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谦杂货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于谦杂货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8-09 23:1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谦杂货铺》的读后感大全

  《于谦杂货铺》是一本由于谦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一):于谦杂货铺:一个被相声耽误的“杂货铺老板

相声应该是80后的专属,作为90零后,的确很少听相声,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收音机的“大侠”。

1

近日经常会去邻居家邻居大嫂做着饭,吃着饭都喜欢听相声,而相声里的人就是于谦。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

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

2002年起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正是因为他们演绎的相声,让更多的人在繁忙生活空隙里能欢乐片刻

有人说,于谦不是相声演员吗?怎么成作了,会不会也像郭德纲那样开始怼人了。

其实不然,于谦出的一本书《玩儿》讲述那个时代好玩意,也许很多我们还没听过。

而后出版的《于谦动物园》,《于谦小酒馆》,《于谦杂货铺》。都是讲述那个时代难事情

2

《于谦杂货铺》里在童年片讲到电视,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趁着父母与别人闲聊时,悄悄地出门,溜到有电视的人家,那时候尽管是黑白电视,看的是津津有味特别是遇到武打片,仿佛不用之前之前的剧情,就可以看的入神

后来家里有了黑白电视,虽然只能收到两三个台,但一有空电视绝对是在开着的。若是碰见父母从地里回来,立马关上。但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电视的后屁股发烫,就说明看了很久的电视。

再到如今,电视很少看,只要有手机就行,但再也体会不到当年乐趣了。

于谦话里话外少不了老北京,尽管我看相声比较少,但我知道老北京的胡同里,有人爱听相声,但这大都是通过电视里了解到的。

那种特有的调调大概只有在那里生活的人,才会更加深刻地懂得,那是一种旧回忆

而我觉得于谦就是一位被相声耽误的杂货铺老板,他收纳了一切好玩的,有趣的。让我们看到一个多元的世界,你说,你能不开吗?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二):带你回味60年的童年

德云社大哥拥有复古气息封面

于谦,来自德云社的大哥,一个上过大舞台的相声演员~一枚不一样的老北京人~

随手看的一本书~本来看过也就放下了。但是从没有想过会有这么有趣的故事情节,就想来和大家唠一下这本书~《于谦杂货铺》

打开书的前言:对于一个90后,已经没有这些大佬见过的童年~但是作者诙谐幽默介绍我必须说很喜欢:“现在的人都挂在嘴边儿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好多东西都没有了!要我说呢,这世界上好多东西,几百年,上千年以来,可能从来就没怎么变过~比如咱们小时候不知道多少回仰望天上的星空~还有那些陪伴过咱们的童年,让咱们变着法儿折腾过的玩意们,真正变了的,可能是咱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和心境”是不是我们长大了心境不一样了呢?-----摘自前言

前言的触动让我想要回到童年

书中的线索就是我们变换的时代车轮,老一辈人童年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一定要看看,看看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的童年,没有PP机,没有ipad,没有大屏游戏和电子游乐场!

还记得老北京家门口老巷子曾经的寓意吗,家门口老大娘曾经是否被小伙子递过情书,没有手机BP机传输电波的时候曾经的60-70怎么谈恋的~怎么减肥的,都得给你用大白话唠一唠,男生也要穿高跟鞋?女生为啥非要裹小脚?溥仪被人送礼物是自行车?搓澡还有大讲究?野史也得给你搬一搬!

给大家说说书里面讲的高跟鞋,男生女生都要穿的高跟鞋,现在这个年代不用说,没有高跟鞋的女人都不算一个合格的女神,高跟鞋几乎是人手必备,那为啥呢?无非就是穿上身材好,对喽!文中作者也要给你讲讲,男人为啥也要穿高跟鞋80年代的时候呀最流行的打扮就是高跟鞋喇叭裤!男人也得穿上高跟鞋,5cm大跟鞋穿上走路都啦啦带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我想到还能笑出声~

大家都知道于谦老师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这个烫头也是有很多的说法的,曾经的中国毕竟也是闭关锁国很多年了,突然洋人带着大波浪涌入我们中华大地的时候,一片议论声,到现在男女都能烫头是经过我们舞蹈演员各种艺人一个个先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吸收新鲜事物,男人女人都能烫头,北京烫头也是经过我们的前辈一个个实验出来的~,而且内涵和说道还是很多的

生活就是这样不知道何时何地就有不断的变化,现在的我们新社会了,日新月异的高楼大厦和我们现阶段的房贷车贷压力,孩子要去学习更多的补习班已经没有了我们初的乐趣,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从德云社大哥的故事中看看我们喜欢的童年~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三):忆往昔-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本人也是一枚德云女孩。非常喜欢郭老师和于老师的相声。 读起于老师的书,就像听相声一样。 书中大部分写的是于老师小时候那个年代的事情。虽然我和于老师出生在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的小时候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并且作为一个八年的北漂,还真喜欢听老北京的老故事,听大人们话当年。这本书就是70年代北京社会的一角。 当然,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特殊的记忆。比如女排。其实对于我-一个卡在9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对排球在中国的意义了解的确实没有那么深刻。毕竟没有经历过,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都停留在刘翔,菲尔普斯身上。可能等我的孩子长大,他们可能也理解不了,我们对这些人的激动。 bp机的流行我也赶上过。但对于任何事,我都没有像于老师那样深究过,比如bp机的发明人啊之类的。我发现于老师是特别喜欢钻研的人。喜欢的东西,都能知道来龙去脉。看于老师的书,可以东拉西扯的学到好多小知识。 对于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于老师洗眼睛的那段。描述完,感觉特别神奇又可怕,又想着尝试一下。不知道北京哪里可以试一试。

  书中讲起的输液管滋人的趣 事,让我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们小时候也会用输液针头连接气门芯注水,打水仗。现在的小孩子应该做不到了。因为现在的输液针头都严格回收了。多了份安全,少了份乐趣。没有好与不好。 于老师说:“那时候太好了,所有东西都觉得特别有兴趣。”确实是,现在的游戏变多了,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沉迷于电子产品。而且大部分孩子需要上无尽的兴趣班。说是“兴趣”班,但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兴趣的,都是家长认为的孩子的兴趣。其实我也并没有觉得现在的孩子可怜。毕竟我也刚刚升级焦虑的家长一枚。记得周杰伦有一次被采访,被问道小时候练琴,妈妈非常严厉,一直坐在旁边监督,而窗外确到处都是其他孩子玩耍的声音。当主持人问道“你恨妈妈吗?”。周杰伦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要感谢妈妈,如果没有妈妈,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无一例外,朗朗小的时候父母也是非常严厉的,虽然失去的到处玩耍的童年,但是现在确拥有美好的未来。小时候多吃点苦,长大才会容易的多。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比较忙,都在为一日三餐而奋斗。很少管我,所以我拥有很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也愿意小时候父母多逼逼我,也许我现在会更加优秀。当然,我从来不怪父母没有在学习上给我更多的教育。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不一定要成为周杰伦,朗朗人生才是幸福的。我现在也很幸福。于老师的童年也是没人约束的,但是现在一样很优秀。

  说回小说,说起周二下午电视台休息,这可真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了。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电视台看不过来,现在都是各种电子产品,全集追剧。

  总之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又不一样。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四):于谦:我是80、90后的同龄人

暑假里一定要做的事儿是啥?

00后或10后也许会说:到处旅游、上各类培训班、玩游戏……(抱歉我编不出来了。)

80后与90后则会告诉你:看《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七龙珠》;和同学们出去“野”——游野泳、跑来跑去抓虫子、游戏厅里玩游戏、录像厅里看录像……

很妙的一件事情是,69年出生的于谦,在他的新书《于谦杂货铺》里,呈现的童年与少年暑假生活状态,是和80、90后一样的,以至于我特地去查了他的出生年月,以确定他真的不是80后。

是的,于谦写书的语气那么亲切,仿佛邻居大爷在跟人唠嗑;内容却那么真实,仿佛同龄的玩伴在回忆往事——原来全国的孩子们,曾经有过一个那么像的童年。

① 给电视散散热

过去的小孩们有个通用技能:给电视扇风降温。

因为以前的电视机,有个大大的“屁股”,散热并不是很好。

趁爸妈出门上班,偷偷在家看电视的小孩儿们,会估摸着爸妈下班的时间,提前十来分钟关了电视,拼命给电视降温。

有时候,家长还会把电视的“天线”(白色电视信号线)藏起来,彻底杜绝孩子看电视的可能性。

可是,大概藏在什么地方,总是容易找到的。提前放回去也不是难事。

小孩子的手段,家长恐怕也是知道的吧?

不过总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默契: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手段、小聪明,家长也算尽管教的义务,孩子们呢,也获得一点点自己“小秘密”的快乐。

② 暑假就应该无所事事

于谦的书里写:他小时候,两个月的暑假可以用来上山下河,爬树摸鱼……

可现在小孩子们的暑假呢,大多是有“任务”: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家长找了很多培训班、夏令营。甚至还有提法:要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

于谦很是不解:明明就是放假,为啥整的比上学还累?

令人不禁想问:没有无所事事的暑假,童年快乐吗?

小县城里长大的我,暑假也是要去少年宫的。并没有学到什么,主要是去和小朋友们玩一玩。坐在教室里大概率是发呆,反正这个暑假班也不考试,作业也不甚了了,大约是练字之类的。

到家了是中午,妈妈有时候回来做饭,有时候不会。不回的时候,自己热一点前一天的剩饭,或者去买一个“凉面饼子”,再自己做碗西红柿鸡蛋汤,吃完了就睡午觉。

午觉醒来3点过,可以偷偷去开电视,也可以看看家里的各种小说。那时候家里有很多外婆从前定的《小说月报》、《啄木鸟》什么的,半懂不懂地看。

最喜欢故事情节特别紧张刺激点的,文学性强的就会刻意跳过。而且一篇文字总会反复看,重复看,总好像能背了,又好像从来没看过……

至今记得小说里的一些话,也形成了对世界最初的一些认识。反而是课本上学过些啥,没有印象了。

无所事事的暑假,伴着窗外的蝉鸣,这是人生中最怀念的“无尽夏”吧。

③ 看书,或者听相声

很多人有个很妙的爱好:听郭德纲的相声入睡。当然,郭德纲旁边还会站个于谦儿。

我一直不太明白:笑得那么开心,怎么睡得着呢?

可能笑着笑着就放松了。放松了,自然也就能睡着了?

不过,如果不太愿意在睡前发出笑声(惊扰到旁人),看看于谦的这本《于谦杂货铺》也是挺放松的。

在书里,于谦写童年、写青年,也写自己拜师学相声的故事,也写自己喜欢的摇滚:这时候你会发现,抽烟喝酒烫头,果然是于谦。

看这本书,不至于哈哈大笑,倒像是变成了于谦逗哏,读者捧哏的场子。很多时候,我会默默地在某一段后面,在心里加一句“可不是嘛”,“嘿,您瞅瞅这事儿弄的”……

相声演员的交流感真好,这本书的交流感真好。

一本不重的书,随时放包里,坐地铁、等公交的时候瞅一眼,比翻手机有意思一点儿。

  《于谦杂货铺》读后感(五):《于谦杂货铺》|一本“杂货”见闻录

  

《于谦杂货铺》,看到书名时,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的杂货店讲述的是三个小偷和杂货店老爷爷通过能穿越时空的书信给人们答疑解忧的故事。而《于谦杂货铺》则是以生活中见闻趣事为“货”,给我们呈现了一间极具于谦特色的杂货铺。

《于谦杂货铺》,一看便知,作者是于谦。一说到于谦,大家都知道他是有名的相声演员,常能听到他和郭德纲老师讲相声。我认识于谦是在电影《老师好》,他饰演一名工作中优秀而严厉,生活中勤俭而质朴的班主任苗老师。

虽然他自称“北京闲散艺人”,但一个人,能说相声,能演电影,还能写书,并不是他所谓的“闲散艺人”,而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这本书是果麦根据喜马拉雅《谦道》栏目改编而出版的。红砖的背景墙,12寸老式彩电中彩虹色的竖条纹,电视上摆放着三个老物件,凑成了那样古色古香的封面。

1.时间为轴,拾捡生活中的点滴见闻为“货”,呈列杂而不乱的半自传式人生。

翻开目录,我看到了以时间铺开的”人生“: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不禁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从这目录大概可以得知,这是一本于谦半自传性质的书,既有亲身经历,也有虚虚实实中夹杂着的“道听途说”,所以才称之为“杂货”吧!

①童年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愿望。——巴尔扎克

7080的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作业。经典的童年趣事莫过于看电视,玩虫子、听收音机、骑个自行车满世界撒欢。于谦的童年生活可谓是十分有趣。

那时候太好了,所有的东西都觉得特别有兴趣。约一帮孩子,骑着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下了公交车还得走半个多小时才能到玉渊潭、八一湖的水边。脱了衣服,穿一小裤衩儿,就游。心心念念地就下水,噼里扑隆,在水里打啊玩啊游啊。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以前那些没有电子产品的童年乐趣,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

那个年代的看什么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小蝌蚪找妈妈》、《聪明的一休》。看什么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家有仙妻》、《新白娘子传奇》等等。怎么个看法,搬个小板凳邻居家看,还是黑白的。稍大些自家也买了电视,偷偷看,拿扇子给电视扇凉的戏码,我们小时候都干过。

更别说跟着爷爷听收音机,学校每年秋季里的校运会,骑大人的28寸大单车到处招摇······看着看着好像自己就在书中,看到的就是自己。

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记忆,想起来还挺怀念。

②在人间

童年渐去,步入青年,不谙世事的“愣头青”们,怀着满腔热情步入社会。于谦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属于他的青年时期的特殊记忆。

玩摇滚、穿高跟鞋、记忆中的军大衣、烫头、BP记······

就拿摇滚来说。书中才知于谦除了是个相声演员,还有个身份是中国摇滚协会的副会长。是个摇滚发烧友。

我不懂摇滚,一边看书,一边找来崔健的《一无所有》、窦唯的《无地自容》单曲循环。在重金属的音乐声中,特别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中,年轻人心中那些困惑、迷茫、不确定的时代情绪,用摇滚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快感。

现在窦唯也算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了,但是他对音乐还是有坚持的,做了很多实验音乐。现在他的状态很仙,回归了一个普通的北京爷们的状态,自由自在,挺好。您细想想,谁能一辈子摇滚呢?最终都还是要归于平淡。到了我这个年纪,才想明白一个理儿,什么呀?您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个很摇滚的事儿!

③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不是讲于谦上大学的事,而是讲“社会”大学的种种。

“结婚”是人生大事,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很多人都把结婚当成了成人的标志。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不物质。结个婚最多配个“三转一响”,婚后住筒子楼,用公用厨房,日子简简单单,却也幸福美满。

您不能说这样的日子什么都好,可也不能说它什么都坏,只能说是特别有烟火气。酸甜苦辣,人情冷暖,互相都掺和着。

不管是童年青年的所见所闻,还是中年历经的变迁,书中见闻都是以北京为背景,有着老北京的韵味,是一个老北京的万花筒。

2.老北京的万花筒。

要说什么最能代表老北京。自然是四合院、老胡同。还有什么词儿都能儿化了说、说话时吞音吃字、乌里乌涂的京腔京调。

不仅这些,书中给我们展示了老北京地名的来由,马甸为什么叫马甸,亮马河为什么叫亮马河,礼士路从前叫驴市路,象来街后来为什么改叫长椿街,福绥境胡同是苦水井胡同的谐音,寿比胡同以前叫臭皮胡同,天桥:天子走的桥。

看着书,仿佛跟了个导游穿越到那个年代的老北京,从这接地气的文字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老北京的变迁。

3.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

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咱们一说一乐,一玩一闹,没必要把自己每天的日子都搞得那么严肃。您说,是不是这道理?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这门艺术还有种说法:对面拿贼,平地扣饼。

意思是说,艺人做的本身是没本的买卖,必须纯靠自己连说带演,把观众兜里的钱说到自己兜里来。

相声演员肚子里的货怎么来?来源于生活又回馈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简单地说就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经过相声演员的艺术加工,再反馈到观众眼前。除了乐一乐,还能引人思考。

正如他说的:

这世界上的好多东西,几百年,上千年以来,可能从来就没有变过。正真变了的,可能只是咱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和心境。

《于谦杂货铺》让我于平淡中增一丝乐趣,添一抹生机。这种语言文字的乐趣是以往的书中不曾有过的轻松和接地气,看于谦的书就跟听他讲相声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