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血叩心(医学大神02)的读后感大全
《沥血叩心(医学大神02)》是一本由朱石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沥血叩心(医学大神02)》精选点评:
●2020-NO.8
●神奇的缘分,马尔皮基出生的那年哈维发表了《心血运动论》,在哈维去世后,马尔皮基用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使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完美闭环。
●一个上下班的地铁上刚好读完,标准的地铁读物,好看易入眼,读的过程老是想到自己那啥了怎么办,活的开心有点怕死。
●最后的热泪盈眶。教科书上简短的一个知识点,可能是前人一生的探索。静脉的血液流回心脏,动脉则从心脏出发。在肺部进行氧气的交换循环。不只在于知识点本声,更多的是对于千年“神论”的推翻,相信自己的眼睛去看去发现。求真是美的前提。敬佩逝人,感激现代医学。
●看到哈维做各种实验的时候总是感觉心脏痛……书本生很精彩,我借此复习了一次血液循环,向哈维致敬
●屠狗狂魔哈维(滑稽)
●哈维是16世纪生人,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那时候就有科学的意识发端了。
●看到最后的毛细血管居然感动得想哭……太不容易了
●既好看又涨知识的医学科普文库本。
●哈维真的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一个人。维萨里是将解剖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引领这个学科走向现代医学,而哈维继承了维萨里实际动手与打破常规的学术研究风格,十几年如一日,对学问有着如痴如醉的爱与投入了无数的心血,才有了血液循环理论的诞生。很明显这本书较第一本已经难度加强了一些,出现了较多的医学名词。❤❤❤
《沥血叩心(医学大神02)》读后感(一):听起来有理
1、内容及评价:本书讲的是十七世纪英国宫廷医师哈维研究发现血液循环理论的故事。哈维认为:血液在血管网里循环不息,循环的推动力是心脏的泵血能力。这一理论直到三百多年后才被人们接受,承认哈维是对的。我觉得医学大神系列科普励志还有趣,文笔轻松,开本娇小轻质纸便于携带。2、读书笔记:药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有生物活性,能影响人体功能。但凡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用对了治病,用错了伤身,甚至要命。/造血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红细胞的寿命大约是四个月,白细胞的寿命只有几天。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造出大约十毫升新血。/欧洲最早的外科手术是由理发师做的,叫理发手术师,barber-surgeon。/科学研究从哲学空想转为实证研究是无数人努力的成果。血液循环理论亦是,从灵光乍现到最后形成体系,中间的观察和验证过程既漫长又枯燥。/“听起来有道理”不能作为立论依据。进行科学研究“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坚忍,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失败的打击。”/伽利略被称为现代科学方法之父,他提出精确测量,也就是量化的研究方法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标志。/1637年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引入了哈维的循环理论。/他捐资举办每年一次带晚餐的学术研讨会后人称为“哈维讲坛”,这个讲坛一直在英国举行并成为国际学术会议,2017年主讲人是英国卫生学教授魏提(Chrestropher Whetty),演讲课题是“国际医学界的最新成就和我们面临的挑战”。/1661年,马尔皮基发现毛细血管,弥合了哈维循环系统的缺环。
《沥血叩心(医学大神02)》读后感(二):讲道理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为什么看前面几册时,阅读这么顺畅?
想了想应该是因为大故事线是时间维度,古代医学犹如玄学,并非科学,15世纪的那些“骇人听闻”“欺师灭祖”的理论放在现在完全是常识,甚至距离常识还有一点点距离,知识结构理解起来完全没有困难,和看历史故事差不多,是一种文科阅读,启发更多的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不断的思考,对真理的不断的矫正,这些大人物拨开的那些封建的云雾和现代人价值观一致,相同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是天差地别的(但有时候又想所谓云雾,也并非希波克拉底吹起来的,而是经过时间和群众缭绕起来的。关于《沥血叩心》
发现血液循环论是结果,如上所述,结果本身放到现在是常识,而怎么发现和“发现”本身确很是动人,怎么发现是步步递进,环环相扣,每扣必有难关,如何闯关等读者自己来看,不剧透。而“发现”本身,是有质的进步,用奥斯勒(第11册,没看前也是完全不认识的一个人,不但厉害,人很有趣,具有充分人格魅力)的话来说:
最早的时候,医学研究是闻道的时代,人们只是聆听圣贤教导,亦步亦趋。维萨里之前的医学家属于这种模式。接下来是眼观的时代,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查看,但也只是查看。维萨里代表了这种模式。最后是动手的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观察,而是人为改变条件,从中观察结果。哈维把实验技术重新引入了医学研究,这正是实验医学的开端。实验大概是医学从神坛走向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标,比起“我们都相信”(相信古人说的、古籍写的,原本“事实”更有说服力,事实从实验里来,可以重复论证,不由得人不信。
至于为什么是重新引入,也不剧透。
不翻书的话有点忘记具体情节,啊,人的记忆力啊,以后看完还是及时笔记为妙。
《沥血叩心(医学大神02)》读后感(三):值得敬佩的医学前驱
3.《沥血叩心—哈维与血液循环论》
朱石生著 新星出版社 2021年1月16日读完
医学界摸索了严格的检验方法之前,人们判断疗效所用到的知识,不会超出常识范围。古代医书的各种方剂疗法,九成以上都是人云亦云的错误知识。没有大样本、随机抽样、对照组、双盲试验等等。
西班牙神学家塞尔维特也是个神人,个性狷狂张扬,对新教领袖加尔文不停写信,贬损其学说,言辞刻毒,其宗教见解不容于当时的新旧两派,被裁判所认定为异端罪,判了死刑。结果塞尔维特连夜逃遁,逼的教廷只好做了个模拟像执行火刑。谁知逃过一劫的塞尔维特耐不住寂寞,化装改名后又跑到日内瓦混入加尔文的布道会听讲。这次被人识破,当场被捕,本尊直接送上了火刑柱。这位命运传奇的神学家知识渊博,对当时广被误读的血管功能有精湛的认知,直到死后很久才被重新认识。
哈维是史上第一个使用切实证据证明心脏是个泵血器官的人。哈维血循环理论逐渐成形,期间观察与验证过程漫长枯燥,只有求知欲强烈的人,才能坚持下来。哈维的伟大在于不仅被动观察,而且引入实验方法,小心设计参数变化,用这些变化来影响实验对象,然后观察结果,做出判断。他用实验来探索规律,是实验医学的开端。
坚持“听起来有道理”不能做为立论依据。没有不证自明的真理。哪怕哈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多年来解剖实证得出,也遭到许多不理解和质疑。个性思维单纯的哈维只想探索事实,根本懒得答复质疑。也是相当有个性。最终这位值得尊敬的医学前驱因中风从容交待后事后死去,享年七十九。他一辈子没有子女。
《沥血叩心(医学大神02)》读后感(四):闲读医学大神精彩人生02
又是一个周末的时间再读了一本医学大神,相较于第一本《天才永生》这一本在医学科普上的笔墨更多一些,不过读起来依旧畅快自然。
最深的三个印象
1)十二年磨一剑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不是一时的灵感,而是经过了长达十二年的不断实验和验证的结果,真的是令人难以想象。
他知道做研究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坚忍,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失败的打击以上内容摘自P79页。前几日为了解决Apache Kylin在Amazon EMR上部署的时候结合AWS Glue的问题(Kylin-on-Amazon-EMR),为了解决问题搞到半夜两点,最后的方法也是不断坚持各种搜索查询后学习到的结果,将这种坚持的结果应用起来,问题就总会解决。
2)面对质疑的态度
全书最欣赏的就是在哈维发表著名的《心血运动论》后非常质疑的态度,说的简直不能再到位。
书摘-P1093)做事的原则
最后是哈维作为伦穆里讲坛讲师时,在讲课前立下十一条原则也是够直率。
不过,莫名联想到前一阵的看的《丧尸乐园2》种的Rule...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577650136/还有一些其他片段也是记忆深刻,比如实验学派、科学的量化、很欢乐的鉴别女巫以及最后无奈给自己放血的桥段。
周末愉快。
《沥血叩心(医学大神02)》读后感(五):我仅做真理的党人
这周初读完了《医学大神》的第二本《沥血呕心:哈维与血液循环论》。
本文提纲:
导读科学家有主流吗?长河一掬伦姆雷讲席与哈维的治学态度我仅做真理的党人。生前身后名导读
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 - 1657),英国人,承接维萨里的衣钵,继续推进人类生理学发展,在维萨里以及他的后继者通过对人体(尸体)静态解剖而理解生理构造的基础上,设计对照实验,引数学入生理学,从研究活体动物入手,动态地探索人体各部分结构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脏的功能以及血液的循环。
【图】书封面(左),哈维肖像(中),心血循环(右)。中图右图来源:网络。哈维在1628年发表《血液运动论》(<Exercitatio Anatomica de Motu Cordis et Sanguinis in Animalibus>)。因为哈维对生理学的贡献,至今其仍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医者、生理学家,他在生理学上的科学贡献几乎无匹。
“The discovery is incomparable the most important ever made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 bearing and destined to bear fruit for the benefit of all succeeding ages.”——1916年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美国医学会会刊)发表文章,纪念哈维在英国医师团(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England)的伦姆雷讲座(Lumleian lecture)开讲第一堂解剖课300周年,2016年原文一字不改再次在JAMA刊发。[1] 纪念开讲第一堂课300周年!
【图】<De motu cordis> 封面。图片来源:网络。1。科学家有主流吗?
本书以石器时代绘制在洞壁上的狩猎猛犸图为引子,远古时代的人已经知道心脏的重要,甚至认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就是心——基于朴素的观察:人也好动物也好,心不跳了,便死了。
【图】西班牙岩洞壁画(El Pindal Cave – Pimiango, Spain)。猛犸象硕大的心脏被显著标注,这是狩猎教学PPT了。图片来源:网络。但是心脏的功能却一直到十七世纪仍然不甚明了。比如,血液为何会在血管中流动?甚至与哈维同时代的笛卡尔还认为,身体的热量在血管中产生蒸汽,推动血液流动。
当然与维萨里一样,哈维要挑战的,依然是被奉为圭臬1400年的盖伦学说,以及该学说的拥趸。
针对血液从心脏由体动脉流出,由体静脉流回,哈维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而著名的对照试验。这个实验如此简单,以至于今天的每个人都在做过——打吊水前,用橡皮管将胳膊箍紧,手臂静脉充血鼓胀。哈维则用两根皮管先后箍紧手臂,在靠近心脏一端松开,则静脉鼓胀消失,表明血液向心脏回流;在远离心脏一端松开,静脉继续充血,表明血液堵塞。就这么简单的公开实验,证明静脉血要流回心脏。
又比如,直至17世纪早期,学界还不清楚血液在体能“循环”,流行的观点认为肝脏源源不断产生血液,血液流动过程中被身体各部分吸收。
哈维怎么反驳呢?用数学。这真是伟大——将数学计算引入生理学。也很简单,当哈维已经证明心脏搏动使得血液在全身循环后,他测量了心脏的体积,再乘以心率,就获得一定时间内心脏泵动血液的体积——大约一天几十升,或者几大木桶的量,远多于人体血液总量。肝脏的造血功能那么强悍嘛? 肝脏造血说,血液吸收说等,轻易攻破。
注意,这里哈维并不强调“心血循环论“一定对,而是证明前人的、主流的说法一定错——这就迫使学界正视问题和思考新理论。
做学问便是这样,“科学家有主流吗?”
【图】丁仲礼院士对话柴静。图片来源:网络。2。长河一掬
这套书在内容上兼顾了科学家们的学术工作和私人生活。无奈,哈维的个人经历方面的文字流传下的太少了。这主要因为哈维本人的性格:严谨,严肃。甚至他与旁人通信,绝大部分内容也是学术讨论。
书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妻子心爱的鹦鹉死后,哈维解剖了尸体,发现在鹦鹉输卵管内有一枚完整但腐坏的蛋。这才知道,原本哈维与妻子以为的公鹦鹉竟是雌性。
哈维与一位友人通讯,介绍解剖过程,顺带提了几句妻子的容饰和对鹦鹉对钟爱——这就是流传下来的哈维妻子的唯一描写,历史长河中浅浅的一掬。
3。伦姆雷讲席与哈维的治学态度
小王认为,哈维是这样一位可以被人们用刻板印象描述的科学家。这里,刻板印象取褒义。治学方面严谨专注,生活方面清心寡欲。 哈维在伦姆雷讲席(Lumleian Lecture)长达40年的讲座教学,是他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哈维不是讲席的第一位讲师,哈维身后延续至今,还有几百位讲师登坛,然而哈维确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位。
1616年,哈维开讲。
第一节课,哈维就向学生提出十一条原则(canons for his guidence)。本书列举了5条;小王找了索引中提到的保存这十一条原则的1898年出版的书 [2] 。翻译如下:
尽量多作展示,比如整个腹部,然后再根据位置和联系,解剖细分。指出正在解剖结构的特殊之处。只讲解那些你们靠自己或者依据经典学不到的内容。尽量在观众面前对尸体结构多作切分解剖。依据远近观察而灌输正确观点,通过动物的身体结构阐明人的生体结构。不赞扬或贬损别的解剖学家,因为大家的工作都很出色,而且即使犯错也情有可原。不与旁人争论或试图反驳对方,除非有最明显的论据(the most obvious retort)。简单扼要地阐述事物,但不让任何可以看到的事物遗漏。任何不需要解剖而自明的,或可以在家阅读而理解的,不讲。不过多深入细节,或者作太过细碎的分析,因为时间不允许。根据时间讲解三节课:第一天讲腹腔,脏乱(nasty)却因其无所不包(infinite variaty)而能获益匪浅(recompensed);第二天讲胸腔;第三天是大脑的盛宴(the divine banquet)。【图】1898年出版 <William Harvey> 封面(左);哈维开讲十一条原则(第3~8条)截图。图片来源:Google books。4。我仅做真理的党人。
哈维在1628年<De Motu Cordis>发表之际写给同僚的一封信,令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小王深为感动。这封信原文为拉丁文,小王读完英文翻译后,对中文版翻译甚不满意:雅则有之,信达颇不足。
下面将小王自己的翻译贴出来,请各位赏鉴。英文原文请见[3]。
这里先说明,在哈维所处的时代,由于观摩人体解剖实验的机会稀少,解剖课常常人满为患;另一方面,由于中世纪黑暗与文艺复兴光明间的过渡期,科学发现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交锋频繁,解剖过程中常常发现新的结构需要当场讨论,同时需要在场的观众(学生和同僚)作“见证人”,以在后面发表论文时获得学界的支持。因此,解剖实验要公开演示(demonstration)、展示(presentation)、明示(illustration)。信中,哈维一再提及同僚们的出席(presence)至关重要,便出于此。
----------
献给最亲爱的朋友、Argent 博士、杰出而德高望重的皇家医学院主席,以及其他医生们,最尊贵的同仁们
我博学的朋友们,我已经多次在我的解剖学讲演中向你们阐示(presented),我关于心脏运动与功能的新观点;九年多来,那些观点已经在你们多次在场时的演示中验证(demonstration),通过论证而显明(illustrated),并从最博学且富有经验的解剖学家的反对声中得以解放,我最终还是屈服于许多要求(requests),或许我可以说是诚挚的恳求(entreaties),中的一些,在这篇正式论文中,向全体学界(for general consideration),展示那些观点。
如果那些工作不是真地通过你们而得以展示,我博学的朋友们,我对它能完整无损地发表几乎不抱希望;因为你们整体而言已经成为我几乎所有采集实证、辩驳谬误时的忠实见证者。你们见过我解剖,在所有那些我保持研究对象可见可闻(objects of sense)的演示实证中,你们已经习惯于站立我身侧,用你们的誓词见证我的工作。
并且,鉴于本书提出血液通过新的路径行进和回转(to course and revolve),这与饱经拷问的、因循已久的,而又被一大批博学杰出之士阐明的,古时路径非常不同,我曾非常担心或许我会为先验的偏傲所攻讦,如果我在家中而非公开进行这些工作,又或将之发布于海外以求誉名;除非我已经先将研究呈现于你们,以眼见为实的方式在你们面前证实它的结论,回答了你们的疑问和反对,并获得了我们杰出尊贵的主席的同意(assent)和支持。因为我被最亲密的朋友说服,如果我能在你们以及我们的因为数众多的学者而闻名的学院面前做好提议,那么我就能减少许多因他人(的不解)而产生的担忧。
我甚至大胆地愿望,我能拥有一份慰藉:获得所有你们的,以及与你们秉持一样理念的思想家们(philosophers)的,出于对真理纯粹的热爱(sheer love of truth)而给予我的支持。
真正的思想家,那些仅渴望真理和知识的人,从不视其自身为完全知晓(thoroughly informed),他们欢迎新知(further information),不论其从何人而来,从何地而来;他们决不狭隘地设想,任何由古人传递下来的艺术或科学,已经臻于高度先进或完善的境地(a state of forwardness or completeness),以至于他人的聪慧和勤奋将无所施为(nothing is left for the ingenuity and industry of others)。
正相反,许多思想家坚持认为,我们之所知仍远远少于之所未知;思想家们不将他们的信念固定于他人的感知之上,因为那样他们便会失去自己的自由,并停止信任他们自己的理性作出的结论。
他们不会向“老古董“效忠,发情人般的誓言,以至于他们要公开地在全体人面前,拒绝和抛弃他们与之为友的“真理”。他们甚至知道,盲从(credulous)虚荣(vain)的人,在初见时,便倾向于接受和相信一切呈递给他们的东西;因此他们认识到愚昧(dull)无知(unintellectual)的人反感(indisposed)眼前的事实,甚至对正午阳光也视而不见。
他们在哲思之旅中教会我们,勤勉地规避诗人的预言(fables of the poets)、粗人的幻想(fancies of the vulgar),那些犹如怀疑论者(sceptics)的谬论。
那些勤奋、善良、正直的人,从不令他们的思想为仇恨妒忌的激情所扭曲,因那些情感使人无法衡量代表真理的论点(advanced in behalf of truth),无法评估甚至已经被很好证明的议题。
他们不会认为,如果因为真理和无法辩驳的证明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与其身份不匹配。他们不视(esteem)放弃错误,即使其被上古权威支持(sanctioned by the highest antiquity),为有损名誉,因为他们完全明白:人都会犯错和受迷惑;许多事物因偶然被发现,许多事物可以被无差别地从任何地方习得:长者可以从青年处学习,贤者可以从驽者学习。
我亲爱的同仁们,我无意于通过引据其他解剖学家,或者炫耀(make a parade of)我的强识、博闻和辛苦,将这篇论文扩展为巨著;因为我精熟于(profess)学习和教授解剖学,并非通过书本而是从解剖分析,并非以思想家的身份而是通过学习自然的纹理;因为我不认为那样做是对的或适当的——努力从古人那里拿来属于他们的荣誉,或者与今人争辩,并与那些在解剖学方面杰出的并已经成为我的老师的人陷入矛盾。
我不会故意以虚假知识去攻击任何真诚渴求真知的人,也不会将误入歧途的人视为罪过。我发誓我仅做真理的党人(the partisan of truth);我能够确凿地说,我已将我所有的努力(endeavour)和艰辛(pains)用于产生益于仁善(agreeable to the good)、利于学识(profitable to the learned)、丰于著述(useful to letters)的事业。
此致,最尊贵的博士们,善待你们的解剖学家
威廉·哈维
----------
5。生前身后名
哈维去世前将个人财产的大部分(包括房产)捐给了英国医师团,成立哈维讲席——资助医学、生理学研究,培养学生,拔擢学者;他的葬礼很简朴,薄棺简殓,放在家族祠堂内,与侄女的棺椁并列。
200多年后的1882年,医师团有人前去吊唁勘查,发现虽然墓室基本完好,铅皮薄棺却近乎坍塌,且积水严重。医师团立刻成立了专委会研究如何处置,以保护哈维遗骸,供后人凭吊瞻仰。次年,八位医师团成员将棺材抬出,放入一具石棺,同时陪葬一枚铅盒,内置哈维全部重要著作,并附卷轴一束:
“这里是艾塞克斯汉普斯蒂德祠堂。1657年6月,哈维的遗骸葬在这个简朴的铅棺里,没有外椁,没有内饰。唯岁月流逝,风雨侵蚀,致使铅棺损坏严重,危及保护功能。我们这些仍然记得血液循环发现历史的人,有责任进行维护。皇家内科医师团曾蒙哈维惠赠,并继承哈维房产。医师团于1883年,经哈维后人代表准许【小王注:哈维无儿无女仅有甥侄】,履行这一指责。根据决议,我们将安置哈维遗体的铅棺尽力恢复原貌,于10月18日,在四位哈维后人、医师团主席和诸多同仁见证下,医师团怀着敬意,将铅棺从地窖转移到这个石棺内,以求妥善保存。”抬棺、扶灵,古今中外都是表达至高敬意的方式。
【图】哈维的葬礼上,医师团抬棺【London News】(左);修整后的哈维墓室与石棺(右),石棺正面刻着:哈维的遗骸,血液循环的发现者,被充满敬意地安置于此石棺内,伦敦皇家医师团,1883年。图片来源:网络。以上。2020.7.4 于深圳
参考资料
[1] A Harvey Anniversary: 1616 - 1916, JAMA, 1916, 66(16): 1200-1201, reprint on JAMA, 2016, 315(14): 1524.
[2]Sir D'Arcy Power, Longmans, Green & Company, 1898 -Medicine-283 pages
[3] Library of Fordham University,https://sourcebooks.fordham.edu/mod/1628harvey-blood.asp
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小王随笔” @xiaowang_essay
“小王随笔” @xiaowang_essay 是小王叨叨唠唠的个人号,谈历史评时事,讲科学论技术。
大多时间,这是一个读书的公众号。所有文章都是原创。
往期推荐
2020.6.29:天才永生:维萨里与实证解剖
2020.6.19:简谈“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翻译,读《追风筝的人》 2020.5.31:《我是刘慈欣》:主流文学是人类的超级自恋 2020.4.18:《基地》:阿西莫夫的思想实验 2020.4.14:《华罗庚》影响了最多人类的数学家
2020.4.5:极限条件下的群体心理:《三体》中的“球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