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精装增补版)读后感摘抄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精装增补版)》是一本由万维钢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20-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精装增补版)》读后感(一):打破旧有思维,来一场认知升级
理工科思维的倡导者,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对待传统智慧和成功,如何理性地理解和做出决策,如何理性地看待科学。
有打破旧有思维的“万万没想到”之感,有认知的升级的快感,也有具体行动的指导。
书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书籍和文献,可以作为“如何正确地读书”的典范。
.s. 事实上,书中也讲了“应当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一话题。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精装增补版)》读后感(二):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这是读万维钢老师的第二本书。同上一本一样,都是博客合集,所以在内容上上天入地。也可以说本书也是万老师的一本拾人牙慧的读后感,看得出万老师喜好读书,把读过的书通过自己的文字重新写出来。
这本书很不错。在互联网统治全世界的背景下,在人云亦云的今天,万老师用告诉读者,应该用科学的方法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纷杂吵闹的现实修罗场。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这节内容于我而言启发很大。我以前就很羡慕孩子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只恨自己囿于现实束缚,想象力依托于尘土,再也不能翱翔天际。
万老师的一席话改变了我的看法。举了暗器.手枪的例子。原来人类的想象力真的无法摆脱现实,所有成功的科幻作品都依托于当时现实的背景,科学,才是最疯狂的现象。而脱离了现实的想象,只能是无意义的臆想。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部分刷新了我的世界观,内心也有了不大不小的震撼。原来所谓的“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是善意的谎言。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大量重复性的练习,就像《三体》维德所言,“前进,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正如《爆裂鼓手》所揭示的成功密码。
所谓成功,其实就是另一种名目的竞争。可惜太多人囿于自我陶醉式的努力,一直在重复自己,一直在“舒适区”轻松的努力着;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早就逃出“舒适区”的陷阱,在“学习区”提高自己,然后在另一个“学习区”重复这个过程。
虽然读本书自身有了提高,但是以后在选择上还是避免这种合集类书籍。内容纷杂无章,我还是喜欢系统化,章目之间有逻辑联系的大家之作。
!m��зOZ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精装增补版)》读后感(三):科学这么严谨的知识都是有套路的,我们有啥不可原谅自己的
曾经在得到栏目里购书过万维钢的《精英日课》,当时听了几天,发现听不懂,后来就一直没有听。当看完这本书,我想我应该回去再听一下那课堂,应该能听懂了。
也许当时对这些华尔街的精英太崇拜了,觉得他们的思想距我好遥远,我这个小山村出来的草根跟他怎么会有思维上的碰撞呢。
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甚至哈佛商学院的人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科学也有错的时候
就像作者讲的,20个科学论文里,有一个是错的,以前觉得,只要与科学沾边的事情,怎么可能会有错的,必定是真理啊。没想到,科学研究也有套路,每个科学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参与了主观想法,就看谁能说服谁。
科学的东西我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先有现象,再找大量的证据来证明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与主流科学是有联系的。
二、医学研究不要全信
我们平日去医院,排队三个小时,为了就是大夫给我们说的短短两分钟的话,字字当真言,觉得那就是救命的良方。
现在才知道,医学很多研究都有偏面或是背后的利益在作怪,比如有的药物可能会有一点对某病的作用,但是为了体现这种药物的疗效,就会有大量的医学研究者以点概面的总结,这种药物就是专冶这种病的良药。
书中有一个实验:给同样得癌症的患者,一个病人吃药物,一个病人吃跟药物一样外观的糖豆,发现两个患者治疗效果基本一样,说明了什么,真正起作用的药物成本可能占比不大,最大的是患者的心态。
也就是能真正治病的良药是自己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药物,外因都是辅助,保持一颗乐观正面的心态,生活就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三、穷人和富人思维
我们普通人可能觉得朋友多,路就宽,有困难找朋友解决,靠集体的力量。而且一般能帮到我们的都是那些见过一面或是不太熟的朋友,他们在某一时刻提供的资源正好是我们所需要的。
而那些日常跟我们混的特别熟的朋友资源和我们一样,所以,我们要鼓励自己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人以群分越来越限制我们的交际圈,就像社交媒体算法一样,我们每天看到新闻都是机器自动根据我们的浏览记录推荐的,而真实的世界比我们日常关注的更大,更多。
而富人往往是靠自己,我有什么资源,别人有什么资源,给我能来什么价值,虽然听上去比较功利。但是效率高,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没必要的投资上。因此富人只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而不是什么事都做,浪费时间和资源。
比如做公益,现在很多富人都做公益,他们做公益的目的就是怎么能帮我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或是这样做能给我个人带来什么体验,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而不是对大家有什么好处。
因此,我们普通人应该多学习富人的做事方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不用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做好,既做公益,还想要宣传,还要让别人说我们有爱心。不可能,只要自己最想要的那一样就可以了。
最总,总结一下,我们看每一本书都想提升自己思考能力,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要做到那些是对我们自己有用的,那些只是作者的观点,我们不能直接拿来用。
因此,每一本值得我们精读的书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第二遍,思考这个观点与我们有什么关联。与我们自己的知识连接起来,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精装增补版)》读后感(四):了解真实世界和科学思维,提升认知力,改善“万万没想到”的思维局限
本书作者万维钢是得到的专栏作家。我在得到买了他的全部课程,对他比较熟悉。
这本书是在他之前博客文章的基础上,删增修订后形成的短文集。相对于针对某个主题专门撰写的专著,我觉得文章合辑在内容和结构上相对都会比较散。
本书的内容都是基于较新的科学研究,可以说是阅读笔记的典范。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反常识思维”,倡导所谓的“理工科思维”,即基于科学思维的“慢思考”,反对不加验证地直接运用“世俗智慧”的、直觉式的、带有严重的认知偏误的“文人思维”。列举了一些认知偏误(确认偏误、鲜活性效应、代表性偏差、被意识形态影响、合取谬误),并对概率思维做了简要介绍(随机、误差、赌徒谬误、独立随机事件、小数定律)。
第二部分“成功学的解药”,针对“如何能够成功”的主题,基于科研研究,讲述了成功所需的关键能力(意志力),学习、练习和阅读的正确方法(间隔学习和测试、刻意练习、分级阅读、强力研读)和一些误区(想象力比事实更重要;灵感比汗水更重要;发散思维比集中思维更重要)。
第三部分“在现代生存”,从不那么常见的角度解释了现实世界当中(看似不公平或不合理)的一些现象(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延迟满足,贫穷的影响,商学院的生意逻辑),以及一些科学研究发现(表观遗传,权力对大脑的影响)。
第四部分“霍金的答案”,介绍了当前科学研究的体系、准则、方法,提出了一些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科学的建议。
全书概要
第一部分 反常识思维
1. 我们平时容易有一些“文人思维”· 鲜活性:容易受到鲜活个案的影响,而不擅长看统计数据;
· 代表性偏差:以自己当前所见代表事情的全部,而忽略当前没有看见的部分;
· 意识形态:更倾向于强调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而非根据事实和情境调整策略;
· 确认偏误:只接受与我们既有观念相符合的观点,而不接受、忽略与我们既有观念不符的观点,它们甚至会加强我们的既有观念(逆火效应);
· 阿喀琉斯之踵:不理解统计学和概率论,喜欢用简单原因解释复杂事件,喜欢给任何事一个解释,喜欢发现规律;
· 容易混淆合理性与可能性:增加的细节会增大一件事发生的合理性,但是必然会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2. “文人思维”的影响
· 决策错误:以偏概全容易导致决策错误;
· 劣币驱逐良币:媒体只给我们想看的,导致最终没有客观中立的媒体;
· 回音室效应:我们的固有观念被放大,使得我们更有偏见。
3. 作者的建议
· 用理工科思维代替文人思维:用tradeoff的全面视角分析问题,权衡取舍,而不只是动用情感;
· 开放心态:主动刻意消费与我们当前观念不相符的信息;
· 做“真理追求者”:允许想法被他人改变;
· 理解概率论,摒弃阴谋论;
· 抛弃“目的论”:用“机制”而非“目的”来给出解释。
第二部分 成功学的解药
0. 成功学的陷阱:别被个案和鸡汤所迷惑· 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才能被复制,科学的成功方法应当基于实验和统计,而非个案和鸡汤。
1. 成功的关键能力:意志力
· 【自控力是一项关键的品质】自控力能预测很多方面的成功(大学生成绩、个人成就、家庭幸福、人际关系)。
· 【意志力消耗能量】自控需要意志力;意志力消耗能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抵御诱惑、做选择、冒险、专注的脑力劳动都会消耗大脑精力。这种能量可以通过摄入葡萄糖来补充。
· 【提升意志力的方法】好习惯(将行动自动化以节约精力资源)、自我监控能减少意志力的消耗。意志力还可以通过锻炼(常做自己不习惯的事)来提升。
2. 科学的学习方法:间隔测试
· 【一个记忆模型】记忆强度 = 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 提取强度(越用越高);提取的动作越困难,两个强度的增加值越大。
· 【间隔测试】等有一定的遗忘之后,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复习;测试需要自己思考,实在想不起之后再看答案。
· 【超强记忆不靠谱】超强记忆不是基础能力,对理解没有用,反而有害:破坏了知识原本的联系和逻辑,可能导致理解力降低;信息有等级,需要断舍离。
3. 科学的练习方法:刻意练习
· 【刻意练习 vs. 一万小时】关键不是练习时长,而是练习方法——刻意练习;要想达到顶级水平,天赋也很重要。
· 【刻意练习】只在“学习区”学习;分小块针对性重复练习;及时获得有效反馈;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 【只在学习区学习】练习的精髓是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不要追求“自动化”的极限,那样会在舒适区停留太久;而是及时进入下一步。
· 【基础训练】刻意练习最关键的部分。刻意练习是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技能是“长”在人脑中的。迅速掌握技能的要点:大量重复训练:分块,基本功,不断重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高度针对性: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做中学。
· 【即时反馈】练习中需要随时获得来自不同视角的即时反馈。
· 【学习环境】决定成绩的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只有在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的。刻意练习当中没有“寓教于乐”。
4. 科学地获取信息:书本而非网络;分级阅读
· 【上网 vs. 读书】上网使我们的大脑浅薄:网络阅读使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上网不能取代读书。
· 【网络阅读是低效的】漫无目的地点击不但没有加深理解,甚至记不住读了什么。网上阅读从硬件层面改变了人的大脑。多媒体阅读也并不能帮助加深理解。多媒体、超链接、推送通知严重干扰记忆力;受到干扰的短期记忆无法存入长期记忆。
· 【分级阅读】上网应该排除干扰信息,成为网络的主人而非奴隶。对待不同等级的内容应当用不同速度和方法,阅读无信息内容时应当扫读。
· 【思维密度】思维密集度:准备文章需要的总时间 / 阅读文章需要的时间。对于好的写作,写作者和阅读者都能在思维密度之争中获胜。读者以用自己的少量阅读时间换取作者的大量准备时间获胜;作者以阅读者数量多,以至于总阅读时长多获胜。
5. 一个好的读书方法:强力研读——理清脉络,记住故事,建立联结,做好笔记
· 【阅读的精神】阅读有三个档次:娱乐,信息,理解;只有为了理解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读书应以我为主,而非以书为主。
· 【强力研读】核心技术是做读书笔记。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不好玩,用时少,不求快。读两遍:第一遍通读,不求快,时不时停下思考;第二遍写笔记,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做一章笔记。
· 【好的读书笔记】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跳出来);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为我所用);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好书激发灵感);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6. 一些误区:事实 vs. 想象力;汗水 vs. 灵感;集中思维 vs. 发散思维
· 【事实 vs. 想象力】想象力需要事实基础;以事实为基础的想象力更可信。
· 【想象力的两个等级】初级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玩“what if”游戏;不自由的想象力:自洽(self-consistent)的世界观,具有完备、合理的逻辑系统。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想象力才是高级的。
· 【顿悟崇拜】“自由想象力崇拜” 背后是“顿悟崇拜”——一般人终日被知识所束缚,一旦跳出束缚,就能取得重大突破。这是对科学发现的庸俗解释,是一个误解。
· 【汗水 vs. 灵感】灵感和天才被高估,汗水和普通的想法被低估。
· 【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迷信】我们以为创新行为的最关键一步是某个绝妙的想法(灵感);我们以为灵感非常难得;我们以为越是离奇、越能打破禁忌、越大胆的想法,越值钱。
· 【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伟大的发现是慢慢得出的;尤里卡时刻是由一系列小想法(证据)逐渐累积,然后得到突破的结果。创造性的关键属性是正确和有用,而非新颖;仅仅新颖没有技术含量。
· 【真实世界的创新】量变的:当前水平基础上的改进;暂时的:会被更新的代替;质变创新:当时技术条件孕育的结果。
· 【集中思维 vs.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需要专注;专注是大脑的基本功。集中思维的局限性:固定的套路,思维定式。发散思维是一种全局思维,跳出思维定式解决问题;前提是已经有了思维定式。只有集中思维才能掌握套路和抽象概念,才能让脑子里事先有一个“答案区”。
· 【开启发散思维】主动停止集中思维:什么都不想,主动停止思考,睡觉,眨眼,给点时间;发散思维可以在后台无意识地运行。
7. 创新、创业、竞争:有些是命中注定,有些是环境注定,但仍有些可以加以利用和改变
·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创新的最大特点是风险,该风险只有落后者才能承担。后来者创新,是竞争中的一般规律。
·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创业者通常过度自信。过度自信者成功和失败的机会都比一般人多;平均而言,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人更成功。这个世界属于爱冒险的人。
· 【竞争:夺魁者本色】竞争倾向有性别差异,受到睾酮、子宫内激素水平、COMT基因的影响,后天教育和文化传统仍然有作用。启示:注意平时和比赛时的区别;利用竞争意识;创造宽容的环境。
第三部分 在现代生存
1. 【幂律分布】世界的资源分配是不公平的,很多资源的分布是马太效应(正反馈)的结果——幂律分布。
2. 【要事第一】“80/20”法则的启示:要把资源用于最重要的事——要事第一,而不要面面俱到,事事完美。
3. 【延迟满足】延迟满足的能力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不稳定的环境使当下满足具有合理性。启示:给下一代提供温暖稳定的环境。
4. 【表观遗传】贫困的生活经历能够通过影响DNA的甲基化水平来传给下一代。摆脱贫困不易。从社会层面,需要政府扶持;从个人层面,为下一代屏蔽压力。
5. 【经济实力使人独立】低收入者更依赖强关系,高收入者更依靠弱关系;经济实力使人脱离对强关系的依赖。
6. 【公平 vs. 价值】大学招生、公司招人更看重这个人能带来什么价值,而非公平。
7. 【声望的生意】学府的声望相比于大公司的声望更容易变现。【或许因为在人们意识当中学府的声望更稀缺。】
8. 【权力感 vs. 共情】权力感减弱共情能力。想要恢复敏锐需要去掉权力感。
第四部分 霍金的答案
1. 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1)相关性(对照):科研的初级阶段,但也已经超越了思维本能。
(2)因果关系(控制变量对照实验,排除第三变量):现实世界中用“随机分配+操纵”的方法替代“控制变量对照实验”。
(3)机制(解释现象):科学研究的真正关键。机制中的每一步必须是可以验证的,这样才能把各种不同机制综合在一起建立模型预测未来。
2. 科学研究的基石
(1)证据 / 事实。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是基于证据。主流科学否定缺乏证据的新理论。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
(2)预测。好的理论在于它能够预测未来。
(3)关联性原则。主流科学要求必须能用现有的理论去解释新理论。新理论必须基于主流科学。
3. 科学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通过纯粹的被动调查来做研究。
■ 回顾性(retrospective)问卷调查:先找到病人,再询问他们过往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回忆不准确,甚至有偏见。
■ 前瞻性(prospective)调查是更可靠的办法:从干净的初始数据(两组不同的人群)开始,长期跟踪两组人,再进行对比。难度在于“长期”。
研究方法2:元分析
要想从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因果性,就必须尽可能统计各种影响因素,以排除第三变量的影响。但一个论文不可能统计所有可能性。不同论文可能统计不同的影响因素。这时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元分析。
操作方法:P<0.05
■ P 值代表“在一定的无效假设之下”,实验结果纯属巧合的可能性——有相当比例的实验结果其实就是巧合。
■ P 值只能预示“有没有”疗效,而与疗效的大小无关。
■ P 值小于 0.05,是个不怎么体面的人为约定。
■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科学家使用数据采摘之类的手段,美化了自己研究的 P 值。
4. 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 科学尚未有统一的理论,当前的理论是在每个领域内各自发展的。
■ 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调查只是对真实世界的管中窥豹。物理学家发明模型的时候,他们想的是什么模型有效就用什么模型。
■ 科学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每一篇论文都是从个人感觉到客观事实,再到因果关系,再到推广使用的机制这个过程当中的一小步。
■ 科学研究就是把新思想逐渐变成主流的过程。主流科学是凝固了的科学。
■ 想要解决问题,必须使用模型。其本质原因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主观的。
■ 用模型预测未来非常困难,越复杂的模型就越困难,越细致的未来就越不好预测。不要特别相信那些复杂的模型能对未来做出的复杂预测。所有玩模型的科学家都知道自己模型的局限性。
5. 关于各学科
■ 物理学的两个逻辑:物理定律必须处处管用;一个好的物理理论必须不但能解释已知的现象,还能对未知的现象做出预言。
■ 心理学实验结论的推广困境:实验场景当中得出的结论不一定能推广到实际生活中。
■ 医学研究的困境:大部分医学研究都是错的。
(1)在医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统计方法是个非常脆弱的体系:效应微弱 + 研究者偏见;
(2)实证数据表明:结论错误的论文占相当数量(7/45);被其他研究至少重复验证了两次的论断很少(1/432)。
■ 经济学模型的预测是有限的,远远谈不上准确。
■ 气象学模型没有得到完全的解释。气象学模型中的物理机制和参数有很多不能确定的地方,所做的简化距离真实世界非常遥远。气象学预测未来的一个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各个不同气象模型的结果综合起来取平均值。
■ 数学:理解大数应该有数量级的概念,有看相对数值(比例、比较、趋势)的意识;对于风险不要因噎废食,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6. 对待科学的态度
■ 科学家是主观的。最好的科学家甚至可能是极度主观的,他们“鄙视”自己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
■ 抱着谦卑的情绪去“仰望科学”是错误的态度。
■ 今天医学研究的无奈现状并不见得说明科学方法不行。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最不坏”的方法。
■ 把学术论文的结论推广为真实世界的真理,有时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7. 两个现象:安慰剂效应 & 反安慰剂效应
■ 安慰剂效应真的存在,而且效果强大。哪怕知道是安慰剂,它还是会有用。
■ 安慰剂效应多用来做随机双盲实验,用于测量真实药物的有效性。这是把现代医学从传统医学里区分出来的重要一步。
■ 手术也有安慰剂效应,而且比吃的药的安慰剂效应更强。假手术做得越是郑重其事、手术开刀对身体的损伤越深,安慰剂效应就越强。
■ 启示1:对比之后有效才是真的有效。
■ 启示2:个案的有效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可能来源于安慰剂效应,可能来源于运气。
■ “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本来没事,因为以为自己有问题,结果真的有了问题。
■ 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的原理上不明确。其中并没有统一的机制——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作用原理不同的几种机制,大多跟大脑让身体分泌某种激素有关(饥饿激素;压力影响皮质醇的分泌,长期的高皮质醇水平导致身体内部发炎)。
■ 改善心态获得健康:把压力当作挑战,而不是威胁,压力对健康就不会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