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无穷大》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由[美] 乔治·伽莫夫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9-9图书,本书定价:42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一):老少皆宜 历久弥新
说来惭愧,如此著名的给学生看的科普读物,我到现在才看完。主要是我看的无趣的科普太多了,对科普类的书丧失了信心。这是我继《上帝掷骰子吗》之后,第二本真正看下去的物理类科普书籍。伽莫夫大神真是名副其实,能把繁杂的数论、四维空间、相对论、原子结构以及宇宙空间讲得这么系统且有趣,娓娓道来,一环扣一环。我非常明白我脑海中的知识缺乏的正是“系统”二字,可是自己又懒又笨,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此书更适合初中以上的年龄阅读,我自己在读个别章节时都要思考好一阵(但我看到李永乐说自己小学时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此书,真是感慨人与人之间天赋上的差距)。不过,也许思维没有定势的小孩子也很合适读呢?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二):李永乐课程学习笔记
这本书我自己读过一次,觉得里面的内容一般般,去年买了李永乐老师的课程,学习了十几节觉得很有意思,然而下半年很忙,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今年为了督促自己学完这个课程,开一个帖子,开始通过做笔记的方法学习完这个课程,顺便再读一遍从一到无穷大,加油啊!今年一定要完成打卡。
之前学了关于大数的内容,这里就不做笔记。拓扑学的课程也学了几节,今天的笔记从课程的第十八节莫比乌斯环和克莱因瓶开始。以上!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三):老旧木筏上的科普书
和文学经典不同,科普著作中的闪亮之处总是会随着时间慢慢褪色。或许未来有一天,需要专门著书来向大众揭示的一点点真理会变成我们的常识。并无例外,这部完成于近六十年前的著作也慢慢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彼时数学哲学还方兴未艾,量子物理这片土地上还不断地诞生着一位位大师,当时新奇的观点,重要的结论,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太能再跟上时代前沿,但仍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科普书。
书中四个大的方向,数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天文学,总体介绍了上世纪初的一些物理研究进展,对于一览过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有帮助的,但就内容深度来说,纯物理学的部分,除去天文学——尽管和现代的天文学也相去甚远,并不比高中物理选修课本的内容有太多更深入的讨论。
从这一角度看,深度有所不及,毕竟有时代的限制。但任何科学研究,都有其motivation,数学更是如此,每一条看似莫名其妙的定理公理甚至定义背后都是一代人的血和泪,我们今天看到每一个自然的现象,理解的平凡的性质,都有着不平凡的过去。这一点科学的迷人之处,让人理解科学背后的故事和事故,也是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在本书中所提甚少。
除去这两个小小的瑕疵外,本书的行文逻辑,内容安排还是可圈可点的,是一部值得略读的一部科普书。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四):仰望星空
合上书本,我抬头仰望夜空。没有月亮,夜空依旧很美。尽管肉眼无法看见,但是我知道,浩瀚宇宙的星云更加壮阔,渺小原子的电子云更加迷人。
身为一个”学习”过高等物理的人,我磕磕绊绊地阅读完这本《从一到无穷大》。伽莫夫像一名导游,带着读者一暼1940年代的前沿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用通俗又不失精准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从10的负16次方的电子到10的25次方的宇宙的人类认知全景。作为顶级科学家,伽莫夫对基础科学着厚扎实的理解,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广义相对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复杂理论,让我明白了以前通过死记硬背所不能理解的理论内涵。当然,作为科普读物,这并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每一页的阅读都需要思考,我尤其在四维空间这一段卡壳了许久,要理解这些迥异于日常生活的逻辑,委实需要烧脑。
处在当代世界,这本七十多年前的科普读物至今仍还在畅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可能也说明,相比于上一个七十多年由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巨匠书写的璀璨,这一个七十多年虽然科技迅速发展,但是基础科学并没有取得巨大突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虽然从电子云迈进到夸克,但量子场论还远不完善。人类对生命的理解,也还停留在染色体,对基因复制原理的认识依旧停滞不前。人类对宇宙起源和归宿的认识仍然没有共识。
我相信人类的基础科学并没有被锁死,只是前进道路上的阻碍越来越大,人类对宇宙依然保持着一颗好奇心。终有一天,理论大厦能够构建完成,人类参透宇宙的奥秘。当然,我希望我还能看到这一天……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五):看到♾就知道没好事
这是一本我听说了很久,但总觉得自己不会碰的书。因为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宽容度只有3000-5000字科普文的理工盲。但耐着性子看完之后,体验竟然很不错。
以下评论,算是给和我一样理科不好的朋友写个测评吧。
首先,必须要赞美一下新版本的编辑们。夹在书中的两张海报,螺旋形的海报让人得以快速一览这本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另一张笔记图则构筑了大概的知识框架。书中的配图都很有意思,手写的笔记和“假装”笔划的重点,仿佛是接手了另一个理科学霸的课本。总之,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有颇多趣味。
接着,分说几个部分。“第一卷 数字游戏”讲数论,讲的点都比较基础,只要有一点抽象的数学思维,基本上还是能跟上。而到了“第二卷 空间、时间和爱因斯坦”我就开始渐渐地如坠云雾、半通不通,跟上颇为吃力。缺乏空间想象的抽象思维,和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是硬伤。“第三卷 微观世界”占据的篇幅最重,知识点涉及物理、生物、化学,大部分还是非常基础、深入浅出,很好理解。尤其是原子结构和染色体的部分,简直是初高中课堂回顾篇。
不过随着盘子铺开,还是会涉及一些稍微复杂的化学式变化、核物理知识(裂聚变反应)、概率论等知识点。但总的来讲,调理清晰,易读。
至于“第四卷 宏观宇宙”就是天文学的入门了。这章读得很慢,倒不是因为内容艰深,纯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同前三卷相比,更为陌生。
大概高中刚毕业的时候,食用最佳。怪不得是大学新生礼物,笑~
作者举的例子都很生动有趣,行文幽默诙谐。这扭转了我的一个印象,原来俄国科学家(或许是因为“美”化)也可以是好玩的,而不是刻板印象中的一脸苦大仇深。
他在序言中说,宣称自己什么事都比著名的父亲懂得多,除了数学,数学和父亲懂得一样多的玛丽娜·冯·诺伊曼在看了部分章节的草稿以后,她坦白,很多东西都看不懂。作者只好承认, 本书不适合儿童阅读。而我,大概也只比儿童好一点点。
毕竟,在自然面前,人类也不过是孩童而已。
而在人类发展了几千年的浩瀚知识面前,我的眼界,仿佛是初生的婴儿。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六):宇宙、地球与人类
关于宇宙的一切,一向都是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的领域,从时间到空间,从微观到宏观,从抽象到具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即令人困惑又令人向往。对于一个一百多亿岁将近千亿光年的东西,人类或许到灭绝的那天依然还会又众多的问号,我们对于它的未知更多的还会是停留在猜想和假设,也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变得如此的迷人,致使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试图解释着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尽头甚至超出宇宙的“外域”。
在浩瀚的宇宙中,按比例而言,地球绝对算是另类了,迄今为止我们依然没有观察到另一个存在生命体的行星,人们总是对“外星人”即感到好奇又伴随恐惧。地球另类的地方在于处于宇宙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居然可以孕育出产生生命的条件,单单从温度来看,我们虽然处在外部温度为接近绝对零度和内部温度为上千万度的太阳旁边,但温度却出奇的温和。生命体的诞生给这个本是由枯燥的化学元素构成的星球带来了新的色彩,这些碳基生物不同于罗列在地球上的石头,它们存在生老病死的过程,并且有着丰富的传感器来感知这个世界。赞美这个世界!
哈喽,我们人类诞生了。大言不惭的说,人类虽然不是存在最长的生物,但绝对是这个地球的主宰者。高度的智慧化使我们快速的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制造工具,驯养动物,改造自然。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哲学阶段慢慢细分成了各个不同的领域并且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如今有一些传统行业已经探索到了规律的极限,摩尔定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之一,未来有更多的困难等待着我们。
本书毫无疑问有着极好的口碑,是一本绝佳的基础科学科普类书籍,内容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等,其中更多的是以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对科学家从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进行了科普,更像是一本人类探索世界的科学史书。
翻到最后一页,不禁想起了当年那个上高中的自己,对科学知识充满了无限的兴趣,有时抱着书啃一天也不知疲倦。反观现今对于基本的科研任务都望而生却,恨不得草草毕业,每天沉迷于短平快的刺激中难以自拔,所谓的自律更是无稽之谈,这可能就是泛娱乐时代的影响吧。读罢本书,愿自己仍是那个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充满兴趣的少年,加油。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七):被科普的感觉真好
伽莫夫所写之书之成为畅销书,不因科学受众的狭窄而束之高阁。原因在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文法好、有故事。
这两条理由,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难。科普著作的读者,不是科学家,而是不懂科学的人,如何把一个自然道理、一条复杂的定理、一个与现实生活不着边的科学猜想说清楚,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霍金的图书编辑告诉他,书中每多一个公式,书的销量将减少一半。如何避免公式成了科普作家的“行规”。(霍金的《时间简史》尽管做到了全书只有一个公式,依旧被读者视为天书,虽然行销全世界,却没有多少人读懂或是读完,除了说明这本书的营销的成功之外,还说明了科普著作普及的不易)。从这一点来说,美国科学家伽莫夫所写的《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严重违反科普“行规”的书,全书以数学的发展和公式的演进为线索,从数学的诞生写到生命的诞生与宇宙的诞生(伽莫夫本人在大爆炸理论和生物遗传密码等诸多领域都是先行者),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甚至哲学融会贯通,涵盖了科学发展的诸多领域。
一本好书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或宇宙观的。如果我要列一份书单留给最亲近的人,大概就要有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因为希望他在很小的年纪就稍懂一下自然科学的知识、思维和学科框架。
时空扭曲现象
我们通过感官去感受世界,自然会受到感官的限制。也就是说,我们的“真实世界”,仅仅是建立在感官之上的感受而已。例如,我们的身体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引力效应,却无法察觉时空的弯曲;我们的心灵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却无法真正理解时间的意义,以及时间与空间和物质的关系。
问题来了,时间是什么?
乔治·伽莫夫在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中写道:时间是物理世界中的第四个维度。每个物体都有四个维度,其中三个是空间维度,还有一个是时间维度。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低维度空间视作高维度空间的投影,或者高维度空间的截面。想象一下:一维是一条直线,砍一刀,它的截面是一个点;二维是一个平面,砍一刀,它的截面是一条线;三维是一个立方体,砍一刀,它的截面是一个平面。
那么,什么东西砍一刀,从侧面看它的截面是一个立方体呢?
现在假设,整个世界被上帝按下了暂停键,所有物质都突然进入静止状态,只有你可以自由移动。你移动身体,从不同角度观察静止世界中的某一物体,你所看到的所有影像的集合,就相当于这个物体在四维时空中的一个截面。
高维空间的秘密就在我们身边,它根植于微观世界的尽头。因为,那里是构建世界的本质所在,也是构建我们自己的本质所在。在那里,时间与空间,物质与能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再是我们日常所感知的形式。
能够创造这个奇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乔治·伽莫夫的写作方式。他着重介绍数学和物理的基础内容,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入手,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带领读者发现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这样的思考方法和逻辑,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也是这本书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八):在日常忙碌中转身,进入另一个世界
说实话,我读到这本书是因为kindle一直给我推,清华校长推荐入学书。好吧,我想着以后总会考上清华的,那我先读一读吧。
我个人认为科普类的图书,要获得我的认可,要满足三点:有趣、难度适中、文笔亲切。有趣。你得说出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意想不到的道道。难度适中,这点比较难把握,因为作者不知道读者的科学水平如何,纵使他可以预设目标读者。文笔亲切,这点就挺重要的,若是满篇的阿尔法羟基丙酸、 十二水硫酸铝钾这类令人费解(如果你在准备高考或是化学专业,这当然很简单)的术语,再大的热情也会缓慢磨灭,这首先是科普作品。
《从一到无穷大》在这三点做得都不错。
一、内容的确十分有趣,容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无穷这个概念对吧。我说,你觉得自然数中偶数的个数多呢还是奇数+偶数的个数多呢?直觉上,当然是部分之和大于部分。但是往后翻两三页,你就要被打脸了。(具体方法不剧透,我觉得保持对本书的好奇很重要)还有一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样测量日地距离的?光速如何测量?这三个问题,恐怕大家都知道答案,或者可以轻易的获得答案。但是答案恰恰是最不重要的,思考的过程最重要。如果现在把你扔回没有电子科技的时代,你该如何实际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作为一个商科大学生,对此真的是无能为力。我的教育中太多,填鸭式应试性的项目了。最重要的思考,往往被忽略了,纵使我可能解题挺厉害的。但你要问我,日地距离多少,我的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弱的,纵使只要运用正弦定理等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大致测量。
二、本书可以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几大块,但这些是有联结和勾嵌的。各部分中也是由浅入深(当然不可能深入到专业书籍的深度,科普比较追求给读者一个较为宽阔的视野)。打个比方,一开始我们讨论虚数-复数面-拓扑学-维度-四维-时空坐标轴-光速等等。后面讨论的问题,是可以和前面的知识结合的,这就达到了i+1的难度,恰好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思考一下就能解决。而不是让读者阅读百科全书的解释。加入思考,提升难度,这就是牵住读者注意力的线,否则读者目光很容易掉入手机、电脑的新鲜快感中。
三、真的很棒,俏皮话、绝密比喻,我太喜欢了。摘录几处,自行鉴赏。“同一温度下,气体分子已经像是火灾中慌乱逃跑的人群,而固体分子却像被拴住的恶犬。”;“鉴于核能的存在,我们的处境(或者更确切地说,不久前我们的处境)就像生活在零下温度环境中的因纽特人。他们周围唯一的固体是冰,唯一的液体是酒精。因纽特人从来不知道火为何物,因为摩擦冰块起不了火;在他们心目中,酒精也不过是令人愉悦的饮料而已,因为他们无法将酒精加热到燃点温度以上。”;“煤炭在太阳里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燃料,而更像是传说中浴火重生的凤凰。”
这本书挺多我知道但未曾深究的问题,如“一个班级中,出现生日同一天很正常”,其实很简单的概率问题,但我从未认真去计算过一次。还有一些高中学到的知识,总会让我想起那段青春时光。特别是生物,我可是做完了一整本五三(五三真的十分有用)。还有一个特殊收获是,那天我在天台睡觉看到的天空爆炸可能是超新星爆炸哟,但也可能是我一直以为的外星人的作品啦。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九):震撼到无穷大
要是我高中的时候能收到这本书,一定乐疯。 不读此书真的不知道早在我国建国前,老美就能写出这么牛逼的科学书籍了!以至于7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还是经典,可供世人反复阅读。真的,仿佛感觉自己和人家不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思想和见识比人家落后了不是一点半点...
那我们来看看,74年前的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呢?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讨论的是数学知识,探讨了无穷大到底有多大、质数的规律、虚数(根号负1)的概念,最后用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找宝藏小故事来结束本卷(图1)。
第二卷讲的是宇宙的奇异特性、四维空间、空间和时间的相对性。这部分内容超出了正常学习能学到的知识点范围,所以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但是最让我涨见识的一卷,读得也最起劲,还做了笔记(图2)。
第三卷叫“微观世界”,主要就是讲高中化学和生物知识那点事儿,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夸克胶子,原子之间的相互结合、热运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啊基因遗传之类的,通俗易懂,但理论性强一些,稍微枯燥,可以快速看过。第四卷讲“宏观宇宙”,就是探讨宇宙起源的问题。犹记得我刚能脱离拼音认字那会儿,家里给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那是我第一次读到关于宇宙的知识,讲的就是宇宙起源,大爆炸,什么红巨星什么白矮星,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一直担心太阳缩成白矮星啦,宇宙膨胀到尽头啦,人类走向灭绝啦,甚至失眠了好几个晚上,觉得全世界就我在担心人类的未来,而我还很有可能被窗外天空上的外星人监视着。以至于现在看到宇宙起源的书,还能想起儿时的那份杞人忧天[doge]当然现在是知道了,地球真要毁灭,那也是几十亿年后的人类该担心的事,到时候我都不知道变成了哪颗小分子,可能已经流逝到外太空,逃过一劫呢,所以晚上还是睡个安心觉吧~
全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知识点有多奥妙,而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家在数千年前就开始探讨这份奥妙,并且数百年前就能通过用实验来不停证伪的科学手段细腻精确的寻求真相,小到原子,大到宇宙。这份想象力再结合求甚解的钻研之心,真是令人倾佩...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十):星河滚滚,都是赶路人。
《从一到无穷大》
「美」乔治· 伽莫夫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这是一本科学类别的书籍,作者在前言里说:“这本书孩童都能轻松看懂。普通读者在阅读书本时应该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可能是我近期三个月内读起来“最轻松”的一本了,不是因为内容简单易懂,而是因为由于太多数学计算模式我实在是看不懂,所以直接选择跳过才看得的“轻松”。由于我从小对数学和物理没怎么上过心,买这本书时我其实就知道可能是这样的结果,但为什么还是买下看来阅读呢。一是看过《穷查理宝典》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查理芒格有强调一定要多了解多个学科而不要局限于某个学科。所以呢,我想尝试阅读一下,第一次看不明白也不要紧,为下一次的阅读或者下一本这类型的书打基础(有概念的意识);二是,之前有阅读生物学、历史学类科学家的著作,学习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逻辑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的,科学的思考方式带来的乐趣,也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弭。
书中提到的相对论的规则,假如你刚吃过早餐,现在要乘坐飞船以亚光速飞行到天狼星的某颗卫星,然后你到达了某颗卫星。感觉才过了几个小时刚好肚子有点饿了就在卫星上把过午饭吃了,立马启程回家想要赶回去刚好能吃个晚饭。那么回家以后的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你在觉得刚刚读过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已经吃过6570顿晚饭,已经过去了18年了!
书中还有一处提到迷失的宝藏的计算方法。我觉得甚是有趣,藏宝藏要是忘记了中间标志物,依然能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准确的得出。不得不说对我这种学渣来说,对数学物理这些学科敬畏之情无以言表。因为之前看过《自私的基因》所以当书中提到的微观世界,还觉得蛮有意思的!
分享几张书中漂亮的星云图
书中还附赠了一张本书的思维导图: