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公路读后感1000字
《寂寞公路》是一本由(瑞典)斯蒂娜·杰克逊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公路》精选点评:
●我被翻译打败了
●它不是紧锣密鼓制造悬疑氛围的小说,叙事偏冷静,语言也较克制,这正好与故事发地那漫长的白夜和极寒的环境匹配。它更关注人在故事中表现出的身心状态:人如何选择和行动,如何被环境影响,如何与他者互动,以及人与人间的关系如何转变。它是关于爱与寻找的故事。小说中的多数人都处在一种因得不到而寻找的状态,某种程度上可说他们每个人都在寂寞的路上寻找,莱勒寻找失踪的女儿或说不再有对象的父爱和责任,米雅寻找完整的家的温暖,西莉娅寻找稳定的情感寄托,戈然寻找爱和尊重……而爱在其间起着非常意味深长的作用,既给予他们力量,又驱使他们作恶,既摧毁他们拥有的一切,也回馈他们期待的东西,读完内心隐隐疼痛,因为它以不那么激烈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人性中的恶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回旋的余地,以及在此过程中周遭的人如何给予反应或不给予反应
●悬疑色彩不是很强烈,前半部分内容稍微冗长了一些。后半部分相对精彩刺激一点。讲个故事还是比较压抑。
●北欧的极昼极夜,空旷无人的茫茫林地,硬汉父亲苦苦追寻着下落不明的女儿,悲剧的真相如期而至。
《寂寞公路》读后感(一):超级剧透
双线叙事:
1、单亲母亲西莉娅带着女儿米娅投奔网友“破沃恩”,后者在当地是有名的色qing杂志收藏着(也自用)。
2、莱勒是个暴脾气的老师,女儿黎娜三年前在公交车站失踪,警方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单一无所获。莱勒业余时间都在“银路”一带摸排找寻女儿。前妻安妮特因此与他离婚,另觅新欢(在一次探望莱勒时两人有短暂的激情)。
3、西莉娅是个有神经疾病的画家,找男人就是为了“托付终身”,米娅不喜欢“破沃恩”家的环境,母亲也疏于对她的照料,于是在林间散步时,遇到了比格尔一家的三个男孩:戈然、帕、卡尔·约翰,并和后者成为了恋人,最后搬到卡尔家住,发现比格尔一家不使用手机等现代工具,是末世论、阴谋论、田园嬉皮士的封闭家庭。
4、莱勒这边先后排查了阮贝格兄弟、女儿黎娜的前男友米凯尔·瓦格等人,米娅自我觉醒,不顾比格尔家反对上学,莱勒成了她的班主任。由于米娅与黎娜有几分相似,莱勒对米娅关爱有加,两次送米娅回比格尔家,遭到了卡尔·约翰的嫉恨。同时,又有一名叫汉娜的女孩失踪,她跟黎娜长得就更像了。
5、戈然从小就是变态人格,与女孩子交往总是不顺利,是他囚禁了汉娜。汉娜吃不下饭,央求戈然带她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比格尔家有间地窖,可以供全家吃住一年,相当于地堡。戈然成年后又自建了自己的独立地堡,其他家人知情但没在意。)有一天晚上,米娅偶然发现了,戴面具遛汉娜的戈然,在后者对前者施暴时,出手解救了后者,但在比格尔夫妇出现后,被控制,两名女孩重新被囚禁。
6、米娅没来上课,莱勒两次登门看望米娅,都被比格尔家拒绝探望。后来比格尔(家庭中的父亲)告知莱勒实情:戈然囚禁黎娜并将其勒死,莱勒将被处决,地点就在黎娜埋葬地旁边。关键时刻,安妮塔(家庭中的母亲)枪杀了丈夫,救下三人,警察出场结案。结尾莱勒与米娅产生了父女之间的情谊。(完)
最不合理的几点:1、三年才排查了这点人,莱勒真不行。2、前面说莱勒是暴脾气,以为会“飓风营救”,后面老师身份又柔情似水,警察朋友哈森除了是个老好人,完全无用。反杀靠的是安妮塔觉悟,杀了老公,等待警察拘捕。3、安妮塔跟安妮特(莱勒的前妻)就差一个字,翻译、编辑有多懒,不懂得“信达雅”换个字不行吗?对于读者不友好、不方便。
《寂寞公路》读后感(二):为何而追寻,何处是终点
在经过詹姆斯洗礼之后,我对欧美的悬疑小说有种说不出的恐惧感,由于国家差异,欧美小说比起原创或者日系来说,阅读难度的确增加了不少,有些能感触到欧美读者的地方对我来说却实在是理解不能。但当我看到《寂寞公路》的封面之后,不知道是粉色腰封,还是封面玻璃上的水滴吸引了我,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这本瑞典新晋“悬疑女王”斯蒂娜·杰克逊的话题之作,是2019瑞典年度之书,瑞典狂销320000册,斩获北欧国家设立的犯罪推理小说大奖“玻璃钥匙奖”。它刷新了瑞典邦尼出版社德语书预付金记录,西班牙犯罪推理大社RBA重金签约,且Netflix系列美剧正在阿拉斯加取景拍摄。
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取双线叙述,一边介绍了莱勒为了追寻自己三年前在公交站失踪的女儿,每天晚上都沿着这条公路从不间断地寻找着。一边比较详细地描绘了失足妇女西莉娅带着自己的女儿米雅投奔了网恋对象之后,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莱勒因为女儿失踪导致自己萎靡不振,不仅妻子离他而去,村里其他人也对他置若罔闻,甚至视而不见,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莱勒只能用不停歇的找寻来让疲劳占据整个内心,好让自己不至于彻底放弃已经破烂不堪的生活。米雅则是因为西莉娅而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城市熟悉的朋友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与一个性格可能有问题的陌生人生活在一起,整天面对自甘堕落的母亲与形式鬼祟的继父,任谁都想逃离,所以当约翰他们出现在米雅面前,米雅毫不意外地跟约翰亲密起来,或者说这是必然的。作者让他们两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只想找回自己曾经美好的家庭,一个却想方设法逃离自己目前的家庭。
第二部分双线连接引发了后续的剧情。准备重新融入生活的莱勒认识了米雅,他发现这个与众不同的姑娘之后便被其吸引。当米雅发现戈然对汉娜所做的事情之后剧情瞬间走上高潮,每一步的走向都惊心动魄,紧锁眼球,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直到读完之后才替他们捏了一把汗。
我依稀记得最后车里的那个镜头,莱勒那句“我会把我所知的一切倾囊相授”,触人心弦,让人瞬间泪目。尽管三年间莱勒不间断的寻找没能得到回应,但最终他跟米雅这两个寂寞的人终究还是在这条“银色大道”上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非常庆幸结局是温暖人心的,也非常满足能跟莱勒和米雅一起,结束这场追寻。
《寂寞公路》读后感(三):瑞典文学作品中的问题家庭
这是我看过的第四本瑞典小说,当然都是中译本。小时候我就酷爱《长袜子皮皮》,羡慕她可以自己做饼干和各种冒险。第一本瑞典小说是《龙纹身的女孩》,接着是《一个叫欧文的男人决定去死》,去年看了《危险的妻子》,还有刚看完的这本《寂寞公路》。书写得很压抑,书看到一半我有一个深深的疑问,是我看过的瑞典小说太少,还是被翻译的瑞典作品都太典型,为什么所有主人公都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寂寞公路》里的一直在寻找已经失踪三年的女儿的莱勒,他的父亲酗酒早逝,所以他希望给女儿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偏偏女儿又失踪,他的妻子因此责怪他,并最终离开他。书中酷似他女儿的米雅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母亲是一个画家,虽然爱她,却没有能力好好照顾她,酗酒抽烟并吸毒还有严重的精神问题,带着她一直流浪在不同的男人中间,从来没有给过她一个温暖的家庭,以致于渴望家庭温暖的她会被比格尔那种与世隔绝的怪异家庭所吸引。而比格尔与他的妻子也是从小流浪在不同的收养家庭因此对社会极度不信任,甚至不肯让他心理变态的儿子接受社会帮助和治疗,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危险的妻子》里面女主也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因为幼年时亲眼看见受家暴的母亲把父亲推下了楼,心理产生错位,以为是自己杀害了父亲。她爱上一个已婚男人,一个家暴她和自己妻子的恶毒男人。这里面涉及了两个有问题的家庭。
《龙纹身的女孩》中的女孩也有类似的问题。即使是温情脉脉的《一个叫欧文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面的欧文从小母亲去世,取得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幸福时刻看着父亲在自己眼前被火车撞飞。孤独而真正的他遇到自己生命中的女孩,用爱情温暖融化了他。幸福总是那么短暂,两人度假的时候遇到车祸,孩子流产妻子瘫痪,但因为有彼此,他们还是幸福终老,直到妻子撒手人寰,欧文也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虽然烦人的邻居打搅了他的自杀计划,也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温情,最终得以安详天年。所以欧文的家庭也是非正常家庭。
即使是大名鼎鼎的皮皮也是父母双亡,虽然林格伦后来安排她的爸爸成为非洲国王而回来,但这也是一个非正常家庭。她的《米欧,我的米欧》也是这样,主角米欧也是无父无母,住在寄养家庭,虽然他有一个童话世界里面的国王爸爸,但基本上也是一个单亲家庭。感觉她的童话都是写给缺爱的孩子。
我印象中的瑞典父母都是母慈子爱,父亲付出大量的时间支持孩子的课外体育活动。他们对孩子总是轻声细语,有耐心,讲道理,彼此尊重,从不呵斥。当然也有不少单亲家庭,甚至是一种常态,可能他们的生活我从未接触了解。或者我应该看更多的书来了解这个社会。
《寂寞公路》读后感(四):一位父亲的坚持与执着
近期看了很多北欧作者的悬疑小说,觉得是有着北欧独特的特色。每一本都让我有种压抑的感觉,这个也不例外。
从书名我们觉得这是一本描述一个人在路上的故事,其实这是由一起失踪案开始的。而作者是运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来讲述整个故事。主角莱勒是一位父亲,三年前他的女儿在一条名为“银路“的公路车站上失踪,一直没有找到他的女儿。于是莱勒开着车,一天不停地在这条公路上行驶,希望找到他的女儿就算是尸体也可以。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在一直寻找着,不错过这条公路周围的任何一个人或者房屋。而作者的另一条线是讲述一对母女从远方搬到银路周边的小镇生活,以女儿的角度描述发生的事情。在阅读的时候,我觉得有深深的好奇,他们两个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其实越到后面越接近真相,也会有悬疑的感觉。 整本书的前半部分是略微有一些枯燥的,一位父亲不停的在寻找自己失踪的女儿,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十分悲痛的事情。而作者斯蒂娜杰克逊是一位女性作者,她在描述男主角莱勒的心情时候,我想在想是不是真的接近一个男性的思想。女性作者描绘出男性角色,是否真正符合他的个性。在这本书里也是如此,作者把失踪女儿的父亲描写的那么执着坚持,一心想要寻找到女儿,而把母亲创作成想要忘却这件事情,并且已经改嫁他人,这样的角色我并不认同。因为作为一位母亲,我觉得对于孩子的爱母亲是胜过父亲的。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母亲和孩子建立了亲情,远远超过了父亲女孩子所建立的感情。在我们看过以往的作品中,很多是母亲对于孩子的执着,往往超过了父亲。所以我不知道作者把故事里的母亲设置成这样是她自己经历过的,还是她自己的真实想法。 故事的后半段悬疑色彩就浓密了起来。已被囚禁的女性为视角讲述的片段,让人不禁开始猜测,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而在越来越接近真相的时候,主角莱勒又渐渐的开始意识到什么,所以他才会更加接近他的学生米娅,从而把她救出。 虽说对于凶手的设定我也不是很赞同,但这部作品毕竟是作者的处女作。在这个作品我们也能感受到父亲对于孩子的父爱,也同样体会到一位父亲的希望,失落。作为一位孩子的母亲,读完这个故事,我就感到了深深的压抑,因为最终莱勒并没有找到他活着的女儿,一位父亲丧失女儿的生命,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或许在我们身边仍有有许多案件就会发生,但我们仍希望岁月静好,一切平安!
《寂寞公路》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愿悲剧只存于书中
依旧是一本充满北欧风情的悬疑小说,出自新晋瑞典“悬疑女王”斯蒂娜·杰克逊,也是斩获“玻璃钥匙奖”的话题之作。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叙事风格,都让人深感置身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寒风凛冽之中,面对自然与整个世界的冷酷与绝望。
从书名和开篇就点明这将是发生在一条名为“银色公路”上的事:三年前女儿下落不明,背负着愧疚跟思念的父亲一直开着车沿着这条公路不停寻找,哪怕痛苦的妻子已经离他而去开始了新生活,警察逐渐放弃了调查,热心的市民以悼念默认了女儿的离开,他依然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守望着生命中唯一的灯塔——寻回女儿。而故事的另一条叙述线却着眼于女孩“米雅”的故事,开始我甚至误以为她的母亲或者她自己就是失踪女孩本人,而随着情节展开,最终并没有如我想象般地,而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汇成最终的结局,也算是在情理之中的表现。如此类的悬疑作品并不同于推理小说那样注重逻辑推衍或是诡计设置,阅读过程中始终让读者处于屏气凝神的状态才是其最大的特色,一如挪威罪案天王尤·奈斯博的“哈利·霍勒”系列。
本书最大的看点自然是父亲对于寻回失踪女儿的坚持,这位硬汉如何在极昼的漫漫白天中踏遍各处,又怎样使用各种非常规的手段去进行自己的搜查。全身心只有找寻女儿这一个心思的他,顾不得自己的衣食住行,昔日温馨的住所也只是歇息之地,工作状态让旁人已把他当作心理有问题的病人,但这种硬汉柔情的反差感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就像一个坚硬外壳下的柔软的心,不由自主对其产生强烈的同情与感触。
而另一个主要人物——女孩“米雅”,也讲述了她青春期经历的艰难成长。自幼跟着一个“异于常人”的母亲到处流浪,她从未拥有正常的亲情,甚至父爱母爱都是缺失的,这也使得她急于逃离那个难以称为家庭的住所。青少年时期的恋情是否能称为爱情呢?书中借主角之口说“一起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你们还这么年轻,还需要去搞清楚自己是谁。扼杀彼此很容易。”在身心还未成熟时,匆忙跳进爱情的河中往往不会带来美妙的结局。米雅其实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家庭,她却在男友卡尔身上隐约似乎寻见了,缘木求鱼自然无法得到她真正想要的。而我们每个成年人是否也具备找到爱情,并且珍惜它的资格呢?每个尚未找寻到自我的人,终究是很难寻觅到爱情,即使误打误撞碰到也不具备维系这种复杂情感的能力吧。
整本书的气氛压抑又沉闷,甚至在最终揭晓结局的一刻,读者心头的大石也未能搬开。诸如此类的罪案小说因为太过贴近于我们的生活,令人不敢去设想书中情景真实发生在身边时,会是怎样的悲惨与令人绝望。还好,这一段只是书中的故事。盼人间,少些这样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