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杂货铺读后感锦集
《于谦杂货铺》是一本由于谦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一):谦儿大爷你好
3星的书,但是和谦儿大爷相关嘛,加一星。谁让咱是德云社的粉丝呢。
书,其实就是谦儿大爷在喜马拉雅的音频弄成铅字,但是我不愿意去喜马拉雅花钱听那个音频,但是愿意花钱把书买回来,花一下午的时间读完它。可能这就是铅字的魅力吧。说回这本书吧,就是闲聊家常,说说老北京那些年的事儿。看完书有个感觉昂,现在社会发展的真是快,你看于谦是71年生人,我是83年,但是他小时候玩的那些,我竟然都玩过,流行的事儿我在读书的时候也都流行着,所以他写的都是我有真实感受的东西,自行车,军大衣,BP机,高跟鞋等等吧。这十几年好像没发生什么似的。要是放到现在,00后和10后玩的,用的那差别可就大了去了。真是挺有意思的事儿。
还有几个小知识点挺有意思的,军大衣的起源,是博伯利首创,谁呢?就是巴宝莉啊,哈哈。还有一个潘家园,名头如此的大吧,实际上也就是91年才正式按照文玩市场的模式运营的,但是在我的印象里,还以为是清朝就有的呢。还有一个打眼,不是看文玩走了眼的那个打眼,是和掏耳朵类似的清理眼睛泪腺的手法,这个还是第一次听说,有机会要试试。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二):《于谦杂货铺》:于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朋友们,你们听过德云社的相声吗?
作为新入伙的“德云女孩”,我最近就靠听相声,来抵抗顽固的卷土重来的产后抑郁了。
没错,听~相声。因为我的俩眼睛还得盯着俩孩子呐!反正他们颜值也不咋滴吧!特别是我于谦大爷。但他凭着平平无奇的相貌,却俘获了一大票女粉丝的心啊!
刚巧,最近一直在看于大爷新书——《于谦杂货铺》。
其实,也不知是看了于大爷新书,迷上他的相声。还是他的相声吸引了我,特意找了他的新书来看。反正就是迷上了。
《于谦杂货铺》这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这名儿起的实惠,直接让我想起高尔基有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不排除于大爷有蹭世界名人“流量”的嫌疑啊!
其实通过这三部分的名字,就可以猜到,《于谦杂货铺》这本书,差不多就是于谦大爷半自传体回忆录。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他半身积累输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以前的岁月,也让我们回忆过去,得到许多的共鸣。
读于谦大爷的书,就跟听他的相声一样有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我脑海里通过于谦大爷说相声的样子说出来。所以,读书的时候,我仿佛又听了一场特别长的于谦相声专场。
不这么想都不行。读书时,脑海中自动浮现出说相声时穿大褂的于大爷,一句一句声情并茂地把书读给我听呢!
仿佛,这是一场专门为我开的于谦相声专场!我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我想什么时候开场,就什么时候开场,想什么时候结束,就什么时候结束。于谦大爷都听我的。
看这本书,真是一场相声的饕餮盛宴啊!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三):《于谦杂货铺》——保留一点发现鸡毛蒜皮小事的心境
我是于谦,一个老惦记着您过得开心不开心的北京相声闲散艺人。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几个目录不正是高尔基先生的三部曲吗?可是于谦却是以一种闲聊式的方式讲述着他过往的杂七杂八和五味杂陈。零零后不懂得零零童年所谓的“三转一响”是什么;不懂得摇滚烫头军大衣的时尚;不懂得大学里的闲白儿手串儿的故事……于谦的故事似乎是一段聊不完的话题,平平淡淡却又是盎然生机,也许这就是相声的魅力,平平无奇,饶有趣味。 《童年》——“那时候太好了,所有的东西都觉得特别有兴趣。约一帮孩子,骑着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下了公交车还得走半个多小时才能到玉渊潭、八一湖的水边。脱了衣服,穿一小裤衩儿,就游。心心念念地就下水,噼里扑隆,在水里打啊玩啊游啊。” 零零后的童年记忆似乎是来自《喜羊羊与灰太狼》,不知您是来自哪,反正我是从喜子哥开始的。除了影响深刻的喜羊羊,还有一些老动画片,原来这些也是于谦先生小时候的记忆,像什么《聪明的一休》、《黑猫警长》、《铁臂阿童木》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了。现在的孩子除了去艺术班还得去舞蹈班、奥数班、作文班……我的童年是在河边的沙滩上度过的,于谦先生的童年有和虫子斗智斗勇,有和动漫热血中二,有和广播剧、收音机惬意缠绵。 动画《千与千寻》中千寻救回爸爸妈妈之后,就忘记了所有的遭遇,人也一样,喝了孟婆汤上辈子的事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生下来又是一张白纸,我们的日子也就像这样,现在回忆过去一二十年的东西,我在干嘛?您又在干嘛?谁还记得清楚呢?我们的童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不管是耍去了,还是学习去了,它都得过去了。 《在人间》——玩摇滚、穿高跟鞋、记忆中的军大衣、烫头、BP记······谦大爷除了是个相声演员,还有个身份是中国摇滚协会的副会长,是个摇滚发烧友。最为一个母胎乖小孩,摇滚、夜店、857从来没去过,这些疯狂的举动,内心是痒痒的悸动。 经过了童年的幼稚,青年的少年还没有褪去中二的气质。满怀热情,不谙世事,“愣头青”们热血沸腾,未来是一片未知,充满挑战,我的青春我做主,管他谁谁谁。 “您细想想,谁能一辈子摇滚呢?最终都还是要归于平淡。到了我这个年纪,才想明白一个理儿,什么呀?您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个很摇滚的事儿!”谁的的生活过得平平淡淡?哪个不是在流淌的过程中会遇到几块扑通落水的石子,激起几朵浪花?千篇一律就不是生活了,生活生活,不仅只是生,还得知道怎么活。 《我的大学》——这个大学可不是高等学府,而是一所每个人都得上的社会大学。 你了解旧时的婚礼吗?那可有讲究了。腊月结婚,筒子楼做婚房,自行车为婚车,找说相声的证婚……等等,现在全都是交给婚庆公司置办了。 书中还给我们展示了老北京地名的来由,马甸为什么叫马甸,亮马河为什么叫亮马河,礼士路从前叫驴市路,象来街后来为什么改叫长椿街,福绥境胡同是苦水井胡同的谐音,寿比胡同以前叫臭皮胡同,天桥:天子走的桥。 “您不能说这样的日子什么都好,可也不能说它什么都坏,只能说是特别有烟火气。酸甜苦辣,人情冷暖,互相都掺和着。”这世界上的好多东西,几百年,上千年以来,可能从来就没有变过。正真变了的,可能只是咱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和心境。《于谦杂货铺》就像单口相声,肚子里的杂七杂八就像杂货铺一样。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四):于谦杂货铺:一个被相声耽误的“杂货铺老板”
相声应该是80零后的专属,作为90零后,的确很少听相声,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收音机的“白眉大侠”。
1
近日经常会去邻居家,邻居大嫂做着饭,吃着饭都喜欢听相声,而相声里的人就是于谦。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
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
2002年起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正是因为他们演绎的相声,让更多的人在繁忙的生活空隙里能欢乐片刻。
有人说,于谦不是相声演员吗?怎么成作家了,会不会也像郭德纲那样开始怼人了。
其实不然,于谦出的一本书《玩儿》讲述那个时代的好玩意,也许很多我们还没听过。
而后出版的《于谦动物园》,《于谦小酒馆》,《于谦杂货铺》。都是讲述那个时代难忘的事情。
2
《于谦杂货铺》里在童年片讲到看电视,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趁着父母与别人闲聊时,悄悄地出门,溜到有电视的人家,那时候尽管是黑白电视,看的是津津有味,特别是遇到武打片,仿佛不用之前之前的剧情,就可以看的入神。
后来家里有了黑白电视,虽然只能收到两三个台,但一有空电视绝对是在开着的。若是碰见父母从地里回来,立马关上。但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电视的后屁股发烫,就说明看了很久的电视。
再到如今,电视很少看,只要有手机就行,但再也体会不到当年的乐趣了。
于谦话里话外少不了老北京,尽管我看相声比较少,但我知道老北京的胡同里,有人爱听相声,但这大都是通过电视里了解到的。
那种特有的调调,大概只有在那里生活的人,才会更加深刻地懂得,那是一种旧回忆。
而我觉得于谦就是一位被相声耽误的杂货铺老板,他收纳了一切好玩的,有趣的。让我们看到一个多元的世界,你说,你能不开心吗?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五):带你回味60年的童年
德云社大哥书拥有复古气息的封面于谦,来自德云社的大哥,一个上过大舞台的相声演员~一枚不一样的老北京人~
随手看的一本书~本来看过也就放下了。但是从没有想过会有这么有趣的故事情节,就想来和大家唠一下这本书~《于谦杂货铺》
打开书的前言:对于一个90后,已经没有这些大佬见过的童年~但是作者诙谐幽默的介绍我必须说很喜欢:“现在的人都挂在嘴边儿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好多东西都没有了!要我说呢,这世界上好多东西,几百年,上千年以来,可能从来就没怎么变过~比如咱们小时候不知道多少回仰望天上的星空~还有那些陪伴过咱们的童年,让咱们变着法儿折腾过的玩意们,真正变了的,可能是咱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和心境”是不是我们长大了心境不一样了呢?-----摘自前言
前言的触动让我想要回到童年书中的线索就是我们变换的时代车轮,老一辈人童年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一定要看看,看看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的童年,没有PP机,没有ipad,没有大屏游戏和电子游乐场!
还记得老北京家门口老巷子曾经的寓意吗,家门口老大娘曾经是否被小伙子递过情书,没有手机BP机传输电波的时候曾经的60-70怎么谈恋爱的~怎么减肥的,都得给你用大白话唠一唠,男生也要穿高跟鞋?女生为啥非要裹小脚?溥仪被人送礼物是自行车?搓澡还有大讲究?野史也得给你搬一搬!
给大家说说书里面讲的高跟鞋,男生女生都要穿的高跟鞋,现在这个年代不用说,没有高跟鞋的女人都不算一个合格的女神,高跟鞋几乎是人手必备,那为啥呢?无非就是穿上身材好,对喽!文中作者也要给你讲讲,男人为啥也要穿高跟鞋80年代的时候呀最流行的打扮就是高跟鞋喇叭裤!男人也得穿上高跟鞋,5cm大跟鞋穿上走路都啦啦带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我想到还能笑出声~
大家都知道于谦老师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这个烫头也是有很多的说法的,曾经的中国毕竟也是闭关锁国很多年了,突然洋人带着大波浪涌入我们中华大地的时候,一片议论声,到现在男女都能烫头是经过我们舞蹈演员各种艺人一个个先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吸收新鲜事物,男人女人都能烫头,北京烫头也是经过我们的前辈一个个实验出来的~,而且内涵和说道还是很多的
生活就是这样不知道何时何地就有不断的变化,现在的我们新社会了,日新月异的高楼大厦和我们现阶段的房贷车贷压力,孩子要去学习更多的补习班已经没有了我们当初的乐趣,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从德云社大哥的故事中看看我们喜欢的童年~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六):忆往昔-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本人也是一枚德云女孩。非常喜欢郭老师和于老师的相声。 读起于老师的书,就像听相声一样。 书中大部分写的是于老师小时候那个年代的事情。虽然我和于老师出生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的小时候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并且作为一个八年的北漂,还真喜欢听老北京的老故事,听大人们话当年。这本书就是70年代北京社会的一角。 当然,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特殊的记忆。比如女排。其实对于我-一个卡在9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对排球在中国的意义了解的确实没有那么深刻。毕竟没有经历过,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都停留在刘翔,菲尔普斯身上。可能等我的孩子长大,他们可能也理解不了,我们对这些人的激动。 bp机的流行我也赶上过。但对于任何事,我都没有像于老师那样深究过,比如bp机的发明人啊之类的。我发现于老师是特别喜欢钻研的人。喜欢的东西,都能知道来龙去脉。看于老师的书,可以东拉西扯的学到好多小知识。 对于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于老师洗眼睛的那段。描述完,感觉特别神奇又可怕,又想着尝试一下。不知道北京哪里可以试一试。
书中讲起的输液管滋人的趣 事,让我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们小时候也会用输液针头连接气门芯注水,打水仗。现在的小孩子应该做不到了。因为现在的输液针头都严格回收了。多了份安全,少了份乐趣。没有好与不好。 于老师说:“那时候太好了,所有东西都觉得特别有兴趣。”确实是,现在的游戏变多了,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沉迷于电子产品。而且大部分孩子需要上无尽的兴趣班。说是“兴趣”班,但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兴趣的,都是家长认为的孩子的兴趣。其实我也并没有觉得现在的孩子可怜。毕竟我也刚刚升级焦虑的家长一枚。记得周杰伦有一次被采访,被问道小时候练琴,妈妈非常严厉,一直坐在旁边监督,而窗外确到处都是其他孩子玩耍的声音。当主持人问道“你恨妈妈吗?”。周杰伦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要感谢妈妈,如果没有妈妈,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无一例外,朗朗小的时候父母也是非常严厉的,虽然失去的到处玩耍的童年,但是现在确拥有美好的未来。小时候多吃点苦,长大才会容易的多。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比较忙,都在为一日三餐而奋斗。很少管我,所以我拥有很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也愿意小时候父母多逼逼我,也许我现在会更加优秀。当然,我从来不怪父母没有在学习上给我更多的教育。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不一定要成为周杰伦,朗朗人生才是幸福的。我现在也很幸福。于老师的童年也是没人约束的,但是现在一样很优秀。
说回小说,说起周二下午电视台休息,这可真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了。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电视台看不过来,现在都是各种电子产品,全集追剧。
总之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又不一样。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七):于谦:我是80、90后的同龄人
暑假里一定要做的事儿是啥?00后或10后也许会说:到处旅游、上各类培训班、玩游戏……(抱歉我编不出来了。)
80后与90后则会告诉你:看《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七龙珠》;和同学们出去“野”——游野泳、跑来跑去抓虫子、游戏厅里玩游戏、录像厅里看录像……
很妙的一件事情是,69年出生的于谦,在他的新书《于谦杂货铺》里,呈现的童年与少年暑假生活状态,是和80、90后一样的,以至于我特地去查了他的出生年月,以确定他真的不是80后。
是的,于谦写书的语气那么亲切,仿佛邻居大爷在跟人唠嗑;内容却那么真实,仿佛同龄的玩伴在回忆往事——原来全国的孩子们,曾经有过一个那么像的童年。
① 给电视散散热
过去的小孩们有个通用技能:给电视扇风降温。
因为以前的电视机,有个大大的“屁股”,散热并不是很好。
趁爸妈出门上班,偷偷在家看电视的小孩儿们,会估摸着爸妈下班的时间,提前十来分钟关了电视,拼命给电视降温。
有时候,家长还会把电视的“天线”(白色电视信号线)藏起来,彻底杜绝孩子看电视的可能性。
可是,大概藏在什么地方,总是容易找到的。提前放回去也不是难事。
小孩子的手段,家长恐怕也是知道的吧?
不过总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默契: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手段、小聪明,家长也算尽管教的义务,孩子们呢,也获得一点点自己“小秘密”的快乐。
② 暑假就应该无所事事
于谦的书里写:他小时候,两个月的暑假可以用来上山下河,爬树摸鱼……
可现在小孩子们的暑假呢,大多是有“任务”: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家长找了很多培训班、夏令营。甚至还有提法:要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
于谦很是不解:明明就是放假,为啥整的比上学还累?
令人不禁想问:没有无所事事的暑假,童年快乐吗?
小县城里长大的我,暑假也是要去少年宫的。并没有学到什么,主要是去和小朋友们玩一玩。坐在教室里大概率是发呆,反正这个暑假班也不考试,作业也不甚了了,大约是练字之类的。
到家了是中午,妈妈有时候回来做饭,有时候不会。不回的时候,自己热一点前一天的剩饭,或者去买一个“凉面饼子”,再自己做碗西红柿鸡蛋汤,吃完了就睡午觉。
午觉醒来3点过,可以偷偷去开电视,也可以看看家里的各种小说。那时候家里有很多外婆从前定的《小说月报》、《啄木鸟》什么的,半懂不懂地看。
最喜欢故事情节特别紧张刺激点的,文学性强的就会刻意跳过。而且一篇文字总会反复看,重复看,总好像能背了,又好像从来没看过……
至今记得小说里的一些话,也形成了对世界最初的一些认识。反而是课本上学过些啥,没有印象了。
无所事事的暑假,伴着窗外的蝉鸣,这是人生中最怀念的“无尽夏”吧。
③ 看书,或者听相声
很多人有个很妙的爱好:听郭德纲的相声入睡。当然,郭德纲旁边还会站个于谦儿。
我一直不太明白:笑得那么开心,怎么睡得着呢?
可能笑着笑着就放松了。放松了,自然也就能睡着了?
不过,如果不太愿意在睡前发出笑声(惊扰到旁人),看看于谦的这本《于谦杂货铺》也是挺放松的。
在书里,于谦写童年、写青年,也写自己拜师学相声的故事,也写自己喜欢的摇滚:这时候你会发现,抽烟喝酒烫头,果然是于谦。
看这本书,不至于哈哈大笑,倒像是变成了于谦逗哏,读者捧哏的场子。很多时候,我会默默地在某一段后面,在心里加一句“可不是嘛”,“嘿,您瞅瞅这事儿弄的”……
相声演员的交流感真好,这本书的交流感真好。
一本不重的书,随时放包里,坐地铁、等公交的时候瞅一眼,比翻手机有意思一点儿。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八):《于谦杂货铺》‖和你一起追忆似水年华
于谦,自称北京“闲散艺人”,但是在很多人眼中却是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虽然我不是德云社的粉丝,但是却被于谦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
于谦老师的人生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其实除了这些,他还出过书,最近就有幸看到了于谦老师的新书《于谦杂货铺》。 一看书名,首先让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但是两本书确实截然不同的风格。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于谦老师的“杂货铺”,去找寻记忆中的美好。 一.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作为一名70后,书中于谦老师的童年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资源匮乏,父母都是工人,家里三个孩子上学,条件可想而知。经常为了看电视,跑到很远的亲戚家里。一直到了我们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家里才买了一台14英寸的“春笋”牌电视机。 但是每天电视上的节目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就像于谦老师在书中写到的“当年的小孩,最烦的就是礼拜二。为什么烦礼拜二呢?因为礼拜二下午电视台休息、检修,没节目。” 小时候虽然没有手机,但是孩子们依然玩儿的不亦乐乎,常常都会玩儿的乐不思蜀。玩儿虫子、捉蜻蜓、逮蚂蚁,小孩子总能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总之,那时候我们都是看着《恐龙特急克塞号》、《铁臂阿童木》和《小蝌蚪找妈妈》;听着《夜幕下的哈尔滨》和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的评书;玩着各种昆虫动物,渐渐的长大了。 长大了之后,就有了更多的爱好和想法。 二、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 上了中学,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父母眼中却成了叛逆。 于谦老师在电影《老师好》中,扮演的中学老师苗宛秋,就是一个和除外叛逆期的孩子们,斗智斗勇的好老师。影片中的霹雳舞曲《吉米吉米阿加阿加》,《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冬天里的一把火》,都展现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画风。 虽然不喜欢摇滚,但是对崔健、窦唯这些摇滚巨星,我还是记忆犹新的。还有那时候的穿着打扮,我记得姐姐第一个月工资给我买的军大衣,穿上之后就舍不得再脱下来。 于谦老师三大爱好之一的烫头,我其实是很有同感的。虽然我的头发挺多,但是它软啊,贴在头皮上没有个型,显得人也不精神,所以我也喜欢上了烫头。用我女儿的话说,我和于谦老师那可是“同好”。 再说说那时候的通讯工具,BP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真的算是奢侈品了,反正我是没有用过。但是我真的要感谢BP机,因为它是我和老婆谈恋爱时的唯一通讯方式,我那时候会经常打电话,让寻呼台给我老婆的BO机上发一些肉麻的情话。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我老婆的BP机尾数0118,正好是我们结婚纪念日的时间,我想这就是缘分吧。 2003年01月18日,是我们结婚的日子,阴历的腊月十六。 三.社会这所大学, 中国人结婚最理想的时间段就是腊月,所以我和妻子也随大流,选在了腊月。 于谦老师书中提到的各种老北京的地方,老物件和消遣方式,虽然很多我都没有经历过,但是作为在太原长大的河北人,如果您要是来了太原,我还是可以做好一个向导的。 北京有报国寺、潘家园,太原的南宫夜市也有一个类似的古玩一条街,如果你喜欢倒腾老物件,那里是您的不二之选;同样是北方城市的太原,搓澡对于太原人来说,那也是每周至少去一次。而位于太原市五一路的“新华浴园”,是很多老太原人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 为什么叫《于谦杂货铺》,我想你看了书之后,一定会深有感触。乍一看,觉得书中东拉西扯的写了很多东西,但是细细品味一下,真的让你有种是曾相识的感觉。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九):《于谦杂货铺》让我想起偷偷躲在洋芋窖里啃生洋芋的童年
大热的天,啥事儿都干不了,也不能出门,只好窝家里看书。 手捧着《于谦的杂货铺》,一边读,一边偷偷地乐,老公瞅见了,莫名其妙地看着我,问:“啥书,把你乐成那样?”我朝他一翻封面,还是忍不住乐,笑说:“回忆的杂货铺!” 没错儿,这本书几乎装满七零后,甚至八零后的所有回忆。那些往事啊,当年是那样平常和不起眼,可是,如今回想起来,却在时间的长夜里发着橙色的光,至今照耀和温暖着两代人。 就拿看电视来说吧。 对于九零后、零零后等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大概觉得书中写的可能是编的吧,但其实,真没一点夸张的。 大概是1983年吧,我从老家来到矿山,第一次见到那个叫做“电视”的玩意儿——一个四四方方的黑玻璃匣子,头上还长着两个角,就放在距离我们家不远处的一个连队办公室里。每到黄昏,吃过晚饭,住在附近的大人小孩都搬个小板凳,提前去占位置,看电视。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的电视节目是《射雕英雄传》,我就坐在我妈旁边,正看得美呢,电视里出来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黑眼圈,黑嘴巴,一脸的邪气,两只鹰爪似的手里,抓着一个骷髅头,正在练什么“九阴白骨爪”。当她鬼里鬼气的眼睛,通过电视看过来,吓得我一个激灵,躲在我妈身后,再也不敢看了。 过了一两年,邻居家买了一台黑白电视,具体忘了是多大尺寸了,反正,我们每天晚上又上人家家去看电视。那时候,看的是《霍元甲》《陈真》《昨夜星辰》……那时候,孩子们的功课不多,好像就是个数学、语文、音体美什么的,家庭作业几乎没有,所以,我们放学后,最主要的事情,除了玩就是看电视。一部电视连续剧,一集不落都能看完。 当时,我爸妈也不怎么管我们。所以我们是由着性子自由成长的。不像现在的孩子,想想还真可怜的,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这个兴趣班,那个辅导班占满了,看个动画片还得先完成各种任务。上学后,几乎所有时间又被没完没了的作业、复习题、各种考试占据。孩子们很少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所以,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很多,是有原因的。 又过了一两年,我要强的妈,在矿上织钢丝网、装煤、背水泥,下苦挣钱,给我家买了一台电视,而且是二十一寸的。 正如《于谦的杂货铺》中所写,那时候谁家有台电视,真的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自此后,我们就彻底结束了到别人家蹭电视看的历史。虽然,邻里邻居的,关系也不错,但时间长了,难免人家烦,自己也觉得气短,所以自己家买电视,着实让我们高兴了一阵子。 关于看电视,我还想起一个趣事儿。忘了具体是什么电视剧,反正是,我们刚看完一集电视剧,换台又看另一个电视剧,结果我就发现,先头的那个电视剧里面,龚雪演的那个角色是死了的啊,怎么这个电视剧里面,她还活着?这让我既惊骇又疑惑了很长一段时间。 要说这本书是“回忆的杂货铺”一点都不为过。童年的玩具、流行的歌曲、以及那些年愉悦了我们整个青少年时代的收录机。 说到收音机,我想起一件非常好笑的事情。 记得我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在煤矿工作的父亲为爷爷买了一台收音机,爷爷高兴极了,将收音机当成个大宝贝“供” 在上房八仙桌上,还用一块红布盖得严严实实,只有听的时候,才揭开红布,小心翼翼地拧着上面的几个旋钮。 爷爷不许家里任何人动他的宝贝,甚至连我这个宝贝孙女都不行,因此,我对这个不仅能说话,还能唱歌的玩意儿既嫉妒又好奇。我就不明白,那么小的一个盒子里怎么能装下那么多人呢? 于是,终于有一天趁着爷爷不在家,我悄悄揭开了她的“红盖头” ,,我学着爷爷的样子,将那个大旋钮左拧拧右拧拧,可是里面的声音就像吃错了药似的呜哩哇啦听不清楚。 我又趴在收音机上往里看,想看清那些人藏在什么地方,但我使尽了洪荒之力也没看见一个人。我有些失望,但又不甘心,正准备换个方向继续捣鼓,爷爷突然走了进来,见我竟然在“拆”他的宝贝疙瘩,顿时火冒三丈,一把夺过去抱在怀里,检查哪里被弄坏了。 结果这一检查,才发现,收音机果然“坏”了, 以前那些巧舌如簧,歌喉美妙的人全都“病”了似的,发出难听的呜哩哇啦声。眼见爷爷就要发作,我一个激灵,一猫腰就溜了出来。 因为担心被爷爷打,我一直在外面转悠到很晚都不敢回家。眼看天色黑透了,我索性躲在了洋芋窖里。晚上肚子饿得叽里咕噜直叫唤,我只好拿起一个洋芋,在衣服前襟上使劲擦了擦,试探地咬了一口,也许是饿极了,生洋芋的味道不但不难吃,还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就这样,我愣是把生洋芋吃出了苹果的香甜。一口气吃了三个生洋芋,我心满意足地靠着洋芋堆旁边的干草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时,我竟然在炕上睡着。我吓坏了,一骨碌翻起来就要“逃跑”,结果被爷爷一把拉住抱在怀里。爷爷心疼地抚摸着我的头发,说:“收音机没坏,是没电池了。” 原来,昨晚就在我躲在洋芋窖里偷偷吃生洋芋的时候,爷爷抱着他的宝贝疙瘩跑到邻居家去找我,被见多识广的伯伯狠狠“批评”了一顿,他说爷爷为了一个“破玩意儿”竟然把自己的孙女给吓跑了,万一出个什么事儿怎么办? 爷爷本来主要是为了让邻居伯伯修修他的收音机,没想到被他这么一说,也紧张起来,忙喊了几个堂叔一起找我,最后还是奶奶在洋芋窖里发现了我,将我抱回炕上。 自那以后,爷爷大大方方地将他的宝贝放在桌上,家里人谁想听都可以去拧去鼓捣。 若不是这本《于谦的杂货铺》,这段回忆大概会压在心灵的深处,成为永远的潜意识。 所以说,尽管这本书只是一些“鸡零狗碎”般的事件罗列,也并不像其他书籍,会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探索,但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装满或美好,或辛酸的记忆魔盒。让我们再次重温那段喜忧参半的苦乐年华。让我们莫忘初心,珍惜眼前,踏踏实实过好当下每一天。 因为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不可复制,不能重复。 .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十):《于谦杂货铺》我想于谦的童年,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童年
最近因病住院,闲来无事,翻了翻于谦老师《于谦杂货铺》。这本书类似散文,于谦老师写文平淡质朴,充满了烟火气,和对尘世的留恋。作为病中唯一能够排遣时间的书,算是很不错的选择。
于谦老师在书的开篇就写道了每个童年的至理名言《不撒欢儿的暑假是不值得过的》。我们的童年是怎么样的呢?打游戏?玩电脑?还是和朋友下河游泳?还是在家边赶作业,边偷看电视?
对于偷看电视,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每次父母下班回家,都要摸一摸电视机是否发烫来判断孩子有没有在家偷看电视,很多孩子都中招被父母责怪。
而《于谦杂货铺》中于谦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发明出了边看电视边扇扇子的“绝活”,给电视机降降温,让电视凉快凉快。
听说这招也是因为那时的父母,大概是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启发。那时,地下工作者正在发电报,发电报的机器还没来得及散热,敌人突然搜查,就要问:“这电台为啥是热的?”
这本书中,于谦这样的童趣真的不多了,诸如捕知了,捉蜻蜓,现在回忆起来,却是夏天最珍贵的时光。
这种充满生活哲学的办法来化解这样的难题,我想也是于谦老师的为人之道,这在《于谦小酒馆》《于谦动物园》不乏这样的生活童趣。
而如今,小孩子们哪里找到这样的童趣,总得父母带着孩子去农村“体验”,才能短暂的体会到,而如果不深扎在农村,待上一段时间,那种短暂的乐趣也会很快的消失。
城市的发展,总会剥夺一些淳朴得快乐。就像我的侄子,今年已经年满15周岁,于他而言,暑假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穿梭在不同补习班的大街小巷;是商场已被奶茶或者冰淇淋的味道;也或者是和朋友在电动城游玩的刺激。偶尔我姐带他回老家的农村,他也是躲在空调房玩手机。不是他不懂童年的乐趣,而是他们这代人,已经回不到我们童年的那种时光。
就好比我常常想起我10岁的夏天是怎么过的。
老家的村前总会有几口池塘,每到夏天,尤其高温天,池塘的龙虾都会冒头出来透气,浮在那些水草上,机灵的有点动静立马钻回池塘深处。
那个时候,早晨五点我就起床,带着父亲做得网兜,拎着一个塑料桶,早早得来到池塘边。我不算来得最早得一个人,好几个伙伴早已经等在池塘旁,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各把持一方阵地,看准时机用网兜去抄那些冒头的龙虾。
那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只要网兜下水,那些精明的虾立马会钻回池塘,所以,必须一招制胜。往往一网兜下去,等个几分钟,龙虾觉得没有危险,再轻轻地下网,如此反复,不能说钓多少龙虾,但这种和龙虾博弈的过程,却让我至今怀念。也因为如此,时间一长,我们小伙伴都练就了一身本领,下网狠、准,往往都不会落空。偶尔一天也能收获一大盆龙虾但那个时候,小龙虾没有多少肉,我们对它并不怎么喜爱。
这是我暑假的第一个记忆。
第二个记忆,是关于棱角的。如果是江南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八月份,也是棱角长开的季节。到了那个时候,我妈会用一个木盆带着我和我姐去河里采摘新鲜的棱角。母亲会划着木盆在河里漂呀漂,采摘一些新鲜的棱角。
我和姐姐就在岸边摸螺蛳。那时候,河边的螺蛳事真的父母,随便捡捡,也能捡一桶,偶尔也能捉几只螃蟹(现在叫大闸蟹)。都一起放在桶里养几天,为了就是吐脏,不水养几天,这螺丝是不能吃的。
螃蟹那时候我们都不怎么喜欢吃,这东西壳硬,肉不多。想想现在一只大螃蟹也要十几元,真不如那时候多吃一点
等到母亲采完棱角,我们就回家。趁着母亲做晚饭,我和姐姐就会把棱角收拾干净。等到母亲做好晚饭,我们就会把棱角放在锅里煮熟,捞起来放在井水里湃着。等到吃完晚饭,父亲就开始把竹席搬出来,母亲把棱角端出来,我们一家或坐或躺,一边吃棱角,一边乘凉。那时候,似乎家家都是这样过的,日子简单而充实。
所以,在病中偶然看到这本书,无限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那段时光,现在想来,似乎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虽然没空调,半夜一家人时常热醒,却觉得日子充满烟火气。
我也时常问自己在追求什么?是为了在大城市扎根,获得良好的资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要丢弃一些生而为人简单的快乐,为钱奔波?以至于每天回家披星戴月?搞得如今住院治疗?亦或者是为了追求生而为人得价值,倘若不做点成绩出来,觉得人生太过遗憾?
可能就像一句话所说:世人匆匆忙忙,不过为了碎银几两。偏偏碎银几两,能解万千惆怅。
我知道我是一个挺极端的人,想着挣钱,能够拥有更好的资源,也想着实现自己的价值,到内心,也想拥有片刻的安宁,就像小时候,有简单的乐趣,有简单的快乐。不用背负太多的责任和义务,拥有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如果,你是一个对童年有执念的人,我也推荐你看看这本《于谦杂货铺》,带你重温小时候的梦境,或许你对人生也有不一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