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殇读后感锦集
《血殇》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 ·普雷斯顿 (Richard Presto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殇》读后感(一):恶魔与人类的爱和关怀
本书以小说似的精彩语言,深沉地描述了2014年发生在西非的埃博拉病毒传染事件。本书中,汗医生,绰号姨妈护士长,以及许许多多的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伟大的人格和坚持的职业操守。本书和血疫是姐妹篇,但后者描述了1976年和1989年的两次埃博拉事件。血殇比血疫给读者的冲击更为强烈。因为在血殇中,每个当事人都是如此无助!非洲政客的腐败与敷衍,欧洲无国界医生组织的所谓正义,美国政府的漠视。非洲医生和护士在物资极度缺乏和极其低的收入的前提下,坚守岗位,与患者共存亡!在书中,处处呈现出人间炼狱,但也处处传达给读者爱,人性与关怀的美好!就像作者所说,埃博拉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这些美好传播的恶魔!作者在结尾也预测了世界可能会面临一次大范围的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危机。显然,他说对了!今年的覆盖全世界的肺炎警示我们:公共卫生安全如此重要,公共卫生危机原来离我们如此近!
《血殇》读后感(二):这不仅仅是过去,是现在,更是可以预知的未来
本书依据埃博拉初次出现、消失、再次出现、开始爆发、大规模爆发、逐渐消失的顺序记录了在西非抗战埃博拉病毒的各种事情,除了记录下埃博拉的可怕之外,更记录下了在这次传染病中人性的多样性。 这本书读下来很沉重,因为有太多的人因为这次的疫情而失去生命,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不断救助病人的医护人员。 站在上帝视角,一直希望病毒能早些被发现,希望疫苗能更早的给病人使用,尤其是汗医生和姨妈,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这些可敬的人终究是死在了病毒的手中。
不过,读完进行反思,书中当时采取的许多措施,在这次的新冠肺炎中依旧使用:远古法则、病毒基因突变的猜测等等,正如作者在末尾所预测的那般,未来还会有大规模的病毒爆发,是现在的医学手段无法治理的。虽然这种预测很让人无奈,但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该从这些过去学到些什么:不要吃野生动物、对自然加紧保护、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一切,要永远保持警惕……
《血殇》读后感(三):眼泪与愤怒
继《血疫》之后,读了同一作者的续作《血殇》,延续前作的阅读体验,当晚又失眠了……大脑中被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的形象占据,心潮起伏。1976年埃博拉第一次进入人类社会时,“丛林医生”卢泊尔出于医者的仁心和本能,冒着被致命病毒感染的风险,给初生婴儿做人工呼吸——看哭;2014年凯内马医院的护士们拿着每天5美元的基本薪资,政府许诺的额外每天3.5美元危险补助迟迟不到位,但他们还是冒着感染后死亡率超过50%的风险,坚持在第一线,他们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牺牲精神,更凸显出当地政府部门的落后不作为——看哭;有着实验性疫苗的医生,就如何分配手中极其有限的资源,努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们内心的苦恼矛盾纠结同样让人眼眶湿润……看完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这两部关于埃博拉的纪实文学,对于目前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现状,实在有太多感慨!总结一下就是——全世界范围内人类这种生物,真的没有太大区别,或伟大崇高,或自私愚蠢,真的没有所谓“文化差异”……
《血殇》读后感(四):殇
《血殇》是今年5月份才出版的新书,本以为要等一段时间,没想到高效率的不足一个月就有了数字版。心心念念了一天,终于能有时间翻开。
《血疫》的续作,才看一章就思绪万千,虽有同样的味道但更加震撼,也更显无奈。昨天看到刚果爆发的第11轮埃博拉疫情的新闻时我真是全身都冒起了鸡皮疙瘩,我们人类真的太脆弱,根本不是什么地球之子,可能只是一群被病毒不断做实验的小白鼠。好在我们又太坚强,靠着坚韧和爱成长至今的我们有着打不败的韧性。
同样的,放弃自己所有(包括情、命)的医生们的牺牲和奋斗让人感动,敬佩,也让人感谢。仔细想想,相比于世界其他角落的奋斗,我现在所谓辛苦真的不足以引起关注。
慢慢的我发现当我了解的越多,就越能理解,也就更有力量,根本不需要什么心灵鸡汤。
如果大家都能知道埃博拉的的威力,还敢吃野味、寻刺激吗?还能大言不惭的不把大自然当回事吗?我想,就算还要那样做,也会心有余悸吧。
《血殇》读后感(五):如果病毒再次突袭,我们还有招架之力吗?
与病毒作战太过于惊险,从不熬夜的我昨晚看到12点过了还不愿意放下,今天也偷偷摸鱼,势必看完此书,现在终于看完这本书了,仿佛一位刚撘乘火箭回地球的人一样,心里总算有了一些踏实。
人性的贪婪和愚蠢,我深恶痛绝,对于现今世界乱糟糟的一切,我都希望一切赶紧毁灭,我也不理解高等智慧生物的人类怎么能活到现在?看看现在世上的反科学和仇恨的浪潮。
这本书却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一个世界,这里人不再与人为敌,而是病毒,这个不知道可以追溯到何时,是否可以称为生命的结构,它势头迅猛,夺去数以万计人的生命,无数医护工作者挡在中间,将我们与病毒隔离开来,他们牺牲自我,为后世树立榜样,他们是黑暗世界微弱的光,正因为这些自我牺牲的人,我们走到了现在,但我们有为后世的人做更好的榜样吗?当黑暗再次降临,还会有任何人出来牺牲自我吗?没有光,我们能走出下一次的困境吗?
《血殇》读后感(六):《血殇》病毒不是最可怕,无知才是
年轻时不爱看纪实性文学,觉得情节不够跌宕起伏,年长了,品味有所改变,开始喜欢这种真实而带有有人性思考的书。读这本书是一个无意的决定,读下来觉得作者写的很好。一直很欣赏作者这种实事求是,严谨真实的写作态度,这是一个纪实文学作家应该具备的素养。读此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点就是无知。病毒的不期而至,大量的感染者出现在一个医疗设备极其落后的非洲小国,这已经是一件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但更让我觉得可怕的是无知。当医疗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一个个深入村庄去排查被感染者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并不是笑脸相迎,而是敌视,敌视他们的正是需要他们救助的病人亲属,他们为了保持传统,不让医疗人员带走病人,用各种随手而获的武器去袭击医疗团队,让他们举步维艰。病毒是可怕,但是无知比病毒更可怕,如果当时他们能够听从医疗人员的劝导,那么感染者绝对不会这么多,可是,这一切都无法挽回。无可否认,他们对自己的亲人是真爱,但面对病毒的侵害,能否理智的做出决定却是最重要。他们无知和感情的却造成更大的家庭离散,让更多所爱的人离开人世。
《血殇》读后感(七):两个细节
书里面对于埃博拉发作的描写很细致,“火箭式呕吐”,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个词。
书中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村落里一个叫麦宁道的女人去世时,哀悼她的人们与她接触而染病。书里这样写:“埃博拉病毒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靠的是最深沉最个人的情感联系,正是爱、官宦和责任将人们连接在一起,明确定义了我们的人类身份。病毒利用人类天性中最美好的那些元素,作为人际传播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病毒是真正的恶魔”。
二是一位防治埃博拉的丛林医生,他在指导手下的医生护士时,千般嘱咐避免和病人的接触。但当他自己遇见病人的时候——对方是可能已经感染埃博拉的孕妇,接生出来的胎儿没有呼吸——他直接通过口鼻接触将空气吹进胎儿的肺部,使胎儿暂时存活。当这个医生做出这一举动时,他本人没有意识到问题,是在身边护士们目瞪口呆的表情中,发现自己做了错事。他向别人强调了那么多遍避免病毒的指令,心里比谁都清楚病毒的传播途径,但当他自己面对病人的时候,职业本能还是占了上风,他想救那个婴儿的命。
《血殇》读后感(八):何谓“血殇”?
《血殇》作者通过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扎伊尔的初现和2014年变异的埃博拉在西非的大爆发,描述了埃博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何谓“殇”?那是在重大灾难后,内心中弥漫翻滚的巨大的悲哀、遗憾与恐惧。相较于年初再读《血疫》的冷眼旁观,如今读《血殇》却几度泪眼模糊。感动于卢波尔医生在明知产妇疑似感染埃博拉的情况下,依然出于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能而愿意为失去呼吸的初生婴儿做人工呼吸,即便自己的口鼻和面颊糊满有可能沾染埃博拉病毒的血液和羊水;愤怒于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政治博弈与种族主义让优秀无私的胡玛尔·汗医生最终感染埃博拉得不到有效救治而死去;悲哀于一个个奋战在一线血海中的医护人员在毫无准备和毫不知情下被感染,被抛弃,直至倒下;恐惧于人类其实到现在都未曾战胜过埃博拉,埃博拉的每次无声消失都不过是在调试自己,伺机寻找机会再次袭击人类,适应人类这个宿主!
《血殇》有人性的恶意,也有人性的挣扎,更有人性的善良与献身精神!在这个特殊时期读这本书,感慨于作者在最后一章当中的远见:未来某一天,当人类社会出现一种新发病毒,传染方式更加不可预测,传播范围更广泛,在短时期内无有效药物,那时候人类何去何从?或许只有一条路可走:遵从先人远古法则!
《血殇》读后感(九):重复的历史,同样的选择
埃博拉套组第二本。个人感觉相比《血疫》,这本《血殇》写的更好,焦点更加明确,让人读起来很流畅,体验更好。 主要描写了1976年和2014年的两次埃博拉爆发,叙述了其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和节点,并做出对比。很吊诡的是,2014年我们确实有了更好的治疗条件和科技手段,但却并没有控制好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靠接触体液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撕裂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而人类,选择永远决定着命运。 1976年,让医生居功巨伟。他与当地社群宣讲,一遍遍强调要远离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发现后即刻隔离。做到铁石心肠,患者死后不能敛尸,要一把火烧掉。但他自己,却仍然无法放下有疑似症状的产妇,进行了高危手术,甚至对婴儿进行了口对口人工呼吸。 同样的2014年,坚守医院前线的汗医生,姨妈和各位护士们,照顾了无数的病人,后均死于埃博拉。经过分析检验,他们死于互相照顾。 他们不知道对婴儿做人工呼吸,照顾患病的同事、为他输血为他敛尸是高危行为么?不,他们都知道,但他们无法放弃。他们傻么,也许是,但我看到了他们作为医生作为人的灵性的光辉。 作者有个观点说的很好,埃博拉是丝状病毒,遗传物质简单,极易发生突变。我们人类也一定可以在面对埃博拉的时候做出改变,找到出路。
《血殇》读后感(十):瘟疫,2020悬而未决的难题
我没有想到书里那个所谓的预言家的预言真的会实现。汗医生的去世我哭了好久,为了救病人,他数次把自己暴露在埃博拉病毒的高危环境之下。他凭医生的本能给新生婴儿进行人工呼吸时我吃了一惊,后来孕妇检测出没有感染埃博拉让我松了一口气。但他还是感染了,去无国界组织的帐篷里隔离,Zmapp的三剂抗体就在他附近,无国界医生却不允许给他使用,甚至不告诉他有Zmapp的存在。
伊拉把汗医生抱出去透气,结果那时汗医生去世了,我直接泪崩,伊拉非常悔恨把汗医生孤零零的放在外面让他离世时没有人陪伴。
还有亨斯利违规使用Zmapp,最终治愈病人时,也很感动。
书最后说,类似的抗体正在研究中,治愈率都非常好,但是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可以令它大范围推广。但我觉得这是个好消息。最初的六个疗程的药剂治愈率是83%,还没有副作用,已经很让人欣喜了。
作者还做预言说埃博拉会全球性爆发。全球性爆发的不是埃博拉,是新冠呢,姑且算作者预言对了一半。但在新冠全球蔓延的时候埃博拉再次爆发了,全球隔离(姑且算吧)航班骤减的局面会不会加大对抗埃博拉的难度?全球隔离又是否能减少埃博拉走出非洲的几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