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之旅》读后感1000字
《演化之旅》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克拉克 / 大卫·奎曼 / 约瑟夫·华莱士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2.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演化之旅》读后感(一):读后感
这本书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主要介绍了各种生物演化史。
看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有一点奇妙的联想,开头提到达尔文那个年代的生物学家们的研究生活,有趣又浪漫(当然也充满了危险)。
这些探险家搭上殖民者的船只,离开熟悉的欧洲大陆,前往未知的大陆和岛屿,在那里他们见到了从未见过的鸟类和虫子,那神秘的新世界中有无穷无尽的动植物,探险家们仿佛是刚刚走出了新手村的勇者,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同时他们也忍不住开始思考:这些奇迹一般的生物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脑补起了未来星际时代,会不会也有探险家开着宇宙飞船前往未知的星辰大海,寻找具备生命的星球,感觉非常浪漫。
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之前没有仔细思考过的角度。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我们是没有“神创造了万物”这个认知的——虽然有女娲造人这类传说,但大家知道这只是神话传说而已。
但是,在达尔文那个年代的基督教世界里,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是一个固有认知,它和“太阳东升西落,人会生老病死”一样是一个不会被质疑的常识,是构成世界观认知的基石(其实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是这么坚信的),质疑它轻则被批判,重则火刑架。
所以,当这批生物学家意识到地球地层的年代远比圣经里的历史漫长,不是所有上帝创造的动物被投放在地球上之后就会永远存在,它们仍会灭绝。这种认知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当时很多科学家甚至不接受生物会灭绝这个事实,宁可固执地相信它们仍然存在于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只是暂时没被人类找到。
生物会演化?这听起来很不宗教,上帝创造了动物,那么它就应该是天然完美的。承认物种会突变,简直像承认犯了谋杀罪一样。
这么看来,在那种宗教环境下能提出突破既有世界观的理论的达尔文,真是非常了不起,但就算如此,达尔文也是在挣扎了20年后才发表了那本著名的《物种起源》。
PS,这本书里提到了达尔文和马尔萨斯的绝赞联动,就是那个写《人口原理》提出马尔萨斯陷阱的马尔萨斯。我震惊了,原来他们是同个年代的人吗!
PPS,友情提醒,这本书含有大量花鸟虫草、骨骼器官的高清彩色近照图,有虫子恐惧之类症状的读者就放弃吧,翻两页就会打个哆嗦。
《演化之旅》读后感(二):那些消失的生命在告诉我们什么?
精美的摄影,跨越物种的语言,时间的迭代,那些消失在时间长河中的生命和那些正在努力生存的生物都在对我们窃窃私语,你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吗?
看完全书之后,其实很难定义它是科普文字读物还是图鉴类画册。
喜欢博物科普类的读者可能更容易上手,因为虽然全书对各类物种进行了归类。但八个章节之间穿插了大量的精美摄影,精美到以至于流连在自然造物的神奇同时常常忘了内容之间的衔接。
可能是因为“摄影”是这本书的主体,所以为了图片能得到最佳的展示,文字往往集中在一处,而后图片单独展开。导致图文对照上有点不便,知识点对应上有时需要你回翻对照文字。(可以理解,对美有追求的人,在排版上更倾向于极致的展示)
回归正题
这本书的前言一定要看,达尔文和华莱士的爱恨情仇与条件的朋友可以先自行查阅一下,会更有意思。也许跟本文内容关联性不大,但有利于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真正的演化意义:不仅是生物的物竞天择,毕竟曾经在漫长的自然衍化之旅中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数亿年的漫漫长河,人类说不定只是昙花一现呢!
可是在人类短短的历史中,达尔文、华莱士。。。他们所经历的一场人与神与自然的造物权角力,颠覆了一个时代的认知。尽管现在有很多反进化论的观点,但不可厚非,在那个神权时代,他们的认知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开拓者的意志往往是照亮后来者的灯塔。
书中也给大家展示了,从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观察、收集生命形态的原始科学到DNA,生物基因组的绘制。科学的进步给我们观察生命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路径。也给我们记录生命历程更多的途径,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从达尔文到今天的《演化之旅》你能看到这种科学仿佛有一种责任感,虽然间隔数百年,但在《演化之旅》的图片中你可以想象到当年达尔文看到的也是这样一块化石,也是这样的一只甲虫让他着迷,这样的一朵兰花让他沉思。翻页之间,百年延续。
o
当我们在阅读演化时,我们在看什么呢?生命从简单、单一到繁复、华丽;从草履虫到恐龙;从苔藓地衣到智人……这本书让你在溯源生命同时,看到万事万物都有消亡,新的生命会诞生,新的物种会被发现,而熟悉的会灭亡,繁盛的有一天也会退幕。
整个生命大家族,在化石中向人们展示其顽强,数亿年无论是火山爆发还是冰河世纪,演化从未停止向前,同时又无比脆弱,这么多美丽的生物因为人类的贪欲已永久消失,再也不会存在,稍纵即逝的扼腕。
你会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可能只有在你读完《演化之旅》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不过有没有答案也不重要,光是书中的美图就已值回票价,生命之美的沉思,完全是赠品,
划算,买它!
《演化之旅》读后感(三):看得见的演化史
生命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摄影是一门定格瞬间的艺术——由此看来,演化与摄影实在两不相干。但是,面前的这本《演化之旅》分明在告诉我,演化固然漫长,但它也可以体现在一幅幅定格的画面中,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这是一本摄影集(当然,你也可以将其视为科普书,但它首先是摄影集),作者是自由摄影师罗伯特·克拉克(Robert Clark),他的作品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等多本知名杂志上。英文原版由大名鼎鼎的艺术出版商英国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出版,中文版由后浪引进。
用艺术完成一次科学之旅
从形式上看,这本书收入了作者拍摄的200张高清照片,用200幅定格画面展示了生物演化史的丰富多彩和震撼人心。你会看到保存至今的恐龙脚印,看到和始祖鸟同样古老的孔子鸟的骨架,看到形态和树叶毫无分别的昆虫,看到和人手极其相似的大猩猩的手。在这些定格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这些生命所经历的无比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而你获得这种体验只需要一瞬,这就是摄影的魅力。
正如大卫·奎曼(David Quammen)在本书前言中所说,查尔斯·达尔文(当然还有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论证演化理论的各种证据本质上都是视觉证据。在基因研究和现代计算机诞生之前,肉眼观察对于生物演化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这个角度看,罗伯特·克拉克的这部作品集将带领读者像当年达尔文和华莱士一样,用双眼去观察生命演化的迹象。换句话说,所谓“演化之旅”是摄影师用艺术的形式帮助我们完成的一次科学之旅。
“冷”知识不够,还得有“高冷”知识
除了这200张高清照片,与其关联的200段图片说明同样内涵丰富。它们由博物学作家约瑟夫·华莱士(Joseph Wallace)撰写。如果说这200张照片能带给你视觉上的冲击,那么这200段图片说明将带给你知识上的升华。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也就是图片说明)因受制于作者选用的照片,必然在系统性和知识性上大打折扣,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结构上看,这200幅照片被分入8章,每一章主要介绍演化史上的一个阶段以及该阶段的代表生物类别,比如第二章讲“鸟类”,第三章讲“冷血动物”(爬行、两栖和鱼类),第四章讲植物,第五章讲昆虫……这种清晰的结构有助于读者在脑海中构建生物演化史的基本框架,因为不同历史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主流生物,也就是演化在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
从内容上看,本书的文字部分尽管围绕着所选照片展开,但尽量挖掘这些照片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多为读者普及一些演化知识。也就是说,这些图片说明在介绍图中动物的演化特征(如何被自然选择、物种形成于何时)之外,还延伸到一般意义上的演化理论与学科知识。比如用多个例子展示“趋同演化”和“平行演化”这对概念,比如介绍驯化和人工选择在演化史中的作用,比如强调地理隔离(尤其是岛屿)对物种形成与灭绝的重大影响,比如从“生态位”的角度解释物种演化的成功。当然,考虑到这本书的体量,这些图片说明中的知识点只不过涉及演化这门学问的一小部分,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去阅读更专业的书籍。但至少,这本书努力把你从“动物百科”读者往动物学家的方向牵引。你不仅会掌握一些“冷”知识,还会掌握一些“高冷”知识。
最后还有几点稍微提一下。一是文字作者约瑟夫·华莱士撰写的导言介绍了演化理论的诞生,包括达尔文和华莱士这两位先驱的故事。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相关的科普书,那么这段故事有必要了解一下。二是文字部分中出现的物种名称都配有拉丁文学名且格式书写规范,少数几个尚无中文译名的物种也用脚注做了说明,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得出译者和编辑的专业性。三是阅读时手边最好有一张地质年代表,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对文本部分知识的吸收效率。
总之,“演化之旅”是漫长而复杂的,但这本摄影集为我们打开了观察演化的一扇小窗,从中可以窥见生命的瑰丽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