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摘抄

2021-02-11 03: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摘抄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是一本由吴永刚著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0-2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一):一本“气韵生动,中正平和”的好书

  这是一本看封面就觉得是一本很有格调的精装好书,然而刚开始翻页会惊讶,这原来只是一本作品集,基本上没有什么教学指导。然而,读了前面那几页,感觉堪称精华,感受到了作者的格调,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中式古典插花有一股精气神在里面。先分享本书前面几页的精华:

  三本古典插花的好书:张谦德的《瓶花谱》、高濂的《瓶花三说》、袁宏道的《瓶史》。

  心法做不对,学的都是术,所以侍花要有三心:感恩之心、恭敬之心、敬畏之心。

  侍花三则:以自然为师、守拙勤练、借鉴与修正。

  三个新词:虚插、精临、检改。(在这里卖关子一下,就不做解释了。)

  接下来是我一页页翻看下去的感受,每张插画图都很有讲究,摆拍的位置,背景的选择,花瓶形体大小颜色材质的选择,留白的处理,花叶根各种角度的处理,无不彰显出作者的格调。越翻到后面,越是能感受到树根的美感,也越感受到作者应该是挺有钱的,那各种材质的容器应该花了不少钱,何况还有一些古典家具们,而且几乎都不带重样的,看这一本书,相当于看了一间中式古典插花的博物馆,可以说这本书是跳脱出焦虑生活的一剂良方,授我以淡泊,养我以正气。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二):一种方式,一份美感

  赏花是或许是最为低成本的事情了,自古以来,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山野村夫,文人墨客还是尘世俗人,对于花的喜爱都是由衷的。很多诗词中可见人们对于花的赞赏,甚至不惜笔墨的去展现花的美艳。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莳花,而其中的一种插画便是现在多数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方式。《花间世》是吴永刚先生所著,一部中式古典插花书,对于喜爱插花的朋友可以欣赏一下。书中配有着大量的图片,甚是赏心悦目。插花是一种心态,对于美的欣赏,很多时候一棵枯木,一份春色。

  赏花是或许是最为低成本的事情了,自古以来,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山野村夫,文人墨客还是尘世俗人,对于花的喜爱都是由衷的。很多诗词中可见人们对于花的赞赏,甚至不惜笔墨的去展现花的美艳。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莳花,而其中的一种插画便是现在多数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方式。《花间世》是吴永刚先生所著,一部中式古典插花书,对于喜爱插花的朋友可以欣赏一下。书中配有着大量的图片,甚是赏心悦目。插花是一种心态,对于美的欣赏,很多时候一棵枯木,一份春色。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三):中式插花艺术

  其实我是爱花的,但是对于学习插花这件事情却不敢触碰,因为实在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容易破坏美感。但是对于美的事物,我们总是很向往的。没有学习过插花,但是可以欣赏别人的插花作品呀。最近在看吴永刚老师的《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真的有被书中的插花作品美到。

  中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在新石器时代,花纹就开始出现在陶器上,进入封建时代,人们的插花行为是和礼乐文化相关的,那时候的插花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插花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插花主要是指悬挂。在宋代,插花是文人四雅之一,在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插花是文人的雅趣和意志的体现。到了明代,出现了大量和插花有关的书籍,对于插花也不再那么局限,场所、器物、材料等都变得更宽泛,可以使用的材料较多,插花和室内的整体布局是相融合的,作为布局的一部分。

  在看吴永刚老师的《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种东方情调,优雅质朴,就像穿着旗袍的民国美女,不是那么显山露水,典雅自然,极具韵味。插花与室内的装潢陈设完美结合,多了一份意境美,这也显示了插花艺术家的审美艺术和个人雅致。

  中式插花艺术,无论是花本身还是花的造型和姿态,都能让我们体会到那种原始自然的模样,在电器的家中,一抹自然之色能够让家里瞬间充满生气,灵动感十足。花朵的选择、剪裁都包含着插花者的匠心,这绝不是随便选一种花就行,都是经过细细斟酌,认真裁剪设计,多方面思考才得以最终成型。好的插花作品是一种美的艺术,对于观赏者来说,也是一场视觉盛宴。

  中式插花艺术在清朝日渐式微,我们不禁感到惋惜,但是在今天,还有人在这个行业内坚守自己的初心,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消失。在现代,中式插花艺术仍然被人们所需要,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向前奔腾,我们更要关注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人对美的追求是不会消失的,不管在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艺术美。中式插花被应用在多个领域,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冲击,这更需要我们去思考究竟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式插花艺术。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四):插花,让生活更美好

  以前一直很天真的觉得插花就是把树枝插到花上,然后让它生长,就如同嫁接一样,后来一点点的了解到了在插花才发现当初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可笑,在了解插画花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书,让我觉得收获非常深刻。 吴永刚的《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是作者用了很多年的心血,走遍大江南北,汲取各路的经验,用最虔诚的热血,用最真挚的感情,来向读者展示了东方园艺的美丽。 以前一直想学插花,但是时间不允许又觉得很费力,这次读到这本书,可以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导,这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设计方式,文字部分相对不多,但是图却是十分的精致,可以说价插花的美丽,东方园艺的精致很直白的显现的出来,其实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插花,以及他们的一些信息坐标等,如果是一个同样喜欢插花的人来读了这本书,它一定是一个十分珍贵的财富。 插花与园艺类似,但是还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需要去用最真挚的热情去对待,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而插花可以说是中国的国宝,这也是属于我们国民的财富,更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用心。 插画花这项艺术在我国历史悠远,到现在可能已经随处可见,其实美丽的插花他不一定需要很珍贵的花瓶,也不需要很稀有的品种,如果用心对待以及用心去设计,路边的野花野草都可以成为一朵,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的插花。 历史上关于插花的书籍也都有很多,例如《瓶花谱》,再例如《瓶史》,如果说现如今还有人认为插花是一项矫揉造作的没有用的事情,那么一定要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因为插花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项历史悠远的中国文化传统。 在《花间世》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他与插花的相遇,以及他对待插花的一些原则一些态度等,也算是给了一些不懂行的人,或者说准备入坑插花的人一些教育和指导。 从这本书了一字一句之间,我能够感觉到作者对插花的一种认真的态度,虽然我不是一个园丁,我也不是一个插画的专业人员,但是作为一个同样的爱花爱植物的同好者,我很钦佩作者这样在插花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的态度,而这也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学会的。 我看到在这本书里做每一种插花,他都有着名字,其实每件艺术他都像一个生命,对呀,他被人类理所当然的好好照顾着,因为他不只是我们中国的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更是国家瑰丽的国宝。 很高兴能够读到这一本书,也很庆幸,这本书教了我很多方法,但是同时也给让我正视了对待的插花的态度,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推荐给更多的人,更多与我一样热爱插花的人。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五):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世间优美清净之物,莫过于花。作为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插花艺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集园林、盆景、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精华,与花材和容器完美融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阅读吴永刚所著的《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第一次了解中国古典插花的艺术风格,从中感受到插花自由洒脱的写意精神。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全书共分侍花三心、侍花三则、与物为春、初荷夏音、九秋风露、冬荣奉华六个部分,前两部分着重介绍作者学习插花的历程,对插花艺术的感悟,插花所需要的构图技法和能力。后四部分则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插花作品创作向读者传达中式古典插花的自然之美。书中介绍了中式传统插花的构图讲究中国画留白、线描之趣味,但又摆脱文人花的造型束缚,自由创作,用淡雅素简的一两条花枝进行创作,在朴拙的意境中传递出四季的低语,姿韵尽展,充满禅意。通过作者所采撷山野花草,枝条造型上,虬曲的、伸展的都可以塑造成作品,那是活泼泼的草木之灵,引发读者对自然更多的好奇与思考。 本书的作者,吴永刚,字半开,中国传统插花研修者、“凡花侍”工作室创办人、半开花院创办人。他以花修行,通过身体力行插花技艺,进而修心修性,让读者看到一条不同的修行精进之路。 画花难画其馨,插花难插其灵。正如作者所言:与自然连接的过程中看到世间万物的美妙,看到生命的每一次努力和绽放,这就是花的力量,一种静默的力量。在当下激烈竞争的的社会里,面对各类诱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守住一颗淡定而宁静的心,放慢自己的脚步,静下心去欣赏植物的丰盛形态,体悟山花的烂漫,感触生活的甜蜜。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感到插花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活动。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到大自然中去实践、去体悟。有兴趣的读者,也可通过对植物学、色彩学、光影学、建筑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选取身边植物进行实践,来享受插花的乐趣,在不断研习中达到对插花艺术的精进,也是一个不错的修身养性的爱好。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六):欣赏花的世界,发现自然的美

  宅在家里很久了感觉自己与世隔绝了,不过这难得有静下心来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浪费了,找一本书去阅读,我选择了《花间世》。 选择看它我是考虑了很久了,它是一本关于插花的书,但不是教我们插花,而是作者中式花道守艺人吴永刚和我们分享他花费了整整7年时间得到的关于中式插花的感悟和他在这段时间里所插过的中式古典花瓶。阅读这本书,欣赏这些插花作品时必须要静下心来,我们才能在这些图片里找到吴永刚老师想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把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变得更加惊喜。 吴永刚老师告诉了我们他能有这么多灵感源于他的侍花三心和侍花三则,也就是他的侍花三心三则让我们能看到这么多好看的插花作品,这些都是他的感悟,他教给我们也是希望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花间世》里的插花是按四个季节划分的,与物为春,初荷夏音,九秋风露和冬荣奉华,每个季节插的花都是应季的花。在每一副插花作品的边上都有备注上插的是什么花,插花的瓶子的名字它的来源,在什么地方做出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来自祖国各地,这些都是吴永刚老师走遍大江南北,以时令季节的花用自己侍花三心和三则,把中式古代插花的花艺展现出来,让我们可以看到属于我们的中式传统插花。 中式传统插花其实和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很相近,中国画会留白、线描的趣味,但是又要有意境,所以构图很有讲究,哪里下笔,哪里留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式传统插花也一样的,它不是现代插花,现代插花要插得满满当当,各种各样的花,感觉充满生气。中式传统插花是用淡雅素简的一两条花枝进行创作,虽然用的花很简单,有些甚至是路边都有的花,可是也正是这么简单的花却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现给我们看大自然的不一样,吴永刚老师在采摘这些普通的山野花草后,利用枝条原本的造型上,无论是弯曲的,还是伸展的都可以成为吴永刚老师的作品,这些不一样的草木之灵,能让你对自然充满敬意。 《花间世》属于吴永刚老师的中式插花的世界,带我走进了中式插花的世界。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花间世》寓意花间的世界,也是花这一生在这个世上的旅程,万物皆有生命,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皆是生命的体现。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花儿被慢慢地唤醒,大地又变成了五颜六色。此时,能拿到这本书,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上天让我们有此修行,让我们静下心来,通过花木来净化心灵,看人间的大美。

  拿起这本书,一看到封面就让人能瞬间安静下来,浅灰色的封面稳重淡雅,一案一瓶一木一花,简单的搭配就将我们带入了那种说不出的意境里。来到这里,你自然会放慢脚步,压低声音,用心去体会作者想要带给我们的理念,作品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瞬间让人安静了下来,这才深切体会到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和现代插画艺术的区别,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有机会了解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原来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及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清朝时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鲜花才回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插花这门有如此悠久历史的艺术。 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的是色彩艳丽,繁花似锦的插花作品,像这种古典的插花作品比较少见,也只有在博物馆、中式茶馆、书馆和纯中式的建筑中有一些体现。中国自己的传统艺术有很多都已经不再辉煌,好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并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对我们中国古典插画艺术一次非常好的推广。看书上的一个个作品,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简单材料,一枝条,一绿叶,一朵花,一净瓶,按照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或直立,或倾斜,或下垂,高低错落,通过着似简单的扦插就展现给我们一幅完美的插花作品,特别是这些作品所带给人们的意境,蕴含了儒、道、佛等思想以及田园诗、山水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给人们以无限遐思。 插花作品就如同一幅画,但比画更立体,制作更便捷,取材更广泛,可操作性更强,最关键的是插花作品可以按照作者的意愿不断改进。作为女孩子学插花不仅仅可以学到一门技艺,也是对自身审美能力、气质的一种提高。作为修身养性的爱好,一条案几,一盏清茶,细细品味,醉心插花艺术,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让心境平和和舒畅,这就是时间带给我们的财富。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八):世上十分美,九分在花间

  随着四季的变化,每个季节必然会有正好合适哪个季节的花开,人亦如此,总是会在恰当是时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

  每天都生活在忙碌之中,我们很难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自然。也许我们只会在增减衣物时,才会感叹,居然已经到了这个时节。

  从千年前,中国人就尊重和珍惜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事物,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至今还沿用在我们的历法之中。即使人们居住在都市中,身体也会随之感受到天气细微的变化。在最近清晨梦醒时,我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其实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在同一时刻,天色渐渐明亮,窗外的绿意渐浓,黄的菜花,粉的桃花都已绽放。

  琴棋书画诗酒花在千年前就被誉为风雅之事,特别是书法、绘画及插花,作为文人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插花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到了宋代,插花、赏花已十分风行。明代时,中国的插花艺术达到了巅峰,关于插花、赏花最有名的代表著作《瓶花谱》就诞生于这个时期。明代的人们对于插花已经有了明确的什么标准和艺术主张,“晨起看花意恬静,纵教瓶插也天然”。

  顺应自然是插花艺术的本质,中国古典插花源于对自然的一种敬畏,是侍花人对生命的一种体悟。日本的插花艺术源于我们,但日本花道经过发展后,尊崇了形式之美,并带有明显的日本人特有的精致。而流传至今的中式插花艺术,则在形式之外更多了一种自由洒脱的写意精神。

  吴永刚先生将自己定位为“侍花人”,他也是中国传统插花研修者。创立了“无花道”,并创办了“凡花侍工作室”,和“半开花院”,同时也是空间植物艺术规划师。这本《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下面简称为《花间世》)是吴永刚先生出版的第一本插花书,凝结了作者迄今为止对插花的所有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让插花艺术缺失。自称“侍花人”的吴永刚先生认为“世间十分美,九分在花间”,古典的插花艺术更应该是注重呈现自然的本体,由此传递东方哲思和美学精神。为了将插花艺术形态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韵,需要更好的了解植物在自然界中的样子,吴永刚先生一有机会就会去自然界中观察植物本身生长的样子,为此还专门学习了植物学。

  吴永刚在于自然的联结过程中,看到了世间万物的美,看到了生命的每一次努力和绽放,这是一种静默的力量,这力量属于世间的每一种生命,包括人类。古人从天地万物中感悟获取了智慧,并对此抱着感恩和敬畏之心,通过艺术的形式将这种“心法”传承给后代。这种艺术是有形有神,有灵性的。

  用朱良志先生的话做一个结尾:“中国的艺术形态是一种活趣。”让我们通过吴永刚先生的这本《花世间》一起来体悟古典插花艺术那回归到生活本初的美。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九):关于古典花艺鉴赏

  花草树木不仅有它自己的生命,也有很大的观赏价值。现在花更是品种繁多,有庞大的市场。有的人以此为职业,通过他们的巧手,让花朵装点了空间,也给人们带去了幸福。

  最近在看的《花间世 中式古典插花》就挺系统的介绍了花艺。但总的来说内容也不是特别多,在看的时候不会像读其他书时有那么点阅读压力。它的排版不是特别紧凑,而且有许多插图。这些图里作品的构造也是很有意思的。处处都透露出“简洁”二字,可样子有很奇特,插花人的用心你一下子就能感受到。 作者吴永刚也是通过“与物为春、初荷夏音、九秋风露、冬荣奉华”这样的章节分段,以春、夏、秋、冬四季顺应自然的规律,向我们把四季的风华一一展现。真爱花艺的人,应该还顺应自然,并且更了解自然。因为不管花给我们带来了多美好的观感,插花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多美妙的乐趣这都是自然的馈赠。

  插花、花艺现在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各个城市的公园、大小的会场、婚礼的布置、家庭的装饰、个人小小的办公桌,都有它的身影。而从《花间世 中式古典插花》这本书的配图中,我看到许多插花作品被摆放在了房间的桌子上。这让我想到了家庭花艺装饰,也让我想到了苏州园林。 花艺与古典,苏州园林可游、可赏、可居的建筑形态,也说明即使在古时候静态的自然美物是非常受人欢迎的,而且由来以久。当然那比个人手工插花的布局要大很多。

  而现代人对插花的追求就更为精致了。将剪切的干、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修剪、弯曲、整枝等技术加工,配制成精制、富有诗情画意的花卉作品。插花一直都是一门优雅的艺术,不管是那些爱花艺的人,还是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在外人看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在书中吴永刚将插花与佛心相论。插花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也是一种意境。从禅房到书房,从佛前到都市,中式古典插花应该都在于一个“心”字了。作者历时7年打造的这本书,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他对花艺的热爱,对自然的思考与好奇。

  《《花间世:中式古典插花》》读后感(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于平凡之中见伟大

  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的先翻了一遍,第一感觉就是惊艳,特别惊艳,书里的作品如同一个个清丽脱俗的美女,含情脉脉,盈盈而立,我不知它们竟可以这样美。

  作者吴永刚,研习插花之道7年,自称“侍花人”,“侍”字,人依存土心,也应了书中所说的“侍花三心”,充满感恩,恭敬,敬畏,谦卑。走过大江南北,拍摄逾2年多的时间完成的,书中文字不多,除了序言、侍花三心、侍花三则外,其他的均是作品图,分为四个季节,分别是与物为春、初荷夏香、九秋风露、冬荣奉华。这本书不是程式化的教我们简单的插花技巧,而是更注重于精神层面的引导,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细细的领悟生活,领悟生命。

  艺术源于生活,且万物平等,不分贵贱。吴老师的插花作品里,器皿除了传统的常见的瓶、盘、碗、筒、缸外,还有葫芦,破竹,枯木、蒲葵叶;取材也不是非富即贵,可以是一朵油菜花、牵牛花、雏菊、山桃,也可以是丝瓜枝、南瓜枝、石榴枝、野葡萄、香椿或辣椒,甚至狗尾草、玉米穗、枯荷等。美不仅在于精雕细琢,也可以这样于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来。

  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吴老师说:“传统插花外在形式越简单,美学意境越高”,’他的作品,自然纯朴简而不俗,素净恬淡却不孤傲,一花一叶,源于自然,顺其自然,放大了他们的美,却又不失本真,没有花团锦簇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媚态。侍花是生命的修行,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很庆幸,吴老师给我一种修行者的感觉,而不是也不同于那种简单的把艺术商业化之人。

  还有一处感动是在“侍花三则”里面提到的,在自然中择枝取材时,他会依据“一观、二择、三快、四养”的原则。择的是取需要修剪掉的闲枝。记得小时候,家里种的南瓜,每次长出瓜,妈妈总是要把它旁边的那一枝藤全掐掉,眼睁睁看着那些花慢慢枯萎掉,总是无限心疼。以前我以为插花是要选长得最好的,原来在吴老师的世界里,首先选的不是长得最好的母株,而是为了保证母株更好生长的同时剪掉的闲枝。读到这里,心情豁然开朗,也对插花人肃然起敬。每看到一个作品,脑海中仿若浮现出吴老师快速剪掉闲枝,在它们的伤口上涂杀菌剂,然后小心翼翼的将花枝放入营养管或者报纸中带回家,对生命无限敬重无限怜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的坚强,有的高洁,有的热情,有的独立,千姿百态,皆有灵性。插花是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它让他抚平烦躁得以宁静摆脱孤独,他让它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凡于伟大。而于我,在工作闲暇之时,闻着一丝书香,仿若置身花海,见他风移影动,听着万物皆在诉唱生命之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