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中岁时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山中岁时读后感100字

2021-02-13 04:2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中岁时读后感100字

  《山中岁时》是一本由项丽敏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中岁时》精选点评:

  ●读完项丽敏老师的新书《山中岁时》,脑海中时常浮出一句话,一个人若心量不够,是无法承载一份平静生活的。项老师常年行摄于山林田野、河流湖泊边,用细腻的情感和悲悯的心性与大自然对话,她是寂寞的,但她一定不是孤独的,因为这里就是她的精神原乡。项老师写给大自然的这封情书,我读来只觉得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如沐春风,熨贴舒适。

  ●听草木低语,溪水吟唱,蚂蚁小虫马蜂皆为朋友。内心丰盈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向往。

  ●低语,溪水吟唱,虫鸟交谈,看蚂蚁穿过红草莓丛,暮鸦驮着夕阳飞过山间,静穆之光在花间徘徊,在湖波流连。孟郊说“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我认为: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山水间和项丽敏的书。

  ●自然之美 岁时之美

  ●我想项丽敏老师也是如此,一个人在四季里旅行,她的内心也如四季般动人而丰盈。在她的心里仿佛有一棵树,春天里开花,夏天里叶茂,秋天里结出累累果实,冬日枝丫上落着薄雪和鸟儿。而后,她把这棵树的一切分享给我们,分享她的芬芳、阴凉、饱满的果实、诗意的况味。

  《山中岁时》读后感(一):一个人写给大自然的情书

  这是一个人写给大自然的情书,也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散文诗 ,她教会你如何面对自然,听草木低语,溪水吟唱,虫鸟交谈,看蚂蚁穿过红草莓丛,暮鸦驮着夕阳飞过山间,静穆之光在花间徘徊,在湖波流连。孟郊说“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我认为: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山水间和项丽敏的书。喜欢丽敏,喜欢她所有的作品,很适合我们这些在嘈杂城市中生活的人看,是我们的诗与远方!

  《山中岁时》读后感(二):冬月日光浴

  冬月收到此书,迫不及待。正巧是冬日,就从冬日读起。今儿虽不是冬至日,却也温暖异常,天气极好,正好应了这篇《负冬日》。坐在阳台上,背对阳光,读老师美文,日光浇在头顶,温温的,有点烫,又不太烫,绵绵不绝,顺着发梢流淌下来,渗入毛孔、肌肤,渗入筋骨。

  而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农夫,我想告诉我所有的好朋友,阳光真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浪费,你们看看这蓝蓝的天。我为晒太阳着了迷,多么舒坦。真的很满足,就这么坐在阳台上,感受着阳光的抚摸,让阳光像妈妈的手,轻轻的温柔的抚摸。

  《山中岁时》读后感(三):前言:父亲的历书

  我对节气的认知,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每年春节前,父亲进城办年货,必定要去新华书店买一本小小的历书。那历书真的很小,又薄,躺在父亲手掌上,红色的封面印着年份和生肖图。家里已有挂历了,父亲单位上发的,挂在堂前固定的位置,过去一天撕一页。在我看来,挂历和历书的内容差不多,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还要执着于购买历书,仿佛少了历书,这一年的日子就乱了秩序。

  历书放在父亲专用的抽屉里。抽屉里摆着与父亲工作有关的文件,是上锁的,但父亲时常忘记锁上,要么把钥匙随意摆放在桌台上。临睡前,父亲会拿出历书看一眼,拿笔做记号,在空白的地方写几个字。趁父亲不在家时,我打开抽屉,找出历书翻看,真让人失望,从头看到尾,无非是当天在菜园子里种了什么,收了什么。

  做记号的地方大多是节气日,比如清明,会在下面“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的一行字上画道横线,再画一个箭头,写上“有雨”。对父亲来说,历书就是他的农事日记本。

  父亲翻看历书时,时常会和灯下做针线活的母亲聊两句。

  “快打春了,把土豆种拿出来,看芽发得怎么样。”

  “过两天立夏,把地里的豌豆摘一点,割块腊肉煮豌豆饭吃。”

  “要立秋了,跟卫东打招呼不要下河洗澡。”

  “明天是丽敏的生日,刚好霜降,给她煮碗溏心蛋早上吃。”

  父亲说出这些节气名时,我脑子里就会出现一扇门,与节气对应着的一扇门。每扇门的颜色都不一样,门里的光线、气味也是有区别的。我们从门里穿过,到达另一扇门时,仿佛只是一盏茶的工夫,又像是一次漫长的跋涉。

  临近元旦,堂前的挂历就只剩可怜的几张纸了,每撕去一张,心里会一紧,觉得过去的日子都作废了,转眼间,一年就成了空白。当父亲再次拿出他的历书,一页页地回翻,这才踏实下来:过去的日子仍旧在历书里储存着,一年四季的每一天,耕种的,收获的,都能在历书里找到痕迹和依据。

  新历书放进父亲的抽屉后,旧历书就被母亲收藏起来,按年头的顺序叠在一起。好在历书很薄,不占地方,即使如此,也装满了一只木头匣子。

  梅雨季过后就是乡间晒霉的日子,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头匣子,取出旧历书,摊晒在院子里。有次回家,随手抽出一本,翻开,在立春的节气日里看到父亲褪色的字迹:丽敏回家,挖荠菜,包饺子,给我织毛衣。看封面,历书是一九九○年的。那年我刚出校门,沉迷于厨艺和编织,并不知道后来会走上写作的路。

  而立之年我开始了写作生活,第一本散文集出版后,转向了乡村风物和自然随笔的书写,心里有个模糊的愿望:要写一本和植物、节气、农事有关的书,献给父母和家乡。这个愿望像一颗很久以前埋下的种子,在读到苇岸的未完之作《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后,苏醒过来,在我生活的太平湖畔,在浦溪河边,开始了秘密又缓慢的生长。

  这本书除了散文,还收入了我的诗歌和摄影作品,它们是自然之神赐予的礼物,也是我的心灵图景。我在四季草木间行走、观察、拍摄、写作,是想通过这些寻找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在光阴的迁徙中迷失,让精神安宁自在,拥有一个不可被岁月掠夺的花园。

  《山中岁时》读后感(四):大自然没有坏天气

  大自然没有坏天气

  ——《山中岁时》里的皖南四季

  韩育生

  打开丽敏的《山中岁时》,安静的书房里读,可以;嘈杂的公交车上读,可以;拥挤的地铁里读,也可以。这种感觉很奇妙,一本书完成了自己,在拥有它的读者那里,总是这样,展现一种自然的姿态,一本书从写作之初一直到读者手上成为自己作为一本书的样子,这是作者、编辑共同努力的最好结果。

  《山中岁时》的平和,对照心灵的空间,不管山中,还是闹市,都有自己震荡的回音。丽敏在语言里放下了很多,过滤了很多,虚荣的理性,露骨的情绪,平和的叙事融化了这些私欲强烈地束缚。书本身就像一株绿莹莹的花儿绽放的植物,或者说,作者本人也是——山中的岁时和生命的季节相互融合着。

  毫不犹豫地丢弃,轻装上阵。《山中岁时》里丽敏生活的皖南四季,安静轻盈,对应着她行走在大自然琴键上的脚步。

  写作的诸多难题里,见自己,放下执念,见天地,放下贪婪,见众生,放下生死,达到每个阶段都无比艰辛。对于心灵探险的写作者,每一点放下,才能抵达撕开,才能见到复杂的纠缠和深刻的挚爱,才能将生活的趣味和灵魂的救赎涌现在笔端。

  一个作家,连自己都没有见到,何谈抵达读者的内心?

  《山中岁时》里连通心灵的地方,都是丽敏自己的内心平静抵达过的地方。

  《活着》的序言里,余华谈及他为“活着”主题找到的语言,口语化的,生活化的,必须戒除那种装饰性的书面语言。我一次又一次翻阅《活着》,试着印证这句话的真假,印证一个作家把握语言的意志,像个书籍审查者,来证明读者眼里真实不虚的《活着》,一个包含了命运主题的故事里,那股强大的冲击力是如何在读者心上释放出来的?不止是故事,更重要的是抵达读者的语言,是唯独属于那个作家掌握的写作的秘密——这样的秘密在字面意义上其实众人皆知。

  写作的进化论里有一种方式,一种最本质的方式,叫做回归。

  《山中岁时》就是不着痕迹地不断从节气、自然、花木虫鸣中朝着心灵回归,最终在自我和自然的维度上完成自己的过程。读者感受到这种回归的力量,被这种力量感染,便会净化到自己。这就是作家和读者的连通,是丽敏和她的读者之间的联系。这种浸润文本无处不在地建立,能让一个写作的人感受到自己文字的价值。

  《山中岁时》的文本结构装在“节气”的盒子里。我到有点怕读到“二十四节气”这个词,担心读到时间年轮上与节气共舞的节拍,这个节拍力量如此强大,就连很多优秀的作家稍不注意就会中了这个圈套,绕进去之后,连自己都轻易绕不出来。

  看到“二十四节气”融化在一个作家的笔下,做到这一点很难。融化到文字的深层,让自己成为二十四节气本身,去理解时间对生命的切割,而不是单纯作为观察者体验对生命的馈赠,这个就更难。苇岸未完成的二十四节气的遗作,从“立春”写到“谷雨”,他找到了节气即气息、节气即命理的作为东方诗学、东方哲思、东方情感在时间罗盘上轮替的姿态,遗憾的是他生命太短,没有争取到完成一个年轮圆满转动的时间。

  初读《山中岁时》有点困惑,直到渐渐理解了作者藏在文字里内心的轨迹,才从日常生活、历书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那个大众熟知的“二十四节气”,理解到丽敏自己的二十四节气。整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结构,写的不止是农耕文化对中国人冷暖、温饱、爱恨、生死、信仰分化的秩序,这“二十四节气”同时也是丽敏自己。诗性的怅然,动植物狂野的自生,时间年轮崭新的互换,爱不断得到净化的纯真,都是丽敏用自己的脚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印证的。她慢慢(正因为很慢很艰难,最终完成的才那么笃定)的在习作里获得了力量,在生命里完成了写作自觉的生成。作为她的同行,我不仅从她的每一篇文章的主题里剖析她写作自然万物、理解生死轮替和认识自身迷雾的循环方式,还理解她如何对待笔下的语言,理解她让属于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回归到语言本身的努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二十四节气,这样说是容易的,但要把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二十四节气写下来,需要的维度是那么多,写下的唯一是那么难。立春薄雾轻覆大地时的丽敏是春草上的行者,小暑大暑里则像虫儿一样听静夜夏声,白露秋分里喜不自胜地临风充当起秋的使徒,大雪大寒时在辽阔洁白的山谷里甘愿化作一朵红梅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万重波纹里。

  对于流逝的时间,比如现在将近2019年的年尾,我经过的这个年月、物候、鸣动,再也不会以同样的时刻重现在我的生命里。丽敏写《山中岁时》的二十四节气,所怀的态度,不是送别,而是初遇,是重逢。在写作散文、童话之外,还有一个诗人的身份,丽敏简练的文字韵律里天然藏有心灵峡谷的回荡余音,这余音就像文字的底色,偶尔会从生活的镜面朝着心灵秘境轻踏一步,但她很好地控制了《山中岁时》简明平和的气息。(我常常则要放肆得多)

  书中不少段落都可以简白地读出来。我曾一度觉得这些文字有些轻了,当我读着读着,突然被一丝触及拨动心灵的琴弦,才察觉到自己对于文字的认识被理性的浑浊所束缚的程度,丽敏的《山中岁时》是一面多么好的镜子。

  整本书没有私念,是时光、心灵、自然共同相握的共鸣。

  丽敏说的好,大自然没有坏天气。《山中岁时》的作者送给读者的话,也是她写作《山中岁时》内心的回响,是她此时此刻完成《山中岁时》的生命姿态。

  节气的呼吸、花木的枯荣、时光的来去默默给过我们多少力量,平常日子里我们竟然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都错失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