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是一本由(美) 罗曼·格尔佩林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一):了解动机 要读这本
这本书详细的将人的动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划分,从而分析一个人的行为以及性格处事的因缘,多种动机的心理才是导致一个人行为语言内心的动力。 越读越觉得有意思,让我们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动机,好人坏人组成了真实的自己。
很幸运能在浏览当当的时候发现这本。很好的书,看完对了解他人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悉心甄选了众多日常生活中的案例,都非常值得思考。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二):发掘生活中好玩的现象
在亚马逊上看到电子书有售,所以就买回来看看,个人感觉本书理论密集但不艰深,给我们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看来包罗万象的“动机”将会是心理学又一个热点领域了。 人们有可能享受一种高效率、高产出的工作状态,从而避免最后期限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感,但这与所谓的意志力无关。在《动机心理学》中,我们会认识到,意志力是一种不稳定且不太重要的因素。要想实现上述理想的工作状态,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是动机。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三):整理你的动机脑回路
本书偏实践,举的例子贴近现实,如拖延写论文、不想去健身房等。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明确,想做一件事,第一让开始做变得容易,比如想读书,让书触手可及,同时把手机锁起来,制造障碍;第二,增加事情本身的愉悦感,比如增加社交监督,找朋友一起健身;第三,形成明显的反馈,达成可以炫耀的小目标,或奖励自己。
书很薄,对于恐惧厚书的人很友好。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四):活力满满地读书打卡啦
这本书陈述的几种动机,我感觉挺现实的,能净化心灵、反思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人其实需要时常提升自己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读书就好像照镜子,很多平时你所忽略的或是极力隐藏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份情绪波动在此刻都如此清晰的展开在你眼前,真正做到了理论性、实操性都很强。一本书读罢,瞬间顿悟,懂了自己,懂了他人,懂了人生。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吸收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动机背后产生的原因,它的极致,反映出什么性格满足动机后的心理反映,继续阅读中……吾日三省吾身,愿我们都能发现更好的自己。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五):非常实用的读本,纸质超好
这类书籍以前也有读过,但是体会却不一样,以前读的时候没有心理学知识,所以读起来很多看不懂,或者只是简单地记住了几个概念名词,这是由于功力浅所导致的。这次读就不太一样,基本上所有的内容都能看懂,有些内容还非常能感同深受,因为个人的经历也比以前要丰富得多,这就是成长,通过书籍这面镜子,照出了以前和现在的自己,我喜欢这样的进步,通过这本书《动机心理学》为读者清晰描绘了各种典型的动机行为以及解决办法,应用到生活中,很实用,更让我感觉到了心理学是一门多么有趣的学科,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心理学便是一位良师益友。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六):动机+
读了动机心理后,我还是没办法抛却意志力的作用。 1. 作者提出的理念:快乐无意识。也即 两大基本动机:增加快感,减少不悦(弗洛伊德“快乐原则”) 多个快乐的事情从中选择没什么问题,多个不悦的事情选择一项先干掉! 2. 将一项活动分为开始ToDo,过程中doing与结果done。有针对性地分别解决。 开始: 规划细分任务 记住目标,短期任务可写在每天必然能看到的地方(黑板) 控制环境,远离一切诱惑,在正式开始前很久 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开始一项新令人不悦的活动,把快乐延续下去 联想(活动后果,形成习惯or应激)&想象(自己在完成该活动) 过程中: 将可分的注意力全部填满(听音乐,喝咖啡)→达到“专注”状态 如果有一个只需少量注意力便能获得快感的事,那么感到注意力不是完全集中的时候就用它填满 了解(监控)自己的专注能力。在感到疲劳的时候转换,在感到有余力的时候做补充 结果: 焦虑感 让他人监督or设立奖励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七):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
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书非常薄。 冒名另外同名书,买错了。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八):学得了方法,学不了动机
人们往往会学习成功者的“成功之道”,除了学生时代学渣学习学霸的方法,作息规律等,毕业后我们看到很多同龄人比自己成功,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学习甚至模仿他们变得优秀的路径。
比如有个同学创业成功了,我可能会想我是不是也要去创业?有朋友写公众号写书出名了,我是不是也应该去开个公众号?隔壁老王炒股炒期货赚了大钱,我是不是也应该去开个账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明显。
我看到隔壁老王的孩子在上补习班,成绩非常好,所以我就送孩子去上补习班。老李的小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也要赶紧给小孩子报几个兴趣班。总之,那些优秀的小孩在干什么,咱家的孩子也要跟上,不能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样的一些“向优秀者学习”的行为非常普遍,但效果会有多好就见仁见智了。
对于那些成长得很快的人来说,在控制了不可改变的外生因素以后,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做事情的动机了。
优秀的人做事的动机往往都包括以下特点:
1.明确而深刻。
2.强大而持续。
3.前瞻而具有战略性。
综合以上,我认为在努力已经成为变得优秀的标配前提时,动机的不同,决定了结果的不同。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九):大约我还缺乏努力的动机
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对好女孩的要求就是:早嫁人、早生娃、吃喝不愁、梦想别提。男人只要能养家不出轨脾气好,都是好男人。
当然,还有最厉害的一句话:不听过来人的,有的是你后悔的时候。很多姑娘被这句话吓倒,于是乖乖走进了父母认为的理想生活里。她们中有一些人幸运的遇到好的婚姻,过得安稳,但却有更多更多的人,根本接受不了这种生活。
我时常听到身边有人跟我说:
真的后悔大学时候没有好好学习。
最后悔的事情是,刚毕业的时候,整天只想轻松应付过去。
人生最遗憾的是,年轻时候没有好好看书。
这些感叹都是在他们的艰难时刻说出的,因为过往对自己要求太低,所以后来命运对他们有一点点高要求,他们就承受不来了。因为不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当身边人甩手不干的时候,她们全军覆没、全盘崩溃。
反观我身边那些如鱼得水的人,并不是因为更聪明,而是她们习惯了对自己高要求。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初中开始寄宿,父母基本都是放养,一上大学她就开始兼职赚生活费。所以如今的她,生活的每一个节点都由自己安排,什么时候买车,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开始读MBA。她早就不习惯凡事问父母,父母也早就习惯由她自己安排人生。
而像小依这样的,她们虽然不认同父母的人生观,可已习惯事事都要问过父母才做打算,却没有想过,父母真的能为你的后半生负责任吗?真的有能力为你的人生埋单吗?
身边不少女人,离婚之时才发现,只有靠自己的肩膀承担。父母已老,怎么忍心怪罪,自己选的路,含泪也要走下去。
不要等真的发生了,才决定要努力。虽然说,努力总不迟,可如果能早一点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为什么非得经历了惨痛挫败之后呢?你偷过的懒,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动机心理学 : 克服成瘾、拖延与懒惰的快乐原则》读后感(十):我的快乐我做主,真的是这样吗?
本书简述了成瘾、懒惰、拖延这些行为的动机的心理机制是延缓不悦和增加快乐,是行为动机的本质,这种快乐无意识是一种原始的,古老的且基础的人类在演化中形成的本能倾向,也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它就像一个现代智能系统,自动追求享受和欢愉,自动切除痛苦模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一种最低级的意欲。
由于外界的干预与刺激,我们常给自己立一些Flag,比如减掉多少体重、一年读多少本书、理财计划等,我们的期望总是诱人且使人快乐的,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做计划,仿佛做计划时已经能体会到将来达成时的愉悦值。但是,事实是这样吗?并不是。因为我们筹划一件事,包含三个独立的部分,即开始一项活动计划需要前期的准备工作、活动本身、活动的结果。可以说,每走一步都是意志与快乐无意识的拉力角逐。作者例举了15条应对策略来抑制快乐无意识激发的行为,增加我们克服懒惰,拖延,成瘾的行为。但实话实说,对于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来说,起不了多少作用。
所以,我的快乐我做主?真的未必。我们对一项未来的任务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它是否带给我们快乐或不悦的基础之上,是驱使我们开始行动还是消极逃避的动机所在。毫无疑问,人类并不是毫无节制盲目追求快感的机器,我们有自己的意志。智人的演化,使人具有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意识。意志力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征,是我们面对快乐无意识的盔甲。但对于具有强力意志、禁欲主义、道德虔诚者们真能抵御快乐无意识的诱惑吗?作者给出了事实并非如此的回答。他认为,宗教虔诚的人会明显抑制自身的快乐冲动,但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出于焦虑,因害怕受到处罚,即恐惧地狱。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会对他认为真会产生的后果感到焦虑,却不会为他自认为不会出现的后果制造焦虑。但对于一些不信教的人来说,也会出现类似的因素在起作用,大多来自社会层面。由于人的差异性原则,从心理上,生理上的特质使他们不仅在各自生活里有不同动机,也在于人们所能感受到的这些动机的强烈程度。
许多意志力强的人能够卓越地执行信念而不受困于快乐无意识的冲动,他们并非凭借意志力,而是因为一想到行动的结果就会受到强烈的影响。毕竟,信念和快乐无意识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快乐激励的行动本身与行动结果之间的冲突。同样,按照人类差异性原则,我们可以假定,一些人可能会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情感,感到更强烈的愤怒、更沉重的悲伤、更明亮的快乐、更焦灼的焦虑等。这或许是他们先天的性情。按照作者的论述,如果我天生意志薄弱,对事事无所谓好与坏,缺少强烈的情绪感应,没有更高级的追求,那么肯定我的确只能受快乐无意识的掌控,行为也受其驱动,始终在缓解不悦与增加快乐的古老的人类动机下生存,终其一生也无法超脱,体会不了更高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