消他的心术不正。
所以接下来,我还想说说自己最欣赏的张良。《史记》记载张良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这种超乎所想的聪明机智,让我至今记得初中时对他的崇拜之心!
03、退隐藏锋是露怯?不,那是懂得明哲保身的豪杰
身为名门之后的张良不仅家境殷实,就连他花钱办事的能力也是杠杠的。
秦灭六国时,张良所在的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于是一心复国的张良从韩国宰相之子,辗转变成刘邦的亲信,因此陈舜臣形容他是以"复仇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上的。
"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张良是个懂得拿钱运作"人际关系"的智者,在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全国搜捕的他不得不藏身黑道——他自带的大家气量和强大财力,无疑是聚拢人力物力的最有效方法。
于是他收留了百余名小混混,为后来投靠刘邦做了一定的铺垫;甚至在机缘巧合下,他还救了当时在逃亡的项伯,也正因为这份恩情,在著名的"鸿门宴"上,为报恩的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而张良又告诉刘邦,如此才幸运地免去一伙人的死劫——可见侠义的张良是个有团队思维和有恩必报的人。
复国无望后,张良成为刘邦身边的重臣;而助刘邦平定天下后,明白"高树多悲风"的他拒绝了刘邦的赏赐,选择退隐山林,以无欲无求的姿态示人,机智地躲过了一次次肃清,活得一生荣宠和长寿而终。
事实证明,张良的见识和处世之道,绝不是酒色财气能腐化的,所以汉朝朝野对他的评价和信任极高:张良的智谋绝不会用在奸恶之事上。
看到这里,不知你们是否觉得出现了似曾相识的情节?没错,我想说的正是上文提到的范蠡。
范蠡和张良都是在人生巅峰时选择退下政治舞台的人,然而两人的后半生却有天壤之别。
倒不是说范蠡的退场显得狼狈,但为了避开追捕而改名换姓和搬家,他的波折与张良的安稳相比,虽然多了传奇经历,可也多了劳累。
不过也侧面印证了"是金子,去哪而都能发光"的真理,看似离乡背井的穷途,但范蠡依然活出不错的人生。
小结:
在陈舜臣看来,豪杰可以是乱世奸雄、惊世奇才、寒门子弟和出生民间的皇帝等等。尽管他们的立场、品性和成就各异,但其中的共同点却是一致的——"他们是在危机边缘试探,用权力搏杀的现实主义者。"
《中国豪杰》里的十六位豪杰,当然不全是我所提到的"会赚钱"一类,如张说、冯道、王安石、耶律楚材等等,他们的才华能力各不相同,都在各自的时代里发光发热。
如果你们对其余的豪杰也感兴趣,那不妨读读这本书,作者陈舜臣的文字简洁明了,绝对能带给你们舒适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